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39.77KB ,
资源ID:2843693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4369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说》.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说》.docx

1、中说中说 中说 隋 王通 隋代著名的思想家,王通中说一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说中体现其文学思想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个部分是“贯道济义”的文道观,这是他文学思想的核心。本着儒家的正统观念,他继承了前人明道、征圣、宗经的文道观,辅之以“执中”、“通变”之说,主张“文章本乎道义”、“文以明道”在隋代文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对韩柳古文运动、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歌主张有重要的启发。 第二个部分是“征圣宗经”的文史观。他对司马迁、班固为首的历代史家进行了评述,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他的文史观。他认为修史的目的在于为后代提供借鉴,因此他不满于前人过多地记人、过分追求文采和辞藻的述史

2、方法,而更注重史传文章对社会历史、政治制度的记录,并进一步提出以道义为本、以儒家经典为宗的文史观,从而开章学诚“六经皆史”之说的先河。 第三个部分是对六朝文人及文风的评述。他欣赏“约以则、深以典”的文章风格。并以人品高下论文章之优劣。这暴露了他文学批评观的狭隘和片面。然而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其思想又有很强的批判意义。因此受到后人的关注和重视。 中说所反映的王通思想,还是有许多可贵之处的。王通在政治上,以恢复王道政治为目标,倡导实行“仁政”,主张“三教合一”,基本上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有进步性;在哲学上,王通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围绕“天人”关系这个核心,阐述了他关于自然观、发展现、认识论和历史观

3、等方面的思想,表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和主变思想,在文学上,王通论文主理,论诗主政教之用,论文辞主约、达、典、则,主张改革文风。这些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序 周公,圣人之治者也,后王不能举,则仲尼述之,而周公之道明。仲尼,圣人之备者也,后儒不能达,则孟轲尊之,而仲尼之道明。文中子,圣人之修者也,孟轲之徒欤,非诸子流矣。盖万章、公孙丑不能极师之奥,尽录其言,故孟氏章句略而多阙。房、杜诸公不能臻师之美,大宣其教,故王氏“续经”抑而不振。 中说者,子之门人对问之书也,薛收、姚义集而名之。唐太宗贞观初,精修治具,文经武略,高出近古。若房、杜、李、魏、二温、王、陈辈,迭为将相,实永三百年之业,斯门人之功

4、过半矣。贞观二年,御史大夫杜淹,始序中说及文中子世家,未及进用,为长孙无忌所抑,而淹寻卒。故王氏经书,散在诸孤之家,代莫得闻焉。二十三年,太宗没,子之门人尽矣。惟福畤兄弟,传授中说于仲父凝,始为十卷。今世所传本,文多残缺,误以杜淹所撰世家为中说之序。又福畤于仲父凝得关子明传,凝因言关氏卜筮之验,且记房、魏与太宗论道之美,亦非中说后序也。盖同藏缃帙,卷目相乱,遂误为序焉。 逸家藏古编,尤得精备,亦列十篇,实无二序。以意详测,文中子世家乃杜淹授与尚书陈叔达,编诸隋书而亡矣。关子明事,具于裴晞先贤传,今亦无存。故王氏诸孤,痛其将坠也,因附于中说两间,且曰“同志沦殂,帝阍悠邈。文中子之教,郁而不行。

5、吁!可悲矣”。此有以知杜淹见抑,而“续经”不传;诸王自悲,而遗事必录。后人责房、魏不能扬师之道,亦有由焉。 夫道之深者,固当年不能穷;功之远者,必异代而后显。方当圣时,人文复古,则周、孔至治大备,得以隆之。昔荀卿、扬雄二书,尚有韩愈、柳宗元删定,李轨、杨倞注释,况文中子非荀、扬比也,岂学者不能伸之乎?是用覃研蕴奥,引质同异,为之注解,以翼斯文。夫前圣为后圣之备,古文乃今文之修,未有离圣而异驱,捐古而近习,而能格于治者也。皇宋御天下,尊儒尚文,道大淳矣;修王削霸,政无杂矣;抑又跨唐之盛,而使文中之徒遇焉。彼韩愈氏力排异端,儒之功者也,故称孟子能拒杨、墨,而功不在禹下。孟轲氏,儒之道者也,故称颜回

