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59.12KB ,
资源ID:297326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732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1、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9.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个字。2.初读三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理解体会古诗的意思。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教学重点初步学习三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理解体会古诗的意思。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习活动一:读准读通,读出节奏1.出示单元导语“处处留心皆学问”,齐读,说说意思。2.指名读三首古诗,相机学习书写以下生字。(板书诗题)“暮”(日字底)“吟”(右边是个“今”)“缘”(右上部是两笔:撇折,横折)“降”(右下部

2、分是三笔:横,撇折,竖)。“费”(第三笔是竖折折钩)3.自由读三首古诗,用读的方式来观察,思考:哪些字音要关注,哪些词语间要停顿,哪些词语要重读,哪些字要拉长音来读。要点1:“身”,虽不是生字,但把它的前鼻音读准,就可以避免误写成“生”,也可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要点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阳”“中”拉长音,重读“铺”,可以铺陈出诗中画面。要点3:“只缘身在/此山/中”,“在”“中”拉长音,重读“此山”,可以产生耐人寻味的感觉。要点4:“雪/梅”,两字间稍作停顿。学习活动二:紧扣观察,读懂诗意1.默读三首诗,读懂诗意。(1)理解暮江吟。提示:在借助注释的基础上,结合插图说说

3、前两句的意思。要点1: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柔和地铺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碧绿一半殷红。要点2:月相是蛾眉月(2)理解题西林壁。提示:在借助注释的基础上,梳理作者的观察角度。(横看、侧、远近高低)(3)理解雪梅:借助注释理解。要点: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文人骚客难以评论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2.提问:这三首诗的作者分别是在什么时间观察的?各自观察了哪些景物?古诗观察时间观察的景物暮江吟秋天:黄昏一深夜一黎明残阳、江、露、月题西林壁夏天庐山雪梅初春梅、雪相机归纳:学古诗也需要观察。有些信息明白如话,有些信息需要连

4、贯思考,而没有信息的就需要查阅资料。3.提问:这三首诗中的观察有何不同?要点:暮江吟中的观察有连续性;题西林壁中的观察角度多变;雪梅中的观察凸显特点。4.自由朗读古诗。提问:这三首诗都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你能说说美在何处吗?要点1:暮江吟,抓两类词语,一类是直接描写颜色的词“瑟瑟”“红”,另一类是能想象出颜色的词“残阳”“露”“真珠”“月”,从而体会诗中的绚丽之美。(板书:颜色绚丽)要点2:题西林壁,抓“横”“侧”“远近高低”的意思,体会庐山的变化之美。要点3:雪梅,抓“未肯降”“费评章”这一组带有因果关系的词语,体会梅和雪的活泼之美。相机小结:感受“美”,就要注意观察。观察诗中的关键词,展

5、开丰富的联想,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把画面丰富起来,这是把古诗读到“心”里的好方法之一。5.分小组读古诗,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适当的停顿读出诗中所写的美景。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深入学习古诗,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能通过对古诗的反复诵读,感受三首古诗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4.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感情古诗蕴含的道理。教学重点深入学习古诗,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学难点想象三首古诗的画面,并能用

6、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感情古诗蕴含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习活动三:取“眼中景”,化“笔下诗”1.朗读三首诗,提问:诗人是如何把眼中的“景”变成笔下“诗”的?都用了哪些巧妙的方法?要点1:暮江吟,圈出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引导学生思考在自然界中,“露”和“月”究竟哪个在时间上先出现?体会诗人总体上以时间为线,按格律的需要来排列景物的写法。抓住“露似真珠”“月似弓”,体会比喻的修辞手法。相机追问:“铺”能不能换成“照”“射”“映”?为什么?(“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

7、感觉)要点2:题西林壁,引导学生抓住“横”“侧”“远近高低”,说说诗人看庐山的多种角度。要点3:雪梅,引导学生抓住“争春”“未肯降”,想象“梅”“雪”的语言、神态、动作,用自己的话语补充诗中的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抓住“三分白”“一段香”,说说诗人“费评章”的理由。2.学生自由组合读古诗。学习活动四:就“笔下诗”,成“心中理”1.朗读三首诗,提问:有哪两首诗蕴含哲理?是什么哲理?说说理由。(1)通过连线的方式,把哲理和相对应的古诗连起来。板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2)引导学生联系相关诗句说说蕴含的哲理。2.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两首诗。3.交流各自积累的含有哲理

8、的诗句和蕴含的相关哲理。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4.拓展阅读乐游原登飞来峰,找到含有哲理的诗句读一读。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人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有长远的眼光。板书设计9.古诗三首暮江吟 颜色绚丽题西林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雪梅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精彩片段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讨论和朗读,感受到了诗人的“眼中

