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 5.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63457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 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 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 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 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 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 5.docx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 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 5.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 5.docx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5

 

第13首 野望 [唐]王绩

(八上)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东皋/薄暮①/望,

徙倚②/欲何/依。

①薄暮:

傍晚。

薄,接近。

②徙倚:

徘徊。

炼字:

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

“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内容:

颔联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

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出浓浓的秋意,为下面两句设置了背景。

牧人/驱犊③返, 

猎马/带禽归。

 

③犊(dú):

小牛。

这里指牛群。

内容:

颈联写人,写近景、动态:

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看到牧人猎人皆有所归,“我”却独无,景中折射出诗人忧郁、落寞的心绪。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④。

 

④采薇:

采食野菜。

后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情感:

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直接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

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识相知的朋友,孤独无依,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之士了。

【参考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文学常识】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g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本诗主旨】本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彷徨、孤独和苦闷的情怀。

【写作特点】1.情景交融。

如颔联、颈联。

2.动静结合。

如颔联写静景,颈联写动景。

3.首尾呼应。

如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喜悦的心情,也抒发了诗人思亲念乡的情怀。

B.“徙倚欲何依”中的“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C.“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是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随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D.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的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2.试描述本诗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第14首 黄鹤楼 [唐]崔颢

(八上)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昔人①/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①昔人:

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内容:

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

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yī)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神异渺茫。

炼字:

一个“空”字,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下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②。

②悠悠:

飘飘荡荡的样子。

炼字:

“不复返”包含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

“白云”寄托着诗人对世事难料的感叹。

“千载”使人看到了时间的邈远,“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虚无。

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晴川③/历历④/汉阳树,

芳草/萋萋⑤/鹦鹉洲。

③晴川:

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川、原野。

④历历:

分明的样子。

⑤萋(qī)萋:

草木茂盛的样子。

内容:

诗人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中来,写出了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明丽如画。

修辞:

对偶。

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日暮/乡关⑥/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⑥乡关:

故乡。

炼字:

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辗转起伏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情感:

以抒情作结,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参考译文】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飘飘荡荡的白云。

晴日里的汉阳原野,树木葱翠,清晰可辨。

长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

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文学常识】崔颢(hào)(?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纤艳。

后历边塞,诗风转为雄浑奔放。

【本诗主旨】本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写作特点】1.由景生情,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

2.声调自然,音节洪亮。

如颈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晴空万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芳草长得极其茂盛。

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

3.全诗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请在整体感悟全诗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第15首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八上)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单车①/欲问边②,

属国/过居延。

①单车:

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②问边:

慰问边关守军。

内容:

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是说随从较少,轻车简从。

这样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

“属国”,是诗人自称;实际诗人并不需经过居延,这样写,也是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

征蓬③/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③征蓬: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修辞:

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炼字:

“出”“入”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中“直”“圆”描绘的静态景物相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大漠/孤烟④直,

长河⑤/落日圆。

④孤烟:

指烽烟。

⑤长河:

指黄河。

炼字:

“孤”写出了边塞景物的单调,“直”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孤”“直”二字写出了景物的简单纯净,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长”写出了沙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的特点,“圆”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合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景象:

这两句诗空间阔大,层次丰富,线条清晰,色彩鲜明,极富画面感。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萧关/逢候骑⑥,

都护⑦/在燕然。

⑥候骑: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⑦都护:

这里指前线统帅。

用典:

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交代出使的结果,暗示前线战事取得了胜利。

情感:

这里诗人的情绪已经高涨起来,似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

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达出诗人的达观。

【参考译文】(我独自)轻车简从去慰问边关守军,行进在居延地区。

(我)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飘向塞外,又像振翅北飞的大雁进入胡人的地方。

茫茫大漠上一柱烽烟笔直地升上天空,夕阳西下,黄河上一轮落日又大又圆。

在萧关遇到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得知前线统帅已在燕然。

【文学常识】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

唐朝诗人、画家。

有“诗佛”之称。

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本诗主旨】本诗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面对大漠雄浑景象时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

【写作特点】1.叙事直白平实,语言简单朴素,内容明晰易懂。

如首联。

2.诗中有画。

如颈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2.[2019年贺州9

(1)题2分]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

广阔无垠的大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如带,一轮落日孤悬于地平线之上,显得又大又圆。

3.[2019年贺州9

(2)题2分]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耐人寻味,请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自比,抒写了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表达了思乡的情怀,也透露了被排挤出朝廷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第16首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八上)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渡远/荆门外,

来从①/楚国游。

①从:

往。

内容:

首联叙事,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到达荆门外。

以“荆门外”“楚国游”交代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②流。

②大荒:

辽远无际的原野。

内容:

颔联、颈联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

炼字: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位置的渐变与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内容:

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将水中的明月比作飞下的天镜,反衬江水的平静;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化万千,如梦如幻,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仍怜③/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③怜:

喜爱。

修辞、情感:

“故乡水”指流经故乡的水,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情感。

【参考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依旧怀念故乡的水,它把我送到万里之外。

【本诗主旨】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既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和思念之情。

【写作特点】1.动静结合、移步换景。

如颔联、颈联。

2.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

如颈联。

3.运用拟人修辞。

如尾联。

4.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

如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B.颈联承接颔联,变换视角,通过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来展现令人陶醉的江上美景。

