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50.62KB ,
资源ID:2762315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6231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史学史完整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史学史完整版.docx

1、中国史学史完整版中国史学史前言:从整体上看经学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梁启超:论时代思潮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将中国学术思想的变迁划分为两个时期:自孔子至XX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至康有为则经学时代。章句训诂与义理阐发是阐释经学的两种方法本课程的设置:本课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绪言:本课程的由来与发展;二上编:传统史学;三下编:现代史学;四尾论:最近史学的趋势。重点是

2、上编和下编两部分。上编传统史学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传统史学的开创先秦至西汉,可算作子学影响下的史学时代。第二章传统史学的发展东汉至唐朝,可算作经学影响下的史学时代。第三章传统史学的兴盛宋朝至明朝,可算作义理史学,第四章传统史学的转变晚明至清末,可算作考据史学。下编则根据现代史学内在的发展情况,分为建立、发展、曲折发展和大发展四个章节。中国史学史的范围中国史学史的范围大致包括六个方面: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特点;史官史家与史学成果及其特点;历史思想与史学思想;史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研究中国史学史的意义:第一,历史科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具有继

3、承性的特点;第二,进一步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第三,通晓中国史学本身的发展的历史,对于每一个历史科学工作者来说,应是一种必要的理论素养;第四,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于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以至中国通史的研究和编写,也有着重要的迫切的意义。绪论:本课程的由来与发展第一节 中国史学史学科的提出第二节 中国史学史的课程与教材第三节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一些名家名著第一节 中国史学史学科的提出一、史学研究由重通史到重专史的结果1、在进化史观指导下对撰写新型通史的努力2、由通到专的治史观的改变3、中国史学史的提出二、重视文化史研究的产物三、传统史学总结的必要胡适在谈到整理国故的步骤时,提出结帐

4、式的整理,他说:一种学术到了一个时期,也有总结帐的必要。结帐是1结束从前的成绩,2预备将来努力的新方向。前者是预备普及的,后者是预备继长增高的。梁启超也认识到这点。他认为要改造旧的史学,建立新的史学,必须首先对过去史学发展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其新史学有中国之旧史一节、中国历史研究法有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章。四、西方史学发展的影响中国和西方的史学都产生很早,可是关于本学科历史的系统总结都很晚,这种现象值得思考。西方有句古话:历史女神只喜欢讲别人的历史,就是不喜欢讲自己的历史。历史学的专业化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要有专门的历史研究机构,一个是史家必须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独立的人格。五、分科教育的产

5、物在分科教育体制下,传统的史部之学不断被分解,在政治学、法学、军事学、方言学等等不断独立出来的同时,各种专门之学的历史如哲学史、文学史、法制史等等也形成科目,于是如何认识近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如何认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在当时所有学科中成为最突出的问题。奏定学堂章程将大学院改为通儒院,分为经学、政方、文学、医科、格至、农科、工科和商科8科。文学科设有中国史学门、万国史学门、中国文学门、法国文学门、英国文学门、俄国文学门、德国文学门、日本文学门8类。不但中国史与外国史未能相融,而且中国史学门的设置以致用性为主主课有史学研究法、通鉴、纪事本末、地理、外交、法制、国朝事实,

6、没有中国史学史课程。1910年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办1898年已筹备,文科部只开设了中国文学门与中国史学门。1912年教育部蔡元培时任教育总长公布的大学令明定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7科。废止了经科。1913年公布的大学章程落实了这个主张,大学文科只设哲学、文学、历史学、地理学四门。第二节 中国史学史的课程与教材郑鹤声20年代曾在XX高等师范学校教书时讲授中国史学史,还在1928年公开出版了讲义。30年代陆懋德在北平师范大学、卫聚贤在上海持志学院和暨南大学、蒙文通在XX大学开设中国史学史。第三节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一些名家名著金毓黼的中国史学史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蒙文通的中国史学史刘节中国史

