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十自述的读后感四十自述的读后感四十自述在从从容容的叙述中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紧张和激变。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四十自述的读后感,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四十自述的读后感一今年春节的最后三天,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读完了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读罢,神清气爽,醍醐灌顶,心旷神怡,那真叫一个“过瘾”。鉴于刚刚制定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我便从小做起,从一点点的感悟谈起,学习胡适先生的杜绝“苟且”,从我做起。通读全篇,这本书是胡适先生记录的自己40多年来生命中比较重要的时间、空间等碎片记忆,从零散的记忆里我们可以感触到胡适先生当年的风采,这里有几点小感悟:一、胡适先生的文字。读罢此书,我越发的对中国文言文产生浓
2、厚的兴趣,因为先生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你都不觉得多余,与当前时代背景下繁冗的文字游戏大相径庭,可以说先生的文字代表了那个年代的特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语言艺术的上品。我虽然不懂得如何从专业角度去分析,但字里行间的感觉是当地文字所无可比拟的。感觉是文字无法形容的,还需要大家细细的去品味。二、胡适先生的胆魄。胡适先生真可谓中国白话文字的先驱,本书有一大部分是在记述胡适对中国文学革命所做的贡献,这里倾注了胡适先生一生的心血,他用一己之力影响人,改变人,我甚是敬佩,当代中国最缺乏的就是像他老人家这样,敢讲真话,敢动真格,敢直抒胸臆的人才,我斗胆命名为胆魄,胡先生的胆魄全中国人应为之敬也。三、胡
3、适先生的思想。胡老的思想是最难得的,本书的最后附录一部分都在写胡适的思想,读的酣畅淋漓。这里我佩服的一方面是胡适看问题的角度,直击要害,从不拐弯抹角,找的准,说的狠。比如在旬报第三十六期上发表一篇苟且,痛论随便省事不肯彻底思想的毛病,说“苟且”二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瘟疫,把几千年的名族精神都瘟死了。别说当时,就在当下,“苟且”的瘟疫依然再继续,吾国吾民何时能够被唤醒?吾心之痛堪比亡国。再比如,他形容中国文学的病症,吾国文学大病有三:一曰无病呻吟,二曰摹仿古人,三曰言之无物。倾所作词,专攻此三弊,岂徒责人,亦以自誓耳。句句如针扎,针针戳痛处。最后我想展示胡适思想的精髓,我认为的就是“透“,一个
4、”透“字蕴含了多少哲理,我们暂且不论,看看胡适先生怎样评价”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的问题下手的。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种种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这是思想的第一步功夫。然后根据一生的经验学问,提出种种解决的方法,提出种种医病的丹方,这是思想的第二步功夫。然后用一生的经验学问,加上想象的能力,推思每一种假定的解决法应该可以有什么样的效果,更推想这种效果能否解决眼前这个困难问题。推想的结果,拣定一种假设解决,认为我的主张,这是思想的第三步工夫。凡有价值的主张,都是先经过这三步工夫来的。不言自明,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而且适合重复阅读,尤其是附录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5、一章是本书的精华所在,我认为很有比较重复阅读,并拜读胡适先生所列出的文章,例如问题和主义、新思潮的意义等等。停笔,闭目,尽是适之之思想。韬奋,前行,满是适之之精髓。崛起,未眠,是时代呼唤适之。四十自述的读后感二清末民国以来,中国出了不少国学大师,著名的如清华四大导师、季羡林、钱钟书等。诗经有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本着一颗学习的心,我平时或多或少会看看他们的书籍、听听他们的故事,以期获取一点人生智慧,提升一些思想境界,丰富完善简陋的人生而已。在这些人中,我独特别敬仰胡适先生,因其聪明智慧,在学问、人事上皆是通达,机敏而又灵活。对比同时代的人,李叔同极其严肃认真,不苟言
