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463.25KB ,
资源ID:3295217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29521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

1、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2014级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一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1、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P4 人口增长特点:人口不断增长,有阶段性(如右图)。注意拐点:1770年工业革命和1950年二战结束。2、世界人口增长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人口增长的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单位一般用表示;其中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4、人口增长模式:P5P7 模式阶段特征人口增长出现时期 原因目前分布“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原始低增长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缓慢工业革命前自然灾害、战争因素;生产力水平低,营养不足和医疗卫生落后等

2、少数仍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原始群体过渡模式(传统型) 总特征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高速增长阶段 首先是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自然增长率变大明显加快发达国家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生产力发展提高食品供应与营养水平,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广大发展中国家(尼日利亚、肯尼亚等)增长下降阶段出生率下降较快,死亡率下降缓慢,自然增长率下降逐渐缓慢20世纪前半叶欧美国家开始进入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受教育年限延长,婚育年龄提高;养育子女成本高;社会福利完善,导致出生率低;医疗水平进步使得死亡率降低。有些发展中国家(印度、阿根廷、土耳其等)“三低”模式(现代型)低增长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零增长或负增长目前,发达国家基本进入生产力高度发达,受教育年限长,婚育年龄提高;养育子女成本高、就业竞争激烈;社会福利完善等,这些导致出生率低;医疗发达和养老制度健全使得死亡率降低。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荷兰等)中国5、目前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P8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欧洲。6、不同阶段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年轻型 (人口高增长阶段) 成年型(增长下降阶段) 老年型(低增长阶段)类型及代表人口问题有利影响不利影响解决措施年轻型(对应过度模式)(发展中国家为主)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比重过大劳动力充裕社会有活力,利于创新产生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加大对经济、

4、就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 速度降低不利于提高人口质量不利于经济、 就业、教育、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解决。计划生育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老年型(对应三低模式)(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利于经验传承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养老等社会 福利费用增加老年人口生 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问题突出鼓励生育吸纳移民二、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概念: P11 2、国际人口迁移:(1)15-19世纪的人口迁移特点:P11由旧大陆到新大陆;已开发地区到未开发地区(2)二战后人口迁移方向:P12由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3、国内人口迁移(1)历史上的人口迁移:P12受战乱影响:由黄

5、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 受生态环境影响:河北、山东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东北;河南一带人口“走西口”前往新疆等地(2)建国后的人口迁移:P13受政策影响:1950年至1980年前,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受经济影响:改革开放后,由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具体表现为由乡村到城市,由内陆前往沿海4、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P1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举 例经济因素(指就业、收入)目前我国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政治因素政治迫害1972年乌干达亚裔被独裁者驱赶迁往英国战争许多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成为难民国家政策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戌边社会文化因素宗教迫害1947年印巴分治150

6、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外出求学生态环境因素水灾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水灾引发饥荒,许多农户迁往美国旱灾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的旱灾造成了大规模的环境难民全球变暖2012年图瓦卢举国迁往新西兰追求更好环境美国老年人迁往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因与外国人结婚,迁居到国外性别男性比女性更富有迁移动力年龄青年比少年和老年迁移的比重更大5、人口迁移的影响:(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有利影响: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和人才,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 进迁入地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利影响:大量人口的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 度。对就业、住房、交通、卫生和教育、城

7、市环境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压力。(2)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有利影响: 加强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迁出可以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当地人地矛盾(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利影响:人口迁出会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 三、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P17-P20 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概念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资源或环境所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区别1. 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环境承载力从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考虑

8、,仅考虑人口“生存”问题;人口合理容量从人口“发展”的角度考虑;2. 环境承载力是一个警戒值,对全球来说,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是人口数量的极限;而人口合理容量则体现了人口在发展中的变化,强调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3.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人口合理容量”。4. 人口合理容量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值,具有相对性,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地区,人口合理容量都会有所不同。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类文化水平等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地域开放程度、科技水平。注意:人口消费水

9、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小。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区概念和类型(1)概念: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中相对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功能区。(2)类型:CBD、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区、文教区等。小城镇各功能混杂,没有明显地域分化;中等城市外围是住宅区,工商业混合在市中心;大城市出现明显的地域分化。一般而言,只有国际性大都市才有中心商务区(CBD)。2、城市各功能区的位置、形态和特征:P25-26功能区位置特点面积形态特征中心商务区(CBD)多在市中心地区较小,呈点状建筑密集,高楼林立;经济活动频繁,交通便捷,通信发达,早

10、晚人口流动量大,人口昼夜差别大商业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面积较小,多呈点状或带状交通便捷,人口流量大住宅区通常位于商业区与工业区之间面积最大,多呈片状分布是城市中最普遍(范围最大)的功能区,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传统)工业区多分布在城市边缘,靠近交通干道 面积较大,多呈片状分布专业化程度高,集聚性强,通常不止一个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拓展、迁移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P27-P28(1)经济原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考虑是地租水平,而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城市各功能区付租能力

