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3 ,大小:39.20KB ,
资源ID:3007587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00758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大笔记整理.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大笔记整理.docx

1、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大笔记整理第一章教育的质的规定 培养人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培养人的活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教育者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教育的对象 受教育者,是学校的主体教育活动的中介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利脱尔诺、沛西能、桑代克 生物起源说 否认教育的社会性孟禄 心里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劳动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劳动社会教育 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家庭教育 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

2、针对性、终身性学校教育 *的*性原始教育 教育与劳动脱离、学校与社会脱离崇尚书本、个别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古代教育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六艺、四书、五经 我国古代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 四书 印度教育特征 婆罗门教和佛教 古埃及教育特征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罗马教育特征 百姓进学校 贵族请家教 古希腊教育以斯巴达和雅典为代表 培养军人 政治家商人 中世纪欧洲 教会教育 骑士教育(七技 ) 古代学校教育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教育特点 强调个性解放和人文主义教育近代社会教育特点 教育与生产联系紧密、产生班级授课制、仍有阶级性2

3、0世纪后教育特点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教育功能 指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教育功能的类型 从作用对象看 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方向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呈现形式 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个体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 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可持续发展 负向功能第二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学的重点是 研究教育问题教育学的目的是 揭示教育规律“有教无类”“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愤不启” 孔子墨家 兼爱非攻 亲知闻知说知道家

4、 老庄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最完整的论述教育学问题的专著 学记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闻名 苏格拉底 问答三步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代表作 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著作 政治学培根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卢梭 爱弥儿 自然教育理论康德 认识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斐斯泰洛奇 林哈德和葛笃德 教育心理学化洛克 教育漫话 白板说 绅士教育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教师中心论明确提出把教育学建成独立学科并提出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赫尔巴特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创始人 赫尔巴特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 康德杜威 儿童中心主义 主张教育即生活马卡连柯 论共产主义教育

5、教育诗凯洛夫 教育学杨贤江“李浩吾” 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新教育大纲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和谐”第三章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决定教育目的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明主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我们所说的文化一般指 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

6、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学校文化是 共同具有的 思想观念和行文方式学校物质文化 有形部分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构成学校的重要元素,是学校管理的杠杆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校园文化的核心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1.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2.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3.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人口的作用:1.控制人口数量2.改善人口质量3.完善人口结构第四章个

7、体身心发展 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内发论 动因是先天遗传 孟子 弗洛伊德 威尔逊 格赛尔外铄论 外在力量 荀子 洛克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 顺序性 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阶段性 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制定不同教育目标采取不同教育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不平衡性 同一方面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方面不同发展时期 发展关键期 要求分析个体各方面发展的最佳时期对症下药互补性 生理与心理 发展的可能性有直接的有隐形的,培养自信和坚持的品格个别差异性 教育工作者必须尊重和理解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成熟环境和个体主观能

8、动性、学校教育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 遗传素质 其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时不是消极被动的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意义: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3.学校教育由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负责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个体

9、主观能动性: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表现出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第五章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学校教育制度 学制壬寅学制 1902 钦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癸卯学制 1903 奏定学堂章程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壬子癸丑学制 实行男女教育平等壬戌学制 六三三学制 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1951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1958年学制改革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部教育大法2010教育规划纲要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10、划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工作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 战略主题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非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006年修订义务教育的特点:强制性 统一性 免费性第六章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

11、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其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是 国家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存在两种对立观点的教育目的理论是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洛克 根据个人需要来确定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 社会生活本位论代表人物 杜威斯宾塞 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生活紧密联系文化本位论代表人物 狄尔泰 斯普朗 强调文化的作用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12、与需要 3.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资本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第七章教育研究的意义:1.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 2.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历史研究法4.实验法5.行动研究法模块2第一章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斯宾塞广义的课程 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 某一

13、门学科 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 学科中心课程论 活动中心课程论 社会中心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论主要理论有 结构主义课程论 范例方式课程论 发展主义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论主要观点: 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技能为目标 3.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活动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 杜威活动中心课程论主要观点 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机 需要等为价值取消,以儿童社会活

14、动为中心来研制课程和组织教学社会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 康 茨、拉格、布拉梅尔德社会中心课程论主要观点 1.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建造心得社会秩序为方向 3.课程知识应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 4.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 5.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第二章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课程类型可分为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分科课程的特征 是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又称 广域课程综合课程的特征 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活动课程又称 经验课程活动课程的特征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课程类型可分为 必修课程和选修

15、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管理主体不同分为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地方课程属于二级课程根据课程呈现方式可分为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的特征 计划性隐性课程最早提出者是 杰克逊隐性课程包括 1.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 2.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 3.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第三章课程目标是 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课程目标的特性 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中小学课程内容主要由*组成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课程计划的构成 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课程标准的概念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

