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44865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8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浮力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浮力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浮力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浮力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浮力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浮力教案.docx

《浮力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力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浮力教案.docx

浮力教案

第十章浮力

第一节浮力

1课时新授课

滕州市东郭中学物理教师魏宝聚

使用日期:

2014年4月21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由死海不死的故事和《咏鹅》古诗认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2.学会用控制变量法实验探究浮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理解物理知识从生活中来,从身边来。

2.在浮力大小的两个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体验探究物理现象的成功感。

【教学重点】

1.由实验探究出浮力的第一个计算公式F浮=G-F。

2.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浮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教学难点】

1.分析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2.根据浮力大小的猜想和控制变量法设计出实验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用:

PPT课件、水槽、烧杯(两个)、相同体积的铜块、铝块、铁块、弹簧测力计、细线、乒乓球(1个)。

学生用:

烧杯(500ml,12个)、细线、相同体积的铜块、铝块、铁块(各12个)、弹簧测力计(5N,12个)、水、盐水等。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小组教学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温故知新

故事引入

 

【复习提问】

1.液体压强的公式是什么?

2.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

 

【课件展示】

【讲故事】:

相传2000年前,罗马帝国的远征军来到了死海附近,击溃了这里的土著人,并抓获了一群俘虏,统帅命令士兵把俘虏们投进死海。

奇怪的是,这些俘虏竟然没有沉下去,而是个个都浮在水面之上,统帅以为这是神灵在保佑他们,就把俘虏释放了。

【提出问题】

真的有神灵相助吗?

不是,是什么原因?

【课件展示】

学生:

积极思考

踊跃回答

 

学生观看课件画面,聆听老师讲故事

 

齐声回答:

不是。

 

齐声回答:

是因为受到浮力

它们都受浮力吗?

【板书】:

10.1浮力

齐声背诵: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各个学习小组讨论发现:

液体、气体都能产生浮力。

二、新课讲授

1.浮力定义

 

2,浮力方向

 

 

三.实验探究

 

你能总结出浮力的定义吗?

板书: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力,这个力叫做浮力(用F浮表示)

演示实验:

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后,会怎么样?

你知道浮力的方向吗?

老师点拨:

应是竖直向上

【课件展示】:

小小练兵场

(一)

1.画出下列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示意图

2.

学生甲回答

齐声回答:

上升。

学生乙回答:

向上。

 

在练习本上完成,用实物投影展示

【说明】:

1.漂浮是指物体一部分在液体中,一部分露出液体。

2.浸没是指物体完全在液体下面。

3.气体一样对浸在期中的物体产生浮力。

【启发学生】:

浸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对它的浮力吗?

你会设计实验测出铝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吗?

 

理解说明,并记在课本上

 

学生分成12个学习小组,交流讨论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

由组长评价

 

这说明什么问题

 

为什么会减小呢?

思考:

铝块受到浮力

 

(3)实验: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你能根据下图推导出实验法测浮力的公式吗?

观看课本图10.1-2,引导各个学习小组讨论,让组长教会组员

老师来回巡视指导

浮力的测量方法:

(称重法)

F浮=G—F′

G:

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

F′: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课件展示】

小小练兵场

(二)

例.一个金属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时,示数为37牛,把它浸没在水中称时,示数为15牛,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

 

 

兵教兵

兵练兵

兵强兵

 

把在练习本上的答案用实物投影展示如下:

解:

F浮=F1-F2=37N-15N=22N

答:

它受到的浮力是22牛。

 

(4)测量长度时正确读取估计值。

 

(5)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特殊方法

 

【以例代讲突破难点】

如图甲、乙所示,被测物体长度分为、。

【难点剖析】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被测物体末端正好落在短刻度线上时,我们读的估计值为零,记录时也不能省略,如图甲所示,其读数应为2.50cm,不能读作2.5cm,若长度在两刻线之间,我们读数时的估计值就不为零,记录时要把估读值记上,如图乙所示,物体的长度为2.42cm.读估计值时,要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不能再向下读了,因为估读值本身已经不准确了,因此再向下读是没有意义的,不应读取.

【知识拓展】

1.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按下图测一枚纽扣的直径,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mm,纽扣的直径是cm。

(3)读:

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丙所示);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计值。

(4)记:

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丁图中木块长度为2.77cm。

(设计意图:

通过亲身测量长度,感受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思考回答

听讲解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深化认识,归纳总结出答案:

2.50cm;2.42cm。

 

思考交流:

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是1mm,所以其分度值是1mm;纽扣的准确值是1.1cm;估计值是0.00cm;纽扣的直径是:

1.1cm+0.00cm=1.10cm。

答案:

1;1.10

 

3.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2)计时工具

2.给你如图所示的一段曲线,你能想办法测出这段曲线的长度吗?

