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原选择题绪论1、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D )A、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 C )A、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B、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B )A、阶级性B、实践性C、革命性D、科学性4、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 D )A、辩证唯物主
2、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C、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 )A、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B、工业革命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D、阶级斗争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 D )A、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B、建立公平分配的社会C、建立合乎人性的社会D、建立共产主义社会7、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 A )A、共产党宣言B、德意志意识形态C、资本论D、神圣家族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9、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BCD
3、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10、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BC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11、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CD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BCD )A、李大钊的理论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 )A、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2
4、、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A、.运动B、物质可以认识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客观实在性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B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的贡献是( B )A、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C、创立了唯物辩证法D、创立了科学的认识论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 C )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6、“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
5、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D )A、矛盾普遍性原理B、运动、发展的原理C、普遍联系的原理D、矛盾特殊性原理7、发展的实质是 ( D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 D )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C、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D、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 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
6、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1、古人说:“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1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D )A、不可知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庸俗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
7、的观点1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A、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B、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的观点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1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B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1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16、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 A )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矛盾双方在一
8、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7、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18、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19、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C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顺序和形式20、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B )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2
9、1、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用木马车送粮,而不是用汽车;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能做到七十二变,可就是变不出计算机。这说明( C )A、人们的立场不同,所以认识就不同B、古代文学家思想保守,不善于联想,想象力不够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事物D、人们的思想认识是发展变化的22、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BCD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C、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23、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
10、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BCD )A、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B、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24、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BD )A、同样的元素由于结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事物B、由变异的积累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C、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D、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5、辩证的否定是( ABCD )A、扬弃B、.事物发展的环节C、事物联系的环节D、事物的自我否定26、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BD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C、历史发展
11、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C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B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
12、现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绝对性B、真理具有客观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5.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D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书本知识不能指导实践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一种( B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C、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D、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7.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B )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C、真理既
13、是正确的又包含某些错误D、真理既是全面的又是具体的8. 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C )A、真理是客观的B、真理是发展的C、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D、有用的就是真理9. 相对真理是指(C )A、不含有绝对性质的真理B、包含有错误因素的真理C、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D、暂时正确的真理10.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A )A、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B、是不确定的C、是绝对确定的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11.认识论就是反映论,这是(A )A、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原则B、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承认的原则C、是可知论坚持的原则D、一切不可知论都坚持的共同
14、原则1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13.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是(A )A、感觉B、知觉C、概念D、判断14.以下论断属于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是(B )A、真理必有用B、有用即真理C、有效的工具必以真理为依据D、真理必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15. 对于同一棵古树,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和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D )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B、认识对
15、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的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是指( D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2、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B )A、地理环境的优劣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社会风气的好坏D、人口增长的快慢3 、社会意识是( C )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4、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C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社
16、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5、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B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6、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B )A、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B、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C、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D、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7、“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D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差别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C、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
17、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B、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C、封闭与开放之间的矛盾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9、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C )A、阶级斗争B、个人和群众的矛盾C、社会基本矛盾D、革命和改革10、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 )A、直接动力B、根本动力C、最终动力D、唯一动力11、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 A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人的政治立场C、人的经济利益D、人的价值追求1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看它是否承认( C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B、人们的思想对社会的
18、发展有重要作用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13、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 )A、生产关系B、家庭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14、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D )A、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B、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C、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D、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是( B )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B、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C、一切物品D、一切有用的物品 2、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D )A、商品B、货币C、价格D、使用价值3、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
19、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4、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 )A、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B、劳动生产率决定的C、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5、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 D )A、必要劳动时间B、剩余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C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7、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B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B、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C、根据
20、价值周转方式不同D、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8、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D )A、工人工资的高低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C、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9、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D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C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1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C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
21、矛盾12、利润本质上是( D )A、成本价格的产物B、所费资本的产物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D、剩余价值13、利润率是( D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C、剩余价值与所费资本的比率D、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1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A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D、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15、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B )。A、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结果B、社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普遍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结果D、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16、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 )。A、利己主义B、利他主义C、
22、集体主义D、享乐主义17、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 A )。 A、资本积累B、可变资本C、剩余价值D、剩余劳动18、货币的本质是( D )A、价值符号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19、剩余价值与利润从数量上看( C )A、前者大于后者B、前者小于后者C、两者相等D、两者的大小无法判断20、价值规律是( B )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C、产品交换经济的基本规律D、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根源在于(C )A、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B、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D、竞
23、争的结果2.垄断的形成是(A )A、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B、生产输出的结果C、金融资本统治的结果D、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结果3.垄断利润是( D )A、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B、垄断组织获得的平均利润C、垄断组织获得的一般利润D、垄断组织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4.垄断价格的形成和垄断利润的产生表明(C )A、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了B、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C、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D、价值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5.垄断资本在经济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 B )A、规定垄断价格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C、掌握国家政权D、避免两败俱伤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表明(A )A、资本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B、社会主义制度很快就要建立C、私有制已经被公有制所代替D、资本主义社会不再存在竞争7.资本输出的实质是( D )A、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B、发达国家带动其商品输出的手段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一种互助互利关系D、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它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8.资本主义积累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B )A、缓和并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B、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C、全世界同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D、全世界都进入资本主义制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