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1.62KB ,
资源ID:2742754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4275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当代散文研究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代散文研究报告.docx

1、当代散文研究报告经济与管理学院课程作业2008-2009二( 学年 第 学期)当代散文赏析戴珮琳期末作业课 程 作业性质 任课教师 胡炎苹2007030313学生姓名 学 号 成 绩 当代散文的流变之散文文体的历史选择在现代散文作为一种文体被提出来之前 , 中国文学史上 , 并不存在一种叫作散文的文体。按姚鼐古文辞类纂 , 它是相对于词赋类的 , 形式很丰富 : 论辩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 : 显然包含了文学性和非文学性两个方面。作为文学 , 具体些说 , 指轻松的、有趣的、意深语妙的随笔 , 也用于指文学研究 , 同时也包括了诗歌、戏剧、小

2、说。周作人要提倡一种文学性散文 , 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局面 , 那就是 , 在中国和西方都没有现成的文体。这一点和小说诗歌 , 是很不相同的。周作人在美文中 , 把这一点说得很清楚 , 后来被我们称为散文的 , 在他那个时候的“国语文学里 , 还不曾见有这类的文章”。为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 , 甚至可以说还没有成型的文学体裁确立一个规矩 ( 或者规范 ), 气魄是很大的 , 也是很冒险的 , 留下偏颇甚至混乱 , 也许不可避免。他给这类文章 , 规定了“叙事与抒情”的特征 , 相当于今天审美性的散文。正因为当时新文学中 , 还没有这种文体 , 所以他主张应该去“试试”。这个“试试” , 可能是从

3、胡适的尝试集得到的启示。孰不知新诗的尝试 , 不论中国还是西方 , 都是有稳定的诗体可藉的 , 而散文却是中西都没有。“叙事与抒情”的规定 , 说明周氏倾向于美文, 但是 , 他又把它归入“论文”一类 , 说“他的条件 , 同一切文学作品一样 , 只是真实简明便好”。这说明 , 他有点动摇 , 觉得应该把主智的论文囊括进来。可是他的题目又是“美文”。显然 , 在理论上一直摇摆在主智的论文和主情的美文之间。只是在具体行文中 , 他又明显倾向于主情的美文。虽然他的主张号称来自西方 , 但是 , 西方的文论并不足以支持他作出主情的决策。推动他作出如此坚定的论断的 , 可能有两个原因 : 第一 , 是

4、他的艺术趣味 , 具体表现在他对晚明公安派性灵小品的执著。“叙事与抒情”和“真实简明”都不是西方论文和美文的特点 , 而是他所热爱的公安派的风格。一九二八年 , 他在燕知草跋中明确宣言晚明的“公安派”是“现在中国新散文的源流”。其实 , 在他心目中 , 那就是现代散文的楷模。促使他作出这样的论断的还有一个具体原因 , 那就是对新青年的“随感录”文体的不满足 , ( 虽然他自己也是这个栏目的重要作者 ), 从一九一八年四月栏目成立之时起 , 到周作人为文之时 , 已经三年 , 这种文体以笔锋犀利 , 议论风生为特点。不要说其他五四先驱的文章 , 就是鲁迅收到热风里的二十七篇随感录 , 也完全符合

5、西方的随笔 (论文) 的标准。如果真的师承西方的散文观念 , 完全可以把这一类分析、思索、解释、评论 , 又有感性的文章 , 列入散文正宗。但是 , 他在对五四初期的杂感进行反思时 , 却称之为“满口柴胡 , 殊少敦厚温和之气”, 他提出了一个与 论文 不同的文体的“美文” 美文s 。把“叙事与抒情”作为根本的准则 , 只能说明他为中国散文作出了严格意义上审美价值的选择。 他当然不可能不知道 , 不管是中国 , 还是西方 , 广义的散文都包含两个方面 , 一个是抒情的、审美的、诗化的 , 特点是从感觉、知觉到情感的抒发 ; 一个就是主智的 , 越过感情 , 从感觉直接到个人化的智慧深化。从理性

