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9 ,大小:61.34KB ,
资源ID:2978218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78218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拿来即可用之方.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拿来即可用之方.docx

1、拿来即可用之方拿来即可用之方 作者: 日期: 中医功夫第一乘专病专方顺其自然,适者生存,无论生地熟地安居杏林,悬壶济世,岂问桃仁杏仁有是证用是方, 无是证不用是方, 效不更方。方证相对,动静结合,专病专方与灵活辩证相结合。-左银金。2013-06-06 脾胃病之慢性胃炎 胃食管返流病 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炎越鞠丸 半夏泻心汤 香砂平胃散 一贯煎益胃汤 大柴胡汤 三合汤、四合汤一方剂-越鞠丸-丹溪心法组成-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主证-气郁为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吞酸呕吐,饮食不化。(痞满 胸膈胀闷,泛酸,气郁为主)主治-六郁证。六郁证常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吞酸呕吐,饮食不化。

2、丹溪心法中还记载:“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痰郁者,动则喘,寸口脉沉滑;热郁者,瞀闷,小便赤,脉沉数;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繁盛者是也。加减-以气郁为主的,如治乳腺增生,时常乳房胀痛,可酌加柴胡、郁金、路路通、川楝子、莪术等;肝胃不和者,加佛手、枳壳、檀香、陈皮、半夏等。血郁为主加桃仁、红花、丹参、丹皮等,如常加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头痛、胸痛、失眠等病。火郁为主,加黄芩、黄连、虎杖、大黄等,常加用大柴胡汤合金铃子散,治疗急性胆囊炎等。痰郁为主的,加半夏、郁金、瓜蒌、僵蚕、夏枯草、生牡蛎等,治疗瘰

3、疬。湿郁为主的加苍术、茯苓、厚朴、薏仁、陈皮、半夏等,常加用平胃散、二陈汤加减,治疗急慢性胃炎等病。食郁为主的,加山楂、神曲、莱菔子、鸡内金等,常加用保和丸加减治疗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病。 变方-A越鞠丸加小柴胡汤(一纵一横)B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 陈皮 生地 玄参 柴胡 黄芩 黄芪(杨中医方)C 越鞠丸加味治疗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方 香附20 g,炒白术、当归、白芍药各15 g,川芎、栀子、神曲、柴胡各10 g,炙甘草6 g。随证加减:口干口苦,加黄芩10 g、金钱草20 g;两胁胀痛加川楝子10 g、延胡索15 g、佛手10 g;纳差、腹胀加鸡内金15 g、焦山楂15 g、砂仁6 g

4、;反酸,呕吐,上腹部灼热加黄连10 g、吴茱萸3 g、海螵蛸15 g;心烦,急躁易怒加龙胆草6 g、钩藤12 g、牡蛎25 g;黄疸,加茵陈15 g、大黄10 g、垂盆草30 g。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20日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D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 半夏 白蔻仁F四君子汤合越鞠丸综合加减。健脾理气和胃慢性浅表性胃炎.方中人参15g或太子参30g,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10g,苍术10g,香附10g,栀子10g,神曲10g,黄连10g,蒲公英30g,川芎10g湿热重者加大苍术用量并选加茵陈、乌梅、竹茹。心烦、尿黄者,加大栀子用量并选加大黄,茵陈。气滞重者,重用

5、香附用量并选加白芍、厚朴、木香、佛手;便秘者选加大黄、枳实、莱菔子。食少或食后饱胀者选加三仙、内金、山药;疼痛重者选加白芍、元胡、郁金;湿重者选加砂仁、白蔻、薏米、荷叶或石菖蒲;有寒象者胃部冷或冷痛,选加补骨脂、生姜,去栀子,以温运脾肾,反酸者选加乌梅、吴茱萸、海螵蛸;恶心呕吐者选加半夏、生姜、枇杷叶;溃疡者选加三七粉冲服或白芨粉冲服;阴虚者选加生地、沙参、麦冬;舌有瘀斑者选加丹参、赤芍。G 越鞠丸加小柴胡汤一纵一横类替方-柴胡疏肝散 陈皮 柴胡 (各二钱) 川芎 香附 (各一钱半) 枳壳 芍药 (各一钱半) 炙甘草(五分)柴胡疏肝散和逍遥散治疗的重点在肝,越鞠丸治疗的重点在中焦,二方剂-半夏