6、笑,学识非凡人所能达到,但亲和力欠缺,且遁入空门,感觉非常遥远;梁漱溟倔强迂腐,学问见解非常高,一心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但不会照顾他人,变通不足,故政治上多有磨难。胡适先生博爱一生,能够跳出文人的清高迂腐,清醒社会政治的现状与方向,又对后辈诸多关心照顾,善始善终,可谓万世楷模也。胡适,原名嗣穈,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上庄村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驻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先生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研究。1957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对于胡适,当然小学生都知道,读此书
7、之前,我对他的印象,一是新文化运动领袖,发表过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主张。二是在北大担任过教授与校长,提出“科学的根本精神就是寻求真理”。三是写过尝试集,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开新文学运动之风气。回看起来,自传是少之又少,其中写的好的更是凤毛麟角,似乎传记本来就很难,自己给自己做传更需要高度的智慧,这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缘起胡适先生发现当时缺少传记文学,便劝身边的朋友们写自己的传记,如林长民、梁启超先生,可惜他们没有立即动笔,以为晚一点也可以完成,熟料世事无常,过世太早,永成憾事。有鉴于此,本着以身作则的精神,胡先生自己也写起来了,用书中的话,目的是“抛出几块砖瓦,只是希望能
8、引出许多块美玉宝石来;赤裸裸的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的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解读按照时间顺序,以下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留美教育三部分对本书进行解读。1.家庭教育。父亲的影响:胡父在47岁时娶了17岁的胡母,在胡适三岁半时去世。尽管父子接触短暂,但影响深远。一是胡父家境尚可,“在北边做官”,“很受了程颐、朱熹一系的理学的影响”,给胡适留下了一点程、朱理学遗风,摆脱家务烦劳,静心读书。胡适念的第一部书就是胡父自己编的有关做人道理的四言韵文学为人诗,胡父亲笔抄写的,开头几句话是“为人之道,其率在性。子臣弟友,循理之正。谨乎庸言
9、,勉乎庸行。以学为人,以期做圣”。二是为胡适确定了小学时候的基调,留给胡母遗嘱“穈儿天资聪明,应该令他读书”,促使胡适走上了治学的道路。当时家里掌管财权的二哥认为读书无用,浪费钱,不愿意胡适读书,但由于胡父的遗嘱,还是坚持送胡适去了学堂。母亲的影响:胡母在胡适成长过程中最为举足轻重。她“气量大,性子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对胡适管束极严,是胡适九年家乡教育的最大导师。一是对知识格外尊重,对老师格外优待。别人给两元学费,她给六元,以后每年增加,最后到了十二元,务必要老师多给胡适讲一点书本外的知识。二是时时督促胡适要努力读书。要胡适向父亲学习,不要丢他的脸,大清早起床,早早去学校背书。三是兼
10、做慈母严父角色,有错误就责罚,或者刑罚,绝不姑息。胡适对她的评价是“如果我学到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2.学校教育。在上海求学的时光,胡适成绩一直很优异,一年升了四班,仅几个月,他从一个全不懂得上海话的“乡下人”升为头班学生。在这期间,一是受到严复、梁启超先生思潮影响很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要做中国之新民”,这也是胡适取“适之”这个笔名的原因。二是确立了科学的学术思想。从范缜神灭论悟出大道理,走出传统迷信鬼神思想,走上科学严谨道路,这为他后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怀疑思想,奠定了基础。三是培养了对时事的关
11、注与分析能力。办学刊、写文章,论时事,为后来的提倡白话文、走上文学与从政之路,奠定了基础。3.留美教育。本书重点讲了留美考试的趣闻。考试分两场,第一场是国文英文,及格者进入第二场,第二场考生物、物理等科学。有趣的是国文考试,题目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胡先生由于平时看书极多,故作了一篇考据的文章,从西周开始,历数周易孔子孟子墨子对规矩的记录,巧的是评卷子的先生也有考据癖,给了满分一百分。借此高分,尽管其他学科多是临时抱佛脚,刚及格,胡先生总分第五十五名,取前七十名,故顺利获得留美名额。留美之后的事情,还有很多,受制于篇幅,本文未有阐述,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深厚的国学基础,没有独特的研究癖好,没
