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44.67KB ,
资源ID:2862487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624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病理学.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病理学.docx

1、病理学家畜病理学(动物病理学) 绪 论 一、家畜病理学的概念 是研究患病动物各器管系统的代谢变化、机能改变和形态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病理学包括病理生理和病解剖:前者是阐述代谢改变和机能障碍的关系,后者是探素形态学变化和机能改变的关系。 疾病: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子相互作用,产生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具有四方面的特征:是病因与机体相互斗争的结果;是完整机体的反应;是一对矛盾斗争的过程;生产力下降。 二、动物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病理学总论 论述疾病的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分为血液循环障碍、水盐代谢障碍、细胞和组织的损伤、适应与修复、炎症和肿瘤。 各 论 论述各系统器官的疾病、传染病和寄

2、生虫病的病理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分为系统病理和疾病病理。 动物病理学总论和各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总论是病理学的基础,是学习各论所必须的基础知识;运用总论知识,通过各论具体疾病,以加深对各种疾病的认识,并巩固对总论的理解。 三、动物病理学在兽医科学中的地位 动物病理学是兽医科学的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桥梁。 它以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知识为基础,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动物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又为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寄生虫病学等学科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四、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3、1、尸体剖检(autopsy):简称尸检,即对动物尸体或对发病动物扑杀进行病理剖检。分析病变的相互关系,查明死因,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剖检对一些群发性疾病如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等及时作出诊断,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2、动物实验:用实验动物复制动物疾病的模型,根据研究需要对其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进行系统的检测和观察研究。动物实验常用于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其发生、发展过程等。 3、临床病理学研究:是对自然发病动物的血液、尿液、粪便、渗出物、酶等做实验室化验分析,以明确发病原因及发病动物体内机能、代谢或某些形态结构的改变,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4、活体组织检查:运用切除、穿刺等手术方法

4、从发病动物活体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5、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学习家畜病理学,对疾病的认识应树立四个重要的观点:整体的观点;运动发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 五、动物病理学的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观察方法) 1、大体观察:主要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量尺和衡器等对尸体、器官和组织中病变的大小、形状、重量、色泽、质度、表面及切面形态进行观察和检测。 2、组织和细胞学观察: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变化。HE染色 3、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应用某些能与组织细胞化学成份特异性结合的显色试剂,显示病变组织细胞内的蛋白质、酶类、核酸、糖类和脂类等化学成份的改变。如过碘酸schi

5、ff反应(PAS)可用来显示细胞内的糖原成份;冰冻切片,苏丹染色使脂肪染成桔红色。 4、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5:电子显微镜观察 近年来动物病理学研究中不断应用新技术。如放射自显影、流式细胞仪、核酸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动物病理学的研究中。一些更新的技术,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电子遂道扫描显微镜已开始在病理学研究中应用。第一章:血液循环障碍 定义:血液循环障碍是心血管系统受到损害,血容量、血液性状改变,血液运行异常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过程。主要表现为充血、贫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与梗死,以及DIC和休克。 第一节:充血(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淤血) 一、原因和发生

6、机理 充血的原因较多,如物理、化学、生物性因素等只要达到一定强度都可能引起充血。在局部组织或器官长期受压,当压力骤然解除,受压部位内的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使局部充血,称为减压充血。充血发生机理包括神经反射和体液因素作用两方面。 静脉充血原因 静脉受压力:静脉受外力压迫所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使血液回流受阻,相应部位的器官或组织发生淤血。 静脉阻塞:静脉血栓形成导致静脉管腔阻塞,使血液回流障碍引起淤血。 心力衰竭和胸内压升高:在肺静脉回流障碍,导致肺淤血。体循环静脉回流障碍,导致全身器官和组织淤血。 二、病理变化 1、动脉充血:局部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引起相应血管内血液增多的现象。 病理变化:

7、眼观,组织鲜红、肿胀,局部温度增高。镜下,毛细血管增多,内充满有多量的红细胞。 2 静脉淤血:局部静脉血回流受阻,静脉血滞留于该部血管现象。 病理变化:眼观,粘膜皮肤发绀、淤血水肿或淤血性出血,皮肤弹性降低。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充血多是暂时性反应,病因消除后局部血量即可恢复正常。充血是机体的防御适应性反应之一。 脑和脑膜充血可使颅内压升高引起神经症状,有病变的动脉充血可造成血管破裂性出血。 短暂的淤血在病因消除后可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状态。 长时间的淤血会引起一系列变化。淤血的毛细血管壁受损,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导致局部组织发生水肿、出血,及细胞发生萎缩、变性,坏死。在此基础

8、上间质结缔组织增生,使组织器官发生硬化,称为淤血性硬化。 第二节:出血 一、出血的定义: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 二、出血的类型、原因和病理变化 根据其发生机理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渗出性出血两类。 1、破裂性出血: 由于心脏或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称为破裂性出血。外伤、炎症、恶性肿瘤的侵蚀、动脉硬化等因素可引起破裂性出血。 2、渗出性出血: 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漏出到血管外,称渗出性出血。缺氧、感染、中毒、某些维生素缺乏可引起渗出性出血。 三、病理表现 1、外出血-呕血、便血、尿血、咳血和鼻血等。 2、内出血:血肿(血液积聚于组织间隙或脏器的被膜下);积血(