7、学史稿白寿彝的中国史学史吴泽的中国近代史学史杨翼骧编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4册王学典的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和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罗志田的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李宗侗的中国史学史钱穆的中国史学名著日内藤XX的中国史学史哈佛大学的嘉德纳Charles Gardner的中国传统史学加州大学的韩玉珊的中国史学纲要第一章 传统史学的开创先秦至西汉第一节 历史表述的诸阶段第二节 史学递进的诸层次第三节 司马迁与史记第一节 历史表述的诸阶段一、神话传说 二、结绳记事一、神话传说王树民先生认为当时是由瞽者负责记忆并保存历史,他在中国史学的萌芽一文中提出:记忆限于一代之人,时间不过几十年,要长期保持下

8、去,惟有口传一法。在一族之内,逐渐形成保持记事的专职人员,最适宜作这项工作的人是瞽者。瞽者无视力,而听力与记忆力常较一般人为强。他们以口传的形式,保存了当时最需要的史实,因而有瞽史之称。中国远古神话和传说得以保存下来,主要见于左传、国语、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天问和成书较晚的XX子,在先秦的其他文献里也有关于这方面的零星记载。著名史家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对中国古代神话有段精彩的论述:楚人的生活充满了优游闲适的空气,和北人的严肃紧张的态度成为对照。这种差异从他们的神话可以看出。楚国王族的始祖不是胼pin手砥d足的农神,而是飞扬飘缈的火神;楚人想象中的河神不是治水平土的工程师,而是含睇宜笑的美女。楚

9、人神话里,没有人面虎爪、遍身白毛、手持斧钺的蓐收上帝的刑神,而有披着荷衣、系着蕙带、张着孔雀盖和翡翠钺的司命主持命运的神。适宜于楚国的神祗不是牛羊犬豕的腥膻,而是惠肴兰藉和桂酒椒浆的芳烈;不是苍髯皓首的祝史,而是彩衣姣服的巫女。再从文学上看,后来战国时楚人所做的楚辞也以委婉的音节,缠绵的情绪,缤纷的词藻而别于朴素、质直、单调的诗三百篇。顾颉刚先生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一文中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结绳记事与刻木记事第二节 史学递进的诸层次一、关于最初的史官二、历史记载三、历史编撰四、历史议论五、关于历史文学一、关于最初的史官汉书艺文志认为史指史官,提出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

10、,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同右,指右手持中。中,正也。即保持中正的态度用右手记事。二、历史记载1、时间意识记事之法,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2、国史与家史三、历史编撰1、春秋与春秋学2、山海经和禹贡3、世、语与志四、历史议论历史议论的大发展,无疑是人们历史知识增多的表现,也是驾驭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知识水平提高的表现,还是人们思维水平进步的表现,这就为更高成就的史书撰写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关于历史文学法国年鉴学派的创始人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一书中提出:我们要警惕,不要让历史学失去诗意,我们也要注意一种

11、倾向,如我所察觉到的,某些人一听到历史要具有诗意便惶惑不安,如果有人以为历史诉诸感情会有损于理智,那真是太荒唐了。第三节 司马迁与史记一、史记的成书是传统史学确立的标志梁启超曾说: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司马迁以前,无所谓史学也。翦伯赞认为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的开创者.齐思和说:司马迁是中国的史学之父,中国史学的奠基者。在我国历史学成为一个学术部门,实是从司马迁开始的。张广智:司马迁是中国的史学之父。金毓黻认为吾国史学,萌芽于孔子、左丘明,而大成于司马迁、班固。 陈其泰认为在传统史学的创始、奠基和确立的三个阶段中,司马迁是奠基者。由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尽管在创始、奠基和确立的认识上他们有差别,但至少

12、都认为到司马迁时,传统史学的发展才走向成熟。又,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也是把司马迁史记的成书作为中国古代史学发展成熟的时期。我们之所以要把先秦到西汉司马迁创作史记时的历史时期合为一段,即把中国古代史学的萌芽进步和发展成熟视为传统史学的第一阶段,主要是看到:第一,至史记出现时,史学才自成一家。第二,战国的文化传统在司马迁时代仍很浓厚,司马迁也深受影响。二、为什么说史记是传统史学确立的标志1、史记创立了成熟的纪传体,是正史之祖。2、司马迁具有自觉的以史名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史学意识高度成熟。三、马马迁的史学思想第一、有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第二、对史学的社会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第三、重视对修史宗旨的阐

