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45.72KB ,
资源ID:306407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640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吉林大学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吉林大学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

1、吉林大学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 命题逻辑2.2 主要解题方法2.2.1 证明命题公式恒真或恒假 主要有如下方法:方法一. 真值表方法。即列出公式的真值表,若表中对应公式所在列的每一取值全为1,这说明该公式在它的所有解释下都是真,因此是恒真的;若表中对应公式所在列的每一取值全为0,这说明该公式在它的所有解释下都为假,因此是恒假的。真值表法比较烦琐,但只要认真仔细,不会出错。例2.2.1 说明 G= (P Q R) (P Q) (P R)是恒真、恒假还是可满足。解:该公式的真值表如下:PQRP Q RP Q(P Q R) (P Q)P RG000111110011111101011111011

2、1111110010011101100111100100111111111表2.2.1由于表2.2.1中对应公式G所在列的每一取值全为1,故G恒真。方法二. 以基本等价式为基础,通过反复对一个公式的等价代换,使之最后转化为一个恒真式或恒假式,从而实现公式恒真或恒假的证明。例2.2.2 说明 G= (P R) R) ( (Q P) P)是恒真、恒假还是可满足。解:由(P R) R= P R R=1,以及 (Q P) P= ( Q P) P = Q P P=0知,(P R) R) ( (Q P) P)=0,故G恒假。方法三. 设命题公式G含n个原子,若求得G的主析取范式包含所有2n个极小项,则G是

3、恒真的;若求得G的主合取范式包含所有2n个极大项,则G是恒假的。方法四. 对任给要判定的命题公式G,设其中有原子P1,P2,Pn,令P1取1值,求G的真值,或为1,或为0,或成为新公式G1且其中只有原子P2,Pn,再令P1取0值,求G真值,如此继续,到最终只含0或1为止,若最终结果全为1,则公式G恒真,若最终结果全为0,则公式G恒假,若最终结果有1,有0,则是可满足的。例子参见书中例2.4.3。方法五. 注意到公式G蕴涵公式H的充要条件是:公式G H是恒真的;公式G,H等价的充要条件是:公式G H是恒真的,因此,如果待考查公式是G H型的,可将证明G H是恒真的转化为证明G蕴涵H;如果待考查公

4、式是G H型的,可将证明G H是恒真的转化为证明G和H彼此相蕴涵。例2.2.3 证明 G= (P R) ( (Q R) ( P Q) R)恒真。证明:要证明(P R) ( (Q R) ( P Q) R)恒真,只需证明(P R) ( (Q R) ( P Q) R)。我们使用形式演绎法。(1)P R 规则1(2)Q R 附加前提(3) P R 规则2,根据(1)(4) Q R 规则2,根据(2)(5)( P R) ( Q R) 规则2,根据(3)、(4)(6)( P Q) R 规则2,根据(5)(7) (P Q) R 规则2,根据(6)(8)(P Q) R 规则2,根据(7)(9)(Q R) (

5、P Q) R) 规则3,根据(2)、(8)2.2.2 公式蕴涵的证明方法主要有如下方法:给出两个公式A,B,证明A蕴涵B,我们有如下几种方法:方法一. 真值表法。将公式A和公式B同列在一张真值表中,扫描公式A所对应的列,验证该列真值为1的每一项,它所在行上相应公式B所对应列上的每一项必为1(真),则公式A蕴涵B。例2.2.4 设A= (P Q R) (P Q),B=(P R),证明:A B。证明:PQRP Q RP QAB00011110011111010111101111111001001101100111001001111111表2.2.2由表2.2.2可以看出,使A为真的解释均使B亦为真

6、,因此,A B。方法二. 证明A B是恒真公式。由例2.2.1知,(P Q R) (P Q) (P R)恒真,因此,立即可得到例2.2.4中的结论:(P Q R) (P Q) (P R),即A B。例2.2.5 设A、B和C为命题公式,且A B。请分别阐述(肯定或否定)下列关系式的正确性。(1)(A C) (B C);(2)(A C) ( B C)。解:由A B知,A B是恒真公式,故A=1时,B不可能为0。真值表如下:ABCA B(A C) (B C)(A C) ( B C)000111001111010110011111110111111111表2.2.3从真值表可以看出,(A C) (B

7、 C)是恒真公式,所以,(A C) ( B C) (A C) (B C)正确;(A C) ( B C)不是恒真公式,所以,(A C) ( B C)不正确。例2.2.6 设A=(R P) Q,B= P Q,证明A蕴涵B。证明:我们来证明A B恒真。 (R P) Q) ( P Q)= ( ( R P) Q) ( P Q) =( R P) Q) ( P Q) =( R Q) ( P Q) ( P Q) =1方法三. 利用一些基本等价式及蕴涵式进行推导。对于例2.2.6,由基本等价式可得:A=(R P) Q= ( R P) Q= (R P) Q=( R Q) ( P Q)=( R Q) ( P Q)由