6、上说 , 周作人感到了两者的矛盾 , 又有些偏向于情 , 说“好的论文” , 也就是好的 论文, 就是“散文诗” , 可是又不敢废了智 , 因而不免又吞吞吐吐地说“中国古文里的序、记与说等 , 也可以说是美文的一类”。其实 , “记”和“叙”固然是感性的美文文体 , 而“说” , 包括先秦纵横家的游说和后世文人讨论政治和道德性质问题的书答 ( 如韩愈的师说、上宰相书 ) 是智性文体 , 笼统归入美文是勉强的。历史发展总是带着某种“片面的深刻”的。周作人凭着有限的西方文学阅读经验 , 又从明人性灵小品中 , 抽了两者之间最大公约数 , 首先把散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文体 ,和理性的“论文”分开 ;

7、 其次 , 在文学中 , 又和诗歌和小说分立起来 ; 再次 , 在智性与情感的矛盾中 , 选择了抒情。后来王统照提出“纯散文的口号 , 也是沿着这条思路。接着胡梦华提倡“絮语散文”, 强调的是“不同凡响的美的文学”、“抒情诗人的缠绵的情感”、“人格动静的描画”、“人格色彩的渲染”、“个人的主观”、“非正式的”。这里的关键词是“美的文学”、“抒情诗人的缠绵的情感”。其次是“非正式的” , 相对于正式的而言。一九二八年 , 周作人为俞平伯的散文集杂拌儿作跋 , 就用“絮语散文”的观念来阐释“论文” , 认为其特点是“不专说理叙事 , 而以抒情分子为主”。在他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时还明确宣布

8、: “议论文照例不选。”的确他所选的几乎全是抒情性质的散文。 这里有两点不可忽略 : 第一 , 这不是周作人一个人的选择 , 而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在重大历史关头 , 抒情审美价值取向 , 独具民族和时代特色。中国现代主情的审美散文和欧美多少主智倾向的“ 论文 ”就这样走上了不尽相同的道路。第二 , 这仅仅是理论上的选择 , 与实践有相通的一面 , 又有错位的一面 , 但长期以来 , 没有引起注意 , 理论性的反思只能在实践经验饱和之后 , 和现代新诗中理论往往走在实践前面不同 , 散文的实践总是走在理论前面。抒情审美的取向 , 符合草创时期的散文发展要求 , 大大解放了散文的生产力 , 在短短

9、十年间 , 五四散文居然被鲁迅认定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小说和诗歌。先驱们的选择是 : 建构一种地地道道的中国式的散文文体。一九三五年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导言”中 , 对人们把中国的现代散文和法国蒙田的“ essais ” , 和英国培根的“ 论文 ”相联系 , 不以为然。他说 : “其实 , 这一种翻译名义的苦心 , 都是白费心思 , 中国所有的东西 , 又何必和西洋一样 ? 西洋所独有的物质文化 , 又哪里能完全翻译到中国来 ? 所以我们的散文 , 只能约略地说 , 是 prose 的译名 , 和 论文 有点相像 , 系除小说、戏剧之外的一种文体 , 至于要想以一语来道破内容 ,

10、或以一个名字来说尽特点 , 却是万万办不到的事情。”想来郁达夫并不是不知道 , 在英国文学体裁中 , 并没有具体的“ prose ”这样一种文体 , 他不过是借此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选择辩护。到此为止 , 就不是五四时期的理论预设 , 而是近二十年的历史经验的理论总结。这样的选择和总结 , 只能是理论上的自圆其说 , 在实践上 , 却留下了三个不大不小的漏洞 : 第一 , 就是鲁迅的杂感式散文 , 充满了议论 , 好像在审美抒情美文里无处存身 , 究竟算不算散文呢 ? 如果按西方的 论文 准则 , 是天经地义的 论文 。但 , 作为抒情叙事的散文 , 却难以自圆其说 , 以致长期众说纷纭 ,

11、莫衷一是。为了成全散文的抒情的叙事特性观念 , 不得已而求其次 , 硬把鲁迅式的杂感从散文中分离出来 , 命名为“杂文” 。作为一种文体 , 迅速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 , 留下一个悖论 : 鲁迅式的杂文算不算文学 ? 算不算散文呢 ? 如果算 , 则另立这样的文体 , 实属多余 ; 如果不属文学 , 为何又写进现代文学史 ? 第二 , 就是在五四散文中 ( 如鲁迅的朝花夕拾 ), 也并不是只有抒情和叙事 , 还有幽默 , 而幽默是无法归入抒情之中的。这一点要等到十多年后 , 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导言中来弥补。这种片面的理论建构 , 造成的后遗症 , 直到八十年代林非的“真情实感论” ,

