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9521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6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2014级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一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1、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P4

人口增长特点:

人口不断增长,有阶段性(如右图)。

注意拐点:

1770年工业革命和1950年二战结束。

2、世界人口增长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的构成指标:

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单位一般用‰表示;其中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人口增长模式:

P5—P7

模式

阶段

特征

人口增长

出现

时期

原因

目前分布

“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原始低增长阶段

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缓慢

工业革命前

①自然灾害、战争因素;②生产力水平低,营养不足和医疗卫生落后等

少数仍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原始群体

过渡模式(传统型)总特征是: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高速增长阶段

首先是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自然增长率变大

明显加快

发达国家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

生产力发展提高食品供应与营养水平,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广大发展中国家(尼日利亚、肯尼亚等)

增长下降阶段

出生率下降较快,死亡率下降缓慢,自然增长率下降

逐渐缓慢

20世纪前半叶欧美国家开始进入

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受教育年限延长,婚育年龄提高;养育子女成本高;社会福利完善,导致出生率低;医疗水平进步使得死亡率降低。

有些发展中国家(印度、阿根廷、土耳其等)

“三低”模式

(现代型)

低增长阶段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零增长或负增长

目前,发达国家基本进入

生产力高度发达,受教育年限长,婚育年龄提高;养育子女成本高、就业竞争激烈;社会福利完善等,这些导致出生率低;医疗发达和养老制度健全使得死亡率降低。

发达国家

(如德国、日本、荷兰等)

中国

5、目前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P8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欧洲。

6、不同阶段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年轻型(人口高增长阶段)成年型(增长下降阶段)老年型(低增长阶段)

类型及代表

人口问题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解决措施

年轻型(对应过度模式)

(发展中国家为主)

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比重过大

①劳动力充裕

②社会有活力,利于创新

①产生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②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③不利于提高人口质量④不利于经济、就业、教育、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解决。

①计划生育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老年型(对应三低模式)

(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

利于经验传承

①劳动力短缺,②国防兵力不足,③青壮年负担过重;④养老等社会福利费用增加⑤老年人口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问题突出

①鼓励生育②吸纳移民

二、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概念:

P112、国际人口迁移:

(1)15-19世纪的人口迁移特点:

P11①由旧大陆到新大陆;②已开发地区到未开发地区

(2)二战后人口迁移方向:

P12由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3、国内人口迁移

(1)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P12

①受战乱影响:

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

②受生态环境影响:

河北、山东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东北;河南一带人口“走西口”前往新疆等地

(2)建国后的人口迁移:

P13

①受政策影响:

1950年至1980年前,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

②受经济影响:

改革开放后,由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具体表现为由乡村到城市,由内陆前往沿海

4、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P14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举例

经济因素(指就业、收入)

目前我国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

政治因素

政治迫害

1972年乌干达亚裔被独裁者驱赶迁往英国

战争

许多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成为难民

国家政策

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戌边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迫害

1947年印巴分治1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

外出求学

生态环境因素

水灾

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水灾引发饥荒,许多农户迁往美国

旱灾

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的旱灾造成了大规模的环境难民

全球变暖

2012年图瓦卢举国迁往新西兰

追求更好环境

美国老年人迁往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

其他因素

家庭和婚姻

因与外国人结婚,迁居到国外

性别

男性比女性更富有迁移动力

年龄

青年比少年和老年迁移的比重更大

5、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

①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和人才,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②促进迁入地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不利影响:

①大量人口的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②对就业、住房、交通、卫生和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2)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

①加强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人口的迁出可以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当地人地矛盾(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利影响:

①人口迁出会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

三、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P17-P20

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资源或环境所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区别

1.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环境承载力从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考虑,仅考虑人口“生存”问题;人口合理容量从人口“发展”的角度考虑;

2.环境承载力是一个警戒值,对全球来说,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是人口数量的极限;而人口合理容量则体现了人口在发展中的变化,强调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

3.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

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人口合理容量”。

4.人口合理容量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值,具有相对性,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地区,人口合理容量都会有所不同。

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类文化水平等

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地域开放程度、科技水平。

※注意:

人口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区概念和类型

(1)概念: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中相对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功能区。

(2)类型:

CBD、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区、文教区等。

小城镇各功能混杂,没有明显地域分化;中等城市外围是住宅区,工商业混合在市中心;大城市出现明显的地域分化。

一般而言,只有国际性大都市才有中心商务区(CBD)。

2、城市各功能区的位置、形态和特征:

P25-26

功能区

位置特点

面积形态

特征

中心商务区(CBD)

多在市中心地区

较小,呈点状

建筑密集,高楼林立;经济活动频繁,交通便捷,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大,人口昼夜差别大

商业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面积较小,多呈点状或带状

交通便捷,人口流量大

住宅区

通常位于商业区与工业区之间

面积最大,多呈片状分布

是城市中最普遍(范围最大)的功能区,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

(传统)

工业区

多分布在城市边缘,靠近交通干道

面积较大,多呈片状分布

专业化程度高,集聚性强,通常不止一个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拓展、迁移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P27-P28

