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4.57KB ,
资源ID:339027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3902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诗歌吟诵之方法台湾陈新雄教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诗歌吟诵之方法台湾陈新雄教授.docx

1、诗歌吟诵之方法台湾陈新雄教授诗歌吟诵之方法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陈新雄 学习诗歌吟诵,我曾经在香港浸会大学教导学生吟诵,而且颇为成功,极有成效,香港一般是使用粤语,也能让学生学会用国语来吟诵,而且韵味十足,这就更增加了我教学生吟诵的信心。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应从五、七言的律体诗开始,因为五、七言的律体诗,格律有一定,学生最易学习,只要把五、七言律诗平仄的基本格式吟咏熟了,读诗就容易了。现在把五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抄录在下面,并附合于其基本格律的古人诗选一首于后,为使学者能仔细体会诗旨,掌握诗中的感情,这也有助于吟诵,故今特把所附的诗选,作一番赏析,以助于吟时,掌握诗中的感情,而能把这种感情

2、藉吟诵表现出来。一近体:下面先说五言律诗的平仄:【甲】仄起式:所谓仄起式,就是五言律诗首句中的第二个字是仄声,凡是五言律诗首句第二个字是仄声的,我们称它为仄起式。(一)首句不入韵式:仄仄平平仄1),平平仄仄平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3),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肃宗至德二年(),杜甫四十六岁,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军攻陷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即位于灵武,乃将妻儿家小安置在鄜州的羌村,只身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获,带到长安,因官职卑微,未被囚禁,因此留居在陷城

3、长安,不得他处音讯,独处寂寞,念及前方战事,忧心如捣,惟以穷愁度日,除忧国忧民外,又随时怀念家人骨肉,如鄜州的妻儿,平阴的兄弟,还有锺离的韦氏妹,故此时的诗中,多写因家事而感到国难的真情语。在此时所作诸诗篇中,谈到感时忧别,心景双写,则当首推次年三月所作的春望一诗,最为沉痛。仇兆鳌的杜诗详注说:此忧乱伤春而作也。上四,春望之景,睹物伤怀;下四,春望之情,遭乱思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的一开头两句,即写的是春望所见。唐代的首都是长安,现在看到的是首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仍在,可是杂草乱生,树木青森。只用一个破字,巳使人怵目惊心了;再加一个深字,更令感到满目凄凉了。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

4、里说:古人为诗,贵在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近世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春望诗,国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城春草木深,明无人迹矣。长安经过安史之乱的杀戮掳掠,不仅财物被抢劫一空,而人民也多死于战乱,十室九空,只两句就显现一场浩劫的前所未有的巨大了。杜工部在这两句里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使情景交融,为全诗营造好了气氛,也为后文埋下了伏线。诗一开头就用了对仗,而且属对工巧,属于文心雕龙所谓反对为优的反对,圆熟自然,诗意跌宕。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拿来跟充满生意的城春对比,在满城明媚的春光中,本应是游人如织,仕女如云的时候,而今竟是断壁颓

5、垣,无限凄凉之境;国破之下继之以山河在,只有山河仍在,其它一切都巳面目全非了。城春原是明媚的春景,后缀以草木深,除了草木榛芜外,什么也没有了。国破与城春后面所接的都是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先后相背,诗意翻腾。明代胡震亨极为赞赏此联,唐音癸签载其说云: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司马光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也。司马光的说法,为一般人所采用,花鸟本是令人欢娱的东西,但人因感时恨别,反使人见了为之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就是用花来比拟人,也就是修辞学上的“拟人格”,把花鸟比拟为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

6、,鸟也惊心。这两说虽然是不同,但精神上却是一贯的。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这样含意丰富,正是诗的含蓄之美,取意多端。诗的前四句都从望字而出,诗人俯仰胆望,视线由近而及远,又由远而至近,从城郭而远望山河,再从草木而细察花鸟,层层搜览,一一观察,感情由隐而至显,由弱而转强,步步推进,丝丝抽取。在景与情的交替变化中,仿佛可以看见诗人翘首远望的神态,先远望,后低头,再沉思,最后过度到后半部的想望亲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详注引赵汸曰:烽火句,应感时;家书句,应恨别。安禄山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以十五万人反于范阳,肃宗至德元年()六月哥舒翰出战潼关,大败。七月禄山遣将孙孝哲率兵入长安,

