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4.69KB ,
资源ID:3075948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7594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docx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罗志辉 撰教学目标1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2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教学重点1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入课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2、为轻。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14尽信书,不如无书。找出课文中一个哲理性成语15五十步笑百步二、简介孟子思想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2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3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

3、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三、整体感知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课文题目“寡人之于国也”是编者加的。本是梁惠王向孟子说的一句话:“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意思是“我对于梁国的治理,已经费尽心力了。”孟子针对梁惠王“尽心焉”的自诩之言,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

4、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偶句,笔锋咄咄逼人。四、熟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2生字疑难字正音王好(ho)战弃甲曳(y)兵鸡豚(tn)狗彘(zh)之畜(x)无(w,同“毋”)失其时数 (c) 罟(g)不入洿(w)池养生丧(sng)死无憾谨庠(xing)序之教 颁(bn,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悌(t)之义 五十者可以衣(y)帛(b)矣然而不王(wng)者涂(t,同“途”)有饿莩(pio同“殍”)3学生各自朗读课文。4同学生齐读。五、重点掌握下列文言知识(发练习资料,串译课文解决)通假字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无”同“毋”)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3涂有

5、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莩”同“殍”)4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不过)疑难实虚词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于:对于。焉耳矣:语助词,表强凋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3非我也,兵也兵:兵器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5河东凶亦然然:代词,这样6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少:减少或更加少7弃甲曳兵而走曳兵:拖着兵器走:逃跑8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9数罟不入洿池数罟:细密的鱼网10申之以孝悌之义申:重复地说申诫。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11非我也,岁也岁:年成(不好,遭饥荒)12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13填然鼓之之:音节助词,起衬音作用14树

6、之以桑之:代词代 五亩之宅1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介词,用,拿16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以:介词,按照词类活用1河内凶(凶:形作动,遭荒年)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作动,行王道,统一天下)3王无罪岁(罪:名作动,归罪)4填然鼓之(鼓:名作动,敲击战鼓)5树之以桑(树:名作动,种植)6谨庠序之教(谨:谨慎,形作动,认真从事)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作动,穿衣服)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作动,吃)9请以战喻 (战:战斗,动作名,战争)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动作名,活着的人)(死:动作名,死去的人。丧死:丧葬死去的人)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非我也,岁也这不是

7、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非我也,兵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2例装句A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树之以桑以桑树之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则无望于领国民之多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何异。B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C省略句何也省主语“此”。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非我也,岁也省谓词“凶”六、布置作业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第二课时讨论分析一、孟子和梁惠王谈论

8、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明确:中心问题是:梁惠王向孟子问政:“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而“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即:梁惠王自已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了,可为什么人口劳力却没有增多?【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二、孟子回答梁惠王的问题时,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回答?从两方面回答了梁惠王的的问题。首先指出“民不加多”问题的症结(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指望人口劳力比邻国多是不可能的。然后向梁惠王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使

9、“民加多”的措施: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终会使天下归服。三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1指出连接全文层次的三个关键句。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2水到渠成,小结段落层次,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问政: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第二部分(第二、三、四段“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议政: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用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梁惠王做法实际上与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指望人口劳力比邻国多是不可能的。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第七段)议政:民加多的措施: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终会使天下归服。四、引导学生重

10、点讨论以下问题: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2怎样才能做到王道?明确: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

11、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当采取王道的措施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小结课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明确:课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有两层:仁政之初,实行保民政策:不违农时,保护鱼类,按时砍伐,使民有其食。行政之成,实行教民政策:鼓励养蚕,繁兴六畜,生产粮食,兴办教育,使民养成高尚道德。5小结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其次,孟子认为

12、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五、归纳文章主旨文章阐述了统治者想要使民加多应持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六、总结本文的特点。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注意文字的形象性和感染力,特色鲜明。巧设譬喻,迂回曲折。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入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役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逻辑谨严,层层深入。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

13、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词丰笔活,理足气盛。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式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七、布置作业第三课时寡人之于国也课内练习一、选择题。1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2下列加红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3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14、寡人之民不加多B谨庠序之教C是寡人之过也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下列句子当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5.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6.下列各句中加红色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东蒙王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7.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

15、词的一项是(),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C王好虞,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

16、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注释廷尉,汉朝中央最高执法官。跸:皇帝出行的车马。此处指发出警告,禁人通行。当:判决。8对文中加红色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上(皇帝)行出中渭桥B于是使(使者)骑捕C而更(改变)重之D上使立诛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则已9对文中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乘舆马惊皇帝坐的车子所驾的马受到惊吓。B属之廷尉把那人交给廷尉衙门严办。C廷尉,天下之平也廷尉是天下平安无事的依赖D释之治问由释之来查究考问。10由“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民安所措其手足?B

17、廷尉,天下之平也C固不败伤我乎!D此人亲惊吾马11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固不败伤我乎 B属之廷尉C今法如此D乃苦身焦虑12对“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一句翻译准确的一项是()A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会任意减轻或加重刑罚B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都会加重刑罚C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都会减轻刑罚D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会有时减轻有时加重刑罚13对这段文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A上属之廷尉的做法本身便是错误的,所以致使以后的行为更加错误。B那个惊了马的人是个生意人,他并非是有意识的。C释之认为犯了法的人应交有关部门处理,皇帝不应自行处理。D释之认为随意更改法律就会使百

18、姓失去对国家法典的信任。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yu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圃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14解释文中加红色的词。方诸犹之如宜15这一则故事体现了孟子的什么观点?答:16孟子主要通过

19、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答:17孟子为什么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说齐宣王是“为阱于国中”?答:18翻译这篇文章。答:参考答案1C2D3D4DE5AD6B7(B) (EG)8A9C10B11B12A13D14方:见方诸:相当于“之乎”犹:还之:它,指文王之囿如:如同宜:合适、适宜15孟子主张推行王道仁政。16孟子是通过百姓对“文王之囿”和“寡人之囿”不同态度的对比来说明自己观点。“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以为小”;“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以为大”。问题是前者能“与民共之”,后者不能。17“阱”是捕兽的陷坑。齐宣王的园囿就在首都的郊外,纵横有四十里,谁要杀害了里面的麋鹿,就等于犯了杀

20、人罪,这样,园囿也就成了陷发于死地的陷阱。孟子对这种做法很不赞成,所以就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18翻译齐宣王问道:“(听说)周文王有一个七十里见方的捕猎场,真的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真有那么大吗?”(孟子)说:“可百姓还嫌它太小呢!”(宣王)说:“我的捕猎场才四十里见方,可百姓还觉得太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捕猎场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人可以随便去,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随便去,是与百姓共享的公用猎场。百姓嫌它小,不是很合理吗?我刚到达(齐国的)边境时,问清国家的重大禁令以后,才敢入境。我听说在国都的郊野有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如果有谁)杀死了场地里的麋鹿,就跟杀死了人同等判刑,那么,这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所,简直成了国家设置的陷阱。百姓觉得它太大,不也同样合乎情理吗?”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