11、即区位选择的原因(如右图)。a、商业区付租能力随距离而递减的最大,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区影响最大。区位选择原因:OA段商业付租能力最高,为商业区。最大程度接近消费人群。b、住宅区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较小,距离市中心远近对住宅区影响较小。区位选择原因:AB段住宅付租能力最强,为住宅区。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c、工业区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小,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工业影响最小。区位选择原因:BC段工业付租能力最强,为工业区。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趋向市区外缘或交通干线分布。交通便捷度对地租的影响: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2)历史原因: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产

12、生的影响。如:北京城市中心是故宫而不是CBD。(3)社会原因:种族或宗教团体:如:牛街回族聚居区 生活方式:如国外的唐人街 社会地位、收入高低等导致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4)行政原因:政府制订政策、城市规划产生的影响。如北京CBD的规划、亦庄经济开发区等。(5)环境因素:主要是针对工业区而言,污染越重的工业离市中心越远。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区(如食品加工厂、服装厂);规模大,有严重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远郊(此处第三章第一节工业区位因素中的环境因素相结合),根据不同企业的污染类型(如下图)布局:大气污染工业(如水泥厂、火力发电厂等)布局:污染工业布局举例 单一盛行风城市盛行

13、风下风向的郊外季风地区与城市盛行风相垂直的郊外地区风频玫瑰图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的郊外地区水污染工业(如印染厂、化工厂等)布局:河流下游或者远离水源处。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火力发电厂、钢铁厂等)布局:远离居民区、远离农田。3、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城市规模:P29 (2)不同城市规模的地域分化:P28 (3)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城市规模城市等级服务范围服务级别服务种类城市数目城市间距离小低小低少多小大高大高多少大二、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P322、城市化的本质和前提:P33第二、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3、城市化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数目的增加;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其中城

14、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4、世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如右图): 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常见问题及现象初期阶段(起始)25%30%以下,低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中期阶段(加速)30%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出现郊区城市化后期阶段(停滞)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P33-37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不同(见下表);特大城市发展迅速; 出现了巨大城市带。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起步晚早城市化水平低(46%左右)高(70%)目前

15、发展速度快慢城市化阶段中期(加速阶段)后期原因农村过剩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发展趋势大城市发展速度快,存在许多城市问题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现象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37-38(1)城市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2)城市交通问题: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3)城市住宅问题:发展中国家表现为住房紧张,发达国家表现为城市中心区空房过多,逐渐衰落(4)城市社会问题:就业困难、贫困、种族歧视、社会争端三、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1、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一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产生影响;二对城市居民饮食、风

16、俗、服饰产生影响。城市中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建筑。2、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的影响:P43城市建筑表现文化内涵建筑布局美国城市市中心多摩天大楼,离开中心建筑物高度急剧下降,然后缓缓地向郊区递减。发展历史短,重视经济利益,强调实用性,追求“高层、高密度”,摩天大楼显示其发达的工业文明和高度的开放。 北京市中心为历史的皇城,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心的周边地区。历史悠久,保护文化遗产;历史上皇权的尊贵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欧洲城市市中心为广场、教堂等历史建筑,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心的周边地区。历史悠久,保护文化遗产;对宗教的崇拜。 3、 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风格的影响:P43城市建筑表现原因建筑

17、风格中国建筑围墙是主要景观,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楼、台、殿、阁是其代表建筑风格;中国 “四合院”是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重要地位和封建等级制度;四合院民居蕴涵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礼制西方建筑绝少围墙;豪华的皇宫、高大的教堂、开阔的广场、喷泉、花园、雕塑是欧洲典型建筑景观;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是典型美国城市住宅建筑代表欧洲城市建筑表现出宗教影响占优势地位;现代住宅建筑反映不同收入阶层的生活环境4、地域文化对园林建筑结构的影响:P43城市建筑表现原因建筑结构中国园林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欧

18、美园林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1、农业分类 (1)按生产对象分类: 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2)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3)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 商品农业。 (4)按发展阶段分类: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1)自然因素:主要指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P48-49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影响最大)热量:影响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如:我国种植业的南北差异。 光照:影响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如新疆夏季光照充足

19、,瓜果色泽红润,口感更甜。降水: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及分布。如我国东(种植业)西(畜牧业)农业部门的差异。地形平原:地势平坦,适宜发展种植业; 山地丘陵:地形崎岖,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业。我国南方地区发展了立体农业。水源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业分布在有灌溉水源(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处。如新疆绿洲农业、宁夏平原的灌溉农业。土壤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农作物;土壤的肥沃程度。如南方酸性土壤宜种植茶树等(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历史、地价等。P49-50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市场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