7、杀嫔妃、公主、皇孙等数十人,搜捕百官、宦者、宫女送至洛阳。故自安史之乱以来,战火连绵,春深三月,犹未息兵,无家人的消息,此时如果得到家信,那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共有的想法,自然在人们心里最容易引起共鸣,于我心有戚戚焉,所以这就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了。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战乱不止,家人分散,了无音讯,想到亲朋的离散,无由得聚;京城的荒败,不胜欷歔。在百无聊赖之际,不免搔首长叹,顿觉稀疏的短发,几乎连簪子都插不上了。赵汸说:发白更短,离乱思家所致。一点都不错,白发因忧愁而添多起来,搔首是在想解除忧愁的动作,更短则是说明忧愁巳

8、甚的程度。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现在又发现了自己的衰老,则更增多了一层悲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思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具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首句不押韵的仄起式的律诗正格,写得音韵铿锵,气度浑灏,故一千多年来,一直脍炙人口而历久不衰。 (二)首句入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唐肃宗干元二年(),杜甫四十八岁,是年秋,杜甫在秦州,因斯年九

9、节度使之师溃于相州,河南骚动,洛阳既不可回,而长安又生活昂贵,时属饥馑,尤不可居,于是乃西行至秦州,秦州在当时为陇右道一重镇,位在六盘山支脉陇山之西边。这时杜甫几个弟弟都因战事阻隔,而音讯不通,乃引起杜甫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上的真实的记录。杜诗详注引朱鹤龄注云:诗云: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当时干元二年秦州作,是年九月,史思明陷东京,及齐、汝、郑、滑四州,宜戍鼓之未休。二弟,一在许,一在齐,皆在河南,故忆之。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秋边”一作“边秋”。题为月夜忆舍弟,但诗人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先描绘一幅秋天边塞的景象,战鼓不息,烽火不靖,路上没有商旅行人,只听到

10、秋天的边塞的鸿雁哀鸣声。戍鼓雁鸣,写耳之所闻;路断行人,写目之所见,所闻所见,尽是一片凄凉景象。诗一起手,即显得突兀不平,沉重肃杀的战鼓,天边孤雁的哀鸣,不但没有带来一丝生动的活气,反而使荒凉沉寂的边塞,更显得冷落不堪。“断人行”在强调战事不息,烽火频仍,道路阻绝,商旅不通,这两句诗渲染了浓重的悲凉气氛,在月夜里更显得亲人远离的孤寂与落寞。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是白露节的夜晚,在这个夜晚,白露凝霜,更显得倍增寒意,这句诗不但写了景,也点明了时令;天下的月亮本来是一样的,为什么故乡的月亮就会特别明亮,这显然渗杂了作者私人的主观感情成分。这种主观上的感情成分,使人读来,并不会觉得于情理不合,

11、因为人情都有怀乡的思念,读了之后,反而有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受。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微妙心理,突出了他对故乡的怀念。王彦辅说:子美善用故事及常语,多颠倒用之,语峻而体健,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类是也。这就是说,杜甫这两句诗将“今夜露白”,“故乡月明”,词序一换,语气更显得矫健有力。这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仇兆鳌杜诗详注:上四月夜之景,下四忆弟之情,故乡句,对月思家,乃上下关纽。因望月而怀乡,因怀乡而忆弟,于是与诗题紧紧关联。诗人遭逢离乱,又在凄凉的月夜,自然更易引发思乡忆弟之情。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诸弟离散,一在许,一在齐,都在河南,由于战争阻隔,天各一方,毫

12、无消息。下句说家巳无存,生死难卜,写得哀惋欲绝,令人不忍卒读。王嗣奭杜臆云:闻雁声而思弟,乃感物伤心。今夜白,又逢白露节候也;故乡明,犹是故乡月色也。公携家至秦,而云无家者,弟兄离散,东都无家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两句紧承前两句更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亲人们四处流散,消息全无,寄信常不能到达对方的手上,何况战事频仍,寄信就更加困难了,对于弟兄的生死存亡,更是茫茫而无从逆料了。整首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紧。“闻戍鼓”则“断人行”,“听雁鸣”则“思雁行”,“望明月”则“思故乡”,“弟分散”则“家不存”,“今无家”则“书不达”,“书不达”则“生死不卜”。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既

13、忧国难,又增家愁,真是无限忧思,故也感慨万端了。【乙】平起式: 所谓平起式,就是律诗首句第二个字为平声。凡是五言律诗,第二个字是平声的,我们称它为平起式。()首句不入韵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中树木繁茂,隐蔽了一切人们的活动,看起来真像是空无一人的空山。王维的鹿柴诗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描写的山景跟这里描写的,基本上是一样的。人迹罕到的山中,岂不是世外桃源一样的令人响往吗!山中

