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7.32KB ,
资源ID:324579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2457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发展特色 挖掘传统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发展特色 挖掘传统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docx

1、发展特色 挖掘传统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特色 挖掘传统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高桥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 我镇位于桐梓南面,距县城27公里,东邻燎原桥头,南靠花秋、风水,西抵九坝,北接娄山。全镇土地面积111.68平方公里,最低海拨450米,最高海拨1100米,桐花公路、桐容二级运煤路贯穿全镇。全镇有高桥河、桐梓河、上溪支流、周市支流、排沙支流、小溪支流、消水支流、斋郎支流、清江支流从境内流过,属典型的低热河谷地带。全镇有耕地面积23505亩,占土地面积的12.4%,人均耕地0.75亩。全镇辖9个村,92个村民组,7830户,总人口32174人,其中农业人口31396人,非农业

2、人口778人。我镇资源贫乏,没有工业企业,是全县仅有的4个无煤乡镇之一,经济落后,全镇财政收入122.5万元,但地方财政支出就要300多万元,2009年安排91.3万元,挖尽潜力也只能完成100万左右,是严重靠吃国家补贴和财政转移支付才能运转的乡镇。全镇98%的人口是农业人口,以农业为主,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166元,人均生产总值全县2007年4536元,我镇更低,离1000美元小康目标尚差甚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增收,关键是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一、我镇农民收入现状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镇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深

3、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向前发展,总的形势很好。但由于历史、地理、经济发展不平衡、政策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我镇农村群众收入水平仍然较低。据入户调查和长期积累的信息:其中还有少数不达温饱线的农民,我镇农民人均收入普遍维持在2000 3000元这个水平。农民耕作粗放,边角地带一些农户生活困难,住房简陋,家具破旧,很少看到有电视机、洗衣机等现代摆设,除吃饭尚能自立外,其它和改革前没有多大变化。特别是火石沙土、鸭塘奔坎、龙爪曹家坳、斋郎花其口、兴隆高峰寺、周市山麻后箐、青杠排沙青龙等地方,令我们心酸,让百姓心寒。(一)我镇农民收入低且徘徊不前农民收入之所以低且长期

4、徘徊不前:一是纯农业收入比重过大,农业基础薄弱,仍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我镇基本上是地下无矿产资源,地上无企业。家庭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农产品销售、面条粗加工、小型工商散户等小型家庭经营。农民收入构成分为三大块,种植业约占40%,养殖业占20%,第三产业或劳务输出占40%。有些村种植业收入比重更大。有的农户则纯粹依靠种植业,一遇自然灾害,收入就大幅下降。二是农民现金收入低,无力扩大再生产。农民的粮食生产基本上是维持全家人生活用,有的家庭除了卖粮和一点农产品外,几乎没有什么现金收入。即便是出去务工或做小本生意挣点钱,除了平时的开支外,到年底也所剩无几。如沙土郑先才,20

5、08年粮食产量为4800斤,以实物折价收入为2400元,仅够全家5口人生活用。一年除去儿女上学、全家看病、礼尚往来、油盐酱醋生活开支后,到年底还要借钱过年,过年连一件新衣服都不敢添。像郑先才这样的家庭在我镇还有不少的户数。三是出外打工萎缩,部分农民出现返贫现象,农民收入急剧下滑。(二)农民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2008年我镇干部职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000元,农民人均收入就以3000元计算,本镇城乡差别为4倍。但实际上,农民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了40%多,如果考虑到农民收入中生产投入占较大比重,城乡差距则更大。与沿海发达城市更是不敢比之。、与其它富裕农民收入差距拉大。

6、就村与村之间农民收入差距,也是逐年拉大:如鸭塘种烤烟的很多家庭,像李正凯、李正乾、李大发、赵久亮、江永华等20多户每年收入仅烤烟一项平均就有30000元,加上其它种植和养殖收入人均达8000-10000元不等,差别为2.67-3.34。又如打工收入家庭与普通种植业家庭,龙爪村上台组万明发全家6口人,2人种养业、2人打工、2人读书,种粮产量谷子6000斤,玉米2500斤,其它杂粮5000斤,折算为钱收入约7000元,养猎收入6000元,2人打工收入4万余元,人均收入已达9000元,农户之间差别为3倍。与其它富裕镇农民之间的差别更大。总之,同一镇同一村农民收入不平衡趋势在加剧。这种不平衡表现为“五

