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488.44KB ,
资源ID:2854486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5448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浮力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浮力教案.docx

1、浮力教案第十章 浮力 第一节 浮力 1课时 新授课 滕州市东郭中学物理教师 魏宝聚 使用日期:2014年4月21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过程与方法1.由死海不死的故事和咏鹅古诗认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2.学会用控制变量法实验探究浮力大小的决定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理解物理知识从生活中来,从身边来。2.在浮力大小的两个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体验探究物理现象的成功感。【教学重点】1. 由实验探究出浮力的第一个计算公式F浮=G-F。2. 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浮

2、力大小的决定因素。【教学难点】1. 分析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2. 根据浮力大小的猜想和控制变量法设计出实验探究过程。【教学准备】教师用:PPT课件、水槽、烧杯(两个)、相同体积的铜块、铝块、铁块、弹簧测力计、细线、乒乓球(1个)。 学生用:烧杯(500ml,12个)、细线、相同体积的铜块、铝块、铁块(各12个)、弹簧测力计(5N,12个)、水、盐水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小组教学【教学过程】主 要 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温故知新故事引入【复习提问】1. 液体压强的公式是什么?2.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课件展示】【讲故事】:相传2000年前,罗马帝国的远征军来到了

3、死海附近,击溃了这里的土著人,并抓获了一群俘虏,统帅命令士兵把俘虏们投进死海。奇怪的是,这些俘虏竟然没有沉下去,而是个个都浮在水面之上,统帅以为这是神灵在保佑他们,就把俘虏释放了。 【提出问题】真的有神灵相助吗?不是,是什么原因?【课件展示】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学生观看课件画面,聆听老师讲故事齐声回答:不是。齐声回答:是因为受到浮力它们都受浮力吗?【板书】:10.1浮力齐声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各个学习小组讨论发现:液体、气体都能产生浮力。二、新课讲授1.浮力定义2,浮力方向三实验探究你能总结出浮力的定义吗?板书: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力,这个力叫做浮力(用

4、F浮表示)演示实验: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后,会怎么样?你知道浮力的方向吗?老师点拨:应是竖直向上【课件展示】:小小练兵场(一)1.画出下列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示意图2.学生甲回答齐声回答:上升。学生乙回答:向上。在练习本上完成,用实物投影展示【说明】:1. 漂浮是指物体一部分在液体中,一部分露出液体。2. 浸没是指物体完全在液体下面。3.气体一样对浸在期中的物体产生浮力。【启发学生】:浸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对它的浮力吗?你会设计实验测出铝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吗?理解说明,并记在课本上学生分成12个学习小组,交流讨论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由组长评价这说明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减小呢?思考:铝块受到浮力(3

5、)实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你能根据下图推导出实验法测浮力的公式吗?观看课本图10.1-2,引导各个学习小组讨论,让组长教会组员 老师来回巡视指导浮力的测量方法: (称重法)F浮 = G FG: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F: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课件展示】小小练兵场(二)例.一个金属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时,示数为37牛 ,把它浸没在水中称时,示数为1牛,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把在练习本上的答案用实物投影展示如下:解:F浮=F1-F2=7-1=答:它受到的浮力是牛。 (4)测量长度时正确读取估计值。(5)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特殊方法 丙 丁 【以例代讲 突破难点】如图

6、甲、乙所示,被测物体长度分为 、 。【难点剖析】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被测物体末端正好落在短刻度线上时,我们读的估计值为零,记录时也不能省略,如图甲所示,其读数应为2.50 cm,不能读作2.5cm,若长度在两刻线之间,我们读数时的估计值就不为零,记录时要把估读值记上,如图乙所示,物体的长度为2.42 cm读估计值时,要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不能再向下读了,因为估读值本身已经不准确了,因此再向下读是没有意义的,不应读取【知识拓展】 1.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按下图测一枚纽扣的直径,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纽扣的直径是 cm。(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丙所示);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

7、数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计值。(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丁图中木块长度为2.77cm。(设计意图:通过亲身测量长度,感受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思考回答听讲解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深化认识,归纳总结出答案:2.50 cm;2.42 cm。思考交流: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是1mm,所以其分度值是1mm;纽扣的准确值是1.1cm;估计值是0.00cm;纽扣的直径是:1.1cm+0.00cm=1.10cm。答案: 1;1.103. 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关系(2)计时工具2. 给你如图所示的一段曲线,你能想办法测出这段曲线的长度吗

