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29.94KB ,
资源ID:302317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2317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学科学教案选.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学科学教案选.docx

1、小学科学教案选小学科学教案选1、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于水的物质 2、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 3、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沉淀和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4、 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课前准备: 1、有关水污染和课本36页插图的课件。 2、 沉淀实验:烧杯、明矾、玻璃棒。 3、 过滤实验:滤纸、剪刀、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滴管。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 2、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2、 沉淀和过滤实验的操作规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播放水污染和课本36页插图的课件。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水里面有什么?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的水是怎样危害人类健康的? 学生结合课件进行讨论并汇报 2、 教师:水里有什么呢?(板书)自然界的水由于各种原因,混入了各种杂质,其中有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有溶解于水中的杂质,如食盐、各种矿物质,还有细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须经过处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杂质,才能饮用。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叫做水的净化。 二、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学习用沉淀的方法净化水。 (1)观察:每组实验桌上有两杯混浊的水,观察水里

3、有哪些杂质? (2)学生汇报。 (3)讲解: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杂质,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这种方法叫沉淀。为了加快沉淀,还可以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经过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们附近农村,由于农民都使用了自来水,一般就不用在水中加入明矾沉淀。 (4)演示沉淀实验,边示范边讲解:加入适量明矾、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过一会儿观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5)学生实验。 (6)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7)小结: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家里的烧水壶、热水瓶等的时间用长了,壁上会有水垢,这

4、就是水中杂质长期积淀的结果。 2、 指导学生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杂质,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杂质。沉淀后的水还会有重量很轻的物体在水中,过滤又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2)讲解过滤操作的方法。 (3)学生分组实验。 (4)观察、比较并讨论:过滤后滤纸有什么变化?过滤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 (5)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 3、 指导学生学习用消毒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这就需要消毒,比如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

5、漂白粉。我们把煮沸各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其中煮沸是又简单又可*的消毒方法。 (2)总结水的净化方法。 学生汇报 三、 自由活动 1、了解自来水厂水的生产过程,并进行饮水卫生教育。 (1)提问:你家饮用的水是归哪里的水?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讨论:自来水要经过几道净化处理过程? (3)提问:自来水经过多道净化处理,能不能直接饮用?为什么? 2、探索研究:自己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 (1)教师: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你有怎样的设想,把你的意图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2)学生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 四、拓展活动 教师: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淡水的

6、使用量逐年增多,出现了淡水资源的缺乏现象,更严重的是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到河流、田野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请同学们课下对附近的工厂、河流进行调查。谈谈你的感想和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办法。 板书设计: 一、水里有什么 杂质:溶解于水、不溶解于水 二、净化办法: 1. 沉淀 2. 过滤 3. 消毒 4. 三、设计自来水加工厂 教后记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在水中浮着的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

7、难点:实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木块、石头、玻璃球、乒乓球、充了气的气球、弹簧秤、皮筋、尺子、钩码、铁钉、橡皮泥、钉书钉等。 2Flash动画出示各种水的浮力应用图片。 活动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么? 故事情节:从前有个聪明的孩子叫文彦博,有一天,他与小伙伴在树下踢球,不知谁一脚把球踢进了树洞里,小伙伴们有的伸进手去拿,有的用棍子拨,可树洞是曲里拐弯的又非常深,怎么也拿不出来。好好的一个球,白白扔掉多可惜呀!大家有什么好办法从树洞中取出球么? 当有学生想到往树洞里灌水的时候,教师给予肯定表扬(师

8、:真不错,你像文彦博一样聪明,想出了好办法。)并请他到前面演示。(用透明、弯曲的橡胶管当树洞,洞里放入乒乓球。) 二 :科学实验,探究新知。 师:刚才我们利用球能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取到了球,那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如果把我们准备的材料放入水中,哪些能浮上来,那哪些会沉下去呢? (请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材料,并相互介绍。小组讨论,作好记录。) 实验(一):他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的很激烈,事实胜于雄辩,让我们来亲自试一试,究竟我们的猜想对不对? 1 实验前要求:请同学们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地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添在实验记录表里,实验完毕把手中的材料分类。 2 学生分组实验

