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95.23KB ,
资源ID:28618607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6186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有机化合物2.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有机化合物2.docx

1、有机化合物2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本 章 说 明一、教学目标1.了解甲烷、乙烯、苯的主要性质及它们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重点认识典型化学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特点。2.通过对上述典型有机物分子结构的认识,初步体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性质的影响。3.结合生活经验和化学实验,了解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加深认识这些物质对于人类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重要性。4.通过对几种重要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学习,体会有机物跟无机物的区别和联系,初步学会化学中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初步形成对于有机化学领域的学习兴趣。 二、内容分析1.地位和功能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

2、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有甲烷、乙烯(制品)、乙醇(酒)、乙酸(醋)、糖、油脂、蛋白质等,这些物质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即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

3、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2.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要求,本章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到有机物的类概念和它们的性质(如烯烃、芳香烃、醇类、羧酸等)。为了学习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只简单介绍了烷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没有涉及烷烃的系统命名等。教材特别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从实验开始,组织教学内容,尽力渗透结构分析的观点,使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不盲目扩充代表物的性质和内容,尽量不涉及类

4、物质的性质,注意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甲烷、乙醇、乙酸的认识,建立有机物 “(组成)结构性质用途” 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教材增加了章图、结构模型、实验实录图、实物图片等,丰富了教材内容,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3.内容结构本章的内容结构可以看成是基础有机化学的缩影或概貌,可表示如下:这些典型代表物,基本涵盖了基础有机化学的各类物质,以期使学生能从中了解有机化学的概貌。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典型物质的有关反应、结构、性质与用途等知识,教材采用了从科学探究或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

5、角度深化认识。如:甲烷、乙烯的研究,乙醇结构的研究,糖和蛋白质的鉴定等,都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引入方式。同时特别注意,动手做模型,写结构式、电子式、化学方程式;不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总之,本章教学中应该主要把握以下三点:1.教材的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以具体典型物质的主要性质为主;2.注意不要随意扩充内容和难度,人为增加学生的学习障碍;3.尽量从实验或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组织或设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之中。三、课时建议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2 课时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3 课时第三节生活中两

6、种常见的有机物2 课时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2 课时复习和机动2 课时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一、教学设计学生已经知道甲烷是一种化石燃料,可以燃烧,能从甲烷的组成上认识燃烧反应的产物。本章教学再次选择甲烷,主要考虑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便于学生从结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类推烷烃的结构和性质,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因此,本节教学的设计,要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体现认识的渐进发展性原则;同时,考虑到学生前面已经具有了一些有关物质结构的上位概念,应当在有机化合物的学习中紧紧抓住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

7、础。本节教学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甲烷的取代反应;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本节教学难点:主要是学生有机物立体结构模型的建立,具体体现在如何将甲烷和烷烃的结构特点、有机物的成键特点从实物模型转换为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模型,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的层面认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1.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模式的设计,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逻辑顺序,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水平设计不同的流程。【教学设计】提出问题:甲烷中的原子如何连接?实践活动预测性质探究实验取代反应类推烷烃结构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有机物的成键特点。【教学设计】提出问题:除燃烧外,甲烷还有哪些性质? 探究实验甲烷与氯气如何反应?甲烷的结构实践活动(制作模型、书写甲

8、烷氯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践活动(甲烷模型和烷烃中C原子的可能连接方式)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有机物成键特点。两种设计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是从结构出发,预测性质,用实验检验;还是从探究实验出发,归纳性质,从结构角度提升认识。本质还是演绎方法和归纳方法的不同运用,即自然科学研究的两种主要过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2.教学策略设计根据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在具体教学组织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群,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加以灵活运用。本节可能用到的策略主要有:(1)课时划分:甲烷的性质1课时、烷烃1课时。(2)问题创设:复习、“西气东输”资料、沼气应用、煤矿事故。(3)内容呈现:实践活动(模型制作)、探究

9、实验、模型、图表、图片、甲烷、烷烃的多媒体动画。(4)方法手段: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学生制作等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控制、比较、类比、模拟、抽象、模型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5)评价反馈:保留5分钟反馈练习时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下一种或多种评价活动。如:多媒体呈现形成性练习题、课堂同步检测卷、学生自我总结、绘制本节知识结构、列出未解决问题清单、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评价等。 二、活动建议【实践活动】甲烷模型的制作可以有多种方式,不一定要在课上完成。可以给学生留预习任务,让学生在家完成24个模型,上课时带来;如果学校有可以插拔的结构模型,效果会更好;如果没有可以让学生自己用橡皮泥、木棒等代用品