9、血液流入心包腔、胸腹腔);瘀点与瘀斑(皮肤、粘膜、实质脏器内形成的的出血点与出血块);出血性浸润(血液弥漫性浸透于组织间隙)。 出血性素质:当机体具全身性渗出性出血倾向时称出血性素质。 四、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一般小血管的破裂性出血,多可自行停止,进入体腔或组织间隙的血液,可被逐渐吸收、机化或形成包囊 。 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部位、持续时间。 大血管的破裂性出血,失血量大,当失血达循环血量20-25%以上,即可发生休克。 发生在重要器官的出血,即使出血量少,也可引起严重后果,如脑干出血常因呼吸和循环中枢受压而致死。 少量缓慢的渗出性出血,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但大范围的渗出性出血

10、能导致出血性休克。长期持续的小量出血可引起贫血。 第三节:血栓形成 一、定 义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份相互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mbus)。 二、形成的条件和机理 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内皮细胞损伤后,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促使血小板粘集于损伤部位,促发血小板释放ADP和血栓素A等,从而使更多的血小板不断地吸附,相互粘集。暴露的胶原纤维同时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引起血液凝固。 2、血流流动状态的改变:血流缓慢或涡流形成时,会使血液正常状态改变,轴流的血小板进入边流,增加了与血

11、管内膜的接触,进而可能粘附于内膜。血流减慢和涡流形成,还有助于激活凝血因子在局部达到凝血所需的浓度,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 3、血液凝固性增加:是指血液易于发生凝固的状态,通常由于血液中凝血因子激活、血小板增多或血小板粘性增加所致。如妊娠、手术后,严重创伤,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增多,粘性增加,同时凝血因子含量也增加,呈血液高凝状态。 上述血栓形成的条件往往同时存在,相互影响,但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又不完全相同。 三、血栓形成的过程和形态特征 血栓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血栓通常包括血栓头部、体部和尾部。 四、血栓的形态 由于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其形态结构也不完全一致。如颈静脉血栓、心内膜血栓、肺内多

12、发性血栓,肠系膜静脉血栓和透明血栓。 透明血栓:透明血栓是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的微小血栓,(主要是毛细血 管和微静脉),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故又是称为微血栓。最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如脑透明血栓、肺透明血栓、肾透明血栓和肝透明血栓。 五、血栓的结局 1、溶解和吸收:小的血栓可由纤维蛋白溶酶和蛋白水解酶完全溶解吸收。大的血栓则可被部分溶解软化,脱落成为血栓性栓子。 2、机化与再通:血栓形成后,从血管壁向血栓内长入肉芽组织取代血栓,这一过程称为血栓机化。血栓形成后,可逐渐干燥收缩,血栓内部或血栓与血管壁间可形成裂隙,血管内皮细胞生长被覆于裂隙的表面,形成新的相互沟通的管道,血液

13、通过后使血栓两端的血流贯通,这种现象称为再通。 3、钙化:没有软化吸收或机化的血栓,可因钙盐沉着而变成坚硬的团块。静脉中的血栓钙化后称静脉石(Phleblith)。 六、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1、阻塞血管: 动脉内血栓形成,可使相应部位发生缺血,甚至引起梗死。静脉内形成血栓,则可引起局部淤血、水肿、出血甚至发生坏死。 2、引起栓塞: 血栓整体或部分脱落,形成栓子,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形成栓塞。 3、心瓣膜变形: 心瓣膜血栓的机化可导致瓣膜变厚,粘连而造成瓣膜口狭窄,也可引起瓣膜卷曲、缩短而致瓣膜关闭不全。 4、微血栓形成和器官与组织的功能障碍: 循环小血管中大量微血栓形成,可引起组织器官的坏死和功能

14、障碍,同时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引起全身广泛性的出血和休克。 第四节 栓塞 一、定义 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embolism),阻塞血管腔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脱落的血栓、脂肪滴、气体、瘤细胞集团、寄生虫或虫卵、细菌团块均可构成栓子。 二、血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1、血栓性血栓: 由脱落的血栓引起的栓塞,是栓塞中常见的一种。其影响取决于栓子的大小,栓塞的部位以及能否迅速建立侧枝循环。来自静脉系统和右心的血栓性栓子引起肺动脉栓塞时,如果是较小的栓子阻塞动脉小分支,因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有较丰富的吻合支不会引起严重影响。但

15、若肺脏严重淤血,或栓子数量多,或栓子大,则可导致病畜呼吸困难、粘膜发绀、休克、甚至突然死亡。来自左心和动脉系统的血栓性栓子可引起全身各器官的动脉栓塞,如缺乏有效的侧枝循环则可导致局部缺血和梗死。 2、脂肪性栓塞:是指脂肪滴进入血流并阻塞血管,例如肺脂肪性栓塞。 3、气体性栓塞: 是指大量气体进入血液或溶解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在循环血液中形成气泡并阻塞血管。当前后腔静脉损伤时,气体可从破裂口进入静脉形成气体栓子,空气进入右心后与血液混合后形成大量泡沫状液体,占据心腔不易被排出形成气体栓塞,从而阻碍静脉血回流和向肺动脉输出,严重时导致急性心力衰竭动物死亡。 4、其它栓塞:肿瘤细胞栓塞,多由恶性肿瘤细胞侵入血管随血液这行并阻塞血管,可在该部引起移传瘤。细菌性栓塞,通常是由感染灶中的病原菌的菌团形式阻塞毛细血管,可在该部形成新的感染灶,例如肾细菌性栓塞。 5、肾细菌性栓塞:来自左心内膜炎灶的细菌团块随动脉血运行,阻塞肾小球毛细血管,形成肾细菌性栓塞。 第五节:梗死 一、定义 梗死:组织因缺血而造成的坏死。 二、梗死的原因 1、动脉阻塞: 血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