9、,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参与其中,适当指导。)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把实验材料进行简单分类,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谈发现、谈感受,然后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爱伊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头脑中可能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谁来说一说? 学生提问题: a为什么泡沫、塑料、木块等物体浮在水面上? b为什么铁钉、石头等物体沉在水底? C为什么钉书钉很轻却沉在水底?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所提问题作出大胆猜想。) 实验(二) 研究浮力: 1 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非常好,下面我们每个小组想办法设计实验来研究泡沫、塑料等为什么

10、浮在水面上。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参与到学生小组活动中去。 a:将充了气的气球、大木块、泡沫塑料等放入水中,反复轻按,感受手有什么感觉? b:将泡沫塑料等压到水底,手一松,有什么现象发生? (3)汇报实验结果:手向下压一压,感觉到用力,是水有一种向上托它的力。 被压到水底的物体又被一种力托到水面。 (4)交流讨论:手的感觉及泡沫塑料等被压入水底又浮上来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叫浮力。(板书课题:水的浮力) 2研究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师: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沉下去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1)学生

11、讨论、猜测:(学生一般有两种回答:受到或不受到) (2)学生分组设计实验 师:沉下去的物体到底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出示实验材料:钩码、皮筋、尺子、弹簧秤、水槽等,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如果学生想不出办法,教师可以适当引导提示。如:演示将钩码拴在皮筋上,用手向上托起钩码,请学生观察皮筋变化,想想说明了什么问题。当学生想到在水中秤钩码时,教师加以肯定,使学生明确思考方向小组讨论,设计出完善的方案。) (3)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验证自己的方案是否行得通,教师参与指导。 a:组选择弹簧秤称钩码;b:选择橡皮筋、尺子进行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我们

12、发现钩码放在水中时,橡皮筋变短了或弹簧秤上的指数由大变小了。) (5)交流讨论: 实验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6)师生共同总结: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三:实践应用 1讨论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师: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广泛,想一想,那些地方用到了水的浮力? 2学生举例:救生圈、竹 筏、小船、潜水艇等。 3flansh动画出示各种水的浮力应用图片,使学生了解浮力与人的生活的密切关系,意识到知识能改变人们的生活,进一步增强求知欲望。 四:巩固联系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中有许多条船,怎样才能使人们不划船就能在两岸来去自如呢? (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讨论) 五:拓展活动 课后思

13、考: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呢? (请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了解更多的知识) 附:板书设计 水的浮力 上浮的物体 在水中 受到水的浮力 下沉的物体 本课继氧气、二氧化碳之后,指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分析综合能力”的系列。 本课的思路是:先指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然后研究灭火的方法。课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这部分内容分为五层: 1.通过复习旧知识,使学生知道燃烧需要氧气,并进一步提出问题,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2.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研讨,使学生知道燃烧需要可燃物。 3.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火柴虽

14、然是可燃物,放在铁片上并不马上燃烧,要等把铁片加热到一定温度,火柴才燃烧。) 4.通过讨论炉火(或柴灶)的燃烧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5.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燃烧需要氧气、可燃物和一定的温度。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燃烧才会发生;缺少了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燃烧就不会发生,正在燃烧的可燃物就会熄灭。这个结论是对前四层研究的综合,教学时应启发学生自己进行综合,得出结论。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燃烧与人的利害关系既能为人提供所需的热能,又能造成火灾,危及人畜生命,造成财产损失。这个观点体现了辩证的观点。这部分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借此导入怎样灭火和预防火灾。 第三部