14、初下了一阵秋雨,洗刷树木花草,面目为之一新,空气的清新,气温的清凉,月色的清明,境界的清净,真可说是一片清凉世界,景色的美妙,可以想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巳暗,明月当空,春花衰歇,苍松如盖。月光从青葱繁茂的青松枝柯罅隙间照耀在树林里,清澈的山泉,从溪石上淙淙流过,景色是多么幽静。月下青松,石上清泉,正是诗人描绘的清凉世界,让人处身其间,毫无尘世的欲念。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这种诗中有画,既动人又自然的景色,真巳达到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中传来阵喧笑的声音,原来洗衣的女孩子们洗完了衣服结伴回家了。青翠的荷叶纷纷向两旁分开,原来是打渔人的船划破了荷塘的宁

15、静。先听到喧笑的声音,然后看到洗衣的女孩;初看到莲荷的纷披,后见到渔舟的驶过,这种描写,层次井然,好像看画而有立体的感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正好与楚辞说的相反,尽管春天那种百花齐放的春光巳经消失,但是山居的恬适,王孙自可久留。王孙,在这首诗里是王维自比。()首句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李商隐晚晴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李商隐自自唐文宗开成三年()入赘李德裕党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后,便陷

16、入党争的漩涡,一直遭到牛僧孺党的忌恨与排斥。宣宗继立以后,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商隐更为不利,所以只好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一些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时免除牛党投来的白眼,精神上稍得抒解,正因为这样,诗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鸟喜得巢干的喜悦。作为一首有寄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诗经里的比兴。诗人也许本无意于托物喻志,只是在登高眺览之际,适与物接,而触发联想,因而将一剎那间有会心的感受,融化在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所以此诗特别显得自然浑成而不着痕迹,此所以为高也。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冯浩笺注认为“夹城”就是“重闉”,也就是住宅与严

17、城相接的意思。深居,指幽僻的居处,俯临严耸的重城,在这里俯观远眺晚晴,春天过去了,夏天刚刚来临,气候还相当的清和,没有感到炎暑的溽蒸。初夏多雨,岭南犹然,久雨转晴,黄昏时分,云开雨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诗人的精神也为之清爽。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诗人的心情,在久雨初晴之际,不去描摹晚霞的灿烂,却偏偏注意到了不起眼的幽草,这就是有感而发了。久遭风吹雨打之苦暗角落头的小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绚丽夕辉而格外显出生意盎然。诗人把“幽草”人格化了,以幽草来比喻诗人自己的遭遇和命运,而寄托诗的身世之感。他为目前的遭遇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这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的联想,而赋予“晚晴”

18、以特殊的人生美好的意义。晚晴的绚丽,但却十分短暂,诗人并不计较它的短暂,而重视它的绚丽美好,我们可以体会到李商隐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事物的感情,是不是对自己迟来的幸福生活的一种怜惜呢!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栏远眺,更增加了视线的辽阔,所以说“并添高阁迥”,并添是同时增加的意思,所居处的高阁向远处眺望,比起平常时候竟愈为辽远。夕阳的余辉注射在小窗子上,因为晚景余辉,光线十分微弱柔和,所以说“微注”。尽管如此,这一脉余辉,仍旧带来喜悦和安慰。把上联“重”晚晴的重字就更具体化了。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这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盈,仍是登高之所见。古诗有“越鸟巢南枝”的诗句,李商隐

19、是时正在桂林,用越鸟不是既切时地,也合身分吗?故这里写越鸟归巢,就有自况的意味了,比喻自己找到了自己栖身之所。如果“小草”是用来自喻其艰难身世,则越鸟就是诗人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化身了。下面再介绍七言律诗的平仄:【甲】仄起式:(一)首句不入韵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的春天,当时五十二岁。宝应元年()冬十月,

20、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场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省郑州)、汴(今河南省开封)二州,叛军领袖薛嵩、张志忠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流寓在梓州(四川省三台)的诗人,听到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书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工部自注云: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发忽闻叛乱巳平的捷报,急于想奔回老家的喜悦。一开头起势甚猛,适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是诗人所在的地方;“蓟北”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在河北的东北部。老杜多年飘泊在剑外,饱尝离乡背井,流落他乡的艰难困苦,想回故乡而不

21、可能,就是由于安史之乱未平,蓟北未能收复。如今“忽传收蓟北”,真是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那郁积巳久的思想情感的闸门,喷涌而出,涛翻浪滚,这势头就像千军万马一样,来势汹汹,挡也挡不住了。“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种惊喜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高峰。“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是以巧妙的文字来传达这种神态。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剎那所激发出来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巳收,战乱将息,神州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抒解。个人的颠沛流离,及感时恨别的日子,也总算熬过去了,怎能不高兴、不喜欢呢!然而回想起八

22、年来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样过去了,自己也可以回故乡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而喜不自胜。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引顾宸的评语说:杜诗之妙,有以命意胜者,有以篇法胜者,有以俚质胜者,有以仓卒造状胜者,此诗之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于仓卒间,写出欲歌欲哭之状,使人千载如见。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颌联意思承接上联,落脚于“喜欲狂”三字,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的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的时候,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