13、述,使历史撰述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第三节 刘知幾与史通一、对刘知幾及其史通的评价刘知幾史通是史学评论的巨著。但钱穆对其评价很低,他在刘知幾一文中写道:中国人做学问,只注重实际工作,很少写通论概论,史通则可说是中国一部史学通论,也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唯一的一部史学史学通论。随后笔锋一转,他论述道:今天我们平心来看这两部书,由我的看法,文心雕龙之价值,实还远在史通之上。我曾讲过,史学当有三种工作,即考史、论史、著史。史通向来列为一部评史的书,但评史更重要是在评论这一时代的历史。而史通只是评论史书,不是评论历史。他只注意在几部史书的文字上,没有注意到史的内容上。他只论史法,没有真接触到史学。 钱穆:中国史

14、学名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XX2月第2版,第148-149页。在钱穆之前,柳诒徵先生对刘知幾的评价也不是很高。他在国史要义一书中写道:吾国言史学之专书有二,曰刘知幾之史通,章学诚之文史通义。此尽人所知也。然二书同为治史学之要籍,而二人之主旨不同。刘氏自以所志不遂,郁怏孤愤,多讥往哲,喜述前非。章氏立论,主于敬恕,故著史德文德二篇,畅论其旨。 柳诒徵著:国史要义,XX;岳麓书社,20XX1月第1版,第100页。对于刘知幾和他的史通,除了柳诒徵和钱穆先生的评价偏低外,一般都给予了很高评价。如:唐代学者徐坚 徐坚,字元固,旧唐书有传。著有晋书、大隐传、初学记等,并注史记。评说:居此职者

15、,宜置此书于座右。旧唐书刘子玄传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说道:他指刘知幾虽没有作史的成绩,而史学之有人研究从他始。这好像在阴霾的天气中打了一个大雷,惊醒了多少迷梦,开了后来许多法门。翦伯赞论刘知幾的史学中写道:自司马迁以后,历东汉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其间历史学家,接踵而起。这些史学家的劳绩,最多亦不过保存史料而已,对于历史学的方法,并没有什么新的发明。自司马迁而后,迄于唐代,在历史学方法论上,有新的发明者,唯刘知幾一人而已。金毓黻在中国史学史一书中提出:吾国史家,能自造一史垂之百代,实始于司马迁,而成于班固,故吾前撰专章述之,至取诸侯家所作之史,为之阐明义例,商榷利病,则又始于刘知幾,而

16、章学诚继之,前之马、班为作史家,未必不能评史,后之刘、章为评史家,亦尝有意于作史,必合而一之,乃得谓之史学。 金毓黻著:中国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XX9月第1版,第291页。白寿彝在中国史学史一书中也说:盛唐时期,杰出的史学批评家刘知幾写出了史通一书。这是中国古代史学上一部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史通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到一个更高的自觉阶段,是史学思想发展和史学理论建设的新转折,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11月第2版,第125页。任继愈刘知幾的进步的历史观:刘知幾的史通是我国第一部成系统的史论。瞿林东在中国简明史学

17、史一书中也认为:刘知幾史通的问世,这是中国古代史学上一部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到一个更高的自觉阶段,是史学思想和史学理论发展的新转折。 瞿林东著:中国简明史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8月第1版,第44页。李宗侗在中国史学史一书中也说:对史学为批评讨论者,始于唐之刘知幾。 李宗侗著:中国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XX8月第1版,第79页。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一书认为:史通的出现极有意义,它标志着史学批评已经不再是一种对史学著作随意的、零星的评价,而是变成了一种自觉的、系统的学问。史学内部的一个新的领域由此而形成。我比较倾向于赞同史通的观点,认为汉唐时

18、期史学发展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就是史学评论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二、关于史才三长:才、学、识有意思的事情是,刘知幾的史才三长论,不见于其所著的史通之中,而载于新旧唐书与唐会要。据旧唐书本传: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子玄刘子幾字子玄曰:自古以来,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子玄对曰: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而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yng,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鞕楠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加,所向无敌矣。脱苟非其才,不可叨居史任。自远古以来

