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19.29KB ,
资源ID:286425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6425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十讲语法.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十讲语法.docx

1、第十讲语法 一、词类的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指名词作了叙述句的谓语,临时具备一般动词的语法功能,后面可带宾语或补语,前面可用副词修饰。有下列几种现象:1. 名词单独充当陈述句的谓语如:“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函梁君臣之首。”五两名词相连,既非定语,与中心词的关系又非并列关系时,二者为谓宾关系。2. 名词带宾语如果名词后带有宾语,则名词活用为动词。它与宾语构成一般的动宾关系。如:“天帝使我长百兽”。楚策长:成为百兽之长二、名词活用作副词1. 表比喻“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冯谖客孟尝君)“潭西南而行,斗折蛇行,明天可见。”(石)名词表比喻的用法翻译方法是在名

2、词前加“像”,后加“一样”或“似的”。2. 表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膑)这种用法今译时,在名词前加“像对待”,后加“一样”。3. 表处所用副词的名词可直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如:“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2、常用虚词A“之”的本义是“到.去”,与“往”相近,动词1.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物、事,之作宾语。如:爱共叔段,欲立之。“之”代“共叔段,代人,是个体。2. 近指代词:只作宾语。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之子于归”指这个女子出嫁。“之”指女子,是人。3. 结构助词:大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但用

3、法比“的”要复杂得多。常见用法有:(1)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领属、表修饰、表同一性。 如:A.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B.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 而择也。(勾践灭吴) C. 今陛下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谏逐客书)A句中的第一个“之”是代词,第二个“之”是助词,表领属。B句中的两个“之”都是助词,表修饰。C句中的两个“之”都是助词,都表同一性。表领属。表修饰的“之”可译为“的”;表同一性的“之”一般可不翻译,有时也可译为“这类的”、“这样的”。(2)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变主谓结构为偏正结构,一般叫取消句子独立性。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

4、太后)主语和谓语,本来可以构成一个句子;但主谓之间如果插上“之”,就不再是句子了,而是一个偏正短语了。这种用法的“之”可以不翻译。(3)用在主语和介宾结构之间。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这种用法的“之”可以不翻译。(4)用在宾语前置句,作提宾的标志。如: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焉)这种用法的“之”可以不翻译。(5)补足音节,无义。如:顷之,家居数岁。(李将军列传)这种用法的“之”可以不翻译。B“其”的本义是“簸箕”,名词。假借为第三人称、指示代词和语气词。常见用法如下:1.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事、物,主要作定语,有时也作主谓结构的主语,相当于“他/它的”、“他们的”或“

5、他/它”、“他们”。如:爱其母,施及庄公。(郑伯克段于焉)2. 远指代词,可指人、事、物,只作定语,相当于“那个”、“那些”。如: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郑伯克段于焉)3. 语气词,可以表示估量、反诘、祈使等语气,可分别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请”、“还是”等。如: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焉)C“者”1. 特殊代词,可代人、事、物、时间、处所,但必须和其他词语结合,才有指代作用。可根据所代对象,灵活翻译。常见用法有:(1)与动词、形容词结合,构成“者”字结构,作主语、定语、宾语,或判断句的谓语。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恒晋文之事)“者”与形容词结合作主语,可译为“的人”。(2

6、)与动词性短语结合,构成“者”字句结构。如: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冯谖客孟尝君) “者”作判断句谓语。(3)与数词结合,表示“几个”、“几种”,“者”字结构也可作主语。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资治通鉴)“者”代容易导致失败的情况,“此数者”可翻译为“这几种情况”。2. 语气词,表停顿,常在句中或句末。(1)用在主语或分句之后,表停顿,引出下面说明的文字。如: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者”可以指原因,因此有的学者还认为是代词,复指主语。但这时“者”的代替作用已经基本消失,主语就在“者”前,无须复指。“者”的作用主要是表示语气的停顿,引出下文,转化为语气词

7、。(2)用在时间名词后,表示“在什么时间”,作时间状语。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这种用法的“者”可以不翻译;也可译为“时”。(3)用在句末,表停顿。如: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伺坐)用在疑问句的、受疑问代词或反诘副词的影响,可译为“呢”;有时也可不翻译。(4)用在条件分句的句末,表示假设的语气。如:不然者,我且屠大梁。(史记这种用法的“者”受条件分句的影响,可译为“的话”;或“者”字不译,句首加“假如”之类的词语。D“所”的本义是伐木声,假借为处所。作为虚词,“所”是特殊代词。与“者”一样,“所”也不能单独使用,也必须和其他词语结合组成所字结构,作句子的主语

