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中国的政治体系一、中國的政治體系01 中國的政體(1.1) 維特浮哥認為中國政體是絕對的專制。 (即君主擁有絕對的權力,完全沒有制衡。)錢穆認為漢以後的中國政府是一種平面的、開放的文治政府,中國政治是一種以義務責任為本位的君職政治。(附: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既非貴族政府也非軍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個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金耀基認為維特浮哥的說法是偏向現實層面立論,完全忽略了中 國文化的理想面,而且取樣也不平均(指維特浮哥只著眼於一些專制的君主,而無視一些較開明的君主)。 金耀基認為錢穆的說法比較偏於理想的層面立論;在現實世界中,君主未必每個君主能夠實踐所謂以義務責任為本位的
2、君職政治。 梁漱溟說中國之不免於專制,並非其本意。其本意不是專制,這是就理想的層面說;不免於專制是就現實的層面說。 我們固然不能將理想當成現實而美化中國的政治;同時我們也不應只著眼於現實而無視理想的客觀存在。正如金耀基所說中國文化有其理想面,亦有其現實面。 (1.2) 維特浮哥認為中國的政治是絕對地閉鎖的,中國的考試制度非由民主力量而係由專制君主一人而設的。 錢穆認為中國的政權早已開放了,因為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察舉(漢代)、科舉考試(隋唐以後),進入政府。 金耀基認為不同意上述兩人的說法。他認為中國的政治雖非絕對專制,(因為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察舉或科舉考試進入政府),但亦未真正開放,(因為政權仍全
3、部握在君主手裡,君主仍為政治的主體,這一點沒有改變過)同時因考試制度而入仕,也不能就認為是政權的開放。(參看注釋(18)徐復觀的類比) *思考:中國大陸的政治體系是否絕對的專制?是否絕對的閉鎖?02 叛亂與革命 (2.1) 叛亂 梅篤斯把反抗暴君、而非反抗政治原則的稱為叛亂 (rebellion),叛亂所引起的政治變遷只限於人 事的變更,而非政治秩序的更迭(改變)。革命之後, 只是從一個君主換到另外一個君主。 (2.2) 革命 梅篤斯把反抗政治現行原則的稱為革命(revolution) ,革命所引起的政治變遷的是政治秩序的改變,而不 限於人事的變更。 *思考:根據梅篤斯關於革命的定義,辛亥革命
4、能否算是革命?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是否革命? 筆記:03 中國政治文化的特點 (3.1) 中國人從不懷疑過君主政治之外有更好的政治體制,並且認為專制 是人群唯一無二之政體。 (3.2) 中國思想家是不相信應該由人民自己來管的,中國人一直認為政治應 該由賢德的人來做。中國的政治理想是一種以民為本的德治 賢人政治。 (3.3) 中國人的政治文化是臣屬文化。 中國人從未考慮過問政治(缺乏投入取向), 參與政治(缺乏參與取向), 從來沒有政治主體的自覺(缺乏自我取向)。 (3.4) 中國人缺少民治(by the people)的觀念,缺少政治的自覺。 (3.5) 所以,中國除了儒吏階級之外,缺少有力
