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21.33KB ,
资源ID:324913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2491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这个有漏的世间不可能有本质上的快乐.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这个有漏的世间不可能有本质上的快乐.docx

1、这个有漏的世间不可能有本质上的快乐这个有漏的世间不可能有本质上的快乐 如果我们做不了当下心念的主人,也做不了生命的主人。而这些不良习惯和情绪不仅会影响今生,还将进一步影响未来的生命走向。这一切,最终要我们自己去承受。 人生是苦吗 佛法关注的重点是人,并有人生是苦之说。有人觉得,人生有苦有乐是正常的,没有苦哪来的乐,为什么要解决痛苦呢?这个说法听起来不无道理,事实是不是这么回事?如果说人生有苦有乐是正常的,那么当痛苦或灾难降临时,我们是不是都能像对待快乐那样,欣然接受,多多益善呢?显然不是。所以,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论调,是我们不想正视现实的借口。 我们的所有努力,从物质到精神,从改善生活质量到丰

2、富精神世界,都在想方设法地追求快乐,远离痛苦。包括人类五千年文明,从本质而言,也是为了离苦得乐。可以说,这是一切发展的原动力。佛教也不例外,无论见地还是修法,都是引导我们从认识苦,远离苦,到究竟地解脱苦。 佛教有汉传、藏传、南传三大语系,每个语系又分若干宗派,但所有教法都是围绕佛陀最初所说的基本纲领展开,即苦集灭道,又称四谛法门。苦,是正视人生是苦的现实;集,是找到痛苦的真正成因;灭,是摆脱痛苦后的健康状态;道,是解决痛苦的具体方法。换言之,就是从认识苦到彻底平息苦。这是佛法和世间法的共同目标,区别在于,是暂时地缓解症状,还是究竟彻底地解除痛苦。 从感受来说,佛教也认为,人的感受是多元的。身体

3、上有苦受和乐受,心理上有欢喜和忧愁,此外还有不苦不乐的舍受。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说人生是苦呢?实际上,这句话是有特定对象的。佛教讲人生是苦,是针对凡夫的生命而言。对佛菩萨来说,生命本质并不是痛苦的。 佛法认为,生命有两个层面:一是迷惑的层面,一是觉醒的层面。所以,心既是痛苦产生的源头,也是快乐产生的源头。说人生是苦,是就迷惑的生命而言。我们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也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所有的人生思考,必然要回到这三个问题,所以称为永恒的困惑。这也是宗教和哲学产生的源头。 人类的一切痛苦,都是因为不能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当我们带着迷惑看世界,就像透过哈哈镜看到的,完全是一个

4、被认知扭曲的世界。这使得我们不能正确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因为不了解,就会产生种种错误观念,进而制造烦恼,将生命导向恶性循环。所以说,以无明迷惑为基础的生命,就像一个不断喷发的火山口,源源不断地制造热恼,带来痛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佛教说人生是苦。 而我们所以为的快乐,其实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只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有句话叫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这种行为是为人所不齿的。但我们没有看到的真相是,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上”。 当我们遭受饥饿的痛苦,吃饭才会带来快乐,否则就没有什么快乐可言。为什么很多人记忆中的美味都出现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其实,这种美味的程度是

5、被饥饿放大了。但这种快乐只是暂时的抚慰,就像镇痛剂,药力一过,痛苦又会出现。 我们想一想,世间哪一种快乐不是这样的呢?孤独的时候,亲友相聚让人觉得快乐,但曲终人散,孤独还在那里。在渴望下次见面期间,你又是痛苦的。总之,在这个有漏的世间,不可能有本质上的快乐。 所谓本质,就是不需要依赖外在条件,无论享受多长时间,也无论什么时候享受,它都是快乐的。在凡夫生命中,找得到这种快乐吗?无论金钱、名利、地位还是感情,它所带来的满足非常短暂,同时会有这样那样的副作用。一旦我们对它产生依赖,更会引发种种负面情绪,包括担心失去的患得患失,以及失去依赖的彷徨无助,甚至会因此崩溃。所以,佛教说的人生是苦,是对凡夫生

