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38.58KB ,
资源ID:301949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1949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文献学.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文献学.docx

1、古文献学文献学: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征训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 第九概论: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综合运用版本、校勘、目录、注释、考证、辨伪、辑佚、编纂、检索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地分析、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献,进而探讨古代文献的产生、分布、交流和利用的规律,并总结对古代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工作的规律与方法的学科。 分而析之,中国古典文献学大致包括

2、以下分支,即:古典文献形态学、古籍版本学、古籍校勘学、古籍目录学、古籍注释学、古籍考证学、古籍辨伪学、古籍辑佚学、古籍编纂学、古籍检索学。一:形制:载体:中国古代书写载体(材料、质地),也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与世界各地相比,有异有同。根据现存的文献,在纸质文献之前,文献的书写载体有: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等,并由此产生了甲骨学、金石学、简牍学、缣帛学。记录文献的载体,按着与之相应得记录方法可分为四大类型:刻铸型(甲骨、金石),书写型(简牍、缣帛),书写兼印刷型(纸).从文献的编纂形式上说,古典文献的题材至少可以分为文书、档案、总集、别集、类书、政书、表谱、图录、丛书、方志等十多类。韩国白云和

3、尙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物。按体式分类由于文献载体的变迁,书写、契刻、印刷的不同以及装订技术水平的进步,对于文献的编缀、卷摺、包背和装订,先后产生过几种不同的体式:(1)简策体式(竹木简的编简);(2)卷轴体式(缣帛和纸书的卷轴装以及纸书向册页过渡的旋风装);(3)折叠体式(梵夹装、经折装);(4)册页体式(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等)。当代以纸为载体的文献资料,除少数复印的古籍偶尔沿用线装外,大都采用平装、精装。按体例分类1、书名与作者古书多无书名古人著书,或叙事抒情,或论辩说理,都是动情于中,而形于言,往往是先写作而后命题,并不是先命题而后写作。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4、记载,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曾指示陆贾为他写一部历史故事书,陆贾写了二十篇,刘邦看了很高兴,认为书中故事都是闻所未闻的新鲜话,所以起名为新语。由此可知,陆贾在写作前并未拟定书名。古书不题书名,是常有的。现在所知的古书之名,大多数是后人追加的。关于古书的命名:以著作开头二字为书名者。如汉代史游所著识字课本急就篇,开篇云:“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就是用“急就”二字作为书名。公羊传校本以作者姓氏或称号为书名者。如春秋三传:左氏传,左丘明撰;公羊传,公羊高撰;谷梁传,谷梁喜撰。 以概括内容命名者。如春秋时鲁国史书称春秋,就是以一年四季的春秋二字来概括一年,用以表示为一种按年纪

5、事的编年史。以寓意命名者。如韩非子的五蠹、孤愤、说难等篇,屈原的离骚。先秦典籍,往往不提作者姓名,一部诗经,三百余篇中除极少数可以考见作者姓名外,绝大部分是无名氏的作品。先秦诸子著作,题为某子,但并非他们自己的手笔,不少是出于门生、弟子、宾客及其子孙后代之手。汉代以后,典籍作者署名逐渐增多,而标法不一,或标姓名,或标字号,或名号同时标出,或用自号而不用名,或带作者籍贯、官衔职务等等,如南宋词人张炎,号玉田,原籍天水,他的词集山中白云题为“西秦(指天水)玉田生张炎叔夏”。又如资治通鉴标示:“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朝散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候、食邑一千八

6、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2、古书篇名与序传古书篇题列于正文之后古人编书的体例,常与后人不同。小篇及章的目录,一般都放在一篇或一章之末。例如荀子书中有一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五篇赋,每一赋的末了都把所赋的物名说出,并把这物名重叠一遍,这种重叠,决不是多余的重复。这礼、知、云、蚕、箴五个字,就是这五篇赋的题目,而且都题写在每篇之末。长沙马王堆汉墓土的帛书老子卷前4种佚书,题目都是在一篇或一章之后的。把古书目录放在卷首,大概都是雕版印刷术盛行以后的事,书籍应用日广,篇题置于全书之末,翻检不便,于是很自然地出现了这样的变化。古书序传常置全书之末了解一部书的内容主旨、篇目体例以及成书经