19、,能应斯目者,罕见其人。时人以为知言。在上文,刘知幾明确地指出,只有具备才、学、识三长的人,方可成为史才。后来章学诚提出史德的理论,发展了史才三长说,提出了史意和史法。但如何才配称史才、史学、史识,刘子幾却不曾讲到。然而,刘子幾史通有核才篇所以明史才也;有识鉴篇所以论史识也。从上述引文中刘知幾所作的比喻和说明来看,他说的史才主要是指掌握文献的能力、运用体裁和体例的能力、文字表述的能力。梁启超认为:史才专门讲作史的技术,与前面所述三项另外又是一回事,完全是技术的。有了史德,忠实的去寻找资料;有了史学,研究起来不大费力;有了史识,观察极其锐敏;但是仍然做不出精美的历史来。要做出的历史,让人看了明了

20、,读了感动,非有特别技术不可。此种技术,就是文章的结构。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说道:至于这几种长处的排列法,各人主张不同。子元以才为先,学次之,识又次之。实斋又添德于才学识之后。今将次第稍为变更一下,先史德,次史学,又次史识,最后才说到史才。所以才有前论。如何可以养成史才?梁启超提出了六个字,即多读、少作、多改。 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XX;岳麓书社,20XX1月第1版,第148,152页。刘知幾说的史学是指各方面的知识,主要是文献知识,也包括社会知识以至自然知识。梁启超认为现在史书浩如烟海,要想把全史包办绝无其事,所以凡做史学的人,必先有一种觉悟,曰:贵专精而不贵杂博。我们应该

21、在全部学问中,划出史学来;又在史学中划出一部分来,用特别兴趣及相当预备,专门去研究它。所以我们做史学,不妨先择出一二专门工作,作完后有余力,再作旁的东西。万不可以贪多。 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XX;岳麓书社,20XX1月第1版,第142页。关于专精的方法,梁启超认为约有三项:勤于抄录、练习注意、逐条搜求。刘知幾说的史识是指史家的器局和胆识。刘知幾对于史家胆识格外强调,提出史识的最高标准是好是正直,善恶必书,认为这是善无可加,所向无敌的境界。在他看来,史学的主要功用在此,史书的历史价值在此,史家的基本素养亦在此。同时,刘知幾认为,学者跟良史的区别在于君子以博闻多识为工,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

22、。史通惑经梁启超认为:史识是讲历史家的观察力。观察要敏锐,即所谓读书得间。旁人所不能观察的,我可以观察得出来。养成正确精密的观察力,还有两件应该注意的事情:1不要为因袭传统的思想所蔽;2不要因为自己的成见所蔽。 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XX;岳麓书社,20XX1月第1版,第145,147页。对于才、学、识,李宗侗中国史学史解释道:非识无以定其义,而史之义即书法;非才无以善其文,史才可谓为写史之技术也;非学不能搜集史事。窥刘知幾、章学诚二人之意,修史者必须有学,方能广集史料;持笔时必须文章尔雅,方能传之久远。但史料众多,必须有所去取,否则不成撰述而成记注之文。所以定去取标准者,在于识,识可

23、谓为史观。但刘氏与章氏不同者,刘氏认为史识已足,而章氏则认为更须加以史德,方能使史观不至于不公正;而刘氏则以为既称为史识,自无不公正之理,此其稍异处也。 李宗侗著:中国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XX8月第1版,第162,163页。杜维运在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一书中,对史才三长与西方史学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其所谓才、学、识三长,史才谓史学家的才能,史学谓史学家的知识,史识谓史学家的判断力。三者为史学家必须兼备的条件,缺一不可。其论与西方近代史学家所谓 真正的史学家,必须以学者兼为思想家之说,若相仿佛。 杜维运著: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XX12月第1版,第162页。刘知幾明

24、确地提出了才、学、识这三个史学理论范畴,阐述了三者之间的联系,把才、学、识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并确定为史家素养的最高标准,在中国史学上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这一见解的影响甚至超出史学范围,如清代诗歌评论家袁枚认为:作史三长:才、学、识,缺一不可。余谓诗亦如之,而识最为先;非识,则才与学俱误用矣。随园诗话卷3。三、史德1、略论章学诚提出史德之前,北宋曾巩对良史提出了明、道、智、文四条标准。他说:尝试论之,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曾巩集卷11南齐书目录序这四条标准,与刘知幾的史才三长论相比较,突出了其道必足