6、命本质的如实观照。 佛和众生的差别就在迷与悟的一念之间 除了迷惑之外,生命还有觉醒的一面。事实上,这才是生命的最高本质,而痛苦只是无明的显现。就像雾霾,虽然无所不在,遮天蔽日,但它是依托污染源存在的。一旦源头得到治理,虚空就能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同样,修行也是要断除烦恼,拨云见日,开启那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层面。 在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最容易感到痛苦?就是内心有烦恼、压力和焦虑的时候。反之,什么时候最容易觉得快乐?就是内心没有烦恼、压力和焦虑的时候。因为觉性会源源不断地散发快乐,在这个层面,生命是可以快乐的。这种快乐不依赖任何条件,不是因为得到什么带来的,也不是因为痛苦缓解后产生的,

7、而是本来如此的。 佛法告诉我们,佛和众生的差别,就在迷与悟的一念之间。就觉性层面来说,佛和众生是无二无别的。每个人都能成佛,都有觉悟本性。区别只是在于,佛菩萨已经断惑证真,而众生还是充满迷惑,烦恼丛生。 修行就是不断扫除内在尘垢的过程。其中,又有顿悟和渐修之分,是就不同根机的众生而施设。每个人的迷惑烦恼不同。有人迷得很深,尘垢深厚,简直乌云密布,坚不可摧,即佛教所说的钝根;而有人迷得尚浅,尘垢很薄,只需稍加点拨,智慧光芒很容易透射出来,即佛教所说的利根。 所谓渐修,就是在迷惑的生命状态下,有次第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六祖坛经中,神秀那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偈

8、颂,就阐明了这样一种修行。每天不断地清扫心地,使尘垢越来越薄,最终迥脱根尘,破迷开悟。此外,佛教还特别针对那些上根利智者,安立了顿悟的修行。因为他们本身的尘垢很薄,轻轻一点就能通透。只要有明眼师长,在合适的机会,甚至能一击奏效,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在禅宗公案中有大量记载。 所以,我们要了解到生命有这样两个层面。从迷惑层面来说,生命充满着不自由、不自在、不快乐;但从觉性层面来说,生命又充满着自由、自在、快乐。可见,佛教讲人生是苦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特定对象的。同时我们还要知道,说人生是苦绝非消极厌世,其目的,是让我们正视人生。只有面对现实,我们才能接纳而不回避,进而积极地加以改变。 四谛

9、法门是佛陀根据印度医生治病的四个阶段而安立。首先对疾病有正确评估(苦),然后找到病的真正原因(集),知道疾病痊愈后的状态(灭),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治愈方法(道)。 如果不知道苦的真正成因,就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比如孤独,很多人会以为,孤独是因为形单影只,环境不够热闹。所以在面对孤独时,本能的反应就是给自己找伴,或制造各种氛围让自己显得不那么孤独。但当表面的喧哗散尽,孤独丝毫不曾减少,甚至因为这种喧哗的对比,让孤独变得更为坚固,更难以忍受。 再如幸福,很多人会以为,这是通过满足欲望得来的。其实,满足只能带来短暂的快乐,而不是幸福本身。更何况,欲望会不断加码,不断制造渴求。随着欲望的升级,满足

10、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对外在世界的依赖也越来越多。于是,会越来越不容易满足,幸福就更是遥遥无期了。 所以我们要去寻找苦的真正根源。关于四谛,古德还有一个简明的归纳,即“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一是明了苦的现象,而非以苦为乐;二是断除苦的成因,不再苦上加苦;三是希求苦的灭除,而非麻木不仁;四是如法闻思,精进修行,从而离苦得乐。 如何看命运 在全球化的今天,整个社会充满着不确定,更容易让我们感受到世事的无常多变。在古代,交通闭塞,自给自足,生活相对稳定,受到外界的干扰也较少。而在今天,人类的关系空前密切。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些什么,都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上世纪七十年代,科学家发现了“蝴蝶效应”,认