7、过等,最好先读它的序文。古书往往有序文(统称为序传)。史记的太史公自序就是典型的序传,它总结作者自己的世系,叙述著书的经过,考证学术源流,还给每篇的述作大意逐篇作了提要。现代编印的书籍,序文均列于卷首,而古书的序传,则均列于一书之末。例如上列史记的太史公自序,又淮南子的要略,汉书的叙传,许慎的说文解字叙,梁刘勰文心雕龙的序志等。3、古代“篇”与“卷”的含义古代文献的著录,都以篇、卷为计,从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开始就已如此。木简中国古代用竹、木简写书,编简成策(册),通常一策就是一编(篇)。故称之为“篇”。在竹、木简盛行的同时,也用缣帛写书,并以“卷”计。因此,对于“篇”“卷”两个词语的解释,一般

8、认为:“篇”批量竹简、简册,后来用以指有首有尾完整的文章,也用来指称成著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作孟子七篇”。“卷”指写在缣帛上的卷子,后用以指全书的一部分,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凡书,唐以前皆为卷轴,盖今所谓一卷,即古之一轴。”通过一书的不同版本(包括唐以前的写本、简册和唐以后的抄本、稿本等)和他书的有关记载,以及一书前后有关文字的核对,发现并尽可能地清除这部书在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字讹误、衍脱、倒置、重文、错简及其他诸类问题,以恢复古籍的本来面目,以及指出有关记载的疑似问题。校勘与校雠的区别校雠是简册时代校书的一个环节,刘向所下的定义是:“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

9、其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曰雠”。所谓“校雠”就是今天校勘中的对校,也即版本校。由于那时简册笨重,这一工作通常由两个人来完成。而今天的校勘含义较“校雠”宽泛了很多,除对校外,还包括本校、它校和理校等方法。校勘与校对的区别:校对是出版的一个环节,它的唯一任务就是:保障出版物和原稿绝对一致。因此,校对基本上是一项机械性工作。有时为保障正确率,校对者甚至从文章末尾倒着校,使校对者读不成句子,以保证一个字一个标点的与原稿进行核对。校对虽然也是“对”,也是“核查”,很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的校勘,但校对是单向的,必须忠实于原稿,因此,与作为学术工作的校勘有明显的不同。石经迄今有文

10、字可考的刻儒家经籍的石经有七种:1. 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在洛阳太学开刻,共46块,包括易,礼,春秋等七种。熹平石经是中国古代最早刊刻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又名汉石经,一字石经,熹平石经初刻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于光和六年(183年)完成。共有46块碑,200911字。原立于洛阳太学讲堂的东西两侧,遗址在河南偃师县佃户乡。熹平石经共包括鲁诗,尚书,周易,礼仪,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经文从右向左直行书写,书体秀美,为汉隶精品。熹平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备列学官所立各家异同于后,这对于纠正俗儒的穿凿附会和臆造别字,维护文字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2.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二年在

11、洛阳开刻,用古文,隶书,篆书等三种文字刻成,又称三体石经,经文有尚书,春秋。三体石经建于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石碑后毁,宋代后有残石出土,现存8000余字。3. 唐开成石经:唐文宗大和七年在长安开刻,用楷书刻成易,书,诗,三礼等十二经。因历年既久,剥蚀已多,偶有拓本,亦不便流傅。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佰忍堂根据石刻本,依原拓字体影摹刻版,残缺处按阮元覆刻宋椠十行本经文双钩补足,包括周易九卷,尚书

12、十三卷,毛诗二十卷,周礼十二卷,仪礼十七卷,礼记二十卷,春秋左传三十卷,公羊传十一卷,谷梁传十二卷,孝经一卷,论语十卷,尔雅三卷,五经文字喜一卷,九经字样一卷,同时附刻清康熙间贾三复补刻于石壁之末的孟子七卷及严可均所著唐石经校文十卷,共成书线装七十四册,取名景刊唐开成石经。4. 蜀石经:五代后蜀用楷书刻易,书,诗,三礼等于成都,并有注,是历代石经中仅有的。5. 北宋石经:北宋用楷体,篆体刻易,书,诗等于汴梁,又称汴学石经或二体石经。6. 南宋石经:宋高宗于绍兴十三年刻易,书,诗,左传等于临安,共二百石,现存七十余石。7. 清石经:乾隆五十六年刻十三经于北京,共一百九十石。刻佛经约始于北魏之末,

