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7326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9.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个字。

2.初读三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理解体会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初步学习三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理解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

读准读通,读出节奏

1.出示单元导语“处处留心皆学问”,齐读,说说意思。

2.指名读三首古诗,相机学习书写以下生字。

(板书诗题)

“暮”(日字底)

“吟”(右边是个“今”)

“缘”(右上部是两笔:

撇折,横折)

“降”(右下部分是三笔:

横,撇折,竖)。

“费”(第三笔是竖折折钩)

3.自由读三首古诗,用读的方式来观察,思考:

哪些字音要关注,哪些词语间要停顿,哪些词语要重读,哪些字要拉长音来读。

要点1:

“身”,虽不是生字,但把它的前鼻音读准,就可以避免误写成“生”,也可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要点2: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阳”“中”拉长音,重读“铺”,可以铺陈出诗中画面。

要点3:

“只缘身在/此山/中”,“在”“中”拉长音,重读“此山”,可以产生耐人寻味的感觉。

要点4:

“雪/梅”,两字间稍作停顿。

学习活动二:

紧扣观察,读懂诗意

1.默读三首诗,读懂诗意。

(1)理解《暮江吟》。

提示:

在借助注释的基础上,结合插图说说前两句的意思。

要点1: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柔和地铺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碧绿一半殷红。

要点2:

月相是蛾眉月

(2)理解《题西林壁》。

提示:

在借助注释的基础上,梳理作者的观察角度。

(横看、侧、远近高低)

(3)理解《雪梅》:

借助注释理解。

要点: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文人骚客难以评论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2.提问:

这三首诗的作者分别是在什么时间观察的?

各自观察了哪些景物?

古诗

观察时间

观察的景物

《暮江吟》

秋天:

黄昏一深夜一黎明

残阳、江、露、月

《题西林壁》

夏天

庐山

《雪梅》

初春

梅、雪

相机归纳:

学古诗也需要观察。

有些信息明白如话,有些信息需要连贯思考,而没有信息的就需要查阅资料。

3.提问:

这三首诗中的观察有何不同?

要点:

《暮江吟》中的观察有连续性;《题西林壁》中的观察角度多变;《雪梅》中的观察凸显特点。

4.自由朗读古诗。

提问:

这三首诗都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你能说说美在何处吗?

要点1:

《暮江吟》,抓两类词语,一类是直接描写颜色的词“瑟瑟”“红”,另一类是能想象出颜色的词“残阳”“露”“真珠”“月”,从而体会诗中的绚丽之美。

(板书:

颜色绚丽)

要点2:

《题西林壁》,抓“横”“侧”“远近高低”的意思,体会庐山的变化之美。

要点3:

《雪梅》,抓“未肯降”“费评章”这一组带有因果关系的词语,体会梅和雪的活泼之美。

相机小结:

感受“美”,就要注意观察。

观察诗中的关键词,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把画面丰富起来,这是把古诗读到“心”里的好方法之一。

5.分小组读古诗,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适当的停顿读出诗中所写的美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入学习古诗,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能通过对古诗的反复诵读,感受三首古诗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4.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感情古诗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深入学习古诗,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想象三首古诗的画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感情古诗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

取“眼中景”,化“笔下诗”

1.朗读三首诗,提问:

诗人是如何把眼中的“景”变成笔下“诗”的?

都用了哪些巧妙的方法?

要点1:

《暮江吟》,圈出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引导学生思考在自然界中,“露”和“月”究竟哪个在时间上先出现?

体会诗人总体上以时间为线,按格律的需要来排列景物的写法。

抓住“露似真珠”“月似弓”,体会比喻的修辞手法。

相机追问:

“铺”能不能换成“照”“射”“映”?

为什么?

(“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要点2:

《题西林壁》,引导学生抓住“横”“侧”“远近高低”,说说诗人看庐山的多种角度。

要点3:

《雪梅》,引导学生抓住“争春”“未肯降”,想象“梅”“雪”的语言、神态、动作,用自己的话语补充诗中的留白之处。

引导学生抓住“三分白”“一段香”,说说诗人“费评章”的理由。

2.学生自由组合读古诗。

学习活动四:

就“笔下诗”,成“心中理”

1.朗读三首诗,提问:

有哪两首诗蕴含哲理?

是什么哲理?

说说理由。

(1)通过连线的方式,把哲理和相对应的古诗连起来。

板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引导学生联系相关诗句说说蕴含的哲理。

2.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两首诗。

3.交流各自积累的含有哲理的诗句和蕴含的相关哲理。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出真知。

4.拓展阅读《乐游原》《登飞来峰》,找到含有哲理的诗句读一读。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人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有长远的眼光。

板书设计

9.古诗三首

《暮江吟》颜色绚丽

《题西林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雪梅》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精彩片段

师: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讨论和朗读,感受到了诗人的“眼中景”。

这些景色又是被诗人用怎样的方法写出来,从而变成“笔下诗”的呢?

大家可以再次通过读的方法来进行思考。

(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并思考)

师:

谁先来说?

