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认识圆及各部分名称(教材第5758页内容及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探索出圆的特征及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想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重点:直观地认识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明确圆心与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半径与圆的大小的关系。 教学准备:较硬的纸片,圆规,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1出示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找“圆”。2师:古希腊有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
2、丽的!”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生活中到处都有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圆的奥秘。3揭题:圆的认识。(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1引入师:你会画圆吗?你能怎样画圆?学生会说出很多画圆的工具,如带圆孔的三角尺,硬币,量角器,圆规等。2以物画圆组织学生用硬币、瓶盖、带圆孔的三角尺画圆,然后呈现学生作品,问:你对这样的画圆方法有什么想法?学生会指出这样的画圆方法存在着一些局限:如画出的圆不太标准,大小受限制。3用圆规画圆(1)引出画圆的常用工具圆规,让学生试一下手中的圆规。(2)提出要求。 画一画:尝试在纸上画一个圆。 想一想:圆规为什么能画圆?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比一比:用圆规
3、画圆有什么优点?(3)展示反馈。出示学生作品,讨论:圆规为什么能画圆?它有什么特别之处?根据学生的回答,择机介绍圆的各部分名称(圆心就是针尖这个点,半径就是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并介绍直径),并且用字母O、r、d来表示。学生介绍一下画圆的方法:针尖处要固定,手捏着上面的手柄有利于旋转。出示没有画成功的作品,分析没有画成功或画的不标准的原因:针尖没有固定好,旋转时,两脚叉开忽大忽小。师:为什么一定要让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一致? 这里要加强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指导。小结:说说圆规画圆的优点,感受圆规画圆的灵活(能大能小)、方便的特点。(4)巩固运用。师:在发给大家的白纸上(白纸大小一样),你有什么
4、办法让全班同学所画的圆的大小一样,而且画在不同的地方?学生交流,组织活动,使学生体验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4.用其他工具画圆(1)用直尺画圆。用直尺画圆行吗?为什么?质疑:难道直尺真的不能画圆吗?请电脑来帮帮忙,课件呈现,学生观察。课件演示:先确定一个固定点。用直尺确定一定距离,画一个点;旋转直尺,距离不变,再画第二个点师:这些点不断地增加,会出现什么情况?课件演示:当画上无数个这样的点时,就形成了一个圆。思考:这个圆是怎样画出来的?(无数个具有相同特征的点形成了一条曲线。)(2)在操场上画圆。师:如果体育老师为了上体育课,想在操场上画一个圆,你能帮老师想个办法吗?学生独立思考
5、后,讨论方法。课件出示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的方法,学生观看,感受画法。5归纳特征(1)思考:用圆规画圆,用直尺画点形成圆,用绳子在操场上画圆,你能发现各种画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2)学生讨论,交流。(3)小结:6认识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1)提出活动要求。在纸上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并剪下来,用字母标出圆的各部分名称。动手折一折,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可以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2)反馈交流,进一步理解圆的特征。学生会说出圆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直径是半径的2倍,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7圆的中心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半径决定圆的什么?圆心确定了,圆的中心位置就确定了。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6、。(三)巩固提高1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和练习十三第1题。2完成教材第60页练习十三第25题。(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圆的认识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圆心:O半径:r直径:d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且相等,直径有无数条且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d2rr【教学反思】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圆的对称性(教材第5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三第610题)。 教学目标:1.在前面所学的成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2使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用圆规和直尺,利用圆设计多种漂亮的图案。 教学重点:
7、能准确地找出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对称轴,能根据对称轴画出与给定图形对称的图形。 教学难点:画出由多个圆组成的组合图形的对称轴,以圆为基本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1收集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的轴对称图形。2老师将学生搜集到的轴对称图形连同自己准备的树叶、蜻蜓、天平等轴对称图形贴到黑板上。3老师:同学们,黑板上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轴对称图形。那么,我们刚刚认识的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4揭题:圆的认识(2)。(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1学生动手把圆对折,确定圆是轴对称图形。结论:圆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圆的对称轴。2追问:一个
8、圆有多少条对称轴?3追问:你能画出几条呢?板书:圆有无数条对称轴。4用圆设计漂亮的图案。 (1)仔细阅读课本第59页的内容,感受圆的无穷魅力,了解以圆为基本图形可以设计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2)尝试画教材第59页下面的图案,教师酌情辅导。(三)展示提升1完成教材第61页的第6题。这里可以呈现擦除辅助线的图案,让学生试着添加出辅助线,并对图案加以分解。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包含的各个圆或半圆,标一标它们的圆心、直径,然后用课件动态演示设计的过程。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轴对称图形有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和圆。2完成教材第61页的第7题。(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圆的认识(2)圆是
9、轴对称图形,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的周长 教学内容:圆的周长(1)(教材第6263页的内容及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2通过对圆周率的值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介绍我国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做出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直尺,细线,绳子,圆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1问题引入。现在围成圆桌和菜板边缘的这条线都有点开裂,需要在它们的边缘箍上一圈铁皮,要求铁皮有多长就是要求什么?(就是求这
10、条曲线的周长。)师:围成圆桌和菜板边缘的这条曲线的长就叫这个圆的周长。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圆的周长。2揭题:圆的周长。(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1确定方法,自主探究。(1)明确方法。(2)小组动手实践。(3)交流汇报各自的方法。绳测法用线绕圆的一周,从这一点开始,再到这一点,多余部分剪掉,拉直,这条线段的长度是谁的长度? 滚动法让圆滚动一周,从直尺的0刻度到滚动一周的终点,这段距离是谁的长度?用绳测法和滚动法,可以测量出手中圆形纸片的周长,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呢?2师:喜欢那两种方法吗?为什么?3小结:4圆的周长和圆的大小有关系。(1)初步感知,加深疑问。师:测量、计算后有什么发现?小结:直径长,周长长
