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27.10KB ,
资源ID:3083678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8367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慢行者相分三科精.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慢行者相分三科精.docx

1、慢行者相分三科精午四、慢行者相(分三科)未一、問問:慢行補特伽羅應知何相?這是第四慢行者相,這個行就是指心說的,是高慢心的相貌,高慢人的相貌。分三科,第一科是問。慢行補特伽羅應知何相?應該知道它是什麼相貌?未二、答(分二科) 申一、出彼慢纏(分二科)酉一、明增上(分二科)戌一、猛利答:慢行補特伽羅於諸微劣所慢事中,尚能生起最極厚重上品慢纏;何況中品、上品境界。這是第二科回答,分二科,第一科出彼慢纏又分二科,第一科明增上,說它的那個慢的厲害。慢行補特伽羅,是高慢心的人。於諸微劣所慢事中,就是對於那個微小的所輕慢的事情裏面,就是自己感覺自己特別的優越,對方不如我,但是差的很少,彼此間那個分數相差的

2、很少,是微劣所慢事中。尚能生起最極厚重的上品高慢心的煩惱,何況中品、上品境界,何況相差得更多的人;他是有一百分,那個只有廿分,相差的很多了啊!所以他的高慢心是更厲害了。戌二、長時又此慢纏住在身中、經久相續,長時隨縛。這是第二科是長時。又這個人他的高慢心,這個纏,就是高慢心顯現出來之後,繼續不斷地纏擾著他。這個高慢心,這慢是心所法,心王本身沒有高慢心,這貪瞋痴慢通通都沒有,是一張白紙。這高慢心一現起來以後,這個慢就纏擾著那個心王一直地不放,一直地有高慢心,這樣意思。這高慢心住在他的色受想行識裏面,經久相續,經過長時間也不停下來,一直地相續下去。長時隨縛,長時間隨逐他,繫縛他。酉二、出過患由慢纏故

3、,為可慢法之所制伏;不能制伏彼可慢法。這是第二科出過患。前面那個猛利和長時是表示慢心的增上,就是那麼樣的嚴重,這下面說它的過患。由慢纏故,說這個人,由於他有高慢心的緣故,為可慢法之所制伏,就是有這可以輕慢的境界出現的時候,他這個高慢心就現起來。這高慢心的人他也不會完全不明白;知道高慢是不對的,他也會有這種心情;但是這個心情很軟弱,就被這個高慢心制伏了。不能制伏彼可慢法,他那個正念、那個智慧不能制伏彼可慢法,他不能在這可慢的境界上觀察是平等相,他沒有這個智慧,他就不能夠制伏他的高慢心,所以他這個煩惱一直的出現。申二、辨隨行相諸根掉動,諸根高舉,諸根散亂。勤樂嚴身,言語高大,不樂謙下。於其父母眷屬

4、師長,不能時時如法承事。多懷憍碲,不能以身禮敬問訊合掌迎逆、修和敬業。自高自舉,陵懱他人,樂著利養,樂著恭敬,樂著世間稱譽聲頌。所為輕舉,喜作嘲調。難使遠離,難使厭患。廣大勝解,微劣慈悲。計我有情命者養者補特伽羅生者等見、多分上品。多怨、多恨。下面第二科辨隨行相。前面是解釋這個慢纏地相貌,現在說是隨行相,就是他這個慢隨逐他的心的相貌。諸根掉動,他有了慢以後,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在動,就安不下來。諸根高舉,都是向高慢這個方向去掉動。諸根散亂,他有了高慢心之後,他又有各式各樣地分別心,就是散亂。勤樂嚴身,這個人還有一個相貌,就是勤勤地歡喜莊嚴自己,把自己打理地很漂亮。言語高大,成了習慣了,同人說話的

5、時候,也就是說了很多的大話。不樂謙下,他不歡喜謙虛低下一點,他不喜歡這樣子。於其父母眷屬師長,不能時時如法承事,不要說別的人;對他是有極大的恩德的人,就是父母、還有這些眷屬、可愛的這些人、還有師長,他都不能時時地、如法地去承事,承受、稟受他的意,為他做事;他不能。多懷憍碲,多數對這些人也還懷憍傲,也還是有驕慢心。不能以身禮敬、問訊、合掌、迎逆,也不能這樣子。修和敬業,不能夠作和敬、和合恭敬的事情,他不能做這種事情。自高自舉,自己在內心裏面是高,發出來言語也就是舉,自己讚歎自己,自己抬高自己。陵懱他人,就輕視他人,誰也不如我,這樣子。樂著利養,他歡喜而執著這個利養的事情。樂著恭敬,他對別人不恭敬