12、有那个慧眼识英才的评分先生,胡适不可能留学成功,故也不可能开拓国际视野,成为一代大家。人的成长从小开始,父母是第一个老师。古时没有现在这么好的大学,但依然产生了很多大师。可见人文的修养在现代是退步的。现代教育过于注重技能,殊不知技能是日新月异的,追求知识的心是永恒的。故曰振兴社会,需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做起,需从父母自身的修养做起。对于即将为人父母的我而言,要意识到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要参照胡父胡母的做法,尊师重教,积极引导,时时刻刻不能放松。四十自述的读后感三这几天我读完了胡适先生的自传四十自述,颇有感触我觉得这个传记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部分来进行解读。如果说胡母对胡适的
13、人格教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胡父则对胡适的思想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四十自述中,胡父“很受了程颐、朱熹一系的理学的影响”。在胡适看来,胡父留给胡适的思想的影响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遗传,一方面是他留下的一点程、朱理学的遗风。其实,还有一方面的影响最关键,那就是被胡母冯顺弟奉若“圣旨”的胡父留给胡母的遗嘱:穈儿天资聪明,应该令他读书。胡适念的第一部书就是胡父自己编的有关做人道理的四言韵文学为人诗。胡母在胡适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是中国传统的贤妻良母的典范。她“气量大,性子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对胡适,她管束极严,是胡适九年家乡教育的总策划、总训导。胡适对她的评价是:“如果我学
14、到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其实在现代社会也一样,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胡适的家庭教育思想传承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于现在我国的子女教育,无论是理性认识还是实践操作,都具有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在上海求学的时光胡适的成绩一直很优异,一年升了四班,仅几个月,他从一个全不懂得上海话的“乡下人”升为头班学生,到后来还成了学堂选派去参加上海道衙门考试的四名佼佼者之一。在这期间,受到梁启超先生思潮的影响很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之”这也是胡适取这个笔名的原因。新时代的青年很大程度都受到了梁启超的
15、思想传播影响,这也唤醒了很大一群时代的先锋,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正是这个浪潮给封建落后的旧中国一个极大的抨击,思想上改变原有的闭关锁国,开辟新的道路。胡适的家乡是一个社会的习俗、婚俗、信仰习俗、游艺民俗等经过世代传承,既具有大中华的背景特色,又别具浓厚的徽州地方特色。最典型的是在他对自己从拜神到无神这段的描述。当时是佛教盛行的时代,胡适的家乡徽州也不例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胡适受到了一些程朱理学书籍的影响,渐渐地从一个拜神者变成了一个无神论者,可见书籍对人的思想的作用,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要勤读各种书籍的原因。此外,这也不得不使我们谈到信仰这个话题。我们相信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信仰可以
16、使一个民族更加团结,也可以使这个民族的每个人民都有一颗宽容之心。其实,很多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都可以由信仰来解释:如果那些路人都信仰佛教,都相信广积善德,下世会有好报,那么“小悦悦”也不会被视若无睹;如果我们都信仰伊斯兰教,都相信多做善事,死后就会上天堂,那么会有一些人会为一大群人的幸福奉献出自己的幸福,会为一大群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去犯罪;如果全世界人民都信仰基督教,都相信自己有罪恶感,都应该团结,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发生。当然,唯物主义者所谓的“信仰科学”不在这个范畴。而且每一个宗教都有自己强大的思想体系,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在没被指定其是邪教之前都去信奉它,这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总之,胡适先生被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那么他为什么能成为“大家”?而在资源如此丰富的现在,在文学史上出现不了几个家喻户晓的“大家”呢?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