11、;直径短,周长短。由此看出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2)探究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师:能分别说说你们测量后计算得到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吗?学生汇报师:再观察这些比值,又有什么发现?师归纳:任何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都是3.14多一些,它们的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5介绍圆周率。(1)阅读教材第63页的“你知道吗?”。(2)老师说明: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3.14159265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只取它的近似值,如3.14。6归纳公式。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那么:Cd或C2r老师:这就是计算圆的周长的两个公式,现在要求一个圆的周长,
12、必须要知道圆的什么?(三)巩固提高1计算下面各圆的周长。2选择题、判断题。(课件呈现题目)(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板书设计】圆的周长(1)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 圆周率():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CdC2r【教学反思】圆的周长 教学内容:圆的周长(2)(教材第64页例1及“做一做”和练习十四第56题)。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学会根据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3初步掌握变换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学会根据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3、一)复习导入1口算。2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3复习圆的周长公式,并进一步推导。(1)你知道表示什么吗?(2)下面公式中的每个字母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公式又表示什么?CdC2r(3)根据上面两个公式,你能知道:直径周长圆周率半径周长(圆周率2)(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1教学例1。(课件出示题目)(1)阅读与理解。已知自行车轮子的半径,根据C2r可直接计算出它的周长,也就是自行车轮子转1圈走的路程。求小明家离学校1 km,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就是求1 km里面有多少个自行车轮子的周长。(2)分析与解答。自行车轮子的周长:C2r23.1433207.24(cm)2(m)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1 km1000
14、 m10002500(圈)答: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圈,大约可以走2 m。小明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500圈。(三)巩固提高1完成教材第64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56题。(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板书设计】圆的周长(2)Cd或C2r【教学反思】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圆的面积(1)(教材第67页内容和第68页例1)。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圆的面积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从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之间的
15、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各种图形的纸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1出示第67页的情境图。2问:求的是什么?(圆的面积。)3师:圆的面积怎么求?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4揭题:圆的面积。(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1明确圆的面积的概念。(1)老师出示一个圆,提问:谁能联系我们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说一说圆的面积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圆所围成的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2)猜一猜: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2师:以前我们用“割补”的办法
16、,利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那么能不能也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呢?小组之间猜一猜,说一说:怎样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交流各组的方法。3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推导圆的面积公式。(1)指导学生动手摆学具,并思考几个问题。你摆的是什么图形?你摆的图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所摆图形的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你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2)学生动手摆学具,然后发言。4结合学生的展示,让学生观察课件的演示,展示由“曲”变“直”的渐变图。(1)师: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圆等分成16份。 (2)师:每一份都是一个近似的等腰三角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近似的等腰三角
17、形的腰和底分别和原来这个圆的什么有关系?(3)师:我们用这十六个近似的等腰三角形重新拼成了一个什么形?(长方形)(4)师说明: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5师: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拼成的长方形,思考: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结合讨论后的汇报小结:从图中可以看出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近似于r,宽近似于r。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r2。6出示例1: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 m,每平方米草皮8元,铺满草皮需要多少钱?师强调指出:列出算式后,要先算平方,再与 相乘。(三)巩固提高1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做”第1题。2完成教
18、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12题。(在书上完成后全班交流)3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34题。(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圆的面积(1)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圆的面积(2)(环形的面积教材第68页例2)。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圆的面积的方法,学会求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主动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环形面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3课件出示:例2的光盘图。4师:请仔细观察,这是什么?思考:(1)光盘可以看做是由什么图形组合而成的?(两个圆。)
19、 (2)这两个圆是怎样的两个圆?(圆心相同但半径不同。)(3)师:像这样,圆心相同但半径不同的圆叫做同心圆。5师:这两个半径不同的同心圆之间的部分叫做圆环。揭题:圆环的面积。(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1出示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 cm,外圆半径是6 cm,圆环的面积是多少?2提问:求圆环的面积是求哪部分的面积?怎样求环形光盘的面积?试着做一做。学生自己做。3全班交流:自己怎样做的?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4比较两种方法: 老师归纳出第二种方法的计算公式。S环 (R2r2)其中,R是外圆半径,r是内圆半径。5问:一般怎样求圆环的面积?6得出结论并板书:环形的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三