11、为“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的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随着相互交流的加深,这种效应正在不断放大。可以说,我们的命运已和整个世界捆绑在一起。而我们面对的现实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天灾人祸日益频繁。人类虽然有了发达的科技,能够移山填海,遨游太空,但在自然灾害前,依然束手无策,不堪一击。这使得今天的人尤其缺乏安全感。 因为缺乏安全感,所以就比以往更加关注命运。那么,人到底有没有命运?从唯物论的角度来说,生命有很大的偶然性。宇宙莫名其妙地爆炸了一下,就出现了适合人类居住的地球,然后衍生各种生命现象,并最终进化为人类。一切都在自然生长,无从把握。宿命论则与此相反,认为命运

12、自有定数,不可更改。也就是说,我们做的一切都是前定的,早有安排,完全否定了后天努力的意义。这是世人对命运的两种常见观点。 从佛法角度来看,人虽然有命运,但又是可以改变的,这就不同于宿命论的不作为。佛教从因缘因果看世界,认为一切的产生和消亡都有规律可循,是由因感果的,属于规律论。就像万物生长,春播有时,秋收有时;生长有时,消亡有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其存在怎么可能没有规律呢? 既然有命运,那么,命运是谁决定的?按其他宗教的观点,命运由神或外在力量所决定,自己是无能为力的。想要改变命运,必须靠神的恩赐。仿佛神设定了一个密码,只有等他重新修改之后,你的命运才能改变。而佛教是以因缘因果来解读世界,不认

13、为有什么造物主。所谓因缘,就是指不同的条件。因是主要条件,缘是次要条件。条件具备了,就会产生相应结果。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心念及心念产生的行为。所以说,命运是由我们自己造成的,也是靠我们自己改变的。 虽然命运是由自己造成的,但我们未必可以成为命运的主人。为什么?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你现在能不能做自己的主人?当你面对各种情绪和不良习惯,能不能让自己听话?生气动怒的时候,能不能让自己马上不要生气?烦躁失眠的时候,能不能让自己马上安静下来?你在乎一个人,在乎一件事的时候,能不能让自己马上放手?能不能做到?做不到。 因为我们的生命是被无明所支配,整天都活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被各种文化所催眠,接受

14、很多错误观念;然后不知不觉运用这些观念,形成种种不良心态、不良情绪、不良生活方式。这些心态、情绪、生活方式形成后,我们还是不知不觉,从来没想过对它们加以管理。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让负面情绪伺机增长,让不良习惯越来越强,任由它们成为生命的主人。 本来,这些东西并不是生命的主人。但因为我们缺少智慧,缺少观照,就会把生命主权拱手相让,在不良习惯和负面情绪的支配下,忙忙碌碌,身不由己。现代人有各种控,如手机控、微博控、微信控等等。其实,被控就意味着生命被主宰。如果我们做不了当下心念的主人,也做不了生命的主人。而这些不良习惯和情绪不仅会影响今生,还将进一步影响未来的生命走向。这一切,最终要我们自己去承

15、受。 生命在六道流转,可以继续做人,也可以生天,或者当畜生,下地狱。决定这个生命走向的,正是我们自己,是我们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形成的业力。既然命运是自己造成的,同时也说明,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改变的。 命运是自己造成的 也是自己可以改变的 凡夫的生命充满烦恼和痛苦,身累,心更累。我们拼命追求幸福,但每一个我们以为的幸福到手时,却很快发现,这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幸福。为什么会这样?还是和无明有关。我们看不清,什么是生命的需要,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我们要改变命运,就要传承智慧文化,建立正确认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品质就是文化传承的产品。我们接受不同的文化,就会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不同

16、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些都受到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它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愚人还是智者,是凡夫还是圣贤。 我曾给重走玄奘路的企业家们会员作了关于玄奘精神的讲座,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玄奘舍生忘死、不远万里地西行求法?这些精神对人类究竟有多大意义? 一是文化传承的意义。玄奘求法,为我们传承了源自佛陀的智慧文化。这种传承不仅极大影响了汉传佛教的发展,对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二是精神追求的意义。即建立高尚的精神、人格和生命品质。我们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就代表我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三是探索生命的意义。每个生命都有永恒的困惑,玄奘西行求法,目的就是为了解除这些迷惑,进而帮助芸芸众生解除迷惑。 四是降魔成道的意义。每个生命都有佛性,也有魔性。西游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