6、,谓与禹、稷同道。愈不称文中子,其先功而后道欤?犹文中子不称孟轲,道存而功在其中矣。唐末司空图嗟功废道衰,乃明文中子圣矣。五季经乱,逮乎削平,则柳仲涂宗之于前,孙汉公广之于后,皆云圣人也。然未及盛行其教。 噫!知天之高,必辩其所以高也。子之道其天乎?天道则简而功密矣。门人对问,如日星丽焉,虽环周万变,不出乎天中。今推策揆影,庶仿佛其端乎?大哉。中之为义!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极,在礼为中庸。谓乎无形,非中也;谓乎有象,非中也。上不荡于虚无,下不局于器用;惟变所适,惟义所在;此中之大略也。中说者,如是而已。李靖问圣人之道,子曰:“无所由,亦不至于彼。”又问彼之说,曰:“彼,道之方也,

7、必也。无至乎?”魏征问圣人忧疑,子曰:“天下皆忧疑,吾独不忧疑乎?”退谓董常曰:“乐天知命,吾何忧?穷理尽性,吾何疑?”举是深趣,可以类知焉。或有执文昧理,以模范论语为病,此皮肤之见,非心解也。 逸才微志勤,曷究其极!中存疑阙,庸俟后贤。仍其旧篇,分为十卷。谨序 卷一王道篇 文中子曰:“甚矣!王道难行也。吾家顷铜川六世矣,未尝不笃于斯,然亦未尝得宣其用,退而咸有述焉,则以志其道也。”盖先生之述,曰时变论六篇,其言化俗推移之理竭矣。江州府君之述,曰五经决录五篇,其言圣贤制述之意备矣。晋阳穆公之述,曰政大论八篇,其言帝王之道着矣。同州府君之述,曰政小论八篇,其言王霸之业尽矣。安康献公之述,曰皇极谠

8、义九篇,其言三才之去就深矣。铜川府君之述,曰兴衰要论七篇,其言六代之得失明矣。余小子获睹成训,勤九载矣。服先人之义,稽仲尼之心,天人之事,帝王之道,昭昭乎! 子谓董常曰:“吾欲修元经,稽诸史论,不足征也,吾得皇极谠义焉。吾欲续诗,考诸集记,不足征也,吾得时变论焉。吾欲续书,按诸载录,不足征也,吾得政大论焉。”董常曰:“夫子之得,盖其志焉。”子曰:“然。” 子谓薛收曰:“昔圣人述史三焉:其述书也,帝王之制备矣,故索焉而皆获;其述诗也,兴衰之由显,故究焉而皆得;其述春秋也,邪正之迹明,故考焉而皆当。此三者,同出于史而不可杂也。故圣人分焉。” 文中子曰:“吾视迁、固而下,述作何其纷纷乎!帝王之道,其

9、暗而不明乎?天人之意,其否而不交乎?制理者参而不一乎?陈事者乱而无绪乎?” 子不豫,闻江都有变,泫然而兴曰:“生民厌乱久矣,天其或者将启尧、舜之运,吾不与焉,命也。” 文中子曰:“道之不胜时久矣,吾将若之何?”董常曰:“夫子自秦归晋,宅居汾阳,然后三才五常,各得其所。” 薛收曰:“敢问续书之始于汉,何也?”子曰:“六国之弊,亡秦之酷,吾不忍闻也,又焉取皇纲乎?汉之统天下也,其除残秽,与民更始,而兴其视听乎?”薛收曰:“敢问续诗之备六代,何也?”子曰:“其以仲尼三百始终于周乎?”收曰:“然。”子曰:“余安敢望仲尼!然至兴衰之际,未尝不再三焉。故具六代始终,所以告也。” 文中子曰:“天下无赏罚三百