6、泻心汤组成- 半夏洗,半升 黄芩 干姜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甘草炙,三两黄煌:半夏612g 黄芩612g 干姜612g 党参612g 炙甘草36g 黄连26g 大枣1530g主证-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心下痞满而不痛; 呕吐,肠鸣,下利;苔腻而微黄,脉弦滑数。主治- 肠胃不和,寒热互结之心下痞证。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 不完全性胃幽门梗阻等病证属于寒热错杂,肠胃不和者加减- 痞满甚者,去大枣枳实、厚朴; 湿浊甚者 + 藿香、佩兰、蔻仁、滑石;兼食积者 + 山楂、神曲、莱菔子。对于胃脘部的病证,只要没有过多的证据反对使用半夏泻心汤,而又没有更合适的方剂可供选用,我经常用辛开

7、苦降法,使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胃脘部不畅,痞、满、酸、逆,先让中焦恢复升降。三方剂-香砂平胃散 组成-苍术(米泔水浸,炒) 陈皮 厚朴(姜炒) 甘草(炙) 缩砂(研) 香附(醋炒) 南山楂 神曲(炒) 麦芽(炒) 枳壳(麸炒) 白芍(炒) 药引用生姜,主治-湿浊内停,饮食积滞,胃失和降主证-湿浊内停,饮食积滞,呕吐,胸膈胀满,泄泻,舌苔白而厚腻。 加减香砂平胃散(苍术、陈皮、厚朴、香附、缩砂仁、焦山楂、炒麦芽、炒神曲、炒枳壳、炒白芍、炙甘草、生姜)加藿香、佩兰运脾化湿为主进行治疗。本草正义评价藿香:“芳香不嫌其猛烈,温煦不偏于燥热,能除阴霾湿气,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

8、垢浊者最捷之药。”若胃脘疼痛较甚者加赤芍、金铃子散行气止痛;腹胀纳差加莱菔子、青皮、大腹皮、小茴香行气消胀;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降逆止呕;便溏腹泻者加茯苓、白术、泽泻、炒薏苡仁利湿止泻;若湿郁化热,或感受湿热症见胃脘灼热胀痛、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大便干结、舌苔黄腻,则加蒲公英、黄芩、黄连清热燥湿,使湿去热清。变方、四-方剂-一贯煎组成-当归 生地 沙参 枸杞 川楝子 麦冬证-胸脘胁痛,吞酸 吐苦 咽干 舌红少津,脉细弱。慢性萎缩性胃炎-五-益胃汤(温病条辨)病机:温病后期,邪热已退,胃阴受伤。脉症:低热,口燥咽干,口渴,舌红少苔,脉细略数。治法:滋阴养胃。处方:沙参9g 麦门冬15g

9、 冰糖3g 生地黄15g 玉竹6g参考资料一胃阴不足胃脘痛, 法当益胃养阴此型胃脘痛特点为胃脘隐隐作痛, 胃酸少, 食后饱胀, 得甜、酸食物后则舒, 可兼见口干舌燥但不多饮, 舌苔少而乏津, 脉细。萎缩性胃炎及部分浅表性胃炎患者多属此型。临床主要用药为: 沙参、石斛、黄精、赤芍、白芍各15 g , 玉竹、麦冬各12 g , 枇杷叶10 g ,芦根30 g。印老认为, 阴液不足, 胃酸少为类型胃脘痛之关键所在, 方选益胃汤为主甘润生津, 益胃养阴, 以缓解病痛。加减法: 糖尿病者可减去石斛, 虑其不利于降低血糖; 久病者宜用天花粉15 g , 既可生津又可活血, 尚可酌加丹参养血活血, 通则不痛

10、, 遇南方人常用24 g , 北方人可用至30 g ;纳呆食少者加龙胆草2 g , 大黄1 g , 以开胃增加食纳; 嗳气、呃逆频作者加旋覆花(包) 15g , 赭石(先煎) 30 g ; 胃脘痛较重者加生薏苡仁30 g , 木瓜15 g , 舒挛定痛; 考虑部分病人萎缩性胃炎较重, 或病理见有非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者有癌变可能性, 加川贝母10 g ,玄参15 g , 生牡蛎(先煎) 30 g , 并可酌加夏枯草、海藻、昆布各15 g , 海浮石(先煎) 18g , 以软坚散结参考资料二胃脘痛之胃阴亏虚 証候:胃脘灼痛,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胃方药运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

