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 5第13首野望唐王绩(八上)原文词语解释赏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薄暮:傍晚。薄,接近。徙倚:徘徊。炼字: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内容:颔联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出浓浓的秋意,为下面两句设置了背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犊(d):小牛。这里指牛群。内容:颈联写人,写近景、动态: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看到牧人猎人
2、皆有所归,“我”却独无,景中折射出诗人忧郁、落寞的心绪。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采薇:采食野菜。后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情感: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直接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识相知的朋友,孤独无依,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之士了。【参考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文学常识】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g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3、,唐代诗人。【本诗主旨】本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彷徨、孤独和苦闷的情怀。【写作特点】1.情景交融。如颔联、颈联。2.动静结合。如颔联写静景,颈联写动景。3.首尾呼应。如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喜悦的心情,也抒发了诗人思亲念乡的情怀。B“徙倚欲何依”中的“徙倚”是徘徊的意思。C“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是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随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D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的反复,
4、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2试描述本诗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第14首黄鹤楼唐崔颢(八上)原文词语解释赏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内容: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y)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神异渺茫。
5、炼字:一个“空”字,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下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炼字:“不复返”包含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寄托着诗人对世事难料的感叹。“千载”使人看到了时间的邈远,“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虚无。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历历:分明的样子。萋(q)萋:草木茂盛的样子。内容:诗人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中来,写出了登
6、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明丽如画。修辞:对偶。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关:故乡。炼字: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辗转起伏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情感:以抒情作结,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参考译文】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飘飘荡荡的白云。晴日里的汉阳原野,树木葱翠,清晰可辨。长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
7、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文学常识】崔颢(ho)(?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历边塞,诗风转为雄浑奔放。【本诗主旨】本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写作特点】1.由景生情,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2.声调自然,音节洪亮。如颈联。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
8、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晴空万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芳草长得极其茂盛。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3全诗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在整体感悟全诗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第15首使至
9、塞上唐王维(八上)原文词语解释赏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问边:慰问边关守军。内容: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是说随从较少,轻车简从。这样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属国”,是诗人自称;实际诗人并不需经过居延,这样写,也是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修辞: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
10、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炼字:“出”“入”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中“直”“圆”描绘的静态景物相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烟:指烽烟。长河:指黄河。炼字:“孤”写出了边塞景物的单调,“直”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孤”“直”二字写出了景物的简单纯净,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长”写出了沙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的特点,“圆”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合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景象:这两句诗空间阔大,层次丰富,线条清晰,色彩鲜明,极富画面感。
11、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用典: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交代出使的结果,暗示前线战事取得了胜利。情感:这里诗人的情绪已经高涨起来,似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达出诗人的达观。【参考译文】(我独自)轻车简从去慰问边关守军,行进在居延地区。(我)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飘向塞外,又像振翅北飞的大雁进入胡人的地方。茫茫大漠上一柱烽烟笔直地升上天空,夕阳西下,黄河上一轮落日又大又圆。在萧关遇到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得知前线统
12、帅已在燕然。【文学常识】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主旨】本诗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面对大漠雄浑景象时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写作特点】1.叙事直白平实,语言简单朴素,内容明晰易懂。如首联。2.诗中有画。如颈联。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
13、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22019年贺州9(1)题2分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示例:广阔无垠的大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如带,一轮落日孤悬于地平线之上,显得又大又圆。32019年贺州9(2)题2分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耐人寻味,请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
14、自比,抒写了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表达了思乡的情怀,也透露了被排挤出朝廷内心的激愤和抑郁。第16首渡荆门送别唐李白(八上)原文词语解释赏析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从:往。内容:首联叙事,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到达荆门外。以“荆门外”“楚国游”交代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内容:颔联、颈联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炼字:“随”字将群山与原野位置的渐变与推
15、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内容: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将水中的明月比作飞下的天镜,反衬江水的平静;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化万千,如梦如幻,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怜:喜爱。修辞、情感:“故乡水”指流经故乡的水,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情感。【参考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
16、来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依旧怀念故乡的水,它把我送到万里之外。【本诗主旨】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既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和思念之情。【写作特点】1.动静结合、移步换景。如颔联、颈联。2.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如颈联。3.运用拟人修辞。如尾联。4.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如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B颈联承接颔联,变换视角,通过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来展现令人陶醉的
17、江上美景。C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D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2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示例: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江水浩荡在广阔无垠的大荒原上流淌。第17首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八上)原文词语解释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贾亭:即贾公亭。初:刚刚。内容:首联点题,交代游踪。勾画了西湖早春的轮廓,是从大处落笔。画面描述:春水初涨,云脚低垂