8、教材中基本蕴涵式2. P Q Q可知,( R Q) ( P Q) (P Q),即A蕴涵B。方法四. 任取解释I,若I满足A,往证I满足B。例2.2.7 设A= P Q,B=(R Q) (P R) Q),证明A蕴涵B。证明:任取解释I,若I满足A,则有如下两种情况: (1)在解释I下,P为假,这时,B等价于(R Q) (R Q),因此,I亦满足B。 (2)在解释I下,P为真,Q为真,所以,P R Q为真,故B为真,即,I满足B。综上,I满足B,因此,A蕴涵B。方法五. 反证法,设结论假,往证前提假。对于例2.2.6,证明(R P) Q蕴涵 P Q,若使用方法三,是很烦琐的,而使用方法四,就很简单

9、。假设存在解释I使P Q为假,则只有一种情形,P在I下为真,且Q在I下为假,这时R P在I下为真,故I弄假(R P) Q。因此,(R P) Q蕴涵 P Q。方法六. 分别将公式A和公式B转化为它们各自的主析取范式或主合取范式。若公式A的主析取范式所包含的所有极小项也包含在公式B的主析取范式中;或者,公式B的主合取范式中所包含的极大项均包含在公式A的主合取范式中,则公式A蕴涵公式B。使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当公式A和公式B中包含的原子不完全相同时,在求两公式的极小项或极大项时,要考虑该两公式包含命题原子的并集中的所有原子。在例2.2.6中,A和B的主析取范式分别为:A= ( P Q R) ( P

10、Q R) ( P Q R) (P Q R) ( P Q R),B= ( P Q R) ( P Q R) ( P Q R) ( P Q R) (P Q R) ( P Q R),可见,A B。A和B的主合取范式分别为:A=(P Q R) ( P Q R) ( P Q R) ,B=( P Q R) ( P Q R)可见,A B。另外若给出前提集合S=G1 ,Gk ,公式G,证明S G有如下两种方法:1. G1 Gk G2. 形式演绎法:根据一些基本等价式和基本蕴涵式,从S出发,演绎出G。教材中已经给出了这方面的例子,在此不再赘述。2.2.3 求主合取范式和主析取范式1. 极小项与极大项的性质以3个原

11、子为例,则对应极小项和极大项的表为:PQR极小项极大项000m0= P Q RM0=P Q R001m1= P Q RM1=P Q R010m2= P Q RM2=P Q R011m3= P Q RM3=P Q R100m4= P Q RM4= P Q R 101m5=P Q RM5= P Q R110m6= P Q RM6= P Q R111m7= P Q RM7= P Q R表2.2.4 由表2.2.4可知,对n个命题原子P1,Pn,极小项有如下性质:(1)n个命题原子P1,Pn有个不同的解释,每个解释对应P1,Pn的一个极小项。(2)对P1,Pn的任意一个极小项m,有且只有一个解释使m取

12、1值,若使极小项取1的解释对应的二进制数为i,则m记为mi,于是关于P1,Pn的全部极小项为m0,m1,。(3)任意两个不同的极小项的合取式恒假:mi mj=0,ij。(4)所有极小项的析取式恒真:=1。极大项有如下性质:(1)n个命题原子P1,Pn有个不同的解释,每个解释对应P1,Pn的一个极大项。(2)对P1,Pn的任意一个极大项M,有且只有一个解释使M取0值,若使极大项取0的解释对应的二进制数为i,则M记为Mi,于是关于P1,Pn的全部极大项为M0,M1,。(3)任意两个不同的极大项的析取式恒真:Mi Mj=1,ij。(4)所有极大项的合取式恒假:=0。2. 主合取范式与主析取范式之间的

13、关系由极小项和极大项的定义可知,二者有如下关系:mi= Mi ,Mi= mi 由此可知,若P Q R为一公式G的主合取范式,则G = G = M0 = (M1 M2 M6) = M1 M2 M6 = m1 m2 m6为G的主析取范式。若( P Q) ( P Q) ( P Q)为一公式H的主析取范式,则H= H = (( P Q) ( P Q) ( P Q)) = ( (m0 m1 m3)= (m2)=M2 = P Q为H的主合取范式。一般地,若公式A中含n个命题原子,且A的主析取范式中含有k个极小项:,则 A的主析取范式中必含有其余的-k个极小项,不妨设为:,即 A=。因此, A= A = () = =。由此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