16、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的构成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教科书的编排方法 直线式和螺旋式教科书的作用 1.学习的主要材料 2.教学的主要依据 3.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确定主要教学活动课程评价概念 依据教育目标,对课程的编制过程、课程方案、 课程实施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三个评价模式代表人物 泰勒 斯克里 斯塔夫尔比姆第四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发展观终身学习具体目标 1.注重知识传授向积极主动学习转变 2.科目过多缺乏整合向综合课程转变 3.注重课本知识向

17、关注兴趣经验转变 4.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向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转变 5.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向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转变 6.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向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转变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 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以学论教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评价 师生交情参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程结构标准评价管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管理课程结构改革包括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初中分科与综合结合)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教学过程 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

18、关 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教材开发与管理 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于发展 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进行教学课程评价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4.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5.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 6.考试命题你要依据课程标准课程管理实行 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块三第一章教学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 教学教学的意义 1.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9、 2.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教学的基本任务 二基+德智体美劳+关注个性发展第二章教学过程的主要观点 孔子 学思行 思孟学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赫尔巴特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主要观点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在于: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学生个体认识的特殊性: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下、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3.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a.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

20、径 b.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通过描述演示实验实习参观等方法扩大学生直接经验,丰富其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c.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a.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b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c.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d.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3.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A.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地位,主导作用 B.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21、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知情意的统一)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领会知识第三章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 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备课的意义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的要求 1.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学期计划(或学年)、课题计划(或单元)、课时计划(教案)上课的意义 上课时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的类型 根据教学任务分: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和检查课 根据教学方法分: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和复习课课的结构(构成课的组成

22、):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和布置课外作业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5.教态自如6.组织严密7.气氛热烈课外作业的形式 1.阅读作业2.口头作业3.书面作业4.实际作业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作业学业成绩检查评定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最好的方法 2.测验法测验的质量指标 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信度 结果的可靠程度效度 测验目的的程度难度 难易程度区分度 区分不同水平考生

23、的能力测验的种类 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标准化测验 3.调查法调查的一般方法 问卷、交谈 4.自我评价法学业成绩检查和评定的基本要求 1.客观公正 2.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 3.要鼓励学生创新评分方法 百分制和等级制第四章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 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手段的种类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直观性原则的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直观性语言孔子不愤不启、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苏格拉底产婆术 启发性原则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 1.调动学

24、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用于实际 4.发扬教学民主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循序渐进原则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学而时习之“”把流水泼到筛子上“”复习是学习之母“ 巩固性原则贯彻巩固性原则的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 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2.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注意培养学生特长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

25、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第五章教学方法 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实验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可分为 讲述、讲解、讲读、学校讲演讲授法的优缺点 教师主导性强、学生接受效率高、学生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2.注意启发 3.讲究语言艺术谈话法也叫作 可分为 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谈话法优点 激发学生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谈话

26、法的基本要求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讨论法的优点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3.做好讨论小结演示法的优点 直观性、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明确演示目的 3.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明确练习目的与要求 2.精选练习材料 3.严格要求实验法的优点 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又

27、称 发现法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 欣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第六章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个别教学制优缺点 因材施教、速度慢效率低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照 编排 年龄和知识程度分组教学制将学生按照 编排 能力或学习成绩分组教学制依照标准可分为 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 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 外部分组在传统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根据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进行分组 内部分组设计教学法由 杜威学生克伯屈所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优缺点 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性培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 18

28、62京师同文馆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 1902钦定学堂章程 班级授课制基本特征 1.以班为人员单位 2.以课时为时间单位 3.以课为活动单位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学生主体性受限 2.不利于因材施教 3.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4.教学内容时间和进程程序化、难以创新 班级授课的辅助教学 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班级授课的特殊形式 复式教学第七章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体 实施素质教育围绕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调整的主要内容 1.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 2.智

29、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 3.教师指导与学会学习并重 4.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当前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应抓住 1.运用整体性观点正确看待整体和全面的关系 2.提高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的可操作性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 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现阶段课程内容的更新应注意 1.协调好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的关系 2.协调好内容要求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较之于课程内容的更新,*在改革中更为迫切当前课程形式的丰富和发展基本思路 1.有效实现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的结合 2.提高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问题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3.强化隐性课程对显

30、性课程的积极作用模块四第一章阳光下进入暗室 暗适应 暗室走入阳光下 明适应第二章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第三章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内容 形象记忆 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 记忆保持时间长短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记忆时意识参加的程度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信息加工与储存的内容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记忆的过程 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回忆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先快后慢负加速性影响遗忘的因素 时间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学习的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再认 再度出现能被识别和确认回忆 事物不在眼前可以重新回想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1.明确记忆目的,加强记忆自觉性 2.正确组织复习和练习 3.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4.让多种感官参加记忆活动 5.对记忆结果进行自我检查第四章思维是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