10、制作简易模型。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在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空间模型的认识,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简单方法。【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有多种组织形式,以下给出一种模式,仅供参考。问题甲烷在常温下稳定,但当条件改变时,是否可以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实验实验条件控制 1:在收集好甲烷的试管中,迅速加入0.5 g KMnO4和1mL盐酸,用黑纸包好。实验条件控制 2:在收集好甲烷的试管中,迅速加入0.5 g KMnO4和1mL盐酸。距离15 cm用燃着的镁条(日光、高压汞灯等其他光源)照射。实验测试:用润湿的蓝色石蕊试纸在瓶口检验实验要求:实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先把盐酸吸在滴管中,量不能

11、大,操作快,瓶塞不能盖得太紧。甲烷与氯气的比例在14最好;室内光线下反应在1520分钟完成;日光下发生爆炸;点燃镁条(距离在15 cm左右),反应可在23分钟内完成。实验事实及处理反应条件反应物状态生成物状态反应中的现象试纸的变化实验1实验2表征性抽象(1) 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2) 黄绿色逐渐褪去,瓶壁出现油状液滴,说明产生了不溶于水的物质。(3) 瓶口有白雾,使试纸变红,推断有氯化氢生成。结论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可以反应。由于没有尾气处理装置,可能会有少量氯气逸出,教师要事先准备稀NaOH溶液或浸满NaOH溶液的棉团,实验结束时放在瓶口,有效处理尾气,树立安全和环保意识。三、问题交

12、流【学与问】烷烃的结构与甲烷类似,但也有不同,教学中可从甲烷的模型出发,重点研究3个和4个C的连接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是否为直线结构?键是否可以旋转?C原子有没有其他连接方式?由于不必涉及烷烃命名和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这部分教学可以在学生制作活动中一起完成。【思考与交流】有机物中碳原子成键特点可以让学生自己猜想,到黑板上写出可能的连接方式,为第二节学习乙烯打下伏笔。同时,从C原子的四价原则、同分异构体等角度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四、习题参考1.C 2.A C 3.D 4.A 5.C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一、教学设计乙烯和苯是两类烃的重要代表物。学习了甲烷和烷烃的性质,学生

13、能初步从组成和结构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但需要对“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进一步强化认识;乙烯和苯的教学都能起到这种作用。另外,学生能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乙烯和苯的广泛应用,再学习它们的性质,强化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本节教学重点:乙烯的加成反应、苯的取代与加成反应。让学生通过实验初步了解有机基本反应类型,形成对有机反应特殊性的正确认识,并能从结构上认识其反应特点。本节教学难点:乙烯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苯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苯的取代反应与烷烃取代反应的区别。1.教学模式设计由于本节内容的安排与以往的教材顺序有所不同,主要强调从生活实际出发,寻找学生熟悉的素材组织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式

14、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选择可利用的素材设计或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给学生适当的动手实验、表达和交流的机会,研究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化,力图有所创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设计】提出问题:描述与乙烯有关的化学制品的外观、用途和来源能否从石油中得到乙烯?探究实验:从石油分馏中得到的石蜡油进一步加热会得到什么?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讨论交流:上述两种溶液褪色的原因?可能的结论?乙烯与烷烃结构的差异性?得出结论:加成反应、加成反应与取代反应的区别(从C的成键特点理解)。评价与反馈:练习电子式、结构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情景创设:

15、提前布置学生实践活动(水果的催熟实验),或网上查阅水果催熟的相关资料。展示交流:说明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如何得到这种物质?探究实验:加热分解石蜡油,观察现象?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观察现象。讨论交流:溶液褪色的原因? 这种物质的可能结构?与烷烃结构的差异性?得出结论:加成反应、加成反应与取代反应的区别。评价与反馈:练习电子式、结构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说明乙烯的重要用途。【教学设计】提出问题:苯的分子式为C6H6,写出原子可能的连接方式,给出实际的表示方法。猜测可能的性质?探究实验:观察苯的物理性质,向少量苯中滴加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观察现象?讨论交流

16、:这种物质与烷烃和乙烯结构的差异性?还可能发生哪些反应?用多媒体动画给出苯的溴代和硝化反应,降低学生认识的难度。得出结论:苯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比加成反应易于发生。评价与反馈:练习书写苯的溴代、硝化和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说明苯的重要用途。不论是上述哪种设计,都要考虑到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希望老师能有自己更新创意的设计。2.教学策略设计具体教学组织中使用的教学策略群相对比较固定,一般常用的教学策略使用频率较高,有时一节课的重复次数也较多,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灵活运用。本节可能用到的策略主要有:(1)课时划分:乙烯的性质1课时、苯的性质1课时。(2)问题创设:找出生活中乙烯和苯

