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39.07KB ,
资源ID:2936416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3641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docx

1、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执笔:水北小学 蒋海芳一、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本单元的主题为“读书有方”。古诗两首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学与问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主

2、要是指点读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习作7能借助丰富合理的想象将语文中的一个故事有顺序地记叙完整,要能写出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搜集和整合资料的过程,打开思维,拓展视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练习7语文与生活,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指导正确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读书。读报和剪报语文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生读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天下大事;学做剪报,将报纸进行二次利用,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1、学会本单元12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2、能理解并运用本组课文中所出现的很多成语。3、通过朗读,理解

3、文本,能谈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4、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品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指导正确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读书。5、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6、能借助丰富合理的想象将语文中的一个故事有顺序地记叙完整,要能写出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7、通过阅读报纸,筛选新闻和归类剪贴,锻炼学生浏览、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进一步养成读报的好习惯。8、促进学生读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天下大事;学做剪报,将报纸进

4、行二次利用,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三)每篇课文的训练点篇目名称训练点古诗两首 古诗所写情景离学生生活较远,设计中加入课外资料进行整合,用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句的写景与诗题的读书形成的反差,使其在自疑中寻求答案。学与问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每一部分的中心句开展教学,再针对两个事例展开阅读。大自然的文字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朗读体会,“以读代讲,自主学习交流”。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虽为独立阅读课文,课堂上还是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去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二、篇目教学分析古诗两首【文本解读】古诗两首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由冬夜读书示子聿

5、 和观书有感两首诗组成。第一首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第二首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但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教学目标分析】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教材的训练重难点,特制订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生字“鉴、徘、徊”,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4、领悟诗

6、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教学资源运用】1、 介绍诗人陆游和朱熹。2、 补充阅读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朱熹春日、观书有感其二。【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这篇课文为两首古诗,教学中学生能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从中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并了解“说理诗”的一般特点,能用古诗阐述的道理分析事件。总课时:两课时【教学构想或建议】第一课时一、轻松谈话,巧妙揭题。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份书法作品,(先出示,后粘贴于黑板)你觉得这上面的字写得怎么样?(生畅所欲言)这是老师的一个学生写的,几年前,这个学生就特别喜欢欣赏字帖,

7、一有空闲时间,她就反复阅读字帖,但是她写的字却非常难看。有一天,我送她一首诗,读过之后,她恍然大悟,从此,这个同学变了,再后来,她就能写出今天这样的作品呢!二、自学质疑,初读古诗。1.这首诗是什么呢?就是她所写的内容,有这么神奇吗?赶快读读吧!(学生自由读)2.对于这首诗,你最想提什么问题呢?(预设:作者是谁?诗题是什么?)三、交流展示,读好古诗。1.指名朗读古诗。2.小组比赛朗读。四、互动探究,理解诗句内涵。小组内共同讨论:陆游为什么要对子聿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五、精讲点拨,深入理解诗句。1.出示“范字”,再次朗读(指名读,齐读)2.了解作者陆游。(1)本学期你曾学过陆游的

8、什么诗,你对陆游有哪些了解?(2)老师补充介绍: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今存九千多首,荣登中国古代诗人诗作数量之最。3理解题目意思。(1)师生一起读题目。(2)讨论:题中中心词是什么?“冬夜”点明了什么?“读书”则交代了当时的环境。“示”可作什么理解?他会把什么感受来告知儿子,教育儿子呢?下面看诗的内容4反复诵读,力争会背。(1)自由读背。(2)领读、齐读。(3)分组读背。(4)学生闭目轻诵。(5)指名背、齐背(6)投影出示关键词语的注释,学生借助注释自主学习。“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始”,才;“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9、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亲自;“躬行”,亲自实践。(7)略谈感悟:从陆游的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入相应的诗句)4深入理解诗句(各句学情预设)(1)指名学生背出第一句,由“无遗力”引出成语“不遗余力”,引出古人学习十分刻苦。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综合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板书:孜孜不倦)(2)指名学生背出第二句,由“少壮”到“老”引出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

10、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板书:有所成就)(3)指名背出第三句,理解“纸上”、“浅”,由“纸上”联系“纸上谈兵”中的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再说出这句诗的大意。(4)指名背出第四句,理解“绝”“躬”再说出句意。综合34两句得出“实践出真知”。(5)看图:找两个学生分角色扮演。表演要领点拨:陆游为什么要说这番话,是怎样说这番话的,子聿听完后会说些什么?预设:A:陆游觉得子聿书本知识研究小有成绩,但是已经滋生了骄傲的情绪,陆游怕儿子半途而废,所以,提醒他的儿子,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还要把透彻地了解书本知识和亲自实践结合起来。B:陆游想到自己能成为一个诗人、有学问的人,就