7、多五少”,即有资源地方的农民收入多,反之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的村农民收入高,反之少;头脑灵活,应变市场能力比较强的能人收入高,而思想守旧,跳不出小农经济,习惯于按传统生产的人,收入低;文化素质较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收入高,无技术的农民收入低;家庭劳力结构多元化的收入高,而纯从事农业,尤其是以种粮为主的家庭收入低。(三)农村呈现农民看病难、上学难、农村人口保障难、家庭收入拮据,农民看不起病。农村在传染病尚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一些诸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正在上升。由于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计,农民得了病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结果是小病拖大,大病不医。对于癌症、

8、重症传染病等,农民则干脆不治。一些家庭的主人得了重病,躺在床上只能硬挺,儿女们及家人围在床前眼巴巴地看着而一筹莫展,此情此景实在让人伤心。现在农村医保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但个人承担比重大,超出农民承受能力,特别是一些大病到县治疗报销比例低,程序繁多,很多农民忘而却步。、农村孩子上学难,上不起学。现在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初中经济负担确实减少了。但我镇边远山区,撤点并校后人口较少的一些村或自然村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要到几里甚至是十几里以外村念书。如火石沙土、周市后箐、兴隆大顶、青杠青龙排沙等小学一年级就要跑10多里去上学。有的孩子小学毕业就呆在家不念书了,当我们问到:“十几岁的孩子在家能

9、干什么?”家长说:“现在读书没意义,初中升高中难考取,考取了学习成绩好了,特别是上大学后每年要花上万元,一是没有经济实力外,二来读书出来工作也难找,不如不读”。据不完全统计全镇每年通过中考,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占全部毕业生的45%多,能读普通高中的只有20%左右。也就是说有55%的学生辍学流入社会,沦为新世纪的文盲。对于每年需10000元15000元的大学费用,一些农村孩子的家长简直是望尘莫及。一些家长咬紧牙关,为圆孩子的大学梦,最终被拖得负债累累。、农民社会保障难。现在农村还是靠养儿防老,靠积蓄养老,孤寡五保供养,至今国家对农村农民没有一套好的养老保障办法。生育观念难改变,特别是边远山区更是形成

10、恶性循环。农民老来是艰难的,有的子女不孝则更难,脸朝黄土背朝天直至累死。(四)农村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治安状况有空白。农村由于贫穷,文化生活落后,剩余劳动力没事干,经济贫困导致了精神贫困。一些年轻人,特别是近两年的金融危机打工农民返乡潮,游手好闲,没事找事,打架、斗殴、赌博、邻里纠纷时有发生。有的人一遇点挫折,就破罐子破摔,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偏激,对村里工作横加阻拦,稍有不如意就上访。有的地域偏僻,成了一些“不法分子”的藏身之所。比如偷盗树木的行为猖狂,等政府派人赶到事发地点,已是几小时后,盗木贼早已跑得无影无踪。有些则犯红眼病,看别人比自己好,损坏别人的庄稼、破坏别人的生产生活实施等

11、现象时有发生。2、人口结构比例失调。一些偏远山村,中青年人有关系和门路的都迁移走了或常年在外打工,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形成了“老人村”,有的自然村庄只留下5-10户。如周市金鸡水、青杠排沙、火石沙土等,在这里几乎什么工作都无法开展。沙土借烤烟发展进行农网改造时,村里连抬电线杆的人都难找。偏远山村男人结婚成家更是个问题,光棍汉随处可见,姑娘们嫁到了经济条件好的地方,有的小伙子干脆“倒插门”也不愿再回乡、如我镇青杠排沙、火石沙土等边远死角地带这种现象常见。二、影响我镇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从以上不难看出,我镇要赶上全国农村平均水平,整体上达小康的难度很大,农民稳步增收快速增收的难度很大。其原因主要有