20、)巩固提高1完成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第2小题。2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57题。(四)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与疑问?【板书设计】圆的面积(2)环形的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S环(R2r2)【教学反思】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第69页例3)。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推导出“外方内圆”“外圆内方”之间的关系。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践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探究“外方内圆”“外圆内方”中长、宽、高等与圆的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外方内圆”“外圆内方
21、”的各种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1出示“外方内圆”“外圆内方”的各种图片,欣赏、感受图形之美。2师:中国建筑中经常能见到“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的设计。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如何运用学到的圆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揭题:解决生活问题。(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1出示例3下面的一段话:上图中的两个圆半径都是1 m,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2仔细观察和阅读,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又想到了什么?3上图中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 m,怎样求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呢?学生试着做一做,解答。4交流展示并说明思路。左图:(1)怎样解答要求部分的面积?(使学生明白:用正方形面积减去圆的
22、面积)(2)正方形面积又该怎样求?正方形的边长是什么?(使学生明白:左图中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3)交流做法。右图:(1)怎样解答要求部分的面积?(使学生明白:用圆的面积减去正方形面积)(2)问:可以把右图中的正方形分成哪几个图形?(两个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3)问:三角形的底和对应的高是圆的什么?5那么我们解答得对不对呢?有什么方法验证吗?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左图:(2r)23.14r20.86r2右图:3.14r2(2rr)21.14 r2(三)巩固提高1完成教材第70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9题。(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圆的面积(3)S外方
23、内圆0.86r2S外圆内方1.14r2【教学反思】扇形 教学内容:扇形(教材第75页内容及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1.了解弧、扇形和圆心角及它们的意义,扇形的特点以及扇形与圆心角之间的联系。2会画扇形,并能计算它的面积。3会计算扇环的面积。 教学重点:了解扇形的特点以及扇形与圆心角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计算扇形和扇环的面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在这些物品的名称中都有一个“扇”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扇”有关的图形。(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1老师拿出圆规和直尺,先画一个虚线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实线画A、B两点间的部分。指出:圆
24、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用彩笔把扇形部分涂上色,强调涂色部分就是扇形。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扇形,并指名说一说什么是扇形。3我们看到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一条弧围成的,谁能说一说扇形和三角形有什么不同?4老师在上面图形的基础上标出1,指出: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顶点在什么上?5出示教材第75页下面的内容。(三)巩固提高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扇形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
25、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教学反思】整理和复习(1)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1)(教材第77页“整理和复习”的内容)。 教学目标:1.巩固对本单元学习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2能熟练应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3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所学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整理。揭题:整理和复习。(二)整理知识点1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本单元知识
26、。小组进行交流。2结合交流,师生共同归纳。(三)巩固提高1指导完成教材第77页的第1题。(1)学生读题,小组讨论。(2)汇报方法。2指导完成教材第77页的第2题。(1)学生读题。(2)说一说这道题一共有几个问题。(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注意提醒学生所使用的单位名称要准确。3完成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七的第1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课件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教学反思】整理和复习(2) 教学内容:练习十七第510题。 教学目标:1.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灵活、全面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
27、惯。 教学重难点: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指导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十七的第510题。(二)典例讲析1求下面图形中阴影部分的周长和面积。(单位:cm)(三)课堂练习课件呈现题目。(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对本单元的知识又有哪些新的认识?【教学反思】确定起跑线 教学内容:综合与实践确定起跑线(教材第8081页“确定起跑线”)。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椭圆形田径场跑道的结构,通过收集、分析数据,小组合作探究确定起跑线的方法。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
28、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解决确定起跑线的问题。 教学难点:确定每条跑道的起跑线。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课件出示100 m和400 m起跑时的图片。让学生观察:100 m起跑时,运动员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400 m起跑时,运动员为什么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3提出问题:体育比赛中,相邻两道起跑线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是随便移动的吗?相邻起跑线相差多少米?4揭示课题。(二)探究新知1了解跑道结构。课件出示标准400 m的跑道图。(1)让学生说一说从中分别获得了哪些数据信息。师生交流后得到
29、:直跑道的长度是85.96 m,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为72.6 m,每一条跑道宽1.25 m。(2)继续让学生观察跑道,跑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在跑道上跑一圈的长度可以看成是哪几部分的和?即:跑道一圈长度圆周长两个直道长度(板书出示)。2提出解决方案。老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跑道的结构,还得到了一些数据,那怎样才能计算出相邻两个跑道之间的差距?(1)分别把每条跑道的长度算出来,也就是计算两个直道长度与一个圆周长的总和,外道的长度比内道长多少,就可以知道相邻两条跑道的差距。(2)因为跑道的长度差距与直道无关,只要计算出两侧半圆形跑道拼成一个整圆的周长,再算出相邻两圆的周长相差多少米,就是相邻跑道的差距。3组织学生探究。出示表格,教师组织学生完成第1道和第2道的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两个半圆形跑道的周长以及跑道的全长。直径(m)周长(m)全长(m)相差(m)172.6228.08400275.1235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