11、是因为从小这样饱读诗书,所以,他想把他的经验告诉儿子,让他也成为有用的栋梁之才。C:陆游是戎马一生的大将军,看到自己年事已高,国家的安全,民族的振兴,都靠子聿这么大的孩子将来得以保证。因此,他激励儿子好好读书,掌握真才实学 ,长大报效祖国。D:也许陆游小时侯有些贪玩,现在虽然别人都认为他已经是饱学之士,可他总觉得自己还非常浅薄。所以,他想提醒和自己小时侯同样贪玩的儿子从小就要认真读书,长大超越父亲。过渡语: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使诗歌更加丰满起来,我们就好象看见在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陆游正在奋笔疾书。写好后,他立即叫来自己的儿子,把他想到的告诉他的儿子。他会怎么说呢?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说时如果能

12、注意你的语气和态度就更好了。投影片出示口头填空题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大诗人陆游坐在书桌前,手捧书本,捋了两下长须,语重心长地对小儿子聿说:“ 。”子聿听了父亲的这番话,明白了 。陆游微微点头,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说: “ 。”子聿听完这番耐人寻味的话,明白了 。学生自由组合,创意地演练。推选同学登台,表演。六、拓展延伸,明白道理。从这首诗中你明白了哪些道理?(从医生、驾驶员、厨师等人身上总结: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七、背默古诗,巩固反馈。1、指名背诵。2、仔细观察,注意难写的字。3、友情提醒:这些字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工夫的“工”。投影显示:我选择,我快乐工夫 功

13、夫(1)、他三天( )就学会游泳。(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3)、明天有( )再来玩吧!(4)、中国( ),名扬海外。4.学生在作业纸上默写古诗并自查(温馨提醒:拿笔即是练字时。)5.反馈学生背默情况。板书设计: 22.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 孜孜不倦 有所成就少壮工夫老始成。 持之以恒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出真知【课时作业设计】1.陆游的诗作很多,课后搜集一下,读一读,并背下来。2.搜集陆游的资料,制作人物卡片。3.把从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感悟的道理讲给父母听一听。 第二课时一、 揭示课题、整体感知1、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2、你知道他是谁?(

14、学生简介朱熹)3、朱熹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出示四行诗句,学生随之读诗歌)二、想象美景、理解诗句(一)、出示自学要求:上一节课老师请大家按要求自学课文,请看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记下不懂的问题。(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指读,正音,齐读)2、说说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做上记号)学习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

15、文,组词,借助图画)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1)“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2)师范写,学生跟着书空、再描红。(3)你能把第一句话的意思说好吗?(4)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5)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你见过“徘徊”这个词吗?借助图画,说说这句诗的意思。(6)齐读一、二两句诗。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7)美读:一边想像画

16、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4、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1)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2)“渠”是什么意思?哪得?如许?清如许?为?(3)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三)、齐读,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四)、练习读、背诗歌。三、体会比喻、理解哲理1、引导学生发现:板书缺少诗题。教师板书:观塘有感。 教师质疑: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2、交流,指答。3、小结:与冬夜读书示子聿比较。四、延伸阅读范围1、 出示观书有感其二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把读书的道理蕴藏

17、在里面,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出示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自学,体会诗句的意思,想想诗所说明的道理。2、 总结本课: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写出好文章来。【课时作业设计】1、 从两首诗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根据诗意改写一首。2、写有关读书的故事很多,收集、交流。3、请写一句你自己读书感悟的名言。学与问【文本解读】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紧紧抓住“勤学好问”这一点进行叙述。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子来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思”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地

18、提出观点;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整篇课文叙述言简意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教学目标分析】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教学资源运用】1、哥白尼小时好学的故事。2、收集有关名人学习的故事。3、相关名言(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 王充(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xi)(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

19、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5)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 (6) 不耻下问。 孔子【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总课时:两课时【教学构想或建议】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 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生:知识、学识、文化)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学习与提问)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4、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5、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

20、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十三课。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讨论: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找一找。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齐读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1、课文第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