生:

《暮江吟》是诗人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都罗列了出来。

师:

我欣赏“罗列”这个词,说明诗人对于这些景物是有自己的安排的。

你能代诗人说说都安排了哪些景物,又是根据什么安排的吗?

生:

写了残阳、江水、露珠、月。

根据什么安排的我说不出来了。

师:

没关系,请坐。

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几个词,谁有发现?

生:

我好像发现了诗人是从黄昏写起的。

生:

再然后就夜深了。

因为有露珠了,月亮也出来了。

师:

露珠和月亮哪个先出现呢?

生:

是露珠,因为诗人先写的是露珠。

生:

不对,先出现的是月亮。

因为露珠要在黎明时分才会出现,那个时候月亮已经下山了。

师:

那白居易为什么还要把露珠和月亮同时放在一句诗中,还要把露珠排在月亮前面?

生:

没想过这个问题。

生:

因为他是诗人,诗歌有格律,他只能这么写。

师:

原来要把眼中景变成笔下诗有时还需重新给景物排排队。

生:

不过大体上还是时间顺序嘛!

师:

对啊,诗人就是以时间为线,把他眼中看到的残阳、江水、露珠和月亮,一个一个地,根据格律的需要串了起来,这是一个多么巧妙的方法啊!

在这首诗中,诗人还有什么方法?

生:

我感觉这首诗的颜色很美。

师:

都有哪些颜色?

生:

青绿色和红色。

师:

没了吗?

生:

(犹豫)好像没了。

师:

再找找。

生:

哦,还有白色和金黄色。

师:

这才对嘛。

来,闭上眼睛,感受这四种颜色给你带来的视觉冲击力。

你觉得这是上了色的水墨画还是上了色的工笔画呢?

生:

是上了色的工笔画。

师:

这个感觉对吗?

我们来听听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对该诗的评价。

他说:

“诗有丰韵。

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

可谓工微入画。

”这个观点和刚才发言的同学一致吗?

生(齐答):

一致。

师: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感受这幅绝妙的工笔画。

点评:

虽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但如何在古诗中落实这个人文主题,确是颇有难度。

教师从引导学生给《暮江吟》中的景物排排队的做法开始,让学生主动发现和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从而领会到诗人就是以时间为线,把他眼中看到的残阳、江水、露珠和月亮,一个一个地,根据格律的需要串了起来,这是一个有创意的设计。

这样的处理方法让学生既做到了“留心”观察,又长了理解诗歌表现方法的“学问”,很是巧妙。

除此之外,教师让学生根据诗歌中的颜色进行“水墨画”和“工笔画”的选择,顺势引出杨慎对该诗的评价,提高了学生对该诗的审美理解。

10.爬山虎的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初步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读准多音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概括课文内容,初步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初步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

谈话导入,梳理全文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由认识的同学向大家介绍这种植物的名称和特点。

2.学写“虎”字,明确该字是半包围结构。

(板书:

爬山虎的脚)

3.出示词语:

茎叶柄叶子

(1)把词语读正确。

(2)发现共同点:

植物的几个部位的名称。

(3)出示图片,请学生分别找找每个名称对应的位置。

4.随文识字。

(1)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

(2)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语段。

要点1:

读好“嫩红、嫩绿嫩叶”中的“嫩”。

该字读重音,才能表现出美感。

要点2:

读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这三个短句。

特别注意,这三个短句说的是一个意思,用否定的句式“没有……,也不……”来表达,增强了语气,起到强调的效果,朗读时要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3)学生交流:

从这段话中感受到叶子有什么特点?

(爬山虎的叶子很美)

(4)这段话中生词很多,你会读了吗?

留下生词,读准确:

嫩红嫩绿一顺儿均匀重叠空隙

(5)强调“叠”字下面是“且”,里面是两横,“隙”右上角的“小”不带钩。

5.指导书写“瞧”字,左右结构,注意四点底的位置。

6.观察课题中的“脚”字,提问:

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是写“脚”?

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脚”爬墙的过程?

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7.指名读第4、5自然段,正音。

8.揭示本文作者,出示作家卡片。

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

原名叶绍钧,字圣陶。

江苏省苏州人。

著作有《叶圣陶文集》《倪焕之》《稻草人》等。

他是我国现代童话的开拓者,《稻草人》是我国最早出版的童话创作集。

课文选自《一个少年的笔记》,作者能从爬山虎的生长蔓延中,捉住“脚”的特征来,可见作者有一双多么敏锐的眼睛。

学习活动二:

想象画面,感受观察

1.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

叶子)

2.写了几种爬山虎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圈画关键词。

3.聚焦长大后的叶子。

思考作者是怎么把爬山虎叶的多写具体的。

要点1:

有顺序地描写。

先总写绿得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再按先静态后动态的顺序来写。

要点2:

恰当运用动词。

抓住“漾起……”,在理解中想象画面:

一阵风吹过,满墙的绿叶就如同水面泛起的微微波浪,好看极了。

4.小结:

可见,要把一个事物写具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