11、加减。沙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黄15克、玉竹12克、白芍15克、甘草6克、花粉9克、知母9克、当归9克、川楝子6克、石斛9克。临証事宜:阴虚津伤之人,要慎用香燥理气之品。参考资料三滋胃饮(周仲瑛)萎缩性胃炎或溃疡并发胃炎久治不愈,胃酸缺乏者,尤以胃脘隐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为主症。R: 乌梅肉6g 炒白勺10g 北沙参10g 大麦冬10g 金钗石斛10g 丹参10g 生麦芽10g 炙内金5g 炙甘草3g 玫瑰花3g功效: 有滋养胃阴,舒肝柔肝之效。此方为经验方,方似不出奇,确含妙理,复胃阴者,莫若苦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足资吾等效法。六方剂-大柴胡汤组成-柴胡12g,黄芩10g

12、,制半夏10g,枳实10g,白芍10g,制大黄5g,生姜3片,红枣6枚。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参考资料一-大柴胡汤是天然的胃肠动力药。大柴胡汤还可以看作是治疗胆囊炎、胰腺炎的专方。观仲景用大柴胡汤,腹证描述共三条:“心下急”,“心下痞硬”,“按之心下满痛”,可见本方病位均不离“心下”白勺是重要之处。观仲景用芍药,多用来缓急止痛。不论颈椎病的肩背痛还是胆囊炎的按压痛,都为挛急之象,以芍药缓之,也在其理还要详辨体质。一般

13、而言,其人多颈短肩宽,胸围及肋弓角较大,且腹肌一定要坚实有力。倘若是皮肤色白,皮松肌软,赘肉下垂,动则汗出气喘,神疲乏力的“虚胖”,那就不适宜了。这种情况,多半是黄芪体质,要用防己黄芪汤的。况且大柴胡汤是肌肉的松驰剂,决不能用于松驰的体质,只能用于紧张型体质大柴胡汤中含大黄,临证是否一定要有大便秘结呢?那倒也未必。参考资料二-治疗胃病一方柴胡612克、黄芩610克、半夏612克、炙甘草610克、枳实1530克、白芍615克、白术615克、丹参1020克、元胡1015克、(大黄610克)、(干姜610克)、(黄连39克)、(乌贼骨1530克、(牡蛎1530克)、(焦三仙612克)。歌曰:胃病滞塞

14、欲通降,还求仲景大柴汤;柴胡芩草枳芍夏,白术丹参元胡加;寒用干姜热黄连,吐酸乌贼牡蛎全;便溏脾虚去大黄,食少要入焦三仙。参考资料三-以胃酸过及胃酸过少两不同特点的胃脘痛为例, 火郁胃痛, 肝经火郁吐吞酸法当降火散邪, 健胃制酸此型胃脘痛临床表现特点为胃脘痛且有灼热感, 反酸, 或胃中嘈杂, 进甜食后尤甚, 或兼见心烦易怒, 口苦便干, 舌红、苔黄, 脉弦。多见于十二指肠球炎或溃疡、食道裂孔疝伴反流性食道炎、部分浅表糜烂性胃炎。临床主要用药为: 柴胡、陈皮、半夏、黄芩、枳壳各10 g , 黄36 g , 黄连、吴茱萸各610g , 赤芍、煅瓦楞子、煅牡蛎各30 g , 竹茹12g , 生姜5 g

15、。印老认为, 肝火内郁、胃酸过多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方选大柴胡汤, 少阳阳明并治, 既疏散少阳肝胆经之郁热, 又清泻阳明胃火, 配合左金丸辛开苦降, 散郁降火以制胃酸, 再加煅瓦楞子、煅牡蛎2 味制酸要药等,遇胃脘痛而胃酸多者每获良效。加减法: 大便不干者用熟大黄4 g ; 大便干或秘结不通者用生大黄46 g , 必要时后下; 大便溏泻酌加炮姜6 g , 或以灶心土120g , 煎汤代水煎取诸药; 心烦懊恼者加栀子10g ; 有寒象者黄连与吴茱萸之比为36 , 寒热不明显者可用66 , 热象多者用63 。参考资料四-治疗胆囊结石方 柴胡40g,黄芩40g,姜半夏40g,生白术120g,鸡内金9