6、,但是他很注意別人恭敬他,這件事。樂著世間稱譽聲頌,這些事情。所為輕舉,喜作嘲調;所為輕舉,他做事情的時候不夠沈重、不穩重這個人。喜作嘲調,他歡喜說笑話調弄別人、譏弄別人。難使遠離,他有這種高慢心,你若勸他:你不要這樣,這是很難的,不容易。難使厭惡,你告訴他:你這樣對你自己不利啊!對你有很多的問題!誰還願意同你做朋友?你要厭離你這個高慢心;不,不可以,這個難使厭惡。廣大勝解,這個人他高慢他還有一個條件,就是他也有一些智慧的,他對於某一種事情他有廣大的認識,對於某一種學問他有深入的心得,這個人也是有智慧的。這就是高慢的人,他一定有所恃然後才高慢的,一定有一個優點。不然完全沒有優點而高慢的人,也是

7、有、但是比較少。微劣慈悲,這個人也不是沒有慈悲,就是很少,慈悲心也是有。那麼他這個人,計我、有情、命者、養者、補特伽羅、生者、等見,就是執著我,這個執著我見這個心非常的強等見。多分上品,執著我見執著的非常的厲害,就是:我是最優秀的,多分上品。多怨、多恨,因此而同人結怨、結恨,這個怨是當時,恨是一直延續下來以後還是恨,這就是有問題了,實在這就是一種過患。未三、結如是等類應知是名慢行者相。這是結束這一段文。午五、尋思行者相(分三科)未一、問問:尋思行補特伽羅應知何相?這是第五科,這個散亂心是特別多,就是因為這件事引起內心的分別,因此分別又引起了很多很多的散亂分別,這種人。但是尋思也是智慧的相貌,這

8、有智慧的人他就會各式各樣的思惟,也是一種事情。應知何相,他的相貌是什麼樣子呢?下面回答,分二科,第一科,出尋思的煩惱。分二科,第一科明增上,先說它的猛利的相貌。未二、答(分二科) 申一、出尋出纏(分二科)酉一、明增上(分二科) 戌一、猛利答:尋思行補特伽羅於諸微劣所尋思事,尚能發起最極厚重上品尋思纏,何況中品、上品境界。尋思行補特伽羅於諸微劣所尋思事,尚能發起最極厚重上品尋思纏,這一件小小的事情、也很容易明白的事情,他能發起極厚重的上品的尋思纏。譬如這個,有現成的事情照那件事情去分別,這還比較容易;無中生有,譬如寫這個小說的人,啊!寫得不得了、不得了,讓你看完頭一段,就想要再看下一段;就是那種

9、人的分別心特別多。最極厚重的上品尋思纏,何況那個中品、上品境界,所以他若得到了一點資料,那他心裏很快樂,就是東想西想、想得很多很多。戌二、長時此尋思纏住在身中,經久相續,長時隨縛。酉二、過患由此纏故,為可尋思法之所制伏;不能制伏可尋思法。這是第二科出過患,因為他有尋思的這種分別心這種習慣,所以有可尋思地境界出現的時候,他就是掉在那個框框裏頭出不來了,就一直地東想西想。不能制伏可尋思法,他不能用智慧把這件事制伏住,這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不要去想它去,就是把寶貴的精神時間都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實在不是智慧。申二、辨隨行相諸根不住,諸根飄舉,諸根掉動,諸根散亂。身業誤失,語業誤失,難使遠離,難使厭患。

10、喜為戲論,樂著戲論。多惑、多疑、多懷樂欲。禁戒不堅,禁戒不定。事業不堅,事業不定。多懷恐慮,念多忘失。不樂遠離,多樂散動。於諸世間種種妙事、貪欲隨流,翹勤無惰,起發圓滿。我最近得到一本書,叫談藝錄,是錢鍾書這個人寫的。這個人真是算是一個才子,是不得了!這個人也是一樣,這是尋思行者,這個分別心非常多。其中有一件事,就是世間上的學者作詩,這個靈感來了能作出很多很多好的詩來,這個譬喻佛教裏面的禪師開悟了,這二件事來對比;唉呀!我在想這個人信佛不信佛呢?這個人,我當然看他的書很少,沒有看見他毀謗佛教。現在就看見這件事,這兩件事來對比,那怎麼能和禪師開悟對比呢?他就這樣想。諸根不住,諸根飄舉,這是第二科