23、动作极富意味,诗人似乎想说什么,但又不知如何说起。其实什么也不必说了,多年来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那里去了,家人们不再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家人们的喜悦反过来增添自己的欢喜,再也无心伏案工作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一同兴高采烈地为胜利而欢欣吧!而庆祝吧!仇兆鳌杜诗详注引顾注云:忽传二字,惊喜欲绝,愁何在,不复愁矣。漫卷者,抛书而起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白日”一作“白首”。唐诗大观霍松林所作的赏析,认为“白首”点出了巳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笔者以为仍是从一般的本子作“白日”比较含意浑成,意境高超。往

24、日因为战争阻隔,亲人离散,愁云惨雾,迷茫四处,而今战胜消息传来,有如云雾四散,天空又现出一片光明蔚蓝的青天,前景充满了光明,在这种情况下,正须要放声高歌与饮酒庆祝,这才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前一句写狂态,后一句写狂想,“青春”是指明青葱的春季,春天巳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作伴还乡,怎不令人欣喜欲狂呢!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巴县有巴峡,巫山县有巫峡,襄阳属楚,洛阳属河南。尾联包含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成为句内对,又前后两句成为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的流水对。再加上“

25、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巴峡穿巫峡,襄阳向洛阳,地势宽阔,距离遥远,这样一贯穿起来,四个地方却一个接一个的从眼前一一飞驰而过。诗人既展示了想象,又描绘了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一个“穿”来贯串;出巫峡到襄阳,顺水直驶,所用一个“下”来点明,襄阳到洛阳,一路陆行,地势有高有低,所以用一个“向”字指示方向。用字高度准确,表现高度的艺术技巧。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详注引王嗣奭之言曰: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

26、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又引朱瀚说云:涕泪为收河北,狂喜为收河南,此通章关键也。而河北则先点后发,河南则先发后点,详略顿挫,笔如游龙。又地名凡六见,主宾虚实,累累如贯珠,真善于将多者。浦起龙读杜心解赞美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首句入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李商隐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唐文宗太和九年(),王茂元拜泾原节度使,治泾州(今甘肃省泾原县北)。开成三年()

27、,商隐赴茂元幕,娶茂元女。不久,商隐应博学鸿词科试,落选回泾州幕,登楼有感,赋此遣怀。安定,即泾州。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迢递、是高耸的样子。文选谢眺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诗:结构何迢递,旷望极高深。在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上,远处翠绿的杨树枝叶边的水汀沙渚尽收入眼底。登楼望远,高瞻远瞩,万千景象,全收眼底。即景生情,底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皆由此而生发。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这两句以两位古人以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时,年龄都与作者差不多。贾谊上治安策开头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之语,但治安策未为汉文帝所采用,故说“虚垂涕”。诗人应博学鸿词科试,名落孙山,未能中选

28、。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售,是同样抑郁不欢。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诗人在泾州,依王茂元,都属寄人篱下。用两位古人古事,比喻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伦类比拟,都十分贴切。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史记货殖列传说范蠡佐越王句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要等为国家作一番伟大的功业之后,这伟大的功业,就是回天转地,旋乾转坤,到那时,头发白了,就像范蠡一样划了一叶扁舟,投身于江湖之上隐居起来。永忆江湖,就是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就是抱建立功业之志。表面上,两件事情好像相反,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没有永忆江湖的志趣,便是一个争名逐利的禄蠹之徒,那里还有丝毫欲回天

29、地的的宏大志愿呢?在这里“永”字用得好,有力地表达了作者毕生的抱负。这两句诗,既洒脱,又遒劲。清查慎行查初白十二种诗评云:王半山最赏此联,细味之,大有杜意。从诗的表达形式来看,炼字坚实,结响凝固,工力颇近杜甫,更重要的,这首诗表达了读书人积极的奋发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这与杜甫的胸襟怀抱,基本上是一样的。王安石从这两句诗中,看到了自己的思想与抱负,所以击节赞赏。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引陆圃玉曰:永忆江湖,欲归而优悠白发,但必俟回旋天地,功成而却入扁舟。冯浩按语:言扁舟江湖,必须待旋乾转坤,功成白发之时。时方年少,正宜为世用,而预期及此者,见志愿之深远也。解固如斯,要在味其神韵

30、。何曰:此二句亦是王荆公一生心事,故酷爱之。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鶵竟未休。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所以尾联两句,是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屣功名利禄,告人不要妄加猜测。这两句诗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永忆江湖”句提供了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评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极尽调侃奚落之能事。【乙】平起式:()首句不入韵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