5、的團體以制衡君主;造 成二千年來家天下的局面。 (3.6) 中國二千年來,行的都是君主制(唯一的政體),政治的權全在 君主,政治的主體亦在君主。 因此,中國的政治權力是自上(君主)往下(由宰相以至於各級官吏) 流的。(有別於錢穆所說的平面的) (3.7) 中國的政府只是皇室的擴大(君主視國家為個人的私產),官員不啻是君主之僕役(官員服務的對象是君主而非人民)。 (3.8) 由於中國人缺乏政治主體的自覺(自覺到人民才是政治的主體),所 以中國只有治道而無政道,只有吏治而無政治。 (3.9) 中國二千年來的政治,是由以皇帝(君主)為中心的官僚系統所支配 ,而官僚系統是臣屬於君主的,而並非與君主平立
6、(地位平等)或對 立的(只聽命於君主)。 (3.10) 中國老百姓對政治漠不關心,持一種非政治的態度。 *思考:請將上述論點重新整理,使更有條理。 民本和民主有甚麼異同? 為甚麼中國的民本思想不能發展而為民主精神? 中國政治文化和中國人的人格特徵有甚麼關係? 筆記:二、中國人格的特徵04 閉固性人格 (4.1) 成因:古典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社會型態歷久不變,形成中 國人順應自然的人生觀,從沒想到改變世界。 (4.2) 特點: A 對新環境缺乏重新調整自我的能力;(缺乏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B 循例重俗; C 被動閉縮; D 自制; E 自足; F 傾向孤立; G 默從; H 對政治等公共
7、事務缺乏興趣、關心和參與 (4.3) 例證:(請自行補充) (4.4) 評論:(請自行補充) A 閉固性的人格,循例重俗,自足自制的,就易於管理,因此具有安定社會的功能。因為自足的人,少與人爭執;自制的人,循例重俗的人,就守規守禮(社會規範),遵守法制;同時,易為獨裁者利用。 B 閉固性的人格,循例重俗,就易於團結,有團隊的精神。 因為服從性強,意見容易統一。 C 閉固性的人格,循例重俗,自足自制,被動默從,就易於被獨裁者利用;而且對政治缺乏興趣、關心和參與,對於民主政體的形成和發展,是不利的因素。中國數千年來行的都是比較專制、獨裁的君主制,而始終不能改變成民主制,與這種閉固性的人格,有一定的
8、內在關係。 D 閉固性的人格自足,滿足於現狀,就不會謀求改進,就不會有新的發明。閉固性的人格循例重俗,一定欠缺創造力,不主動,不積極,欠缺自信。這些都不利於社會的進步。 E 中國人的閉固性人格,對環境缺乏重新調整自我的能力,顯然是由 中國農業社會所塑造的。因為農業社會的變化很緩慢。 這種人格,對現今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的現代化的(工商)社會, 是不適合的。 因為現代化的社會,要求流動的人格,要求人們要有很強的適應能 力和應變能力。05 權威性人格 (5.1) 成因:人們對於自然之不可捉摸,常常充滿焦慮;於是倚賴傳統 、倚賴權威,以消解內心之焦慮。 (5.2) 特點: A 服從權威。 B 服從長上
9、父母、老師、上司等。 C 決定對錯視乎階層的身份,而非事情的本身。 D 做事考慮的不是甚麼是甚麼,考慮的是誰是誰的問題。 E 缺少成就取向。 (5.3) 例證:(請自行補充) A 老師總是對的。 B 君主是不可以挑戰的。 C 官老爺總是沒錯的。 (5.4) 評論:(請自行補充) A 具有安定社會的功能。 B 個人的創造力大大地受到窒礙、損害。 C 缺乏成就動機。 較缺少創新的發明。 D 在人格心理上傾向於權力。 E 不利於科學的發展。因為從事科學或其他學術研究,一定要有懷疑 的精神; 迷信權威,缺乏是非對錯的觀念,不利於學術(特別是科學研究) 的研究。 F 服從權威的心理習慣,易於被獨裁者利用