16、0g,陈皮40g,茯苓40g,焦山楂60g,赤芍药60g,枳实40g,郁金30g,炒麦芽30g,生大黄10g,芒硝30g,炙甘草20g。1剂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g,每服1丸,日服2次。七三合汤、四合汤 治疗胃脘痛焦树德组成-三合汤:高良姜610 g,制香附610 g,百合30 g,乌药912 g,丹参30 g,檀香(后下)6 g,砂仁3 g。本方是以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3个药方组合而成,故名“三合汤”。 四合汤组成:即在上述三合汤中,再加失笑散(蒲黄610 g,五灵脂912 g),主治-长期难愈的胃脘痛,或曾服用其他治胃痛药无效者,舌苔白或薄白,脉象弦,或沉细弦,或细滑略弦,胃脘喜暖

17、,痛处喜按,但又不能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虚实寒热症状夹杂并见者(包括各种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胃黏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所致的胃痛)。加减法-寒凝为主,遇寒痛重,得暖则舒,苔白脉缓,或沉弦,证属胃寒盛者,可减丹参为20 g,加砂仁为6 g,高良姜用10 g,再加吴茱萸5 g,干姜3 g。兼有胸脘发闷,泛恶吐水,喜干食,不欲饮水,便溏,舌苔白腻,脉濡,证属中湿不化者,可加陈皮10 g、半夏912 g、茯苓1015 g、木香69 g、煅瓦楞子10 g。兼有右胁或两胁胀痛或隐痛,情绪不佳则胃痛加重,喜长吁、嗳气,大便时干时软,脉象沉弦或弦细,证属肝郁犯胃者,可轻用高良姜,重用香附,

18、再加柴胡9 g、厚朴10 g、炒川楝子10 g、绿萼梅5 g、白芍药10 g,把檀香改为9 g。兼有口苦,舌苔微黄,虽思冷饮食,但食凉物痛又加重,胃中似有灼热感,脉略有数象,证属标热本寒者,减高良姜为5 g,加炒黄连6 g、炒黄芩9 g、千年健12 g,去砂仁。兼舌红无苔,口干不欲饮水,饭后迟消,大便少而涩,或干燥,证属中焦气化不利,津不上输者,可加知母9 g、焦三仙各9 g、香稻芽10 g、葛根9 g。大便色黑,潜血阳性者,加白及9 g、生藕节1520 g、茜草炭12 g,减良姜为5 g。舌红无苔,口干,喜稀饮食,夜间口渴,胃中有灼热感,食欲不振,大便干涩不爽,脉象沉细数,或弦细略数,证属胃

19、阴不足者,可减高良姜为3 g,去砂仁,加沙参9 g、麦门冬6 g、知母9 g、白梅花3 g。文献参考0杀灭幽门螺杆菌(HP):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的顽固不愈、早期复发及癌变都密切相关,因此杀灭HP在溃疡的治疗中显得非常重要。具有清热、化浊、温中等中药,对HP抑杀作用明显,关键是:辨菌选葯,辨証组方。基本方:左金三黄汤。组成:黄连、吴茱萸、黄芪、黄芩、大黄。如理气止痛、温散止痛、柔养止痛药物止痛无效时,可选用刺猬皮、九香虫、全虫等虫类药物止痛。、文献参考A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半个多世纪,上溯歧黄之道,下迨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逐步形成了独

20、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于临床各科均有自己独到的经验。现将刘老在脾胃病治疗上的经验简论于后,虽不能赅尽刘老经验,亦能述其大略。 1 尊仲景 活用五泻心汤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痞证”、“胃脘痛”、“胃痞”的范畴,其临床症状以胃脘胀满为主,而伤寒论五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痞气的主方,与慢性胃炎正相合拍。导师刘渡舟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首当从脾胃不和入手,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使气痞于心下而成心下痞。五泻心汤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是调理脾胃阴阳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乃是针对寒热具体情况而制订的,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脾胃的气机升降失调,然气机痞于心下,而使胃脘之气不和则

21、一。因此,仲景创五泻心汤以治疗心下痞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脾胃病的治疗提出了系统的方法。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对仲景之学有高深的造诣,现就导师应用泻心汤类方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论述如下。 1.1 半夏泻心汤 本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它是治疗脾胃之气失和,心下痞满而挟有痰饮的一种痞证,后人将其称为痰气痞。因其挟有痰饮,故兼有呕吐之证。此证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用芩、连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则肠鸣下利,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痰饮扰胃,逆而作呕,故用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人参、草、枣以补之。本方清上温下