20、模。如:上海郊区的乳畜业。交通尤其是产品容易腐烂变质的商品(如蔬菜、肉、蛋、奶和鲜花等),快捷的交通与冷藏、保鲜技术的提高和广泛应用使得产品销售的范围不断扩大。如:荷兰的花卉销往世界各地。政策影响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起着鼓励、限制、调整、决策的作用。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计划地建立了一批商品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科技进步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培育良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保鲜、冷藏技术的推广可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通过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以色列的无土栽培;我国杂交水稻的产量不断提高。(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一般而言, 在农业区

21、位因素中,自然因素相对比较稳定,对于不适宜的自然因素可以进行改良,如对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梯田是对地形的改良;以色列利用滴灌、喷灌技术是对水分的改造;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科技、市场和交通因素的变化更为显著。3、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描述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包括:经营方式、生产规模、单位面积产量、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科技水平等。(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案例:典型分布、主要特点及区位条件分析(见下表和图)。农业地域类型传统稻作农业(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 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现代混合农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热带、亚热带季风地区(如图中A位置)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

22、廷、俄罗斯、乌克兰、我国东北和西北等地阿根廷、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地西欧、中欧、北美洲五大湖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澳大利亚、欧洲、北美、南非、新西兰等地案例美国中央大平原(如图B位置)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如图E)西欧(如图C位置)澳:墨累-达令盆地(如图D)产品稻米小麦、玉米牛肉牛奶及其制品小麦、羊毛优势区位条件自然条件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河流中下游平原及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平原地形,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有河流提供灌溉水源气候温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多优良天然草场饲料供应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地形平坦,利于牧草

23、和饲料种植气候较温暖湿润,适宜小麦和牧草生长;盆地地形,地势较平坦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悠久的种植历史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水运、公路和铁路相衔接,交通便利;工业发达,为农业提供机械、电力、化肥、农药;先进的科研和推广服务系统;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冷藏技术的进步;稳定的海外销售市场。市场因素人口密集,城众多,城市化水平高;饮食习惯影响,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先进的科技水平地广人稀;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主要出口英国);经济发达,机械化水平高生产特点小农经营;机械化、科技水平低;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水利工程量大。生产规模大(私营

24、大农场);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科技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农业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机械 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值得借鉴的措施: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和提高冷藏技术等。澳大利亚现代混合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水源不足。解决措施:东水西调优点:P55 1.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持土地肥力。 2.农民可以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3.农业生产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4、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56破坏森林,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和环境污染二、工业区位1、工业区位因素:P5

25、8-61(1)自然因素:水源;土地(地价);矿产(铁矿、有色金属矿等);能源(动力);(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国家政策;技术;劳动力(素质和数量)、个人喜好等2、工业区位选择原则: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工业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1)经济效益考虑自然和经济因素:工厂选择以花费最低生产成本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地方。(2)社会效益考虑社会因素:如国家政策、个人偏好等。(3)环境效益考虑环境因素:不同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要求不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不同。如 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比较高,应布局在环境质量好的地方;但对于传统工 业而言,根据不同污染程度来布局(见第二

26、章第一节工业区的布局)。3、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 P58-60主导区位因素工业区位类型典型工业部门原因布局原则发展变化原材料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接近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逐渐减弱市场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正在加强能源(动力)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生产过程能源消耗量大)等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接近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减弱劳动力成本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

27、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逐渐减弱质量技术指向型工业电子元件研发生产、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等技术要求过高的工业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逐渐在加强4、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1)工业联系的方式:P61生产联系:一种是工序联系,即投入产出的联系(生产的“上下游”联系),如纺织业;另一种是产品联系,某一成品生产零部件的企业与成品之间的联系,如汽车产业。共用空间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生产条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如开发区内的各企业之间。信息联系:现代化交通和通信让工业之间联系更紧密。(2)工业集聚:P62-63工业集聚的形式:利用廉价劳动力;利用交通枢纽;利用资

28、源;利用能源工业的集聚的优点(4点):P62a: 充分利用基础设施;b: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c: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集中处理废弃物等;d: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获得规模效益。工业集聚的结果:形成规模不同、形态各异的工业地域。(3)工业地域 形成过程: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类型:P63-64a: 专业性工业地域: 以大型工业联合企业为核心,以某一个工业部门为主。如燕山石化工业区。b:综合性工业地域:多个区位指向相同的企业集聚形成。如京津唐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工业主要工业部门电子工业、生物工程、航天工业等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

29、等产品特点短小轻薄,技术含量高、更新换代快厚重体大,产品更新换代慢区位条件环境洁净优美、现代化交通、知识技术高接近资源能源产地、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分布分散集中规模中小型大型科技人员比例高低产品更新换代快慢产品市场世界市场国内市场5、世界主要工业区:P65(1)传统工业区以辽中南工业区为例:P64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社会经济条件: 煤铁等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靠近市场: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 ,市场需求大;劳动力丰富;国家政策支持等。(2)高新技术产业区以美国硅谷为例:P67-68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社会经济条件:有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等)的科技和智力支撑;基础设施完善,灵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