13、盛于北齐,北周,以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最为有名。所刻石经最多为道德经。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一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李锐校。:尚书正义二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清】 徐养原校。:毛诗正义七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清】顾广圻校:周礼注疏四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臧庸校。:仪礼注疏五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徐养原校。:礼记正义六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洪震煊校。:春秋左传正义六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严杰校。: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八卷,【汉】何休注,【唐】

14、徐彦疏,【清】臧庸校。:春秋谷梁传注疏二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清】李锐校。:论语注疏二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孙同元校。: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尔雅注疏一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 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清】李锐校。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在“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二:版本:宋刻:闽浙蜀 闽本多而不精,蜀刻精而美,浙刻精重要刻本:南宋黄善夫本史记、39页。官刻、私刻 蝴蝶装、包背装、避讳严元刻:南有平沙、北有平阳。元代刻书精,

15、为后世所誉山长无所事,不惜费,易刊行。刻书用赵体,无避讳,多简体明刻本:赵体-欧颜体-宋字私刻:毛氏汲古阁刻书,藏书七八万卷明人好刻书而古书亡。鲁迅清:官刻:内府、武英殿刻书各地官书局私刻、坊刻字体:硬体(宋体)、软体(写体)南京、苏州、杭州北京是全国刻书中心三:聚散图书五厄、十厄、十五厄隋牛弘,五厄请开献书之路表:一为秦始皇之焚书,二为西汉末赤眉入关,三为董卓移都,四为刘石乱华,五为南朝梁末魏师入郢,梁元帝下令焚书14万卷。明代的胡应麟又提出续“五厄”:隋末混战为一,安史之乱为二,黄巢入长安为三,靖康之变为四,南宋末伯颜军入临安为五,总结为“十厄”。近人祝文白又续上“五厄”:一为李自成陷北京

16、,二为绛云楼之烈焰,三为清高宗之焚书(编修四库全书),四为咸丰朝之英法联军,五为中华民国时代的八年抗日战争。最近:文革私藏书楼:66页四库七阁:文津阁、文源阁、文渊阁、文溯阁、文宗、文汇、文澜阁。仿造天一阁。秘书监制度源流:东汉桓帝延熹二年(159),正式设置了秘书监一职,指责是掌典图书,古今文字考合同异,隶属于太常。此为秘书监制度之始。魏武帝设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实际上主要职能是机要职务,图书只是兼掌。魏文帝设中书令,把秘书令改为秘书监。秘书监制度由此形成。晋武帝曾将其并入中书省,但保存了实际职能,至晋惠帝重新设立了秘书监,取代兰台、御史,成为中央官府藏书的最高官署。下迄南北朝,因袭旧制。

17、隋朝设秘书省,扩大了其职权范围,使其“领著作、太史二曹”,成为中央主管文化事务的最高机构。唐增主事、典书、亭长、掌故,以及熟纸匠、装潢匠、笔匠。唐中叶后,著作、太史二 局 分 出 成 为 独 立 的机构,又 有 了弘文馆、集贤殿、史馆、崇 文 馆、司 经 局 等 机构 分别 管 理 图书,因此 秘 书 监、秘书丞、秘书 郎等 就 逐渐 演 变成为一种名誉性的虚衔。乃至明初废除,根源在此。宋承旧制,设秘书省及监、丞、郎诸官,但仍为寄禄官。另有崇文院及下辖的三馆一阁,掌著述、修史诸事,是实际上的中央最高藏书机构。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取消崇文院,将其职能尽归秘书省,秘书监重新成为实职。此后终宋一世

18、,虽有政治起伏,江山改易,秘书监的职能一直没有变化。辽金元都设秘书监,承唐旧制,但是元朝刻书的机构是秘书监下辖的兴文署,与宋代国子监作为官方主要刻书机构的做法不同。明朝洪武十三年废秘书监,某些职能并入翰林院,其后再无恢复。汉代图书整理收藏情况在儒学地位空前上升的背景下,汉武帝命令广开献书之路,又设写书官抄写书籍。按照汉书艺文志的说法,汉武帝时代,“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刘歆七略说,当时的藏书机构,“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是说当时集中了相当数量的书籍,外廷有太常、太史、博士等部门的收藏,宫内又有命名为延阁、广内、秘室的书库。汉成帝时