11、辨隨行相。這個散亂心重的人,他的眼耳鼻舌身意諸根不能住,不能停在那裏的。諸根飄舉,他像那個風似的,從這裏跑到那裏、行那裡跑到這裡;無障無礙地分別。諸根都在動亂、諸根散亂。身業誤失,這個地方也有問題;散亂心特別了,嚴重的時候表現出來的行動容易有錯誤,身業誤失。語業也容易有誤失。難使遠離,你很難使令他遠離這種散亂的,難使厭患。喜為戲論,樂著戲論,這種人,還就是世間上的學者,一般人還沒有這種境界;他喜為戲論,他就是歡喜制造種種各式各樣的戲論來迷惑人。樂著戲論,他也執著這些戲論的事情。多惑、多疑,就是很多很多的迷惑,很多很多的疑。這個疑惑也是智慧人的相貌,有智慧人的相貌;分別心多是一個相貌,疑惑是一個

12、相貌。我們思想簡單的人,就是看什麼事情都很單純,不疑惑。疑惑心多的人,智慧大一點還稍微好一點,另外一個疑惑是什麼?是神經病的前相,也是糟糕,也是不好,所以不要疑惑。多懷樂欲,他心裏面有很多的,在想這樣子想那樣,很多的欲望。禁戒不堅,禁戒不定。事業也不堅,事業也不定,今天這樣子、明天那樣子。多懷恐慮,分別心多的人,恐怖心也會多。念多忘失,當然這些相貌不一定每一個散亂心的人都俱足,不是那麼意思。念多忘失,過去想的事情都忘掉了。不樂遠離,他不歡喜遠離世間上的這些事情。多樂散動,歡喜這個散亂掉動的事情。於諸世間種種的妙事,貪欲隨流,世間上的色聲香味觸這些妙事,他這個貪欲心就隨著就去了。翹勤無惰,他對於

13、這件事有興趣,他很精進做這件事,不懈怠。起發圓滿,他若做這件事,一發動了這件事就做完;這的確是不容易啊!你看到特別長篇的著作,不是一天二天能寫完,但他能耐得住把它寫完。說有一個人寫小說寫不下去了,然後就到廟上去住幾天求觀世音菩薩,噢!靈感來了。把那個小說寫完了,就是翹勤無惰,起發圓滿。未三、結如是等類,應知是名尋思行者相。辰三、結如是名為由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這是解釋這一大段由行差別。這個建立補特伽羅一共分十一大科,這是第三科是由行差別,就是由他內心地活動,表示有各式各樣的人不一樣。卯四、由願差別(分三科)辰一、徵云何由願差別建立補特伽羅?這是第四科由願差別,就是他的希望,他的希望心的差別。

14、分三科,第一科徵。怎麼叫做由他的願望的不同,建立各式各樣的人呢?安立各式各樣的人?這是徵。下面解釋,先分二科,第一科廣辨一切,先列出來。辰二、釋(分二科)巳一、廣辨一切(分二科)午一、列謂或有補特伽羅,於聲聞乘已發正願;或有補特伽羅,於獨覺乘已發正願;或有補特伽羅,於其大乘已發正願。謂或有補特伽羅,於聲聞乘已發正願,就是有的人,他的因緣就遇見了聲聞乘的佛法,遇見這個法了,他也還很好他也就相信了,有了信心以後他就發:我願意得阿羅漢、願意得涅槃,發了這個願。或有補特伽羅,於獨覺乘已發正願,或者有的人遇見了佛法,於獨覺乘發了願:我願意多多的見佛聞法栽培善根,最後在無佛法的世間得聖道,無師自悟,他歡喜

15、這樣子,發了這個願。或有補特伽羅,於其大乘已發正願,或者有的人遇見了佛法以後,他不發聲聞乘、獨覺乘的願,他建立了大悲心廣度眾生齊成佛道的願望,這個願。午二、辨(分二科)未一、種性別當知此中若補特伽羅於聲聞乘已發正願;彼或聲聞種性,或獨覺種性,或大乘種性。若補特伽羅於獨覺菩提已發正願;彼或獨覺種性,或聲聞種性,或大乘種性。若補特伽羅於其大乘已發正願;彼或大乘種性,或獨覺種性,或聲聞種性。前面是列,現在下面是辨,再加以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種性的不同。當知此中若補特伽羅於聲聞乘已發正願,說是這個人,你要知道這裏面還不那麼簡單的事,裏面還有事情的。什麼事情呢?這裏面這補特伽羅於聲聞乘,他已經發了願,