8、?【反馈练习二】1.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 尺精确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不正确。用A尺测量出的物体长度是 。讨论交流:先找一段柔软的棉线,让棉线沿着曲线的形状附着在曲线上,在曲线两端处的棉线上做记号。然后将棉线取下,伸直。最后用刻度尺测出棉线上两个记号间的长度,就是曲线的长度。(设计意图:渗透测长度的特殊方法等量替代法、化曲为直法。)讨论交流:刻度尺A分度值是1mm,刻度尺B分度值是0.2mm,分度值越小测量越精确,因此刻度尺A精确些。刻度尺B有刻度的一侧没有靠近被测木块,使用方法错误。被测木块的末端恰好落在短刻度线上,此时长度准确值为2.2cm,估读值为0

9、.00cm,所以木块长为2.20cm。答案:A; B; 2.20cm(或22.0mm)【过渡】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提出问题】1.你知道的时间单位有哪些?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2.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归纳强调】1.时间的单位:秒(s)、分钟(min)、小时(h)。换算关系是: 1 h60 min 1min60 s 2.计时工具:运动场和实验室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讨论回答:(1)时间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s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符号h),分钟(符号min)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 h60 min 1

10、 min60 s 1 h3600 s(2)计时工具:古代人用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现代生活中使用的各种钟、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3)时间的估测(4)实验:用停表测量时间。【设置活动】估测1分钟的时间。请三个同学上台面向黑板,其余同学当裁判,讲台桌上的时钟面向“裁判”,教师喊计时开始,三名若认为1min时间到则举手,比比看谁对1min的时间估测更准一些。【示范停表的使用】以实验室J1202机械停表为例。 停表是一种测时间间隔仪器。实验室机械停表J1202的外形如上图所示,A为归零按钮,B为计时控制按钮。第一次按下B时 表针开始转动, 第二次按下B时 表针停止转动,这时开始

11、读数,最后按下A时 表针弹回零点。简称:一按启动;二按停;三读数;四归零。机械停表在读数时,要分别读出分和秒并将它们相加。机械停表的大圈1整圈是30s,1大格是1s,每大格又均匀分成10个小格,所以每一小格是0.1s。小圈1整圈是30min,1大格是5min,每大格又均匀分成10个小格,所以每一小格是0.5min。小圈指针指示是6.5min偏后位置,大圈指针指示是19.8s,因此读数是6min49.8s。【引导实验】组织学生按课本步骤进行分组实验,对暴露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纠正。按要求进行,感受“1分钟”。先听讲明白后亲手操作,熟悉机械停表的使用。小组内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搞清楚电子停表的使用方

12、法。学生认真阅读说明书,摸索按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练习使秒表启动、停止和回零,并正确进行读数。各组学生按要求进行课本P14实验步骤(2)。【反馈练习三】如图所示机械停表读数是 min s。答案 3min38.30s讨论回答:机械停表的大圈1整圈是60s,1大格是1s,每大格又均匀分成10个小格,所以每一小格是0.1s。小圈1整圈是15min,每一小格是0.5min。小圈指针指示时间超过3.5min,大圈指针指示是38.30s,因此读数是3min38.30s。4.误差【提出问题】 1.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2.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3.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归纳总结】 1.由于受所

13、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2.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3.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反馈练习四】有五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他们测量的结果分别是:187.6;187.5;187.8;187.65;187.7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0B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7C这五次测

14、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次D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次学生思考并阅读课本P14下面内容,交流讨论总结。思考交流:由此题中数据看,所用刻度尺最小分度为mm,用mm作单位小数点后应估读一位。则第四个读数187. 65错误其它四个读数分别为:187.6;187.5;187.8;187.7,它们的平均数为187.65mm,在这里只平均值有效数字个数应该与测量值有效数字个数相同,则物体的长度应为187.7mm,综上所述,应选D。三、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讨论发言,梳理本节知识要点,见附件1。四、课堂检测老师巡视、讲评。完成检测题,见附件2。五、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 4。