【反馈练习二】

1.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尺精确些,就使用方法而言,不正确。

用A尺测量出的物体长度是。

讨论交流:

先找一段柔软的棉线,让棉线沿着曲线的形状附着在曲线上,在曲线两端处的棉线上做记号。

然后将棉线取下,伸直。

最后用刻度尺测出棉线上两个记号间的长度,就是曲线的长度。

(设计意图:

渗透测长度的特殊方法等量替代法、化曲为直法。

讨论交流:

刻度尺A分度值是1mm,刻度尺B分度值是0.2mm,分度值越小测量越精确,因此刻度尺A精确些。

刻度尺B有刻度的一侧没有靠近被测木块,使用方法错误。

被测木块的末端恰好落在短刻度线上,此时长度准确值为2.2cm,估读值为0.00cm,所以木块长为2.20cm。

答案:

A;B;2.20cm(或22.0mm)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

【提出问题】

1.你知道的时间单位有哪些?

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

【归纳强调】

1.时间的单位:

秒(s)、分钟(min)、小时(h)。

换算关系是:

1h=60min

1min=60s

2.计时工具:

运动场和实验室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讨论回答:

(1)时间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s.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符号h),分钟(符号min).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

1min=60s

1h=3600s

(2)计时工具:

古代人用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现代生活中使用的各种钟、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3)时间的估测

 

(4)实验:

用停表测量时间。

 

【设置活动】估测1分钟的时间。

请三个同学上台面向黑板,其余同学当裁判,讲台桌上的时钟面向“裁判”,教师喊计时开始,三名若认为1min时间到则举手,比比看谁对1min的时间估测更准一些。

【示范停表的使用】以实验室J1202机械停表为例。

 

停表是一种测时间间隔仪器。

实验室机械停表J1202的外形如上图所示,A为归零按钮,B为计时控制按钮。

第一次按下B时表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下B时表针停止转动,这时开始读数,最后按下A时表针弹回零点。

简称:

一按启动;二按停;三读数;四归零。

机械停表在读数时,要分别读出分和秒并将它们相加。

机械停表的大圈1整圈是30s,1大格是1s,每大格又均匀分成10个小格,所以每一小格是0.1s。

小圈1整圈是30min,1大格是5min,每大格又均匀分成10个小格,所以每一小格是0.5min。

小圈指针指示是6.5min偏后位置,大圈指针指示是19.8s,因此读数是6min49.8s。

【引导实验】组织学生按课本步骤进行分组实验,对暴露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纠正。

按要求进行,感受“1分钟”。

先听讲明白后亲手操作,熟悉机械停表的使用。

小组内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搞清楚电子停表的使用方法。

学生认真阅读说明书,摸索按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练习使秒表启动、停止和回零,并正确进行读数。

各组学生按要求进行课本P14实验步骤

(2)。

【反馈练习三】

如图所示机械停表读数是mins。

答案3min38.30s

讨论回答:

机械停表的大圈1整圈是60s,1大格是1s,每大格又均匀分成10个小格,所以每一小格是0.1s。

小圈1整圈是15min,每一小格是0.5min。

小圈指针指示时间超过3.5min,大圈指针指示是38.30s,因此读数是3min38.30s。

4.误差

 

【提出问题】

1.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2.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

3.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

【归纳总结】

1.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2.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错误与误差不同:

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

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反馈练习四】

有五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他们测量的结果分别是:

①187.6㎜;②187.5㎜;③187.8㎜;④187.65㎜;

⑤187.7㎜.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0㎜

B.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7㎜

C.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③次

D.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⑤次

 

学生思考并阅读课本P14下面内容,交流讨论总结。

思考交流:

由此题中数据看,所用刻度尺最小分度为mm,用mm作单位小数点后应估读一位。

则第④四个读数187.65㎜错误.其它四个读数分别为:

①187.6㎜;②187.5㎜;③187.8㎜;⑤187.7㎜,它们的平均数为187.65mm,在这里只平均值有效数字个数应该与测量值有效数字个数相同,则物体的长度应为187.7mm,综上所述,应选D。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

学生讨论发言,梳理本节知识要点,见附件1。

四、课堂检测

老师巡视、讲评。

完成检测题,见附件2。

五、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4。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1.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1km=103m1dm=10-1m