10、载矣,元经可得不兴乎?”薛收曰:“始于晋惠,何也?”子曰:“昔者明王在上,赏罚其有差乎?元经褒贬,所以代赏罚者也。其以天下无主,而赏罚不明乎?”薛收曰:“然则春秋之始周平、鲁隐,其志亦若斯乎?”子曰:“其然乎?而人莫之知也。”薛收曰:“今乃知天下之治,圣人斯在上矣;天下之乱,圣人斯在下矣。圣人达而赏罚行,圣人穷而褒贬作。皇极所以复建,而斯文不丧也。不其深乎?”再拜而出,以告董生。董生曰:“仲尼没而文在兹乎?” 文中子曰:“卓哉,周、孔之道!其神之所为乎?顺之则吉,逆之则凶。”子述元经皇始之事,叹焉。门人未达,叔恬曰:“夫子之叹,盖叹命矣。书云:天命不于常,惟归乃有德。戎狄之德,黎民怀之,三才其

11、舍诸?”子闻之曰:“凝,尔知命哉!” 子在长安,杨素、苏夔、李德林皆请见。子与之言,归而有忧色。门人问子,子曰:“素与吾言终日,言政而不及化。夔与吾言终日,言声而不及雅。德林与吾言终日,言文而不及理。”门人曰:“然则何忧?”子曰:“非尔所知也。二三子皆朝之预议者也,今言政而不及化,是天下无礼也;言声而不及雅;是天下无乐也;言文而不及理,是天下无文也。王道从何而兴乎?吾所以忧也。”门人退。子援琴鼓荡之什,门人皆沾襟焉。 子曰:“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畏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稽德则远。” 贾琼习书至桓荣之命,曰:“洋洋乎!光明之业。天实监尔,能不以揖让终乎!”繁师玄将着北齐录,以告子。子曰:

12、“无苟作也。” 越公以食经遗子,子不受。曰:“羹藜含糗,无所用也。”答之以酒诰及洪范“三德”。 子曰:“小人不激不励,不见利不劝。” 靖君亮问辱。子曰:“言不中,行不谨,辱也。” 子曰:“化至九变,王道其明乎?故乐至九变,而淳气洽矣。”裴晞曰:“何谓也?”子曰:“夫乐,象成者也。象成莫大于形,而流于声,王化始终所可见也。故韶之成也,虞氏之恩被动植矣,乌鹊之巢,可俯而窥也,凤皇何为而藏乎?” 子曰:“封禅之费,非古也,徒以夸天下,其秦、汉之侈心乎?” 子曰:“易乐者必多哀,轻施者必好夺。” 子曰:“无赦之国,其刑必平;多敛之国,其财必削。” 子曰:“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 子曰:“杜如晦

13、若逢其明王,于万民其犹天乎?”董常、房元龄、贾琼问曰:“何谓也?”子曰:“春生之,夏长之,秋成之,冬敛之。父得其为父,子得其为子,君得其为君,臣得其为臣,万类咸宜。百姓日用而不知者,杜氏之任,不谓其犹天乎?吾察之久矣,目光惚然,心神忽然。此其识时运者,忧不逢真主以然哉!” 卷二天地篇子曰:“圆者动,方者静。其见天地之心乎?”子曰:“智者乐,其存物之所为乎?仁者寿,其忘我之所为乎?”子曰:“义也清而庄,靖也惠而断,威也和而博,收也旷而肃,琼也明而毅,淹也诚而厉,玄龄志而密,征也直而遂,大雅深而弘,叔达简而正。若逢其时,不减卿相,然礼乐则未备。”或曰:“董常何人也?”子曰:“其动也权,其静也至。其

14、颜氏之流乎?”叔恬曰:“山涛为吏部,拔贤进善,时无知者。身殁之后,天子出其奏于朝,然后知群才皆涛所进。如何?子曰:“密矣。”曰:“仁乎?”子曰:“吾不知也。”李密见子而论兵。子曰:“礼信仁义,则吾论之;孤虚诈力,吾不与也。”李伯药见子而论诗。子不答。伯药退谓薛收曰:“吾上陈应、刘,下述沈、谢,分四声八病,刚柔清浊,各有端序,音若埙篪。而夫子不应我,其未达欤?”薛收曰:“吾尝闻夫子之论诗矣:上明三纲,下达五常。于是征存亡,辩得失。故小人歌之以贡其俗,君子赋之以见其志,圣人采之以观其变。今子营营驰骋乎末流,是夫子之所痛也,不答则有由矣。”子曰:“学者,博诵云乎哉?必也贯乎道。文者,苟作云乎哉?必也