15、课后完成。【板书设计】第一课时1.长度的单位及换算:1km=103m 1dm=10-1m1cm=-10-2m 1mm=10-3m1m=10-6m 1nm=10-9m2. 长度的基本测量工具:刻度尺3. 正确使用刻度尺: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及分度值的刻度尺放: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一端对准,刻度线紧贴被测物,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读:视线正对刻度线,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数字+单位第二课时1. 时间的单位:秒(s)2.实验室及运动场用测量时间工具:停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3. 正确使用停表:一按启动;二按停;三读数;四归零4.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5.减小误差

16、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教学反思】 一、案例的“亮点”1.这节课我采用了“小循环多反馈”的教学模式,把讲练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每一循环的新授知识,趁热打铁,及时反馈,学生既能随时巩固,教师又能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从而使教学过程有时效性和韵律感。2.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考虑学生有一定知识基础,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如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自学、阅读、请教老师(同学)、分析原因等。本课难点是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通过例题讲解、交流讨论、习题训练逐渐得以突破

17、。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1.由于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感觉学起来较轻松,容易产生浮躁心理,少数学生重视程度不够。2.少部分学生对于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仍有困难。附件1:附件2: 检测题1.以下数据,最接近一间普通教室的天花板距该教室地面的高度的是()A.5.5m B.3.5m C.2.0m D.1.5m2.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A人眼睛迅速一眨 B人心脏跳动一次C人正常呼吸一次 D人打一个呵欠3.一个皮尺,用力拉伸后去测量课桌的长度,则测量的结果比真实值()A偏大 B偏小 C相等 D无法判断4.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B

18、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5.用刻度尺测量一物体长度,如图,正确的是() 6.如图所示,晓军测量的A、B、C三个物体的长度分别为 cm、 cm、 cm。7.西集中学九年级学生进行30m跑训练,用机械停表记录成绩,如图所示,这个机械停表读数是 min s。 8.活动与探究 推断比萨斜塔的高度意大利的比萨斜塔600多年来“斜而不倒”。300多年前物理学家伽利略在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使其更加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斜塔究竟有多高呢?下图为比萨斜塔的正面照片,请你仔细观察图片,利用图片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测算出

19、斜塔实际高度,并简单说出推断理由。解析与答案1. 解析:一个初中学生的身高可取1.6m(也可大些或小些),手向上伸直可达2m通过目测可以发现,一个人将手向上伸直,离顶还有较大一段距离(约1m),故可以判断天花板高度应在3m左右。答案:B2.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1s的感性认识。根据生活经验,人迅速一眨用时小于1s,而人正常呼吸一次或一个呵欠的时间大于1s,故选B。答案:B3. 解析:皮尺拉伸后,上面每条刻线间的距离都增大了,因此物体所对应的刻度数减少,使测量结果偏小。答案:B4. 解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就是为了减小误差,A符合题意;误差和错误产生的原因不同,B不符合题意;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C

20、不符合题意;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D不符合题意;答案:A5. 解析:A图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故本选项错误;B图中的刻度尺没有放正,故本选项错误;C图中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未紧贴被测物体,故本选项错误;D图中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而且放正,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故本选项正确。答案:D6.解析:图甲中的刻度尺每一大格为1cm,1小格是1mm(即分度值),物理中测长度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被测木块A长度准确值为3.2cm,估计值为0.07cm,所以木块长为3.27cm(3.26cm、3.28cm也对)。被测木块B的末端恰好落在短刻度线上,此时长度准确值为3

21、.4cm,估计值为0.00cm,所以木块长为3.40cm。被测木块C的末端恰好落在长刻度线上,此时长度准确值为4.0cm,估计值为0.00cm,所以木块长为4.00cm。答案: 3.27cm(3.26cm、3.28cm也对);3.40cm ; 4.00cm 7. 解析:机械停表的大圈1整圈是30s,1大格是1s,每大格又均匀分成10个小格,所以每一小格是0.1s。小圈1整圈是30min,1大格是5min,每大格又均匀分成10个小格,所以每一小格是0.5min。小圈指针指示是0min,大圈指针指示是5.4s,因此读数是0min5.4s。答案: 0min5.4s8. 解析:一般人的身高约为1.7m,选取人的身高作为推算的依据。观察图片,测量图片中某人的高度约为2.0mm,实际测量图片塔高646mm,设塔高为 H,则根据比例知识可知:答案: 54.9m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