1cm=-10-2m1mm=10-3m

1μm=10-6m1nm=10-9m

2.长度的基本测量工具:

刻度尺

 

3.正确使用刻度尺:

选:

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及分度值

的刻度尺

放:

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一端对准,刻度线紧贴被测物,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

读:

视线正对刻度线,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

数字+单位

第二课时

1.时间的单位:

秒(s)

2.实验室及运动场用测量时间工具:

停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3.正确使用停表:

一按启动;二按停;三读数;四归零

 

4.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

5.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改进测量方法。

 

【教学反思】

一、案例的“亮点”

1.这节课我采用了“小循环多反馈”的教学模式,把讲练有机结合起来。

对于每一循环的新授知识,趁热打铁,及时反馈,学生既能随时巩固,教师又能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从而使教学过程有时效性和韵律感。

2.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考虑学生有一定知识基础,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如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自学、阅读、请教老师(同学)、分析原因等。

本课难点是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通过例题讲解、交流讨论、习题训练逐渐得以突破。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1.由于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感觉学起来较轻松,容易产生浮躁心理,少数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2.少部分学生对于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仍有困难。

附件1:

附件2:

检测题

1.以下数据,最接近一间普通教室的天花板距该教室地面的高度的是(  )

A.5.5mB.3.5mC.2.0mD.1.5m

2.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A.人眼睛迅速一眨B.人心脏跳动一次

C.人正常呼吸一次D.人打一个呵欠

3.一个皮尺,用力拉伸后去测量课桌的长度,则测量的结果比真实值(  )

A.偏大B.偏小C.相等D.无法判断

4.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5.用刻度尺测量一物体长度,如图,正确的是(  )

 

6.如图所示,晓军测量的A、B、C三个物体的长度分别为cm、cm、

cm。

 

7.西集中学九年级学生进行30m跑训练,用机械停表记录成绩,如图所示,这个机械停表读数是mins。

 

8.活动与探究

推断比萨斜塔的高度

意大利的比萨斜塔600多年来“斜而不倒”。

300多年前物理学家伽利略在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使其更加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斜塔究竟有多高呢?

下图为比萨斜塔的正面照片,请你仔细观察图片,利用图片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测算出斜塔实际高度,并简单说出推断理由。

 

解析与答案

1.解析:

一个初中学生的身高可取1.6m(也可大些或小些),手向上伸直可达2m.通过目测可以发现,一个人将手向上伸直,离顶还有较大一段距离(约1m),故可以判断天花板高度应在3m左右。

答案:

B

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1s的感性认识。

根据生活经验,人迅速一眨用时小于1s,而人正常呼吸一次或一个呵欠的时间大于1s,故选B。

答案:

B

3.解析:

皮尺拉伸后,上面每条刻线间的距离都增大了,因此物体所对应的刻度数减少,使测量结果偏小。

答案:

B

4.解析: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就是为了减小误差,A符合题意;误差和错误产生的原因不同,B不符合题意;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C不符合题意;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D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5.解析:

A图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故本选项错误;B图中的刻度尺没有放正,故本选项错误;C图中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未紧贴被测物体,故本选项错误;D图中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而且放正,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故本选项正确。

答案:

D

6.解析:

图甲中的刻度尺每一大格为1cm,1小格是1mm(即分度值),物理中测长度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被测木块A长度准确值为3.2cm,估计值为0.07cm,所以木块长为3.27cm(3.26cm、3.28cm也对)。

被测木块B的末端恰好落在短刻度线上,此时长度准确值为3.4cm,估计值为0.00cm,所以木块长为3.40cm。

被测木块C的末端恰好落在长刻度线上,此时长度准确值为4.0cm,估计值为0.00cm,所以木块长为4.00cm。

答案:

3.27cm(3.26cm、3.28cm也对);3.40cm;4.00cm

7.解析:

机械停表的大圈1整圈是30s,1大格是1s,每大格又均匀分成10个小格,所以每一小格是0.1s。

小圈1整圈是30min,1大格是5min,每大格又均匀分成10个小格,所以每一小格是0.5min。

小圈指针指示是0min,大圈指针指示是5.4s,因此读数是0min5.4s。

答案:

0min5.4s

8.解析:

一般人的身高约为1.7m,选取人的身高作为推算的依据。

观察图片,测量图片中某人的高度约为2.0mm,实际测量图片塔高64.6mm,设塔高为H,则根据比例知识可知:

答案:

54.9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