17、的制品、水果的催熟实验、乙烯和苯分子结构的变化等。(3)内容呈现:实践活动(水果的催熟实验)、探究实验(石蜡油分解)、模型、文字资料、图片、苯实验的多媒体动画等。(4)方法手段:讲授、学生制作与实验、小组合作、比较、类比、模拟、模型、假说、讨论、抽象等。(5)评价反馈:列表比较加成反应与取代反应,比较甲烷、乙烯、苯的结构和性质。二、活动建议【实践活动】水果催熟实验也可以设计成实验条件控制的系列实验,让学生归纳出乙烯的主要性质。实验:集气瓶中放青色、未熟的水果(蔬菜),在空气中盖上玻璃片;实验:集气瓶中放青色、未熟的水果(蔬菜),通入一定量的乙烯;实验:集气瓶中放青色、未熟的水果(蔬菜),瓶底放

18、少量KMnO4固体,通入一定量的乙烯;在实验中,让学生总结实验的设计方案,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更关注过程与方法的形成与训练。【科学探究】实验装置也可以改为右图所示装置;在试管中加入石蜡油和氧化铝;试管放在冷水中;试管中加入KMnO4溶液或溴水。实验要点:(1)石棉要尽量多吸收石蜡油。(2)石蜡油分解反应的温度要在500 以上。(3)实验中要注意防止倒吸;最好是教师演示实验;没有条件做实验的学校,可以放录像或其他多媒体资料。(4)KMnO4用稀溶液,3 mL该溶液中一般加入23滴稀H2SO4溶液,增加KMnO4溶液的氧化性。(5)配制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时,20 mL四氯化碳加12滴溴即可。三

19、、问题交流【思考与交流】乙烯和苯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呈现实物样品,也可以放多媒体资料,最好要求学生自己参与活动,按小组寻找乙烯和苯的化学制品,体会它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四、习题参考3.B 4.B D 5.C 6.A D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一、教学设计在初中化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了乙醇和乙酸的用途,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乙醇和乙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这两种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

20、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学重点:官能团的概念、乙醇、乙酸的组成、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本节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和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乙酸的酯化两个重要反应。1.教学模式设计乙醇、乙酸教学模式设计是各类公开或观摩课经常选用的内容,具有很丰富的素材来源可参考,在新课程中,乙醇、乙酸的教学模式也将是重点开发的领域。【教学设计】合作教学模式(乙酸为例):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

21、组,注意组间的水平接近,组内水平有差异,使小组探究和讨论能顺利开展起来。提出问题:怎么证明食醋中含有醋酸?小组设计组内讨论、组间质疑探究乙酸酸性实验实验乙酸的酯化反应分析乙酸的结构和酯化反应发生时断键的位置讨论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讨论乙酸在生活中的妙用。【教学设计】探究教学模式(乙醇为例)观察、归纳和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完成探究实验:乙醇与金属钠、乙醇与氧气的反应 总结实验现象分析乙醇结构认识乙醇性质、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讨论或网上查阅乙醇的用途 调查酗酒造成的社会危害,强化责任意识。【教学设计】探究教学模式(乙醇为例)。提出问题:观察乙醇的物理性质回忆乙醇的组成讨论乙醇分子中原子的连接

22、情况,提出假设CH3OCH3;假设CH3CH2OH讨论两种假设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必要时教师从键的类型和连接情况点拨)实验验证: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进一步假设乙醇发生氧化反应时的断键方式实验验证:乙醇的氧化反应 总结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课后活动小论文:调查酗酒造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你的建议,课后活动;课本剧,酒后驾车,课后活动;辩论赛,公款消费与中国酒文化。虽然上述每种模式各有特点,但都强调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参与程度,要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背景、兴趣和认知水平。例如,【教学设计】是假说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好,并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水平优势,提高探究教学的质量。2.教学策略

23、设计本节可能用到的策略主要有:(1)课时划分:乙醇1课时、乙酸1课时。(2)问题创设:生活图片或录像、实践活动:认识酒和醋;化学史:酒和醋的历史;小实验:食物发酵、自酿米酒;调查:参观啤酒厂。(3)内容呈现:观察样本、探究实验、图表、图片、乙醇、乙酸结构模型或多媒体动画等。(4)方法手段:讲授、学生制作与实验、小组合作、参观、调查、实验条件控制、类比、归纳、假说、模型、讨论、科学抽象等。(5)评价反馈:纸笔测试、小论文、展板、班级手抄报、辩论赛、生活知识抢答赛等。二、活动建议【实验3-2】所取的金属钠颗粒要大些,实验前吸干钠表面的煤油;也可以在表面皿中进行反应,表面皿上盖一干燥的玻璃片,放在实