9、景”。这些景色又是被诗人用怎样的方法写出来,从而变成“笔下诗”的呢?大家可以再次通过读的方法来进行思考。(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并思考)师:谁先来说?生:暮江吟是诗人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都罗列了出来。师:我欣赏“罗列”这个词,说明诗人对于这些景物是有自己的安排的。你能代诗人说说都安排了哪些景物,又是根据什么安排的吗?生:写了残阳、江水、露珠、月。根据什么安排的我说不出来了。师:没关系,请坐。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几个词,谁有发现?生:我好像发现了诗人是从黄昏写起的。生:再然后就夜深了。因为有露珠了,月亮也出来了。师:露珠和月亮哪个先出现呢?生:是露珠,因为诗人先写的是露珠。生:不对,先出现的是月亮。因

10、为露珠要在黎明时分才会出现,那个时候月亮已经下山了。师:那白居易为什么还要把露珠和月亮同时放在一句诗中,还要把露珠排在月亮前面?生:没想过这个问题。生:因为他是诗人,诗歌有格律,他只能这么写。师:原来要把眼中景变成笔下诗有时还需重新给景物排排队。生:不过大体上还是时间顺序嘛!师:对啊,诗人就是以时间为线,把他眼中看到的残阳、江水、露珠和月亮,一个一个地,根据格律的需要串了起来,这是一个多么巧妙的方法啊!在这首诗中,诗人还有什么方法?生:我感觉这首诗的颜色很美。师:都有哪些颜色?生:青绿色和红色。师:没了吗?生:(犹豫)好像没了。师:再找找。生:哦,还有白色和金黄色。师:这才对嘛。来,闭上眼睛,

11、感受这四种颜色给你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你觉得这是上了色的水墨画还是上了色的工笔画呢?生:是上了色的工笔画。师:这个感觉对吗?我们来听听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对该诗的评价。他说:“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这个观点和刚才发言的同学一致吗?生(齐答):一致。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感受这幅绝妙的工笔画。点评:虽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但如何在古诗中落实这个人文主题,确是颇有难度。教师从引导学生给暮江吟中的景物排排队的做法开始,让学生主动发现和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从而领会到诗人就是以时间为线,把他眼中看到的残阳、江水、露珠和月亮,一个一个地,根据

12、格律的需要串了起来,这是一个有创意的设计。这样的处理方法让学生既做到了“留心”观察,又长了理解诗歌表现方法的“学问”,很是巧妙。除此之外,教师让学生根据诗歌中的颜色进行“水墨画”和“工笔画”的选择,顺势引出杨慎对该诗的评价,提高了学生对该诗的审美理解。10.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初步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教学重点认识生字,读准多音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概括课文内容,初步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教学难点初读课

13、文,概括课文内容,初步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习活动一:谈话导入,梳理全文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由认识的同学向大家介绍这种植物的名称和特点。2.学写“虎”字,明确该字是半包围结构。(板书:爬山虎的脚)3.出示词语:茎 叶柄 叶子(1)把词语读正确。(2)发现共同点:植物的几个部位的名称。(3)出示图片,请学生分别找找每个名称对应的位置。4.随文识字。(1)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2)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语段。要点1:读好“嫩红、嫩绿嫩叶”中的“嫩”。该字读重音,才能表现出美感。要点2:读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

14、隙”这三个短句。特别注意,这三个短句说的是一个意思,用否定的句式“没有,也不”来表达,增强了语气,起到强调的效果,朗读时要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3)学生交流:从这段话中感受到叶子有什么特点?(爬山虎的叶子很美)(4)这段话中生词很多,你会读了吗?留下生词,读准确:嫩红 嫩绿 一顺儿 均匀 重叠 空隙(5)强调“叠”字下面是“且”,里面是两横,“隙”右上角的“小”不带钩。5.指导书写“瞧”字,左右结构,注意四点底的位置。6.观察课题中的“脚”字,提问: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是写“脚”?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脚”爬墙的过程?用一句话进行概括。7.指名读第4、5自然段,正音。8.揭示本文作者,出示作家卡片。

15、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省苏州人。著作有叶圣陶文集倪焕之稻草人等。他是我国现代童话的开拓者,稻草人是我国最早出版的童话创作集。课文选自一个少年的笔记,作者能从爬山虎的生长蔓延中,捉住“脚”的特征来,可见作者有一双多么敏锐的眼睛。学习活动二:想象画面,感受观察1.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主要写了什么。(板书:叶子)2.写了几种爬山虎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圈画关键词。3.聚焦长大后的叶子。思考作者是怎么把爬山虎叶的多写具体的。要点1:有顺序地描写。先总写绿得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再按先静态后动态的顺序来写。要点2:恰当运用动词。抓住“漾起”,在理解中想象画面:一阵风吹过,满墙的绿叶就如同水面泛起的微微波浪,好看极了。4.小结:可见,要把一个事物写具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