15、济乎义。”内史薛公见子于长安,退谓子收曰:“河图、洛书,尽在是矣。汝往事之,无失也。”子曰:“士有靡衣鲜食而乐道者,吾未之见也。”子谓魏征曰:“汝与凝皆天之直人也。征也遂,凝也挺,若并行于时,有用舍焉。”子谓李靖曰:“凝也若容于时,则王法不挠矣。”李靖问任智如何,子曰:“仁以为己任。小人任智而背仁为贼,君子任智而背仁为乱。”薛收问仲长子光何人也。子曰:“天人也。”收曰:“何谓天人?”子曰:“眇然小乎!所以属于人;旷哉大乎!独能成其天。”贾琼问君子之道。子曰:“必先恕乎?”曰:“敢问恕之说。”子曰:“为人子者,以其父之心为心;为人弟者,以其兄之心为心。推而达之于天下,斯可矣。”子曰:“君子之学进

16、于道,小人之学进于利。”楚难作,使使召子,子不往。谓使者曰:“为我谢楚公。天下崩乱,非王公血诚不能安。苟非其道,无为祸先。”李密问王霸之略。子曰:“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李密出,子谓贾琼曰:“乱天下者必是夫也。幸灾而念祸,爱强而愿胜,神明不与也。”子居家,虽孩孺必狎。其使人也,虽童仆必敛容。子曰:“我未见知命者也。”子曰:“不就利,不违害,不强交,不苟绝,惟有道者能之。”子躬耕。或问曰:“不亦劳乎?”子曰:“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且庶人之职也。亡职者,罪无所逃天地之间,吾得逃乎?”子艺黍登场,岁不过数石,以供祭祀、冠婚、宾客之酒也,成礼则止。子之室,酒不绝。薛方士问葬。子曰:“贫者敛手足,富者具

17、棺椁,封域之制无广也,不居良田。古者不以死伤生,不以厚为礼。”陈叔达问事鬼神之道。子曰:“敬而远之。”问祭。子曰:“何独祭也,亦有祀焉,有祭焉,有享焉。三者不同,古先圣人所以接三才之奥也。达兹三者之说,则无不至矣。”叔达俯其首。子曰:“王猛有君子之德三焉:其事上也密,其接下也温,其临事也断。”或问苏绰。子曰:“俊人也。”曰:“其道何如?”子曰:“行于战国可以强,行于太平则乱矣。”问牛弘。子曰:“厚人也。”子观田,魏征、杜淹、董常至。子曰:“各言志乎?”征曰:“愿事明王,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淹曰:“愿执明王之法,使天下无冤人。”常曰:“愿圣人之道行于时,常也无事于出处。”子曰:“大哉!吾与常也

18、。”子在长安。曰:“归来乎!今之好异轻进者,率然而作,无所取焉。”子在绛,程元者因亡薛收而来。子与之言六经。元退谓收曰:“夫子载造彝伦,一匡皇极。微夫子,吾其失道左见矣。”子曰:“盖有慕名而作者,吾不为也。”叔恬曰:“文中子之教兴,其当隋之季世,皇家之未造乎?将败者吾伤其不得用,将兴者吾惜其不得见。其志勤,其言征,其事以苍生为心乎?”文中子曰:“二帝三王,吾不得而见也,舍两汉将安之乎?大哉七制之主!其以仁义公恕统天下乎?其役简,其刑清,君子乐其道,小人怀其生。四百年间,天下无二志,其有以结人心乎?终之以礼乐,则三王之举也。”子曰:“王道之驳久矣,礼乐可以不正乎?大义之芜甚矣,诗书可以不续乎?”

19、子曰:“唐虞之道直以大,故以揖让终焉。必也有圣人承之,何必定法?其道甚阔,不可格于后。夏、商之道直以简,故以放弑终焉。必也有圣人扶之,何必在我?其道亦旷,不可制于下。如有用我者,吾其为周公所为乎?” 卷三事君篇 房玄龄问事君之道。子曰:“无私。”问使人之道。曰:“无偏。”曰:“敢问化人之道。”子曰:“正其心。”问礼乐。子曰:“王道盛则礼乐从而兴焉,非尔所及也。”或问杨素。子曰:“作福作威玉食,不知其它也。” 房玄龄问郡县之治。子曰:“宗周列国八百余年,皇汉杂建四百余载,魏、晋已降,灭亡不暇,吾不知其用也。” 杨素使谓子曰:“盍仕乎?”子曰:“疏属之南,汾水之曲,有先人之敝庐在,可以避风雨,有田