16、發了出離的願望要得涅槃,修學戒定慧得涅槃,這樣發願。但是彼或聲聞種性,那個於聲聞乘發願的那個人,他可能是聲聞乘的種性,就是他的阿賴耶識裏面有無漏的種子,那個種子是屬於聲聞乘的。或獨覺種性,或者發聲聞乘的正願那個人,他不是聲聞種性,他是獨覺乘的種性。或大乘種性,或者他是發無上菩提心得成佛道的種性;這又不同了。表面上他現在遇見這個因緣,隨順這個因緣他就發了聲聞乘的菩提心,但是內心裏面實際的情形又不一定是那樣子,有變化的。若補特伽羅於獨覺菩提已發正願,若是這個人遇見了佛法以後,他發了辟支佛的這種願望,已發正願。彼或獨覺種性,那這個人可能他是獨覺乘的種性,但是也可能是或聲聞乘的種性,或者是大乘種性了,

17、這是有這個情形。若補特伽羅於其大乘已發正願,彼或大乘種性,或獨覺種性,或聲聞種性,有這種情形;這裏面還有這樣的不同。這發願一回事,你的內心是那一種種性又是一回事,可能是相應的,也可能是不相應的。這是第一科,是種性的不同。現在第二科是住捨別,因為這裏面有這樣的問題,所以以後就有變化;有住、有安住在這不動,有捨、又棄捨了這個願望,又改變主意了。分二科,第一科別辨相,先舉聲聞。未二、住捨別(分二科)申一、別辨相(分二科)酉一、舉聲聞若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於獨覺菩提,或於無上正等菩提已發正願;彼是聲聞種性故,後時決定還捨彼願;必唯安住聲聞乘願。若聲聞種性補特伽羅,假設這個人,他的阿賴耶識裏面本有的,不是

18、由人為的努力栽培的善根;不是,是他本有的種性是個聲聞乘的種性。於獨覺菩提,或於無上正等菩提已發正願,他現在遇見的因緣,他就發了獨覺、辟支佛的這種願得辟支佛,發這樣的願。或者是於無上正等菩提,已發正願,或者發這個無上菩提願。這樣子就和他原來的種性不一致了。彼是聲聞種性故,後時決定還捨彼願,因為那個人他的阿賴耶識裏面是聲聞種性的關係,所以他發了心去用功修行、修行,他心裏面就不相應了,所以後時決定就是還捨彼願,又棄捨了他那個願;棄捨了辟支佛的願,棄捨了無上菩提願。必唯安住聲聞乘願,還是感覺到這個才相應,就又恢復到原來與種性相應的菩提願。這就是定性的聲聞乘的種性。下面第二科例餘乘。酉二、例餘乘獨覺乘種

19、性、大乘種性補特伽羅,應知亦爾。獨覺乘種性和大乘種性的補特伽羅,應知亦爾,也是這樣子,原來發的願和他的種性不一致,後來就會有變化。申二、顯決定此中所有補特伽羅,願可移轉、願可捨離;決定不可移轉種性、捨離種性。現在第二科顯決定。此中所有的補特伽羅,願可移轉,他發的這個聲聞乘的願、發獨覺乘的願、發無上菩提願,這個願還是可以移轉,可以變動的。願可捨離,這個願可以棄捨了,我不願意這樣子。決定不可移轉種性,但是他內心的種性不可以變動,這個種性是不變動的。捨離種性,決定不可移轉他的種性,不可以捨離他的種性,這個是決定的,不能移轉、不能轉變。他發了這個願、或發了那個願,那個還可以變動;但是他的種性不能棄捨、

20、不能移轉,這是決定的。巳二、結簡今義今此義中,當知唯說聲聞乘願、聲聞種性補特伽羅。現在第二科結簡今義。現在這一段文這是聲聞地,下面才是菩薩地。今此義中,當知唯說聲聞乘的願,聲聞種性補特伽羅,其餘的那二種,獨覺乘、大乘,那就不在這裏講了。辰三、結如是名為由願差別、建立補特伽羅。這結束這一段。卯五、由行跡差別(分三科)辰一、徵云何由行跡差別建立補特伽羅?這是第五科由行跡,這個跡也就是道,但是為什麼說跡呢?是過去的佛弟子、過去的聖者走過的痕跡,他們已經走過的,是經驗之談,是這樣意思。你現在也照著這個行跡去走,這樣意思。由於他的修行的不同建立補特伽羅,分三科,第一科徵。怎麼叫做由行跡差別建立補特伽羅呢