22、,苦降辛开,寒热并用,以和脾胃,为治疗心下痞的主方,也是导师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方。 1.2 生姜泻心汤 药物组成: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黄连、半夏、大枣。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减干姜用量而成。治疗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鸣下利,或胁下作痛,小便不利,脉沉弦,舌苔水滑。证属脾胃虚弱,中气不运,饮食不化,水饮内停而成痞。药用生姜健胃以散水饮,佐以半夏涤痰以消痞气;干姜温中以祛寒气;人参、甘草、大枣甘温扶虚,补中益气;黄芩、黄连苦寒而降,以治胃气上逆。刘老对生姜泻心汤的使用得心应手,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刘老认为:本方的辨证要点为胁下有水气,临床表现当为胁下疼痛及腹中肠鸣。在使用本方时

23、通常加茯苓以健脾利水。本方在治疗慢性胃炎的应用中与半夏泻心汤有异曲同工之妙,临床区别主要在于呕与利的多少,以及有无肠鸣。 1.3 甘草泻心汤 药物组成:炙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大枣。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减人参,加重甘草之剂量而成。治疗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下利频作,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之虚气痞。方以甘草命名,义在缓客气之逆,益中州之虚;佐以大枣之甘,则扶虚之力为大;半夏辛降,和胃消痞;芩、连清其客热;干姜温其里寒。务使中气健运,寒热消散,胃气不痞,客气不逆则愈。本证由于反复误下,脾胃气虚较重,成痞利俱甚之证。因此,按林亿所云,此方无人参,乃脱落之故,本方当有人参为是。本方与半夏泻心汤

24、相比较,增加了炙甘草的用量,而药味相同。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应当互相发明,虚相明显时,即可用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治疗,经方之用,也当以变为灵。以上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均为治疗心下痞的方剂,皆以脾胃升降夫常,寒热错杂而出现的心下痞满与呕、利等证为主。三方药物相仿,治疗略同,但同中有异,其中辛开、苦降、甘调各有偏重。如半夏泻心汤证以心下痞兼呕为主;生姜泻心汤证以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与下利为主;甘草泻心汤证则以痞利俱甚,谷气不化,客气上逆,干呕心烦不得安为主。 1.4 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第154条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条

25、述证简单,只有一脉一证。一证者,心下痞,按之濡也,说明病人只是感觉心下胃脘部位有堵闷痞塞之感,但按之却柔软,而无坚硬疼痛,是属气痞。一脉者,就是关上浮,关脉以候脾胃,浮脉又主阳热,今阳热之脉,仅见于关上,说明中焦有热,影响脾胃气机升降,故心下痞塞不通。然未与有形之物相结,故虽痞塞而不疼痛。本证后世医家称之为热痞,刘渡舟教授在火证论中叫做“火痞”,其治疗当泻热消痞。方中大黄苦寒,泻热和胃开结,黄连苦寒,清心胃之火。以麻沸汤渍之,则味轻气薄,清热而不泻下,治在胃而不及肠。二药合用,使热去结开,则痞满自消。 1.5 附子泻心汤 伤寒论第155条曰:“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本条论述

26、热痞兼下焦阳虚的证治。无形邪热结于中焦,脾胃升降之机乖戾,故见心下痞满;下焦阳虚,不能温阳固表,故见恶寒汗出。治疗当泻热消痞,扶阳固表。方用大黄、黄连、黄芩苦寒泻热,以麻沸汤浸渍片刻,取其味薄气轻,以清泻上焦之邪热,达到消痞的目的;附子久煎别煮取汁,使辛热之药发挥温经扶阳的作用。 病案举例 刘x x ,女,58岁。患有慢性胃炎20余年,病情时好时坏,经常不能离开治胃药物,饮食稍有不慎,病情就要发作,始终无怯根治。近来病情又加重,心下痞满,嗳气频作,呕吐酸苦,小便少而大便稀溏,日行34次,肠鸣漉漉,饮食少思,左胁下空痛不舒。望其人体质肥胖,面部虚浮,色青黄不泽。胃脘处按之柔软不痛,胃中有振水声。