20、可以具抃粥,弹琴著书、讲道劝义自乐也。愿君侯正身以统天下。时和岁丰,则通也受赐多矣,不愿仕也。” 子曰:“古之为政者,先德而后刑,故其人悦以恕;今之为政者,任刑而弃德,故其人怨以诈。” 子曰:“古之从仕者养人,今之从仕者养己。” 子曰:“甚矣!齐文宣之虐也。” 姚义曰:“何谓克终?”子曰:“有杨遵彦者,实国掌命。视民如伤,奚为不终?”窦威好议礼。子曰:“威也贤乎哉?我则不敢。” 北山丈人谓文中子曰:“何谓遑遑者无急欤?”子曰:“非敢急伤时怠也。” 子曰:“吾不度不执,不常不遂。” 房玄龄曰:“书云霍光废帝举帝,何谓也?”子曰:“何必霍光?古之大臣,废昏举明,所以康天下也。” 子游河间之渚。河上

21、丈人曰:“何居乎斯人也?心若醉六经,目若营四海,何居乎斯人也?”文中子去之。薛收曰:“何人也?”子曰:“隐者也。”收曰:“盍从之乎?”子曰:“吾与彼不相从久矣。”“至人相从乎?”子曰:“否也。” 子在河上曰:“滔滔乎!昔吾愿止焉,而不可得也,今吾得之止乎?” 子见牧守屡易,曰:“尧、舜三载考绩,仲尼三年有成。今旬月而易,吾不知其道。”薛收曰:“如何?”子曰:“三代之兴,邦家有社稷焉;两汉之盛,牧守有子孙焉。不如是之亟也。无定主而责之以忠,无定民而责之以化,虽曰能之,末由也已。” 贺若弼请射于子,发必中。子曰:“美哉乎艺也!古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后艺可游也。”弼不悦而退。子谓门人曰:“

22、矜而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谓荀悦:“史乎史乎?”谓陆机:“文乎文乎?”皆思过半矣。 子谓:“文士之行可见:谢灵运小人哉?其文傲,君子则谨。沈休文小人哉?其文冶,君子则典。鲍昭、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吴筠、孔珪,古之狂者也。其文怪以怒。谢庄、王融,古之纤人也。其文碎。徐陵、庾信,古之夸人也。其文诞。”或问孝绰兄弟。子曰:“鄙人也。其文淫。”或问湘东王兄弟。子曰:“贪人也。其文繁。谢朓,浅人也。其文捷。江揔,诡人也。其文虚。皆古之不利人也。”子谓:“颜延之、王俭、任昉,有君子之心焉。其文约以则。” 尚书召子仕,子使姚义往辞焉。曰:“必不得已,署我于蜀。”或曰:“僻。”子曰:“吾得从严

23、、扬游泳以卒世,何患乎僻?” 子曰:“吾恶夫佞者,必也愚乎?愚者不妄动。吾恶夫豪者,必也吝乎?吝者不妄散。” 子曰:“达人哉,山涛也!多可而少怪。”或曰:“王戎贤乎?”子曰:“戎而贤,天下无不贤矣。” 子曰:“陈思王可谓达理者也,以天下让,时人莫之知也。”子曰:“君子哉,思王也!其文深以典。” 房玄龄问史。子曰:“古之史也辩道,今之史也耀文。”问文。子曰:“古之文也约以达,今之文也繁以塞。” 薛收问续诗。子曰:“有四名焉,有五志焉。何谓四名?一曰化,天子所以风天下也;二曰政,蕃臣所以移其俗也;三曰颂,以成功告于神明也;四曰叹,以陈诲立诫于家也。凡此四者,或美焉,或勉焉,或伤焉,或恶焉,或诫焉,