C.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

D.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2.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

示例:

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江水浩荡在广阔无垠的大荒原上流淌。

 

                第17首 钱塘湖①春行 [唐]白居易

(八上)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②西,

水面初③平/云脚低。

①钱塘湖:

即杭州西湖。

②贾亭:

即贾公亭。

③初:

刚刚。

内容:

首联点题,交代游踪。

勾画了西湖早春的轮廓,是从大处落笔。

画面描述:

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

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冬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堤持平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④,

谁家新燕/啄春泥。

④暖树:

向阳的树。

内容: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的时候,“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

可谓描摹细腻。

炼字:

用“争”和“啄”两个动词,传神地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图,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给人以清新之感。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内容:

颈联写植物的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

炼字:

“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形象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续表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⑤。

⑤白沙堤:

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表现手法: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之情。

“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一派春和景明气象。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参考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不知哪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泥在筑巢。

繁茂又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使人眼花缭乱,才长出来的小草刚刚能够遮盖住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观赏不够,尤其是那绿杨浓阴下的白沙堤。

【文学常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本诗主旨】本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写作特点】1.善于把握景物的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如颔联。

2.直抒胸臆。

如尾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春意盎然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颔联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几处”“谁家”妙在说不清,让读者放飞想象。

C.颈联中,诗人看到的是一幅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尾联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2.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早春场景。

示例:

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不停地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3.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动词:

争、啄。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出燕子忙碌而兴奋的样子,把燕子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全诗洋溢着早春的活力与生机。

4.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的“乱”“浅”的妙处。

“乱”字形象地描绘出各种不知名的野花色彩斑斓,形态各异,让人目不暇接的景象。

“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

                第18首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八上)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结庐①/在人境②,

而无/车马喧。

①结庐:

建造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②人境:

喧嚣扰攘的尘世。

内容: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虽身处闹市,却不受世俗的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境。

问君/何能尔③?

心远/地自偏。

③尔:

如此,这样。

修辞: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于自问自答中揭开了谜底。

“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

“心远”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

悠然④/见南山。

④悠然:

闲适淡泊的样子。

表现手法:

通过对客观景物“菊”“南山”的描写,衬托诗人乐得其所的“悠然”心境。

炼字:

“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知、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相吻合。

续表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山气⑤/日夕⑥佳,

飞鸟/相与还。

⑤山气:

山间的云气。

⑥日夕:

傍晚。

结构:

“山气日夕佳”承上启下,紧承上句点明南山暮景的美好,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的景象。

表现手法:

象征。

以“飞鸟”象征自己,表现了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和惬意情怀。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内容:

“真意”即自然之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抽象“自然”,两者在诗中浑融混一,难辨彼此,达到了“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

这两句既点破了全诗的意趣在一个“真”字,又留下不尽之意让读者去体味。

【参考译文】把房舍建造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感觉不到车马往来的喧嚣。

若问我为什么能够这样?

只要内心超凡脱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中看见了远处的南山。

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分更加秀丽,成群的小鸟结伴而归。

这情景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文学常识】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本诗主旨】诗人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悠然的田园生活,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悠然自得的心境。

【写作特点】1.说理、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前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基调,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2.语言平易朴素,富于情趣与理趣。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没有隐居在深山,而是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

B.“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心远”一词,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心的精神世界。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可谓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迷惘的情形,也表达出诗人因辞官归隐后淡淡的忧伤。

2.“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示例:

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

以飞鸟自喻,借万物自由自在,随性而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否换成“望”?

不能。

“见”是无意识的“瞥见”,它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之境;而“望”则是有意识地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第19首 春望 [唐]杜甫(八上)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国破/山河在,

城①春/草木深。

①城:

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炼字:

“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杂草丛生,因战乱而荒芜的满目凄凉之景。

诗人写望中所见,寓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气氛。

修辞: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形成强烈的反差,写出了沦陷了的长安的悲惨景象,从而揭露安史叛军的罪行,表达了对祖国国都的哀悼,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炼字、修辞:

“溅”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诗人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借花鸟表现出来。

“感时”“恨别”都凝聚着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情感:

移情于物,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结构:

承上启下。

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烽火②/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②烽火: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这里借指战事。

修辞:

“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家书的珍贵。

内容:

这两句正写恨别。

写出了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而音信不至的焦急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续表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白头/搔更短,

浑③欲/不胜④簪。

③浑:

简直。

④胜:

能够承受、禁得起。

炼字:

“白头”为愁所致,“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

【参考译文】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

战事持续了好几个月仍不停息,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住了。

【本诗主旨】本诗通过写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写作特点】1.化情思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

如颔联。

2.这首诗语言精练,富有韵律美。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B.首联中“深”字形象地描写出战乱中长安城草木丛生、满目凄凉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的大火。

D.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2.请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

将诗人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借花鸟表现出来,借以抒发作者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3.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简要评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

这两句具体写到了国事和家事。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的情形。

“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4.说说你对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理解。

面对沦陷的山河,诗人因焦虑而不断搔首叹息,头发纷纷落下,已经无法梳髻插簪,可见其苍老之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