21、?辰二、釋(分四科)巳一、標謂如所舉、如所開示補特伽羅,依四行跡而得出離。這下面第二科解釋,先是標。謂如所舉,就是前面說出來有十七種補特伽羅。如所開示,每一種補特伽羅的相貌,開示那麼多的補特伽羅的相貌。依四行跡而得出離,雖然是那麼多不能超越這四個的範圍,總是在這四個範圍之內的。而得出離,出離一切煩惱,出離三界。巳二、徵何等為四?這一句話是徵。下面第三科是列。巳三、列謂或有行跡是苦遲道;或有行跡是苦速道;或有行跡是樂遲道;或有行跡是樂速道。謂或有行跡是苦遲道;或有行跡是苦速道,這個苦有遲、速;都是苦而有遲、速的不同。或有行跡是樂遲道;或有行跡是樂速道,都是樂,但是也有遲、速的不同。苦有遲、速,樂

22、有遲、速,加起來就是四行跡。這是列出來。下邊第四科解釋,分四科,第一科解釋這個苦遲道。巳四、釋(分四科)午一、苦遲道當知此中若鈍根性補特伽羅,未得根本靜慮,所有行跡,名苦遲道。這裡面若是屬於鈍根性,他這個人不是特別地認真,就是不能吃苦頭,愛著這個身體,辛苦一點不可以,這樣子去栽培信進念定慧的時候,栽培得不圓滿,就是鈍了一點,鈍根性。這個人未得根本靜慮,他沒能夠得到色界四禪。這個鈍根性的人沒得色界四禪所有行跡,名苦遲道,他的修行叫做苦遲道。沒得色界四禪就沒有輕安樂,所以叫做苦,他修行的時候很辛苦。這鈍根性的人就是慢,修行的時候就是慢,人家一天就把事情做完了,他要十天也可能還沒做好、是慢,所這叫做

23、苦遲道,就是這樣意思。午二、苦速道若利根性補特伽羅,未得根本靜慮,所有行跡,名苦速道。若是利根人,這個人根性利,他的信進念定慧、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利的,就是特別的銳利,像那個刀非常的利。這樣的人未得根本靜慮,他的因緣就是這樣子,也沒得到色界四禪;沒得色界四禪也就苦,沒輕安樂。所有行跡,名苦速道,他在佛法裡面修學聖道,他會快一點,因為根性利所以叫苦速道。這個苦、樂約得、沒得四禪說;這個遲、速約根性利、鈍說,是這樣子。午三、樂遲道若鈍根性補特伽羅,已得根本靜慮,所有行跡,名樂遲道。這是第三科。說這個人是鈍根性的補特伽羅,但是他已得色界四禪了,這個人也是很特別,很不容易能得到色界四禪。得了色界四禪

24、,他在四禪裡面修學聖道,所有行跡,名樂遲道,但是根性鈍的關係,還是慢一點,所以這叫作樂遲道。午四、樂速道若利根性補特伽羅,已得根本靜慮,所有行跡,名樂速道。這個是最第一名了,他是最快的了。辰三、結如是名為由行跡差別,建立補特伽羅。這裡這個跡,我剛才解釋;就是在道路上走,走過去以後,過去的時代的道路是泥土的道路,所以走過去就有腳的痕跡,叫跡。說過去的修行人已經這樣修行過,四念處、四正勤、乃至到八正道,這就是修行的道路,這是一個解釋。還有一種解釋;說那個人他在什麼地方住?不知道;但是從這個道路上的痕跡,可以找到他在那裡住,這是一種解釋。說是諸法的真理你不明白,但是從這文字上去就可以找到那個諸法的真

25、理,這文句就是跡。諸法的真理;這個法華文句記荊溪尊者說是理無獨立之能,事有顯理之功。我是很久很久不明白理無獨立之能這句話;後來不敢說是明白,就是可以解釋這句話;這個真理它不能自己顯示出來,自己不能顯示出來它的真理,要假借各式各樣的文句,各式各樣的事相;這鳥在那裡叫了一聲,這是有事情,你明白一件事情;看到花開了花落了,從這裡明白一個道理。就是要從這些事相上,會明白事情。就是聖人說出一句話來,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就是一個跡,從這個跡就明白那個道理,這是又一種解釋。這裡呢,那麼解釋也可以。卯六、由道果差別(分三科)辰一、徵云何由道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這下面是第六科,這是分三科,第一科