24、是谓五志。” 子谓叔恬曰:“汝为春秋元经乎?春秋元经于王道,是轻重之权衡,曲直之绳墨也,失则无所取衷矣。” 子谓:续诗之有化,其犹先王之有雅乎?续诗之有政,其犹列国之有风乎? 子曰:“郡县之政,其异列国之风乎?列国之风深以固,其人笃。曰:我君不卒求我也,其上下相安乎?及其变也,劳而散,其人盖伤君恩之薄也,而不敢怨。郡县之政悦以幸,其人慕。曰:我君不卒抚我也,其臣主屡迁乎?及其变也,苛而迫,其人盖怨吏心之酷也,而无所伤焉。虽有善政,未及行也。”魏征曰:“敢问列国之风变,伤而不怨;郡县之政变,怨而不伤;何谓也?”子曰:“伤而不怨,则不曰犹吾君也。吾得逃乎?何敢怨?怨而不伤,则不曰彼下矣。吾将贼之,

25、又何伤?故曰三代之末,尚有仁义存焉;六代之季,仁义尽矣。何则?导人者非其路也。” 子曰:“变风变雅作而王泽竭矣,变化变政作而帝制衰矣。” 子曰:“言取而行违,温彦博恶之;面誉而背毁,魏征恶之。” 卷四周公篇 子谓周公之道:“曲而当,私而恕。其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乎?”子曰:“圣人之道,其昌也潜,其弊也寝,亹亹焉若寒暑进退,物莫不从之,而不知其由也。” 温彦博问:“嵇康、阮籍何人也?”子曰:“古之名理者,而不能穷也。”曰:“何谓也?”子曰:“道不足而器有余。”曰:“敢问道器。”子曰:“通变之谓道,执方之谓器。”曰:“刘灵何人也?”子曰:“古之闭关人也。”曰:“可乎?”曰:“兼忘天下,不亦可乎?”曰:

26、“道足乎?”曰:“足则吾不知也。” 陈守谓薛生曰:“吾行令于郡县而盗不止,夫子居于乡里而争者息,何也?”薛生曰:“此以言化,彼以心化。”陈守曰:“吾过矣。”退而静居,三月盗贼出境。子闻之曰:“收善言,叔达善德。” 房玄龄问:“田畴,何人也?”子曰:“古之义人也。” 子谓“武德之舞劳而决。其发谋动虑,经天子乎?”谓“昭德之舞闲而泰。其和神定气,绥天下乎?”太原府君曰:“何如?”子曰:“或决而成之,或泰而守之。吾不知其变也。噫!武德,则功存焉,不如昭德之善也。且武之未尽善久矣。其时乎?其时乎?” 子谓史谈善述九流。“知其不可废,而知其各有弊也,安得长者之言哉?”子曰:“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

27、天下无善教。故曰:存乎其人。” 子曰:“安得圆机之士,与之共言九流哉?安得皇极之主,与之共叙九畴哉?” 杜淹问:“崔浩何人也?”子曰:“迫人也。执小道,乱大经。” 程元曰:“敢问豳风何也?”子曰:“变风也。”元曰:“周公之际,亦有变风乎?”子曰:“君臣相诮,其能正乎?成王终疑,则风遂变矣。非周公至诚,孰能卒之哉?”元曰:“豳居变风之末,何也?”子曰:“夷王已下,变风不复正矣。夫子盖伤之者也,故终之以豳风。言变之可正也,唯周公能之,故系之以正,歌豳曰周之本也。呜呼,非周公孰知其艰哉?变而克正,危而克扶,始终不失于本,其惟周公乎?系之豳远矣哉!” 子曰:“齐桓尊王室而诸侯服,惟管仲知之;符秦举大号

28、而中原静,惟王猛知之。”或曰符秦逆。子曰:“晋制命者之罪也,符秦何逆?昔周制至公之命,故齐桓、管仲不得而背也;晋制至私之命,故符秦、王猛不得而事也。其应天顺命、安国济民乎?是以武王不敢逆天命、背人而事纣,齐桓不敢逆天命、背人而黜周。故曰:晋之罪也,符秦何逆?三十余年,中国士民,东西南北,自远而至,猛之力也。” 子曰:“符秦之有臣,其王猛之所为乎?元魏之有主,其孝文之所为乎?中国之道不坠,孝文之力也。” 太原府君曰:“温子升何人也?”子曰:“险人也。智小谋大。永安之事,同州府君常切齿焉,则有由也。” 子读三祖上事。曰:“勤哉,而不补也!无谓魏、周无人,吾家适不用尔。” 子之家庙,座必东南向,自穆

