1、高考现代卷社科文阅读试题1高考现代社科文阅读指导北师大实验中学 陈天敏测试要点现代社科文是指文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一类文章,高考第四大题往往以一篇社科类文章来作为阅读材料。高考对现代社科文阅读的测试,覆盖面宽,思维容量大,题型丰富,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主要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思维的深刻性和运用语言的灵活性,因此,试题的区分度大,失分率较高。有的老师说,我们语文课的课时,大部分都用来阅读,但是,为什么学生就是答不好这类题呢?如果作一下反思,则可以发现,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往往侧重于某些知识的传授,对课文的分析,也只是流于空洞的,表面的图解,讲是这样的多,讲为什么是这样的少。学了一
2、篇文章,理解了,也会分析了,换了另一篇没有学过的文章,却变得手足无措了。其实,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对现代社科文阅读的能力要求已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只要在平时阅读中切实去做,完全有可能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的。当然,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现代文阅读所需的知识,可以说包罗万象。语音、词汇、语法、标点、修辞等,都是重要的基础知识,这些方面基础差,阅读水平就难以提高;另外,有关实用文和文学作品的知识也很重要,这些方面知识不够,提高阅读水平也会受到局限;还有,积累生活经验,充实有关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对于提高阅读水平也是十分有用的。但是,我们更不能忽略阅读活动本身的一些特点,现代文阅读需
3、要具有较强能力和灵活多变的技巧,更需要在一切课内外阅读活动中加以训练和培养。如怎样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怎样抓住文中重要的语句,怎样辨别并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怎样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怎样对文章的内容作出阐释,怎样分析、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怎样分析阅读材料的结构、层次、表现形式,怎样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作初步的评价和鉴赏等等。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了,社科文阅读才可能上一个新的台阶。下面我们将依据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能力要求,结合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作必要的分析,力求对高考现代文测试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并选编了适量的现代社科文阅读题,供广大高中学生备考训练之用。每道题都附有
4、参考答案和解题思路,便于大家思考。一 确切认定词语的含义阅读社科文,与阅读科技文一样,首先要过的是词语关。现代汉语中,同义词十分丰富,人们在写作时,往往要选择最准确的一个去表情达意;即使是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也有所不同。因此,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熟知词语本身的含义,要求准确理解,不能随意揣测;二是全面把握上下文材料,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相关信息。做到这两点。就能较好地认定词语的含义。 (一)理解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有些词和短语在文章中含有较丰富的信息,阅读时必须看得清,抓得准。例1 1994年第27题阅读材料: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保持,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
5、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情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当然和必然。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它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免得因对抗而摇动地位。传统愈悠久,妥协愈悠久,妥协愈多,愈不肯变,变的需要就愈迫切,不再能委曲求全,于是旧传统和新风气破裂而被它破坏。上面文字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是: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A把握时机,委曲求全B.顺应形势,改变常规C等待机会,破除习惯D因势利导,不拘一格本题考查能够理解和把握隐含信
6、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能力。阅读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传统不肯变,又不得不?quot;,因此规律、习惯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这样,可以理解相机破例就是顺应、迁就形势,去改变传统和常规。这种改变是很自然的事,它不靠主观去把握时机(A),也不靠主观去因势利导(D),更不是靠什么等待机会(C),因此只有B项是正确的。例21997年高考上海试题第23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答题。我那时大约25岁,在巴黎研究与写作。许多人都已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欢。但是,我心里深深感到我还能写得更好,虽然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此段中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中的症结指的是 A我还能写得更好的症结。B我
7、不能突破现有写作水平的症结。C下文一个伟大的人给我的启示。D我至今不知其所在的那个症结。本题考查能够理解和把握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能力。首先要弄清症结的本义:中医指腹腔内结块的病。一般比喻事情弄坏或不能解决的关键。然后再结合原文看,这里谈的是我写了一些文章,虽然别人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但是我还是感到能写得更好,那么,不能突破现有写作水平的关键,即症结何在呢?经过分析,可以断定B是应选的一项,A的说法虽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在这里并不十分贴切,因为它不符合症结这个词语的内在含义。 C项是指怎样解决了这个症结,D项则是明显的错误。例3 1995年高考第28题阅读材料: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