18、,与湖面相接。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冬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堤持平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暖树:向阳的树。内容: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的时候,“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可谓描摹细腻。炼字:用“争”和“啄”两个动词,传神地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图,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给人以清新之感。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内容:颈联写植物的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炼字:“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
19、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形象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续表原文词语解释赏析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表现手法: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之情。“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一派春和景明气象。“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参考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
20、,不知哪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泥在筑巢。繁茂又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使人眼花缭乱,才长出来的小草刚刚能够遮盖住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观赏不够,尤其是那绿杨浓阴下的白沙堤。【文学常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本诗主旨】本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写作特点】1.善于把握景物的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如颔联。2.直抒胸臆。如尾联。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春意盎然的景色,抒发了诗人
21、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B颔联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几处”“谁家”妙在说不清,让读者放飞想象。C颈联中,诗人看到的是一幅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D尾联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2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早春场景。 示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不停地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3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动词:争、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
22、贵;一个“啄”字,描写出燕子忙碌而兴奋的样子,把燕子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全诗洋溢着早春的活力与生机。 4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的“乱”“浅”的妙处。“乱”字形象地描绘出各种不知名的野花色彩斑斓,形态各异,让人目不暇接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第18首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八上)原文词语解释赏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内容: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虽身处闹市,却不受世俗的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境
2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尔:如此,这样。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于自问自答中揭开了谜底。“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心远”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表现手法:通过对客观景物“菊”“南山”的描写,衬托诗人乐得其所的“悠然”心境。炼字:“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知、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相吻合。续表原文词语解释赏析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山气:山间的云气。日夕:傍晚。结构:“山气日夕佳”承上启下,紧承上句点明南山暮景的美好
24、,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的景象。表现手法:象征。以“飞鸟”象征自己,表现了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和惬意情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内容:“真意”即自然之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抽象“自然”,两者在诗中浑融混一,难辨彼此,达到了“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这两句既点破了全诗的意趣在一个“真”字,又留下不尽之意让读者去体味。【参考译文】把房舍建造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感觉不到车马往来的喧嚣。若问我为什么能够这样?只要内心超凡脱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中看见了远处的南山。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分更加秀丽,成群的小鸟结伴而归。这情景中蕴含
25、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文学常识】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本诗主旨】诗人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悠然的田园生活,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悠然自得的心境。【写作特点】1.说理、抒情、写景融为一体。前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基调,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2.语言平易朴素,富于情趣与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没有隐居在深山,而是身居闹市,却不
26、受世俗烦扰。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心远”一词,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心的精神世界。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可谓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迷惘的情形,也表达出诗人因辞官归隐后淡淡的忧伤。2“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示例: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以飞鸟自喻,借万物自由自在,随性而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否换成“望”? 不能。“见”是无意识的“瞥见”,它写
27、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之境;而“望”则是有意识地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第19首春望唐杜甫(八上)原文词语解释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炼字:“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杂草丛生,因战乱而荒芜的满目凄凉之景。诗人写望中所见,寓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气氛。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形成强烈的反差,写出了沦陷了的长安的悲惨景象,从而揭露安史叛军的罪行,表达了对祖国国都的哀悼,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
28、恨别/鸟/惊心。炼字、修辞:“溅”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诗人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借花鸟表现出来。“感时”“恨别”都凝聚着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情感:移情于物,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结构:承上启下。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修辞:“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家书的珍贵。内容:这两句正写恨别。写出了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而音信不至的焦急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续表原文词语解释赏析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浑:简直。胜:能够承受、禁得起。炼字:“白头”为愁所致,“搔”字是对
29、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参考译文】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战事持续了好几个月仍不停息,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住了。【本诗主旨】本诗通过写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写作特点】1.化情思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如颔联。2.这首诗语言精练,富有韵律美。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
30、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B首联中“深”字形象地描写出战乱中长安城草木丛生、满目凄凉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的大火。D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2请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将诗人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借花鸟表现出来,借以抒发作者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3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简要评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这两句具体写到了国事和家事。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的情形。“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4说说你对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理解。面对沦陷的山河,诗人因焦虑而不断搔首叹息,头发纷纷落下,已经无法梳髻插簪,可见其苍老之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