29、公始也。曰:“未志先人之国。” 辽东之役。子闻之曰:“祸自此始矣。天子不见伯益赞禹之词,公卿不用魏相讽宣帝之事。” 王孝逸谓子曰:“天下皆争利弃义,吾独若之何?”子曰:“舍其所争,取其所弃,不亦君子乎?” 子谓贾琼、王孝逸、凌敬曰:“诸生何乐?”贾琼曰:“乐闲居。”子曰:“静以思道可矣。”王孝逸曰:“乐闻过。”子曰:“过而屡闻,益矣。”凌敬曰:“乐逢善人。”子曰:“多贤不亦乐乎?” 薛收游于馆陶,适与魏征归。告子曰:“征,颜、冉之器也。” 征宿子之家,言六经,逾月不出。及去,谓薛收曰:“明王不出而夫子生,是三才九畴属布衣也。” 刘炫见子,谈六经。唱其端,终日不竭。子曰:“何其多也。”炫曰:“先

30、儒异同,不可不述也。”子曰:“一以贯之可矣。尔以尼父为多学而识之耶?”炫退,子谓门人曰:“荣华其言,小成其道,难矣哉!” 凌敬问礼乐之本。子曰:“无邪。”凌敬退,子曰:“贤哉,儒也!以礼乐为问。” 子曰:“大风安不忘危,其霸心之存乎?秋风乐极哀来,其悔志之萌乎?” 子曰:“诗书盛而秦世灭,非仲尼之罪也;虚玄长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也;斋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易不云乎: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或问佛。子曰:“圣人也。”曰:“其教何如?”曰:“西方之教也,中国则泥。轩车不可以适越,冠冕不可以之胡,古之道也。” 或问宇文俭。子曰:“君子儒也。疏通知远,其书之所深乎?铜川府君重之,岂徒然哉?”

31、子游太乐,闻龙舟五更之曲,瞿然而归。曰:“靡靡乐也。作之邦国焉,不可以游矣。” 子谓姚义:“盍官乎?”义曰:“舍道干禄,义则未暇。”子曰:“诚哉!” 或问荀彧、荀攸。子曰:“皆贤者也。”曰:“生死何如?”子曰:“生以救时,死以明道,荀氏有二仁焉。” 卷五问易篇 刘炫问易。子曰:“圣人于易,没身而已,况吾侪乎?”炫曰:“吾谈之于朝,无我敌者。”子不答。退谓门人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魏征曰:“圣人有忧乎?”子曰:“天下皆忧,吾独得不忧乎?”问疑。子曰:“天下皆疑,吾独得不疑乎?”征退,子谓董常曰:“乐天知命,吾何忧?穷理尽性,吾何疑?”常曰:“非告征也,子亦二言乎?”子曰:“征所

32、问者迹也,吾告汝者心也。心迹之判久矣,吾独得不二言乎?”常曰:“心迹固殊乎?”子曰:“自汝观之则殊也,而适造者不知其殊也,各云当而已矣。则夫二未违一也。”李播闻而叹曰:“大哉乎一也!天下皆归焉,而不觉也。” 程元问叔恬曰:“续书之有志有诏,何谓也?”叔恬以告文中子。子曰:“志以成道,言以宣志。诏其见王者之志乎?其恤人也周,其致用也悉。一言而天下应,一令而不可易。非仁智博达,则天明命,其孰能诏天下乎?” 叔恬曰:“敢问策何谓也?”子曰:“其言也典,其致也博,悯而不私,劳而不倦,其惟策乎?” 子曰:“续书之有命邃矣:其有君臣经略,当其地乎?其有成败于其间,天下悬之,不得已而临之乎?进退消息,不失其几乎?道甚大,物不废,高逝独往,中权契化,自作天命乎?” 文中子曰:“事者,其取诸仁义而有谋乎?虽天子必有师,然亦何常师之有?唯道所存,以天下之身,受天下之训,得天下之道,成天下之务,民不知其由也,其惟明主乎?” 文中子曰:“广仁益智,莫善于问;乘事演道,莫善于对。非明君孰能广问?非达臣孰能专对乎?其因宜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