27、舌苔水滑,脉滑无力。辨为脾胃之气不和,以致升降失序,中挟水饮,而成水气之痞。尊仲景之法以生姜泻心汤散水消痞,加茯苓健脾利水。生姜20克、干姜4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10克、半夏15克、炙甘草10克、大枣12枚、茯苓30克。此方连服7剂,痞消胃开,大便成形,胁痛肠鸣均轻。后依法调理3个月有余,饮食二便均至正常,体力如常,复查胃镜,病灶基本消夫,病获痊愈。 2 效东垣 擅调脾胃升降 李东垣,受业名门,在用汗、吐、下等常法治疗乏效时,宗元素“养胃气”的家法,以饮食劳倦内伤立论,从脾胃施治,竟获卓效。他在传统的伤寒外感学说的基础上,发展了内伤学说,著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书,其临证施治

28、,特别强调脾胃的作用,遣方用药也多归于脾胃,崇脾补土,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之为“补土派”。他把物质在体内的主要运动形式-升降,紧密地落实到脾胃的功能特点上,在升清与降浊这一对矛盾的运动过程中,认为升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临床强调升发脾胃之气的重要性,创制了不少以升阳益气为主的方剂,擅长用升麻、柴胡、葛根、黄芪等升提之品,成为补土派的显著特色之一。东垣之后,其脾胃学说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中医对于脾胃病的认识和治法日臻成熟,后人用“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之说,确立了李东垣及其脾胃学说在中医学史上的地位。导师刘渡舟教授认为,仲景治病,擅调枢机开合,其论为“开合枢”,即太阳为开,

29、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东垣治病,擅调气机升降,倡导“升清阳,降浊阴”,临床喜用风药升脾胃之阳气而达到降浊阴的目的。刘老对东垣的脾胃学说,推崇备至,临床治疗慢性胃炎喜用东垣之法,其常用之方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 2.1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本方为东垣脾胃论第一方,出自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柴胡、炙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升麻、人参、黄芩、黄连、生石膏。治疗各种内伤疾病,元气下降不升,阴火乘机困扰脾胃所致的脾胃清阳不得上升,湿热困阻中焦,热多湿少的症状。如倦怠懒食,身重而痛,口苦舌干,肌肉消瘦等。本方以柴胡为主,份量独重,配以升麻、羌活以升举脾胃之阳气;辅以人参、黄芪、炙甘草补益脾胃;苍术渗

30、湿健脾;黄芩、黄连、生石膏清泻阴火。 2.2 升阳益胃汤 本方出自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由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白芍、半夏、黄连、泽泻、陈皮组成。治疗气虚、湿多、热少的内伤病。证见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洒淅恶寒等肺病症状。其病机为湿邪内阻,脾胃虚弱,土不生金,脾胃与肺共同为病。治当升阳以燥湿,药用柴胡、防风、羌活、独活,风过则干也;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益胃以化湿,湿去则阳气升发;泽泻引导湿热从下而解;黄芪、人参、炙甘草补脾胃之虚,并益肺气;黄连以清余热;芍药和营,收肺气之散,并节制风药的辛燥作

31、用。二方的区别在于湿热的轻重和是否兼有肺系症状。 病案举例 董 x x,女,37岁。十余年前就发现有慢性胃炎,一直间断服药治疗,病情时好时坏。近半年来病情似有恶化,饮食渐减,周身乏力,大便稀溏,日行2次,恶寒怕风,稍有不慎,即患感冒,胃镜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已服中西药物数月而无效,特求刘教授用心调理。视其舌淡而苔白腻,切其脉则濡细无力。辨为久病损伤脾胃,脾之阳气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湿热阻于中焦,脾胃化源不足,土不生金,则肺气也虚,乃脾胃与肺共同为病。治当升举脾胃之阳气为主,辅以健脾化湿。方用升阳益胃汤:羌活、独活、柴胡、防风各4克,红人参6克,白术12克,茯苓30克,炙甘草10克,黄芪20克,白芍12克,半夏16克,黄连3克,泽泻10克,陈皮8克。服药7剂,纳增便减,周身轻松。又服7剂,诸证若失。细心调理两月有余,胃镜复查只有部分浅表病灶存在,自觉饮食体力如常人,数年之苦,终于痊愈。 升阳益胃汤黄耆2两,半夏(洗,此1味脉涩者不宜用)1两,人参(去芦)1两,甘草(炙)1两,独活5钱,防风5钱,白芍药5钱,羌活5钱,橘皮4钱,茯苓3钱,柴胡3钱,泽泻3钱,白术3钱,黄连1钱。方剂主治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