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4.84KB ,
资源ID:31613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1613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第三章讲义.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第三章讲义.docx

1、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第三章讲义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定义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教育目的: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二、教育目的的特点 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预期性、质的规定性、社会性、时代性。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之间的联系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总的方向。二者区别:1、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从政策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教育目的主要从学术层面表达教育的理想。2、教育方针具有政策规定

2、性和强制性,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3、教育目的有时是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教育方针由政府和政党提出的。四、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五、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六、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教师教学目标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培养要求。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

3、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的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七、(1)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来源于教育解决的矛盾)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的教育理想(2)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内容:1、人的全面发展 2、就是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

4、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八、关于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1)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赫钦斯、马斯洛。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康德、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凯兴泰斯纳。观点: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3)教育的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杜威(4)教育的生活本位论 代表人物斯宾塞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

5、育目的的阐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4)培养独立的个性。(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2、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一)五育的相对独立性,各自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德育含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

6、的教育;智育含义: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教育;。根本任务是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体育含义: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美育含义: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形成创造美的能力为美育的最高层次。劳动技术教育含义: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能力。(二)五育之间的联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全面发展中起着灵魂与统帅的作

7、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智育:全面发展教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体育:全面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美育使学生在求真、向善、趋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发展;劳动技术教育: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它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培养完人”的教育目的,使人学会生存,实现途径是终身学习。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二、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素质教育概念定义: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

8、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素质教育的特点: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未来性3、素质教育的内涵: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和最根本的要求);(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全面发展教育)(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本质区别)4、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一)改变教育观念(二)转变学生观 (三)加大教育改

9、革力度(四)建立素质教育保证机制(五)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5、素质教育应避免哪些误区?(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二)素质教育就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

10、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息和毅力。(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这种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这种观点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这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理解。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

11、教育在新形势下的体现,因而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并没有错,要说错的话,那就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是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只是衡量

12、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其次,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是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学地学习、刻苦的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第三节学校与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的概述1、学校的概念学校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2、学校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3)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为统治阶级服务。最早的学校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二、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含义: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

13、为方式,2、学校文化特性:(1)是一种组织文化。(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3、学校文化构成: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组织与制度文化构成。物质为文化:看得见摸得着的,校园环境与基础设施等。精神文化:校风、学风、教风、班风等,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组织与制度文化:学校传统、仪式、规章制度等。4、学校文化的特征互动性 渗透性 传承性5、学校文化形成过程(1)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三、学校教育制度1、

14、教育制度概念(1)、广义的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上系统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2)狭义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的三个基本要素: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2、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的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3、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历史发展(基本类型)?(1)双轨制学制(19世纪欧洲);(2)

15、单轨制学制(19末20初世纪美国);(3)分支制学制(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4、教育制度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我国的制度化教育开始于清末的“废科举、兴学校”全国统一教育宗旨的形成非制度化教育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限于学校围墙之内”代表人物:库姆斯和尹立奇。5、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5)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终身教育之父:法国 保罗朗格朗)(6)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7)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8)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6、终身教育的特点:终身性、全民性 、形式多样性、广泛性、自主性、灵活和实用性第四节我国的教育制度一、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开始于“废科举,兴学校”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进程1、1902年壬寅学制(未实行)“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由当时的管学大臣张百熙起草,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制系统。又叫钦定学堂章程2、1903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癸卯学制”承袭了日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