25、以适天下之用的要求。元代揭溪斯则涉及到了史家的心术问题。元史本传载:诏修辽、金、宋三史,溪斯与为总裁官。丞相问:修史以何为本?曰:用人为本,有学问文章而不知史事者,不可与;有学问文章,知史事,而心术不正者,不可与。用人之道,又当以心术为本也。这里,揭溪斯提出心术问题。在他看来,学问、史事与心术三者之中,心术正与不正最为重要,故其结论是,修史以用人为本,用人之道,又当以心术为本。明代胡应麟,又在刘知幾的史才三长论之外,补充了二善。他说:才、学、识三长,足尽史乎?未也。有公心焉,直笔焉,五者兼之,仲尼是也。董狐、南史,制作无征,维公与直,庶几尽矣。秦汉而下,三长不乏,二善靡闻。少室山房笔丛卷13史

26、书占毕其实,胡应麟的二善是互为表里的一码事,公心是直笔的主观前提,直笔是公心的客观必然,两者似不必分而为二。章学诚对这些理论和观点加以总结和概括,对史家修养提出了更为完整、深刻的理论,明确提出了史德论。2、章学诚的史德观章学诚论史德,是对刘知幾关于才、学、识史才三长论的新发展。文史通义中的文德、质性、史德、妇学、与邵二云论修宋史书等篇,都论到过才、学、识问题,足见他对史才三长论的重视。章学诚对史才三长论有其独到的见解:夫才须学也,学贵识也。才而不学,是为小慧;小慧无识,是为不才;不才小慧之人,无所不至。文史通义妇学章学诚认为学是基础,识是水平,真正的才是学与识的表现形式。章学成对史才三长论的发

27、展,更突出地表现在他明确地提出了史德这一理论范畴,以及与此相关的心术论。他在文史通义史德篇中解释道:虽然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练其事,三者固各有所近也,其中固有似是而非者也。记诵以为学也,辞采以为才也,击断以为识也,非良史之学、才、识也。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章学诚认为作史的人,心术应该端正。所患夫心术者,谓其有君子之心,而所养未底于粹也;夫有君子之心而所养未粹,大贤以下所不能免也,此而犹患于心术,自非夫子之春秋不足以当也。以此责人,不亦难乎?是亦不然也。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尽其

28、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书者之心术矣。史家慎于心术,才谈得上史德,这是章学诚史德论的核心。譬如魏书,大众认为它是秽史,就是因魏收心术不端的原故。又如左氏春秋,刘歆批评他是非不谬于圣人,就是心术端正的原故。可见,所谓史德是指著述历史的写作态度,也就是讲求史学家的思想修养。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对史德进一步阐述道:简单说起来,实斋所谓史德,乃是对于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历代史家对于心术端正一层,大家都异常重视。这一点,吾人认为有相当的必要,但尚不足以尽史德的含义。我以为史家第一件道德,莫过于忠实。如何才算忠实?即对于所叙述的史迹,纯采客观的态度,不丝毫参以自己

29、意见便是。 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XX;岳麓书社,20XX1月第1版,第139页。对于如何忠实,梁启超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夸大、附会、武断等。对此,梁启超总结道:刘子元说史家应有三长,即史才、史学、史识。章实斋添上一个史德,并为四长。实斋此种补充,甚是。要想做一个史家必须具备此四种资格。 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XX;岳麓书社,20XX1月第1版,第138页。对于梁启超的见解,柳诒徵认为其陈义甚高,第似未甚虚心体察章氏之意。针对章学诚文史之儒,竞言才学识,而不知辨心术,以议史德,乌乎可哉的发问,柳诒徵在国史要义中解释道:所谓文史之儒,即指刘氏也。章氏盖谓刘氏有君子之心,而所养未底于粹。世之诵习章氏之学者,似皆未悟其所指。 柳诒徵著:国史要义,XX;岳麓书社,20XX1月第1版,第100页。杜维运认为章氏史德之说,是中外史学史上的绝唱,精辟深奥。扼要言之,章氏的史德,是指史学家的心术而言。他又将史学家的心术,分为两类,一为史学家心术的邪正,一为史学家心术的修养程度。 杜维运著: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XX12月第1版,第164页。这里额外提一点的是,钱穆在国史大纲的开篇中提出了四点要求,其中两条是: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