8、、宾语、定语。主要用法有:1. 与动词结合:“所”在动词之前,代表与动词相关的对象,表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地方”。如: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所”代物,可译为“的东西”,作宾语。2. 与介词+动词结合,位于介词前,作介词的宾语,表示动词涉及的人或事物。如: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鲁仲连义不帝秦)“所+为+动词”一般原因,意思是“所以要见将军的原因,是想救赵国”。3. 与介词结合:“所”在“为”后,构成“为.所.”或“为所.”句式,表被动。“为”后一般是名词或代词,是施动者;“所”后一般是动词。这种句子是被动句的一种。如: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梦溪笔谈活板)这是

9、“为.所.”式,“为”后引出施动者“予群从”的意思是“被我的堂弟们所得”。E于/ 於“于”的本义是“往”、“到”,动词。作为虚词,“于”是单纯的介词。常见用法如下:1. 表处所:“于”把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引介给动词,表示发生的地点。如: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郑)这种用法的“于”都是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引进的是动作的起点,可译为“从”。2. 表时间:“于”可以把时间名词或短语引介给动词,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说者)“于”引进的是时间名词。3. 表对象:“于”把动作的对象引出,包括直接对象和间接对象。如: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于”引进间接对象

10、,可译为“对”、“向”等。4. 表比较:“于”把同主语或宾语比较的事物引出来,表示比较。如: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于”引进的是一个承接复句。不管“于”引进的是什么,可译为“同.比”,所以可以把句子译成:这同刺人并把人杀死,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比,有什么区别?5. 表被动:在被动句中,“于”可以引进主动者,可译为“被”。如: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许行)“于”引进的是事、人。F“而”的本义是“颊毛”,很少用。使用最多的是代词和连词。常见的用法如下:1. 第二人称代词:作为代词,可作主语或定语,不作宾语。如:大差,而忘越王之杀而

11、父乎?(左传第一个“而”作主语;第二个作宾语。2. 连词:“而”是连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用法也最多。(1)表并列:“而”所连接的两个成分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和”、“而且”等,有时也可不译。如: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冯)“富”和“兵强”可译为“国又富兵又强”,也可译为“国富兵强”。(2)表承接:“而”所连接的两个成分在时间上先后承接,可译为“就”、“再”、“接着”、“然后”等,有时也可不译。如:大差与之成而去之。(勾践灭吴)“而”可译为“然后”。(3)表转折:“而”所连接的两个成分,在逻辑上不一致,事物发展方向有改变,可译为“却”、“可是”、“但是”

12、等。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用彼相矣?(季)“而”语气较轻,可分别译为“可是”、“却”等。(4)表修饰:“而”所连接的两个成分,前一个表示后一个进行时的方式、状态,可译为“着”、“地”等。如: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冯)“而”可译为“着”。(5)表假设:“而”所连接的主语和谓语,还没有变为事实,但有变为事实的可能,这时的“而”可译为“如果”、“假设”等。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可译为“人假如没有了信誉,不知他该怎么办?”G“也”在汉语中主要是语气词,用法如下: 1. 表肯定:用在判断句句末。如;制,岩邑也。(郑)2. 表停顿:用在叙述句、祈使句或分句的句中或句末。如:夫子欲

13、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也”有时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读时在“也”处要稍加停顿。如: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郑)3. 表疑问:“也”还可以用在疑问句中,常与疑问代词相搭配,但有时也可单用。如:责收毕乎?来何疾也?(冯)4. 表感叹:“也”还可以用在感叹句的句末,加强感叹的语气。如:天下奇才也!(三国志H“为”本义是“做”、“从事”。由于做的事情各式各样,所以“为”的词义也就比较灵活。1. 介词(1)表对象:引出服务的对象,表示主语是为了他而发出某一动作的。有时,服务的对象并不出现,这是省略,上下文很容易补出。如:先生不羞,乃有意为收责于薛乎?(冯)句中服务的对象省略了,但很容易看出,省

14、的是“我”。(2)表原因:“为”可以引进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3)表被动:在被动句中,“为”可引进主动者,表被动。有时,“为”与“所”搭配,构成“为.所.”式或“为所.”式。有时,“为”后并没有主动者,这是省略,根据上下文很容易补出。如:卒为天下笑。(鲁)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4)表所向:在叙述句中,“为”可引进动作的间接对象。这时,“为”可翻译成“对”、“向”。如:不足为外人到道也。(桃花源记)2. 语气词:可用在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都有加强语气的作用。用在疑问句中,常和疑问代词、反诘副词相搭配,表示很强的疑问语气。如:予无所用天下为。(逍遥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