10、。 G 服從權威的人(其極端是迷信權威),必然缺乏理性,是非觀念薄 弱,不利於法治。06 特殊取向與人情味 (6.1) 成因:中國是以家族為本體的社會,以原級團體為主。在原級團 體中,人與人的關係是基於身份的,是特殊取向的。 儒家思想著重倫理家族,主張有等差的愛;基督教基本上要教 徒離開家的,有濃厚的普遍取向性,主張博愛。 (6.2) 特點: A 中國人對活動範圍所及的人,不自覺地視為親人,富有人情味 ;相反,對於活動圈外的人則視為外人,則顯出無情的態度。 西方社會,以次級團體為主,人際關係基於契約。所以,較傾向博 愛,而對於原級團體之特殊的人際關係,反而顯得比較少人情味。 B 中國人不以名字
11、、先生互相稱呼,而以老兄、伯父、大 姊、伯母互相稱呼。 (6.3) 例證:(請自行補充) A 凡是親戚朋友,就爭先讓位;對非親戚朋友,則爭座恐後。 (6.4) 評論:(請自行補充) A 中國官員往往枉法而徇情。(將人情凌駕於法律之上。 法律不外乎人情只是枉法徇情的藉口。)07 形式化與面子問題 (7.1) 成因: A 在禮教的育化(教化)和社化下,中國人的行為變得形式化。B 禮的原則(理論上)是反對形式主義的,但事實上卻造成形式主義。過份強調禮(的形式)產生了儀式主義。 (7.2) 特點: A 人人遵守禮以保全面子,因為被人稱為無禮是對面子 的一大懲罰。 B 為了保持自己的身份,而守禮以保全自
12、己面子。 C 中國人往往格於非禮勿視,非禮勿動,非禮勿聽的訓示,把自己的情感強力壓制下去。 (7.3) 例證:(請自行補充) A 有人在殯儀館中談笑風生,有如參加交遊會。 B 有人參加婚禮,(在交錢如儀後即各就各位)好像來的只是吃飯。 (完全沒有道賀之意) (7.4) 評論:(請自行補充) A 造成偽君子表面上是雍容謙讓的有斐君子,骨子裡卻 是另一回事。08 融洽自然,當下即是。 (8.1) 成因:中國古典文化是一農業文化,對土地抱有虔敬之情,把自然看 成一有情體,把土地看作一藝術審美對象,而抱持一種欣賞的 態度。 (8.2) 特點: A 中國人對自然始於欣賞,終於相忘,塑造了中國人融洽自然,
13、當下即是的人格。 (西方人則始於觀察,終於征服。) (相忘是把人與自然合一,忘掉了人與自然的界線) B 這種人格使中國人產生包容、與物無爭的和平天性,以及欣賞生命、虔敬宇宙,與直觀靜省的內心生活。 (8.3) 例證:(請自行補充) (8.4) 評論:(請自行補充) A 這種人格世界在工業技術改變後的宇宙的物理結構中,已經逐漸消 逝。意思是,中國人融洽自然,當下即是的人格特徵,並不適 合現代工業社會。 相反,西方人對自然始於觀察,終於征服的人格特徵,比較適 合現代工業社會。人格特徵 (1) 閉固性人格(1) 神經滯鈍。(史密斯) (2) 過份的保守性。(史密斯) (3) 保守。(林語堂) (4)
14、 安份守己。(林語堂) (5) 專重過去的和歷史。(亞瑟萊特) (6) 循例重俗。(亞瑟萊特) (7) 主張逐漸的改革。(亞瑟萊特) (8) 勤謹。(林語堂) (2) 權威性人格(1) 服從權威父母或長上。(亞瑟萊特) (3) 特殊取向與(1) 輕視外人。(史密斯) 人情味 (2) 缺乏團體(指次級團體)意識。(史密斯) (3) 缺乏同情心(指對原級團體以外的人)。(史密斯) (4) 缺缺乏忘我(原級團體)利他(次級團體)的精神。(史密斯) (5) 愛好家庭。(林語堂) (6) 對人理解(原級團體)。 (4) 形式化與 (1) 過份怕失面子。(史密斯) 面子問題 (2) 服從禮法。(亞瑟萊特) (3) 待人接物,中規中矩。(亞瑟萊特) (4) 中庸之道。(亞瑟萊特) (5) 自重與自尊。(亞瑟萊特) (5) 融洽自然,(1) 簡樸。(林語堂) 當下即是 (2) 愛好自然。(林語堂) (3) 恬靜。(林語堂) (4) 悠然自得。(林語堂) (5) 與人無爭。(亞瑟萊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