19、,又进一步访求天下遗书,并指令刘向总校诸书。刘歆继承父业,在校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儒学经典的不同底本。他宣布自己发现了古文春秋左氏传,还说发现了礼三十九篇(逸礼)以及尚书十六篇(古文尚书)。这两种书据说都是鲁恭王坏孔子旧宅时所得到,由孔子十二世孙孔安国献入秘府的。刘歆要求把这些书立于学官,并且与反对这一主张的博士进行激烈的论辩,于是经学中出现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个流派。唐人崔日知“孔壁采遗篆,周韦考绝编”的诗句,元人柳贯诗所谓“孔壁发神秘”,王逢诗所谓“简册潜回孔壁光”,都是对“孔壁”图书发现的感叹。秦焚书的重创,高祖重武轻文,国家法令草创。惠帝解除挟书令,推动民间藏书。文帝时,开始有意识的搜

20、求儒家典籍。孝文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文景之时,始设经学博士。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济南张生为书博士,韩婴为诗博士,景帝时,齐人辕固,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由此可见,西汉初期图书整理范围已逐渐扩大。至武帝即位,皇室藏书又趋于散乱之境,汉书艺文志称: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哨然叹而称曰:联甚闵焉。面对这种状况,武帝下决心搜求图书,以期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广招贤才,内修文治,并救令垂相公孙弘主持图书搜求工作。刘歆七略: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故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成帝

21、重儒重书,继武帝之后,又一次求遗书于天下,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献书运动。汉书 成帝纪载:河平三年(前26年),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渴者陈农使使求遗书于天下。颜师古注曰:言令陈农为使,而使之求遗书也。这次整理,分工明确,涉及图书领域多个方面。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刘向卒后,哀帝命其子欲继领其事这些次校书延请名儒专家,历成哀平三帝凡二十余年,广求文献,全面整理,以一部国家藏书总录七略而竟全功。这次整理的国家藏书总数,据隋书经籍志载,达到了33090卷,使西汉王朝藏书臻于鼎盛。光武中兴,定都洛阳,一扫西汉末颓败之势,百业待兴。曾就读于太学的

22、光武帝,通经重学,对图书典籍十分重视。后汉书载:“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网文,补缀漏逸。先是四方学士,多怀挟图书,遁逃林数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 与此同时,光武帝还对一度停顿的太学进行了重整于建武五年(29年),在洛阳开阳门外,重建太学,立五经十四博士,光武中兴,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有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一时学者云集,诸生横巷,书声朗朗,其后的明帝,尊师重道,提倡经学,并于永平二年(59年)亲临太学行礼讲经永平十五年(72年),再次亲御讲堂,命皇太子!诸王说经朝野上下,上自帝王贵胃下至功臣子

23、弟,莫不习经,其风甚至化及蛮荒,连匈奴也派弟子入太学求学:化自圣躬,流及蛮荒,匈奴遣伊秩誉王大车且渠,来入就学。八方肃清,上下无事,是以议者每称盛时,咸言永平。章帝朝,于建初四年(79年),召集诸儒于白虎观, 刊定五经异同,讨论学术问题,最后统一教材而成白虎通义,影响深远,东汉前期诸帝对图书及教育的重视,使官府藏书逐渐恢复兴盛。和帝以降,因纸张技术改进,图书事业发展更加繁荣,书肆的出现和发展即为明证。后汉书记载:宗室子孙,而少孤贫,卖书于市以自。后汉书 王充传载: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书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藏书事业及其由来藏书事业大致分为四种,分别为官府藏书、私人藏书

24、、寺院藏书、书院藏书。书院: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建于贞观九年的四川张九宗书院,大概是有据可考的最早的书院。书院既因读书而建,藏书自然是再正常不过之事。唐代的书院由于私人创办且时间较短,规模一般不大。江州陈氏义门书院,藏书数千卷,已属较多。书院成为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当时,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著名的藏书楼则有岳麓书院的藏书楼,高阳书院藏书楼,丽泽书院遗书阁,溪山