24、物投影台上,以便于学生观察对比。【实验3-4】可以将吸收装置改为导管连接干燥管,干燥管下端插入液面以下防止倒吸,在饱和碳酸钠中加几滴酚酞,便于观察。【科学探究】(1)课题要求:设计实验,比较醋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2)具体设计:大理石与醋酸反应、碱面与醋酸反应。(3)实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要易得,从气体的产生、固体的消失等实验现象收集信息,也可以做一个表格,比较碳酸和醋酸的性质,加深对弱酸的理解。(4)其他建议: 根据学校的情况,可以补充乙酸酸性的其他实验。如乙酸与金属、乙酸与金属氧化物、乙酸与碱的反应等。 乙醇的消去反应实验,可作为课外活动或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由学生选择完成。三、问题

25、交流1.乙醇的氧化反应从乙醇的结构分析C、H、O原子形成的CH、CO、OH键的多种断裂组合,讨论乙醇可能的性质;这些内容可以指导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学习。2.乙酸的酯化反应乙醇与乙酸反应的断键方式,可能会引起学生的讨论,教师要注意从取代反应和188O同位素的示踪反应,说明酯化反应的本质。四、习题参考1.B 2.C D 3.A 4.C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一、教学设计本章主要介绍了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基本营养物质,这些物质与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又是生活中常见物质,在学习甲烷、乙烯、苯等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学习乙醇、乙酸等烃的衍生物的主要特点后,再学习糖类、油脂和蛋白质,可使学生对有机

26、物的初步认识相对完整,也可深化对不同有机物特点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做准备。由于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结构复杂,学生已有知识还不足以从结构角度认识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性质,课程标准只要求从组成和性质上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要盲目拔高,从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出发,认识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特点,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共同性质与特征反应。本节教学重点: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组成的特点;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主要性质。本节教学难点:葡萄糖与弱氧化剂氢氧化铜的反应;油脂的水解反应。1.教学模式设计由于课时有限,内容较多,设计的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特点,知道他们共同的性质,并能简单地加

27、以鉴别即可。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活动和讨论为主。【教学设计】提出问题:观察表3-3,归纳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特点观察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式图片,找出它们的结构特点实验3-5,总结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完成实验记录表格实验3-6阅读蛋白质和油脂的水解列表比较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采用讨论、演讲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加深对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组成、性质和用途的认识。【教学设计】网上查阅糖类、油脂和蛋白质与生命活动的关系小组合作讨论,每个小组介绍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某一个应用,学生评价其小组合作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引入还应从哪些方面进一步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问题实验3-5、实

28、验3-6(各小组可以分别选择相应的实验)列表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小结。两种设计的不同,主要在于从组成出发,探究性质,用实验检验;还是从用途出发,归纳性质,从结构角度提升认识。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应当让学生多参与设计和实验过程,提问的角度和深度应当充分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2.教学策略设计根据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在具体教学组织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群,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灵活运用。本节可能用到的策略主要有:(1)课时划分: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组成和性质1课时;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应用1课时。(2)问题创设:复习、生活中常见的有关物质、图片、美食录像、实物等。(3)内容呈现:网上查阅、探究实验、图

29、表、图片、多媒体动画等。(4)方法手段:讲授、学生实验、学生活动、实验条件控制、比较、类比、归纳、抽象等。(5)评价反馈:通过活动表现评价、档案袋评价、纸笔测试结合的综合评价,侧重评价学生的活动表现。二、活动建议【实验3-5】1.可以用银镜反应来代替。只要求观察实验现象,不要求书写反应有关的化学方程式。2.可以设计不同的含淀粉食品,从未加工的土豆到加工过的面包等,加深学生对特征反应的认识;也可以用相同浓度的淀粉溶液,控制不同的温度(冷淀粉溶液和热淀粉溶液),让学生归纳总结特征反应的适用范围。至于其中原因,可作为课外拓展性课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寻找答案。【实验3-6】可以设计成探究实验。如何证明

30、淀粉已开始水解?如何证明淀粉已水解完全?注意检测时溶液酸碱性的调节。其他活动建议:(1)有关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小论文评选;(2)有关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专题演讲;(3)小组展板比赛;(4)可放油脂水解的录像,或实验室中制取肥皂的录像;也可以将制取肥皂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在课外进行。三、习题参考1.C 2.A 3.B 4.D 5.(1)C 教学资源1.有机化学发展简介“有机化学”一词于1806年首次由瑞典的贝采里乌斯(J.J.Berzelius,17791848)提出,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19世纪初,许多化学家都相信,由于在生物体内存在着所谓的“生命力”,因此,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能存在有机物,而有机物是不可能在实验室内用无机物来合成的。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F.W hler,18001882)用氰经水解制得了草酸;1828年,他在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又使氰酸铵转化成了尿素。氰和氰酸铵都是无机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机物。维勒的实验给予“生命力”学说以第一次冲击。在此以后,乙酸等有机物的相继合成,使得“生命力”学说逐渐被化学家们所否定。有机化学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萌芽时期,由19世纪初到提出价键概念之前。在这一时期,已经分离出了许多的有机物,也制备出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作了某些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