21、请学生朗读回答。)2、交流: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相机理解“不懈探求”懈,松懈。不断探索。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相机理解“瞬息万变”指变化速度快。“日新月异”指变化大。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四、写字指导1、指导要点:钥 缤 瞬 辅 翱(1)都为左右结构的字,书写中注意写得左窄右宽。(2)“瞬”和“翱”笔画数较多,教师示范指导。2、学生在书上描红。【课时作业设计】1、抄写词语2、读课文3、收集有关名人学习的故事和名言。第二课时一、导入1、老师上小学的时候,总喜欢问一些问题,并且越是稀奇古怪的问题越

22、是喜欢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越怪越好。2、千万不要小看问。(板书:问)“问”常常是打开知识天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问”经常和“学”联系在一起。(板书:学)3、古往今来,你觉得哪些是有学问的人?4、你们是不是有学问的人?5、你们既会问问题,思维又开阔,怎么不是呢?二、教学第二段1、请同学们看图片,这是谁?哥白尼2、这篇课文讲了哪两个人?你认识他们吗?(沈括)。3、同学们推荐两位朗读好的同学,读一读这两个人的例子。(两位同学分别读课文2、4自然段。)4、老师在以前六年级上时,有同学说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你们认为呢?(我认为不是的,因为哥白尼除了问问题还不懈探求,

23、证明他也在学。而沈括在自己观察探索之前也询问自己的妈妈,说明他不仅学,而且问。)5、从哪可以看出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生回答第二自然段中哥白尼提出的问题。(板:勤学好问)6、齐读问题。7、沈括的学问又是怎么问来的?他又是怎么学的呢?生:沈括小时候读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时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却相差这么远?他去问妈妈,可是妈妈的回答却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于是,他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不断寻求答案,终于在一次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才发现是因为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造成了桃花开放的时间不一样。8、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板

24、:观察思考)9、现在,老师也觉得那位同学的说法错了。不仅要学,也要问。10、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有问题吗?(我觉得有问题,中两句话是递进关系。应该是“知识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 “是也是”是递进关系吗?这是并列关系。 “学”与“问”到底是什么关系?11、师问:是不是屏幕上的这句话?出示: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齐读。12:你们心里真的,却讲不出来。是为什么呢?还是因为课文读的不够,再把这句话读一读。生再次齐读这段话。13、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它们是什么关系?“相辅相成”是什么关系?(相辅相成的意思是:在学中问,在问中学。)14、引读

25、“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15、随便请一位学生问:神七上有几个零件?老师这算是请教吗?应该怎样请教?16、说说什么叫“能者为师”。17、别人能成为你的老师,自己能成为自己的老师吗?18、师: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

26、人学习。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齐读,在班上,你平时爱向谁请教问题?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三、教学第三段1、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2、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除了鸟可以翱翔,还有什么可以翱翔?(人的思想。)3、同学们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教师课件演示: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都是在写道理。中间举例。这是明理文。(板:提出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得出结论)4、中间的勤学好问事例,同学们还能列举几个吗?

27、(小组讨论)(举例李时珍、孔子等事例。)5、“学”与“问”到底是什么关系?(相辅相成的关系。)再读:“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四、总结拓展1、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课前请你们收集名人勤学好问的名言,谁来交流一下?2、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 王充(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xi)(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3、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五、课

28、堂练习:1、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2、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六、小结同学们在上课前提出了那么多问题,

29、准备怎么解决?板书 勤学好问 23、学与问 能者为师 观察思考提出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得出结论【课时作业设计】1、 抄写并背诵相关名言。2、 说说自己收集的中外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大自然的文字【文本解读】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大自然的文字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而且重点叙述了辩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较为容易把握,但本课涉及的科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难度

30、,因此教师教学时可以以议为主,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搜集资料、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开启思维,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教学目标分析】1、初读破题,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说明方法) 2、品读、美读,赏析语言,理解重点。(了解说明语言) 3、写读拓展延伸,激发兴趣,训练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热情) 【教学资源运用】附阅读材料 科普创作的巨匠伊林1934年,一位青年科普作家见到了高尔基。他们一起讨论了高尔基在论主题一文中拟出的主题:“科学怎样使人变成巨人?”高尔基对这位作家说,希望你“对孩子们讲人是世界的改造者,讲人可能达到的和正在达到的高度”。高尔基的思想火花点燃了这个青年人创作人怎样变成巨人的激情。1936年起,他同他的妻子谢加尔整整花了10年写成这部三卷本的科普巨著。这位青年作家就是后来被称为科普创作巨匠的伊林。他编写的人怎样变成巨人十万个为什么等书,在世界许多国家翻译出版,成为最受欢迎的科普著作之一。十万个为什么在我国出过29版,人怎样变成巨人也出过8版。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