(1)经济原因: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考虑是地租水平,而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便捷程度。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城市各功能区付租能力即区位选择的原因(如右图)。

a、商业区——付租能力随距离而递减的最大,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区影响最大。

区位选择原因:

OA段商业付租能力最高,为商业区。

最大程度接近消费人群。

b、住宅区——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较小,距离市中心远近对住宅区影响较小。

区位选择原因:

AB段住宅付租能力最强,为住宅区。

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c、工业区——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小,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工业影响最小。

区位选择原因:

BC段工业付租能力最强,为工业区。

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趋向市区外缘或交通干线分布。

②交通便捷度对地租的影响:

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

(2)历史原因: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产生的影响。

如:

北京城市中心是故宫而不是CBD。

(3)社会原因:

种族或宗教团体:

如:

牛街回族聚居区

生活方式:

如国外的唐人街

社会地位、收入高低等导致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

(4)行政原因:

政府制订政策、城市规划产生的影响。

如北京CBD的规划、亦庄经济开发区等。

(5)环境因素:

主要是针对工业区而言,污染越重的工业离市中心越远。

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区(如食品加工厂、服装厂);规模大,有严重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远郊(此处第三章第一节工业区位因素中的环境因素相结合),根据不同企业的污染类型(如下图)布局:

①大气污染工业(如水泥厂、火力发电厂等)布局:

污染工业布局

举例

单一盛行风

城市盛行风下风向的郊外

季风地区

与城市盛行风相垂直的郊外地区

风频玫瑰图

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的郊外地区

②水污染工业(如印染厂、化工厂等)布局:

河流下游或者远离水源处。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火力发电厂、钢铁厂等)布局:

远离居民区、远离农田。

3、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城市规模:

P29

(2)不同城市规模的地域分化:

P28

(3)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

城市规模

城市等级

服务范围

服务级别

服务种类

城市数目

城市间距离

二、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

P32

2、城市化的本质和前提:

P33第二、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3、城市化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数目的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4、世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如右图):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

常见问题及现象

初期阶段(起始)

25%—30%以下,低

缓慢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

中期阶段(加速)

30%—70%,较高

迅速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出现郊区城市化

后期阶段(停滞)

70%以上,高

缓慢,甚至停滞

继续增大

大城市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P33-37

①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不同(见下表);

③特大城市发展迅速;④出现了巨大城市带。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起步

城市化水平

低(46%左右)

高(>70%)

目前发展速度

城市化阶段

中期(加速阶段)

后期

原因

农村过剩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急

剧膨胀,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

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

发展趋势

大城市发展速度快,存在许多城市问题

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现象

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P37-38

(1)城市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

(2)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

(3)城市住宅问题:

发展中国家表现为住房紧张,发达国家表现为城市中心区空房过多,逐渐衰落

(4)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贫困、种族歧视、社会争端

三、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1、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产生影响;二对城市居民饮食、风俗、服饰产生影响。

城市中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建筑。

2、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的影响:

P43

城市建筑

表现

文化内涵

建筑布局

美国城市

市中心多摩天大楼,离开中心建筑物高度急剧下降,然后缓缓地向郊区递减。

发展历史短,重视经济利益,强调实用性,追求“高层、高密度”,摩天大楼显示其发达的工业文明和高度的开放。

北京

市中心为历史的皇城,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心的周边地区。

历史悠久,保护文化遗产;历史上皇权的尊贵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欧洲城市

市中心为广场、教堂等历史建筑,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心的周边地区。

历史悠久,保护文化遗产;对宗教的崇拜。

3、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风格的影响:

P43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风格

中国建筑

围墙是主要景观,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楼、台、殿、阁是其代表建筑风格;中国“四合院”是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

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重要地位和封建等级制度;四合院民居蕴涵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礼制

西方建筑

绝少围墙;豪华的皇宫、高大的教堂、开阔的广场、喷泉、花园、雕塑是欧洲典型建筑景观;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是典型美国城市住宅建筑代表

欧洲城市建筑表现出宗教影响占优势地位;现代住宅建筑反映不同收入阶层的生活环境

4、地域文化对园林建筑结构的影响:

P43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

结构

中国园林

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欧美园林

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1、农业分类

(1)按生产对象分类:

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2)按投入多少分类:

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3)按产品用途分类:

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4)按发展阶段分类: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因素:

主要指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

P48-49

自然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影响最大)

热量:

影响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

如:

我国种植业的南北差异。

光照:

影响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如新疆夏季光照充足,瓜果色泽红润,口感更甜。

降水:

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及分布。

如我国东(种植业)西(畜牧业)农业部门的差异。

地形

平原:

地势平坦,适宜发展种植业;

山地丘陵:

地形崎岖,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业。

我国南方地区发展了立体农业。

水源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业分布在有灌溉水源(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处。

如新疆绿洲农业、宁夏平原的灌溉农业。

土壤

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农作物;土壤的肥沃程度。

如南方酸性土壤宜种植茶树等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历史、地价等。

P49-50

社会经济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市场

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如:

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交通

尤其是产品容易腐烂变质的商品(如蔬菜、肉、蛋、奶和鲜花等),快捷的交通与冷藏、保鲜技术的提高和广泛应用使得产品销售的范围不断扩大。

如:

荷兰的花卉销往世界各地。

政策

影响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起着鼓励、限制、调整、决策的作用。

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计划地建立了一批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科技

科技进步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培育良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保鲜、冷藏技术的推广可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通过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如:

以色列的无土栽培;我国杂交水稻的产量不断提高。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一般而言,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相对比较稳定,对于不适宜的自然因素可以进行改良,如对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梯田是对地形的改良;以色列利用滴灌、喷灌技术是对水分的改造;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科技、市场和交通因素的变化更为显著。

3、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描述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包括:

经营方式、生产规模、单位面积产量、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科技水平等。

(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案例:

典型分布、主要特点及区位条件分析(见下表和图)。

农业地

域类型

传统稻作农业

(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

现代混合农业

分布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热带、亚热带季风地区(如图中A位置)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我国东北和西北等地

阿根廷、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地

西欧、中欧、北美洲五大湖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澳大利亚、欧洲、北美、南非、新西兰等地

案例

美国中央大平原(如图B位置)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如图E)

西欧(如图C位置)

澳:

墨累-达令盆地(如图D)

产品

稻米

小麦、玉米

牛肉

牛奶及其制品

小麦、羊毛

优势

区位

条件

自然条件

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河流中下游平原及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平原地形,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有河流提供灌溉水源

气候温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多优良天然草场

饲料供应——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地形平坦,利于牧草和饲料种植

气候较温暖湿润,适宜小麦和牧草生长;盆地地形,地势较平坦

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悠久的种植历史

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水运、公路和铁路相衔接,交通便利;工业发达,为农业提供机械、电力、化肥、农药;先进的科研和推广服务系统;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冷藏技术的进步;稳定的海外销售市场。

市场因素——人口密集,城众多,城市化水平高;饮食习惯影响,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先进的科技水平

地广人稀;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主要出口英国);经济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生产

特点

小农经营;机械化、科技水平低;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水利工程量大。

生产规模大(私营大农场);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科技水平高。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农业科技水平高。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值得借鉴的措施:

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和提高冷藏技术等。

※澳大利亚现代混合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水源不足。

解决措施:

东水西调

优点:

P55

♦1.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持土地肥力。

♦2.农民可以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3.农业生产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4、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P56破坏森林,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和环境污染

二、工业区位

1、工业区位因素:

P58-61

(1)自然因素:

水源;土地(地价);矿产(铁矿、有色金属矿等);能源(动力);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交通;国家政策;技术;劳动力(素质和数量)、个人喜好等

2、工业区位选择原则: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工业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经济效益考虑自然和经济因素:

工厂选择以花费最低生产成本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地方。

(2)社会效益考虑社会因素:

如国家政策、个人偏好等。

(3)环境效益考虑环境因素:

不同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要求不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不同。

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比较高,应布局在环境质量好的地方;但对于传统工

业而言,根据不同污染程度来布局(见第二章第一节工业区的布局)。

3、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

P58-60

主导区位因素

工业区位类型

典型工业部门

原因

布局原则

发展变化

原材料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

接近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逐渐减弱

市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正在加强

能源(动力)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生产过程能源消耗量大)等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接近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减弱

劳动力

成本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逐渐减弱

质量

技术指向型工业

电子元件研发生产、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等

技术要求过高的工业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逐渐在加强

4、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1)工业联系的方式:

P61

①生产联系:

一种是工序联系,即投入—产出的联系(生产的“上下游”联系),如纺织业;

另一种是产品联系,某一成品生产零部件的企业与成品之间的联系,如汽车产业。

②共用空间联系:

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生产条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如开发区内的各企业之间。

③信息联系:

现代化交通和通信让工业之间联系更紧密。

(2)工业集聚:

P62-63

①工业集聚的形式:

利用廉价劳动力;利用交通枢纽;利用资源;利用能源

②工业的集聚的优点(4点):

P62

a:

充分利用基础设施;b:

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c: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

耗等,集中处理废弃物等;d:

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③工业集聚的结果:

形成规模不同、形态各异的工业地域。

(3)工业地域①形成过程: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②类型:

P63-64

a:

专业性工业地域:

以大型工业联合企业为核心,以某一个工业部门为主。

如燕山石化工业区。

b:

综合性工业地域:

多个区位指向相同的企业集聚形成。

如京津唐工业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

传统工业

主要工业部门

电子工业、生物工程、航天工业等

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等

产品特点

短小轻薄,技术含量高、更新换代快

厚重体大,产品更新换代慢

区位条件

环境洁净优美、现代化交通、知识技术高

接近资源能源产地、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分布

分散

集中

规模

中小型

大型

科技人员比例

产品更新换代

产品市场

世界市场

国内市场

5、世界主要工业区:

P65

(1)传统工业区——以辽中南工业区为例:

P64

①自然条件:

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

②社会经济条件:

煤铁等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靠近市场:

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场需求大;劳动力丰富;国家政策支持等。

(2)高新技术产业区——以美国硅谷为例:

P67-68

①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②社会经济条件:

有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等)的科技和智力支撑;基础设施完善,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