12、 仍然阴魂未散。这一命名的第三个漏洞 , 那就是掩盖了历史和传承的跛脚。周作人只认定明人性灵小品为现代散文的源头 , 排斥了唐宋八大家和先秦诸子 , 事实上就是排挤了智性在散文中的合法地位。这个漏洞 , 在并不很久以后 , 就引起了反思。钟敬文在试谈小品文中 , 就提出了散文“有两个主要的元素 , 便是情绪与智慧” , 情绪是“湛醇的情绪” , 而智慧则是“超越的智慧”。也许当时的钟敬文的权威性不够 , 似乎并没有引起重视。一九三三年 , 郁达夫接着提出 , “散文是偏重在智的方面的” , 同样也没有得到重视。这么宝贵的理性感悟 , 居然石沉大海 , 充分说明中国散文意识的不清醒。等到七八十年

13、后又有人加以反思。余光中说 : “认定散文的正宗是晚明小品 , 却忘却了中国散文的至境还有韩潮澎湃 , 苏海茫茫 , 忘了更早 , 还有庄子的超逸、孟子的担当、司马迁的跌宕恣肆。”在余光中看来 , 周作人所确定的现代散文规范 , 其实就是抒情“小品” , 而大海似的中国古典散文则是智性的“大品”。这主要是从思想容量的宏大和精神品位的高贵讲的。其实 , 就是西方的随笔 , 不管是蒙田的 , 还是培根的 , 都不仅仅是小品 , 而且有相当多的“大品”。梭罗的瓦尔登湖 , 不但是篇幅上 , 而且在情思和哲理的恢宏上 , 是小家子气的小品所望尘莫及的。所有这一切 , 导致了智性 ( 审智 ) 话语失去

14、了合法性 , 其消极后果就是五四散文的小品化 , 除极个别作品 ( 如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 ) 外 , 思想容量博大 , 气势恢宏的散文绝无仅有。这当然造成散文舒舒服服的“内伤” , 最明显的就是 , 鲁迅杂文在现当代文学史上长达五十多年 , 危峰孤悬 , 追随者队伍零落 , 至今只剩下邵燕祥、周国平等。散文的这种偏废 , 除了社会政治原因以外 , 其文体的原因 , 要等八十多年后 , 才从文体观念上 , 开始做历史的和逻辑的清算。 回过头来看 , 中国现代散文的这种背离智性 , 单纯强调审美抒情的取向 , 显然是一个片面的选择 , 注定中国现当代散文在文体自觉上的极度不清醒。一

15、方面 , 迷信抒情 , 一度甚至把散文当作诗 , 走向极端 , 产生滥情、矫情 ; 另一方面 , 又一度轻浮地放弃抒情 , 把散文弄成通讯报告。在这样盲目的情况下 , 流派的不自觉就是必然的了。和诗歌、小说追随世界文学流派的更迭形成对照 , 散文落伍于诗歌小说的审智潮流长达数十年 , 甚至在新时期还徘徊十年以上才做出调整 , 追赶上了从审美到审智的历史潮流。二、散文文体意识的失落三十年前 , 举国认同的散文旗帜 ,就是杨朔、刘白羽和秦牧。他们的作品所凝聚的成就 , 带着那个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强烈色彩 , 充满已经为历史所否决的政治观念 ( 如人民公社、大跃进 ) 的图解。今天的读者看来 , 难

16、免有不堪卒读的篇章 , 这主要是历史的局限 , 不能完全归咎于个人。值得分析的倒是 , 杨朔在散文艺术上提出了富有时代意义的观念 , 那就是他在东风第一枝的跋中所总结出来的 : 把散文都当作诗来写。这个说法一出 , 迅速风行天下 , 成为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期散文的艺术纲领。在那颂歌和战歌的刚性情调一统天下的局面中 , 杨朔散文多少追求某种个人的软性情调 , 口语、俗语和文雅的书面语言结合 , 情致随着语气的曲折 , 做微妙的变化 , 对于当时的散文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 , 他的语言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 倒是他反复运用从具体事物、人物升华为普遍的政治、道德象征的构思 , 成为一时