15、分指导学生认识灭火的方法。课文以图的形式,启发学生认识几种常用的灭火方法: 1.用水浇:可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水受热产生的水蒸气还具有隔绝空气的作用。(左上图) 2.用砂盖:利用砂隔绝空气。(右上图) 3.用灭火器喷射:喷出的泡沫或粉末,覆盖在可燃物上,可以隔绝空气。(右下图) 4.煤气着火要立即关闭煤气闸门:这样可以断绝可燃物的来源。(左下图) 5.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严:这样可以隔绝空气,使油火熄灭。(中图) 教学时,还可以补充一些方法,例如电器着火要立即切断电源。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学生明白其理由。此外还要讲解一些灭火的注意事项,例如电器着火、油类着火,不能用水浇,只能用砂等覆盖。 第四部

16、分,结合少年儿童生活的特点,向学生进行防火安全教育。 二、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对多种燃烧现象的分析与综合,认识燃烧的条件)和推理能力(应用燃烧的条件解释灭火的方法)。 3.使学生体会到: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很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4.向学生进行防火安全教育(具有安全用火的意识,学习简单的灭火技能)。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酒精灯、铁片、试管夹、火柴。 2.挂图或投影片灭火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 (1)氧气有什么性质? (2)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2.谈话: (1)在前

17、两节课里,我们反复谈到燃烧。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很快会想到需要氧气。) (2)氧气确实是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能燃烧吗?装在瓶子里的氧气并不燃烧,可见燃烧还需要其他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3.讲述: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关于燃烧的条件这个问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 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说一说,除了氧气外,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 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哪些物体能燃烧?哪些物体不能燃烧? 没有可燃烧的物体,燃烧能进行吗? 讲解:可以燃烧的物体叫做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

18、2)认识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讨论: 有了氧气与可燃物,是不是就能发生燃烧现象?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学生回答后强调,即使把火柴放在纯氧中也不会燃烧。) 怎样才能让火柴燃烧起来?(用火点燃或在火柴盒上摩擦)摩擦起什么作用?(摩擦可以提高火柴的温度)以上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一定的温度) 讲解:为了更好地说明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我们来做个实验。取一根火柴,不用火点燃,也不摩擦,把它放在铁片上,用试管夹夹住铁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 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教师小结: 把火柴放在铁片上,它并不马上燃烧,而是被加热到一定程度,它才燃

19、烧。可见燃烧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才能进行,这是燃烧必须具备的第三个条件。 各种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温度是不同的,例如汽油、酒精、纸、棉絮、木材燃烧需要的温度较低,煤块燃烧需要的温度较高。在比较低的温度时就能燃烧的物体叫做易燃物。 (3)综合认识燃烧的三个条件 提问:现在你知道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讨论:这三个条件是否是燃烧必须具备的呢?我们还可以结合炉火的燃烧来分析一下: 如果不继续往炉里添煤,炉火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不能,因为缺少可燃物。) 如果把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儿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不能,因为缺少氧气。) 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不能,

20、因为炉外温度低,达不到煤燃烧所需的温度。) 讲解: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我们总结的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是正确的,而且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燃烧才会发生;缺少了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燃烧就不会发生,正在燃烧的可燃物就会熄灭。 填空:课本第27页的空白。 2.指导学生认识燃烧与人的关系 (1)讨论: 我们所以要研究燃烧的条件,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燃烧的规律,因为燃烧与人有密切的关系。那么燃烧与人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掌握了燃烧的条件有什么用呢? (2)教师小结:燃烧有对人有利的一面,例如做饭、取暖,在工业上高温加热、炼钢等,都需要燃烧产生的热能。燃烧也有对人有害的一面,火灾会烧毁财物,危及人的生命,造