25、精舍崇文阁等。明初,由于官学大兴,书院走入低估期,藏书事业亦然。成化年间以后,官学逐渐流于形式,书院因其底蕴深厚,地位日渐上升,这时著名的藏书楼有鳌峰书院藏书楼、静斋书院藏书楼等。寺院藏书。据隋书 经籍志,梁武帝于华林园收藏佛典5400卷。开元释教录 入藏录载:唐开元间西崇福寺收藏佛典5048卷。寺院除大量收藏佛典之外,也收藏了不少非佛典古籍。在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中,虽然佛经占了绝大多数,但也有不少儒家经典、史书、医书、天文、历算等各类文献资料,甚至还有户籍、契账、便条等。为什么寺院藏书收藏非佛典图书呢?有四个原因:一是僧众为了弘扬佛教,需要学习儒家经典和一些必要的文史知识,需要收藏包括文字学

26、$音韵学$训诂学在内的各种非佛典图书,不断充实自己。二是寺院也有教育职能,不少寺院开设寺学,为僧众讲授最基本的文史知识。还有一些平民因为贫穷年幼等原因,一方面作为寺院的勤杂人员,干些扫地、挑水之类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常常利用空闲时间借读。刘勰、陆羽等人年少时都曾在寺院读过书。官方藏书。参照上文。四、目录六分法到四部五部到四部目录体式流变宋私纂藏书目录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吴良嗣蘸金堂书目私纂目录: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谢启昆小学考小学考为谢启昆任浙江布政史之暇,补清朱彝尊(经义考中形声训诂书之阙略而作。共计五十卷,总计收书一千一百八十种。本书的主

27、要特点有:首先,本书实现了作为目录书的基本功用。清代学者王鸣盛曾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章学诚认为,目录学的意义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本书于每一类后详列相关所有书目,书目之后又标注存佚,并有详细解题。解题内容包括介绍作者生平状况、书籍体例内容、考订真伪、品题是非等。可以说,只要是和该书有关的内容,谢氏都极尽其力,搜集而来。可以说,对于所收录的对象,本书实现其作为目录书的三大功用研究图书状况,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指导读书治学。其次,本书是我国第一部语言文字专科目录书,反映了小学在清代由经学附庸变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使小学的研究得到重视,具有重要的语言

28、文字学价值。俞樾在本书的序言中许为“自来言小学者之钤键,欲治小学者不可不读此书。”可见其在研究语言文字学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再次,本书征引资料广博。俞樾在小学考序中说“一如朱氏体例而加详焉,故虽止“小学”一门而为书至五十卷,可谓博矣。”足见其收罗之富。而本书辑录史料,一般不随意进行增删,更不会更改其文,因此保留了大量的弥足珍贵的原始文献资料。鉴于本书在我国学术史上的特殊地位及重要意义,我社将其影印出版。此次出版,我们以清光绪十四年(1888)浙江书局刻本为底本,将原书重新编次,厘为五册宋马端临 文献通考 经籍考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

29、考、清朝续文献通考这十部政书的总称(1)通典系列:通典(唐)杜佑编,共200卷,所记典制上起上古,下至唐代中期(肃宗代宗)。续通典(清)乾隆32年官修,记载唐肃宗至明末的典制。清朝通典(清)乾隆32年官修,记载清初至乾隆中期的典制。三书并称“三通典”。(2)通志系列:通志(宋)郑樵编,200卷,记载上起上古下至隋唐的典制。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续通志(清)乾隆32年官修,记载唐初至明末的典制。清朝通志,记载清初至乾隆末年的典制。三书并称“三通志”。(3)通考系列:文献通考(元)马端临编,348卷,记载上古至南宋宁宗嘉定末年典制。续文献通考(清)乾隆32年官修,记载南宋宁宗嘉定年间至明神宗万历初年

30、典制。清朝文献通考,记载清初至乾隆50年的典制。清朝续文献通考,刘锦藻编,记载乾隆51年至宣统三年的典制。合称“四通考”十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十通再加上汇编某一朝代各项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会要,如唐会要、宋会要等,统称为典志。四库总目结构、特征、成就分经、史、子、集四大类,大类下又分小类,小类下又分子目。每大类与小类前面均有小序,子目后面有按语,简要说明此类著作的源流以及划分类、目的理由著录了清乾隆以前包括哲学、史学、文学以及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文化典籍一万多种,为我国收书最多的目录,而且写有内容提要和评论四库全书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经部包括易类、书类、

31、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