17、的模式。在今天看来 , 这实在是散文的枷锁 , 比之周作人的叙事抒情论更加狭隘 ; 可是 , 在当时可是一种令人兴奋的艺术解放。这是因为 , 在杨朔散文模式出现之前 , 中国散文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五十年代初期 , 新中国文学可以说有点朝气蓬勃的气象。小说界有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赵树理的登记等 ; 诗歌界有崭露头角的闻捷的天山牧歌、公刘的组诗在北方已经脍炙人口 ; 散文领域 , 却是颇为寂寞。钱锺书、王了一 ( 王力 ) 搁笔 , 张爱玲远去香港 , 巴金等老作家正尝试着和新的政治意识形态适应 , 新人却并未产生。到了一九五四年 , 中国作家协会总结五年成就 , 出版了

18、短篇小说选、诗选 , 甚至独幕剧选 , 可就选不出一本散文选 , 只勉强出了一本散文特写选。这就暴露了散文对于“特写”的依附。特写 , 其实就是通讯报告 , 从性质上来说 , 是新闻文体 , 属于实用理性 , 并不是一种审美的艺术形式。当时被认为最优秀的散文 ,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 就是一系列“朝鲜通讯”之一。巴金的我们见到了彭德怀司令 , 其实也属于朝鲜通讯范畴。诗人冯至的东欧杂记虽然受制于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框架制约 , 但是其浓烈的抒情意味却保持了散文的文体感 , 然而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说明 , 直到五十年代中期 , 散文作为一种文体 , 其危机是如何严峻。 这种危机并非偶然出

19、现 , 而是其来有自的。早在四十年代在中国文坛上 , 就存在着两种散文潮流 : 一个在国统区 , 以梁实秋、林语堂、钱锺书和王了一 ( 还有张爱玲 ) 为代表 , 以个人话语作自我表现 , 其最高成就 , 已经突破了审美诗化 , 以学者风范深邃内审 , 议论纵横 , 渗透着幽默的审“丑” , 散文的文体自觉空前高涨 , 散文的谐趣和情趣一样 , 得到普遍的重视。涉笔成趣的议论与抒情和小说的叙事相比 , 自成别开生面的艺术格局。而在解放区 , 特别是一九四二年以后 , 由于自我表现受到批判 , 诗歌已经以“时代精神的号角”为务 , 散文岂能成为自我表现的避风港。丁玲、周立波、吴伯箫、刘白羽等的散

20、文向表现新人新事的新闻性质的通讯报告方面转移。流风所及 , 散文遂为新闻性的通讯报告的附庸。新闻、通讯、报告 , 得到行政方面的高度重视 以近乎发动群众运动的方式 , 形成空前的热潮。胡乔木甚至为文曰人人要学会写新闻。这当然是战争环境 , 强化实用宣传功利所致 , 但是 , 在胜利进军的热潮中 , 狭隘政治功利对于散文的伤害却被忽略。甚至到了只能出版散文特写选的时候 , 也还没有引发反思。直到一九五六年“百花”时期 , 才稍稍有所改观 , 一些老作家乃有迥异于时代精神的带着个人色彩的散文。但是 , 毕竟是自发的 , 散文作为一种文体的特殊性 , 要达到自觉 , 尚需积以时日。真正的文体自觉 ,

21、 可能要等到五十年代末 , 一九五九年以降 , 六十年代初 , “散文笔谈”之类广泛见诸报端。秦牧提出“一个中心”说和“一线串珠”论。人民日报在一九六一年一月开辟“笔谈散文”专栏 , 肖云儒的“形散而神不散”论 , 应运而生 , 其实 , 就是秦牧的“一个中心”说和“一线串珠”论的发展。这一说法后来风靡神州大地 , 意味着散文文体自觉意识的萌动。但是 , 这种远远落后于五四散文理论的、先天不足的“理论” , 还不足以引发文体真正的自觉。理论的自觉 , 还要等待创作实绩的积累 , 主要是杨朔、刘白羽和秦牧有更多的作品 , 有更大的影响。 三、诗化散文模式和“说真话”背后的危机杨朔最大的功勋 ,

22、乃是以他超越当时水平的语言魅力 , 推动了散文文体意识的复苏。把散文当作诗来写 , 不言而喻的就是不再依附新闻、通讯、报告 , 不再以狭隘社会功利为务 , 散文的诗化 , 实际上隐含着某种审美独立的意味。在荔枝蜜、雪浪花中 , 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夹缝中 , 杨朔式的诗意流露出人情宽松的美 , 而不是斗争的、剑拔弩张的美。正是因为提供了这样一点并不十分宽广的空间 , 杨朔散文才不是偶然地风靡一时 , 席卷华夏文坛。当然 , 杨朔有其幼稚的一面。散文中固然可以有诗 , 但是 , 散文和诗 , 在文体上 , 不管从西方文论还是中国古典文论看都有不可混淆的特性。从这一点上来说 , 杨朔是矛盾的 : 刚刚