21、成巨大的损失。我们掌握了燃烧的规律,在需要燃烧的时候,就要努力创造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在不需要火和灭火时,就要设法破坏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3.指导学生认识灭火的方法及原理 (1)讲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灭火的知识。 (出示灭火方法图。) (2)讨论: 人们有哪些灭火的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能灭火? 炒菜时,有时锅里的油自己会燃烧起来,这是怎么回事?怎样把锅里的油火扑灭?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能灭火?往锅里倒水行不行?为什么? 如果厨房里的煤气着火了,首先应该做什么?为什么? 如果电线或电器着火了,首先应该做什么?为什么?往电线或电器上喷水行不行?为什么? (3)教师小结:我们掌握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2、才能在发生火灾时迅速将火熄灭。如果家里不小心着了火,一定要冷静,千万不能慌乱,要根据着火物体和原因正确地选择灭火方法。如果火势比较大,要赶快拨“119”电话报警。 4.向学生进行防火教育 (1)讲述:引起火灾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很多是由于麻痹和不慎引起的,还有的是由于小朋友玩火引起的。 (2)讨论: 在生活中,哪些做法容易引起火灾? 小朋友的哪些游戏或活动容易引起火灾? 我们应该怎样预防火灾? (3)教师小结:预防火灾,人人有责。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玩火;在城市内,禁止燃放鞭炮;在农村,不要在草堆和其他易燃物附近燃放鞭炮;不要在火炉旁烤东西,不要使易燃物离炉灶太近;煤气灶用过要及时关闭闸门。总之

23、,要时时提高警惕,事事按照安全用火的要求办。只有这样,才能预防火灾。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提问: (1)燃烧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要使燃烧进行得好,应该怎么办? (3)要使火熄灭应该怎么办?用什么方法降低燃烧物的温度?用什么方法隔绝空气? (4)在草原上救火,有时用这样的方法:在大火周围迅速割掉一圈草,就能使火熄灭。这是怎么回事? 布置作业 调查灭火器的种类及其用法。(同时教育学生:学校和公共场所的灭火器,平时是不准动的。) 五、课后小记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4、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

25、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 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 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 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

26、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去掉动滑轮装置拔河弱小同学败)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

27、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48结论)。 (2)讨论: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各有什么缺点? 怎样使用才能把两种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既省力又方便? (3)分组实验:学生独立组装滑轮组实验。 (用钩码实验时教师 要注意动滑 (4)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学生填写p49结论)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本课是电单元的第一课,

28、主要是学习认识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电的种类。主要是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教学。难点是归纳带电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老师要引导、帮助学生整理归纳规律。 三、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电有正电和负电两种,同种电相互排斥,异种电相互吸引。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两种电相互作用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归纳两个带电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演绎推理能力(根据“同电相斥、异电相吸”的规律推断某个带电体的电性)。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学会做两种电互相作用的实验。 2、归纳两个带电体相互作用的规律。 难点:归纳两个带电体相互

29、作用的规律。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玻璃棒、橡胶棒、塑料尺、丝绸、毛皮、支架、细线等。 学生准备:塑料梳子、塑料笔杆、玻璃片、气球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实验: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起碎纸屑。 (2)把充气的气球衣服上摩擦,使气球“粘”在衣服上。 2、提问:你怎样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3、讲述:我们已经知道,很多物体相互摩擦之后都可以带电。那么各种物体带的电都一样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讲述: 为了弄清物体带的电是否相同,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的步骤如下: 1把一根玻璃棒用线拴牢(拴在玻璃棒

30、的中部,提起来能大致平衡),挂在支架上,用丝绸摩擦,使玻璃棒带电;再用丝绸摩擦另一根玻璃棒,也使它带电,然后用它接近悬挂的玻璃棒,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2按照同样的步骤把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接近,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3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以上实验步骤,需用板书或图使学生进一步明确。)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讲述:在实验中,两根同样的玻璃棒,都用丝绸摩擦,它们带的电应该是相同的。同样,两根同样的橡胶棒,都用毛皮摩擦,它们带的电也应是相同的。 (5)讨论: 1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近时,相互排斥;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近时,也相互排斥。这种现象说明什么?(带同种电的物体相互排斥。) 2玻璃棒和橡胶棒相互接近时有什么现象?由此推想,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的电一样吗?你是怎样想的?(根据前两个实验得出了结论:带同种电的物体相互排斥,而玻璃棒与橡胶棒相互吸引,所以玻璃棒与橡胶棒带的电同。) 3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用一句简单的话说一说:两个带电的物体相互接近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