8、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问题:这一段末尾说教是为了不教。下面摘引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其中哪几项是说明这个名句中不教的?(只写字母即可)A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B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C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自己去探索。D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E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F
9、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本题主要考查对短语不教的理解。从表面理解,不教就是不需要进行教学或教育,但在文中却是指教学工作所达到的最好的效果。由此可推断B、E两项符合要求。而其他几项主要讲应该怎样去教(A、CF),或只是表面图解教是为了不教(D),没有抓住不教这个短语内涵丰富的意义。这就告诉我们,文章中有些词语或短语,它们所隐含的信息十分丰富,对于这些词语或短语,绝不能只求字面的理解,必须准确地把握其言外之意,这样才能弄清楚它们的真正含义。(二) 根据语境确认词语的意义词语的使用离不开语境。语境就是语言环境,它包括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前者指上下文,即语言自身所构成的环境条件,它对语意起着限制作
10、用或解释作用;后者指情境,即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者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阅读现代文,就必须学会根据语境确认词语的意义。 例41989年高考2628题阅读甲、乙、丙三人发言摘录,完成下面三题。甲:听说现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还有增多的趋势,我的看法恰好相反。文言文可以学一点,但不要太多,因为我们是反对写文言文的。为什么要反对写文言文呢?首先,现代人要说现代话;其次,是文言文不易写好,为什么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我说可以教点文言文,但是目的不在于此(26)。我也赞成教点古诗文,因为现在的文风不大好。古人是很讲究文字(
11、28)简洁、干净、利落的,这种文章很可以治治我们今天的文风。乙: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要明确,不是要复古,不是为学文言文而学文言文,而是古为今用。阅读当代文章,有时需要有文言的知识。这些文章经常引用成语典故,也使用一些古代词语。当然,文白夹杂的文风不好,但古代词语吸收得当,文章是能增色的,我们不能成为民族虚无主义者,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28)、文学。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28)表现力等还在不断丰富现代汉语。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点古代作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也是必要的。丙:我不否认学习文言在一定程度上对白话文的写作有帮助,帮助表现在两个方面;篇章和语言。这也可以说是对现代作家的一种批评。为什么这
12、些不能从现代作品中学到,还要到老祖宗那儿去讨救兵呢?但是也要想一想,文言文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留下来的作品都是经过时间筛选的,而把白话作为全面使用的工具才半个多世纪啊。帮助是有的,但是否非此(27)不可呢?文言文中有用的东西是否能从现代文里学到呢?比如:豁然开朗出于桃花源记,不读桃花源记是否也能学到呢?我看文言里有用的东西多数都能从白话里学到,不一定非要读桃花源记才能学到豁然开朗。分别指出甲(26题)、丙(27题)发言中两个此字(加下划线)所指代的内容。26但是目的不在于此。A说现代人的语言B多选些文言文C反对写文言文D用文言文写作27帮助是有的,但是否非此不可呢?A从文言文里学习写作B把文言
13、文的比重加大C. 在白话文里添加文言成分D从白话文里学习文言词语28甲和乙的发言中多处使用文字一词,其中三处加了横线,对它们的正确理解是古人是很讲究文字简洁、干净、利落的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学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表现力等还在不断丰富现代汉语A语言运用的风格 B写作运用的语言 C记录语言的符号 D连缀成篇的文章答:句中的文字指_;句中的文字指_;句中的文字指_。前两题考查根据语境理解代词此的意义。第26题的四个选项都是在上文中已出现过的内容。如果用A或C项代替此,势必造成前后矛盾,用B虽没有矛盾,但讲不通,只有D项是合适的,与上文也就一致了:我说可以教点文言文,但目的不在于用文言文写作。第
14、27题理解更难一些,但只要弄清上文的意思,理解也就找到了门径。上文主要说学习文言文在一定程度上对白话文的写作有帮助,随后是语意来一个转折:但是否非此不可呢?这个此自然就是指A(从文言文里学习作)了。D项正好与上文相反,造成矛盾,而B、C两项则转移了话题,与上文脱节。第28题是对文字这个多义词的语境义的判断。对多义词的理解,必须善于正确推断.其前提还是语境,第句说文字简洁、干净、利落只可能指B(写作运用的语言)或D(连缀成篇的文章);第句中的文字只有理解为C(记录语言的符号),方可与后面的文学相并列;第句中的文字后有表现力相连,则只能理解为B(写作运用的语言)。脱离语境,凭空猜测,肯定答不好这类
15、题的。例5 1991年全国高考(新科目组)题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3240题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呢?后汉大书法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32),方可谓书。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这子字有鸟飞形象的暗示。他写为字时,习画鼠形数种,穷极它的变化。可见这时候的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由于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有的方法(33)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