12、:(一)农民自身素质低,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弱。农村文化匮乏,信息不灵,农民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首先是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农民观念上不解放,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特别严重。表现为:一是小农意识浓厚,农民有一种想法就是种地够吃就行。在种植品种上,粮食、蔬菜、油料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只要是家庭消费的都是需要种植的;二是思想保守,在引进新品种和推广先进技术上不敢试不敢创;三是怕冒风险,缺乏闯市场的勇气,坐在家里谋求生活安稳,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在调查中当我们问到:“给你小额贷款搞规模养殖”时,有的农民还摇头说:“怕赔了钱,给子女们留下债务”。其次是农民的文化技能水平低,对科技实用型

13、技术知之甚少。大部分人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现在知识更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部分人无异等同于文盲。第三是农民身体、心理素质差。一些农民听天由命、守穷思想特别严重。有的年轻人心里懒惰,怕吃苦,宁愿在家坐着守穷,也不愿走出去。(二)生存条件相对恶劣,抵御自然风险能力比较差。我镇处于山区,坡陡山高,恶水沟深,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较差。一是交通不便。山路崎岖,绵延十几里雨天汽车根本无法行驶,雨后至少要三天才能勉强行驶,有些村则更长;二是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在一些山区根本没有水利设施,即便有也普遍老化失修,如斋郎夏溪沟水堰,周市后箐彭老垭水堰等,部分地区还存在水源不足,如火石沙土

14、龙洞湾、鸭塘李子、龙爪村大部分组严重缺水,调蓄能力差等问题,老百姓吃的仍是下雨的积水;三是用电困难。农改不彻底,高低压电全部改到位的村寨不多,多数是高压电改了低压电不到位,用电很不正常,照灯得点微光,更不谈能带动家用电器了,限制了农村电器消费市场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四是通信落后。有很多家庭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话,信息闭塞;五是耕地属陡坡地和山地,土地瘠薄,地块狭窄,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民投入大产出小的问题十分明显。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生产很难旱涝保收。比如,今年上半年风调雨顺,夏收增产10%,下半年则由于雨水过多,秋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烤烟种植地区烟叶出现了灰斑,后期又遇干旱,影响了农

15、户种粮和种烟收入。(三)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民收入在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效果不明显。一是传统的种植结构,仍没有跳出吃饭农业的圈子。根据统计:我镇2008年农林牧总产值5790万元,其中农业3990万元、林业96万元、牧业1655万元、渔业49万元。从农林牧业结构看,农业占69%、林业占1.7%、牧业占28.5%、渔业占0.8%。又看农业产量情况,农业总产量27149吨,其中油菜仔746吨、烤烟100吨、茶叶1吨、水果4000吨、蔬菜10188吨。从种植结构看,以粮物折钱计算收入,粮食占85.35%,经济类作物占0.65%,油料和其它蔬菜占14%。从以上数据得出我镇粮

16、食仍然是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生产经营过于分散,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以户为单位,在经营行为上有很大的盲目性,形不成规模。就是我镇的蔬菜种植很有优势,但当地群众都是小打小闹,周市有一片30亩规模种植都是外地人租种。三是农业科技含量不高,服务、示范、引导还滞后。农民不论是种地还是搞养殖只注重量的增加,不注重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未形成,市场信息不灵,一些优新品种引进不够,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不多。四是没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不发达,面条加工小作房为数不少,高桥面在桐梓有一点影响,但没真正能形成规模,连桐梓市场都没有占领好,品牌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挖掘,至今没有一家超10万产值的加工企业。兰花、樱桃也谈不上规模,效益不高,要做出品牌特色还需下大力。(四)新农村建设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我镇马孔坝和周市新农村新区建设,能带动我镇小商贸市场的一定发展。但时至今日,我镇新农村建设已明显感到滞后。我镇离县城近,基础条件不好,有钱人都到县城买房,新区规模小功能弱,引力作用不大,容纳劳动力能力有限,对全镇的带动示范功能不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