26、徵。怎麼叫做道果差別建立補特迦羅?道是因,由因而得果;當然這是出世間的事情,不是世間的事情,不是世間因果。辰二、釋(分三科)巳一、總標謂行四向、及住四果。這是第二科解釋,先總標。就是行,修行的時候;現在是聲聞地就是指四向、四果。行四向,在修行的時候不斷地向前進,所以是行,這裡面有四個向。及住四果,就是在果上;你沒有白辛苦,你現在有了成就了,安住在果位這裡,這裡一共有四個果。加起來就是八個,都是聖人。所以這個說一切有部這種解釋也有意思;這個四向、四果統統都是聖人,這是僧寶。如果要按成實論來說,那個須陀洹向、初果向也當然包括聖人,但是向前面去、煖、頂、忍、世第一也是初果向,那就不是聖人了,這不全是

27、聖人。但是說一切有部這個解釋,僧寶完全是聖人,這也是很好,這樣解釋。這是總標。下邊別列分二科,第一科行四向。巳二、別列(分二科)午一、行四向行四向者:一、預流果向補特伽羅,二、一來果向補特伽羅,三、不還果向補特伽羅,四、阿羅漢果向補特伽羅。行四向者:一、預流果向補特伽羅,預流果向預流果是所向、是所趣向的、所對向的,就向那裡去了。那麼煖、頂、忍、世第一也向初果去的,但是他還是凡位;若是一剎那間見諦了,見到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見到四諦理了,見諦。但是成實論只是說見滅諦。見到滅諦的時候,他那兒上說的有一點大品般若經的味道。這個成實論的作者,我看這成實論上,這個人是讀過大乘經的,成實論這個作者,他

28、不毀謗大乘,他那個意思。就是他按照無常的道理說:一切法念念生滅,滅而不生,是處微妙、寂滅、安穩、自在就是這樣講。那麼這裡這是滅諦,要見到這個滅諦才得聖道,就是見到滅諦是得聖道,他這麼講。這是見到滅諦,這是初果。那麼要完全說煖頂忍世第一也是向於初果,這成實論是經部的學者的說法,當然也有道理。現在按照說一切有部俱舍論的意思呢,就是世第一一剎那以後才見諦了,見到諸法寂滅相。當然主要是見到色受想行識一剎那間滅而不生了。這個時候就是聖人了,但是還不是初果,但是向初果向於初果。我昨天說過,你修我空觀,觀察色受想行識裡沒有我。這常恒住、不變異、有主宰性的東西沒有,只是一個色受想行識,色也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受

29、想行識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這個生滅的色受想行識裡面,沒有那個不生滅的我、不可得。當然你初開始這樣修無我觀是可以,是對的。但是修無我觀,實在是色受想行識是不可得了,就是用無常觀也是的,這個就像剛才說過滅而不生的時候,這個不生的這個地方,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我不可得、色受想行識不可得,那也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也是這樣子。當然他是由無常觀入的,所以這個修無我觀,你若常常修呢,不像你說的那樣子,不像你解釋無我觀;不是。當然你若是說所以這個事情,你若讀一讀這個大品般若經,讀大乘經論,讀中觀論以後,然後再讀阿含經,理解力不一樣。說這個時候叫作預流果向這一剎那一剎那我昨天和常柏法師討論這件事;這

30、個十五剎那這時候是初果向,到十六剎那的時候就是住果,就是須陀洹果。但是有的地方說到十六剎那就是道類智,前面是道類智忍,道類智是住果是初果了。但是這個地方是修道;道類智這個地方是修道,誰修道?就是初果,已經得初果以後了,他修道那不是向二果去了?所以這個地方有一點事情。說預流果向,向初果去了,這是聖人。二、一來果向補特伽羅就是向二果去了,前面說那個家家那個補特伽羅,家家實在來說不是初果,而是二果向,就是向於二果的人,他就是已經一共是九品煩惱,他可能斷除三、四品,斷除三、四品了。就是沒有斷那個第五品、第六品。斷五必斷六,這個五、六的惑潤一番生死,所以他們是在一起的,斷五必斷六,斷了六品煩惱就是二果了。二果這時候不論家家、論一間。所以一定是斷了初品煩惱、斷了二品、斷了三品、或者斷了四品,斷三品或者斷四品,這個時候論家家,而這個時候不是初果是二果向了。但是文上說初果,是這樣意思。所以這個地方,你要知道他有一點寬容的態度,有這個意思。說是預流果向補特伽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