23、勇敢地把散文从通讯报告中解放出来 , 又匆匆忙忙把散文纳入了诗的牢笼。文体意识的麻木 , 推动了杨朔散文风靡一时 , 模仿者络绎不绝 , 造成一种印象 , 似乎散文的想象天地仅在杨朔模式之中 , 这在当时居然没有任何异议。谁也没有反思一下 , 把散文当诗来写 , 在实际上 , 并不是全部诗意 , 而是诗中的颂歌、战歌和牧歌 , 比之五四时期周作人并不绝对排斥智性的抒情“美文” , 比之郁达夫的“幽默”的天地不知狭隘了多少。等到十年浩劫过去 , 思想获得空前解放 , 凌驾于散文上空沉重的政治乌云得以驱散 , 然而 , 颇为吊诡的是 , 邵华的我爱韶山红杜鹃影响巨大 , 甚至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 ,

24、 仍然未脱事 - 情 - 政治象征的杨朔模式 , 虽然杨朔已经在“文革”中受迫害而死。在当时影响较大的回忆浩劫的散文中 , 几乎毫无例外的是激情的倾泻 , 观念直白 , 散文的形式感荡然无存。就是影响较大的陶斯亮怀念陶铸的一封没有寄出的信 , 也未能免俗。这时影响最大的是巴金的随想录 , 把政治控诉转化为真诚的自我反思和解剖 , 提出了自我忏悔的命题 , 显示了老作家的心灵的纯洁和人格的崇高 , 获得一片赞扬。比他的散文影响更大的是他提出的散文观念“说真话”但也并没有带来散文文体意识的觉醒。从理论上来说 , 比之把散文当作诗来写 , “说真话”更加不属于散文 , 不但不属于散文 , 而且很难说

25、属于文学。比之钱玄同在五四当年为胡适的尝试集作序 , 痛斥“毫无真情实感”的“文妖” , 提出“做文章是直写自己脑筋里的思想” , 并没有什么发展。虽然 , 其积极意义不可抹煞 , 但是 , 其中隐含着三个误区 : 第一 , 在政治高压下 , 敢不敢说真话 , 是道德和人格的准则 , 并不完全是文学创作的准则 ; 第二 , 在文学中“说真话” , 不仅仅需要道德勇气 , 真话 , 并不是现成的 , 只要有勇气就脱口而出 , 真话是被假话、套话窒息着的 , 遮蔽着的 , 说真话就意味着从假话、套话的霸权中突围 , 这是需要高度才情和睿智的。在思想解冻的初期 , 真实的情志 , 往往存在于潜意识的

26、深层 , 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 需要话语颠覆的才能 ; 第三 , 就是把潜在的、深邃的真话顺利地讲了出来 , 还有一个散文文体的特殊性问题。真话不等于诗和小说 , 真话也不等于散文。同样的真话 , 在不同的文体中 , 会发生不同的变异。一味用诗的话语去写散文 , 正等于用散文的话语写诗。巴金的说真话一时被奉为金科玉律 , 正说明了散文文体意识仍然麻木。在说真话的神圣道德大旗下 , 巴金可能也有点自误 , 虽然他的随想录中 , 怀念萧珊、小狗包弟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 但是 , 长达几十万字的多卷散文中 , 精品如此有限 , 绝大多数作品写得都太随意 , 从构思到语言 , 都比较粗糙。从这个意义上

27、说 , 当年的溢美之词 , 正是散文文体意识沉睡的证据。 与风起云涌的朦胧诗和意识流小说引发文坛“地震”的艺术革新相比 , 散文显得呆板而且僵化。当小说和诗歌的青年作者纷纷“崛起” , 给老一辈作家以巨大冲击之时 , 散文领域里却如哈姆莱特所说 , “丹麦王国平安无事”。将近三年以后 , 在这近乎一潭死水的领域中 , 最初激起波澜的 , 并不是一批青年 , 而是资深的老作家。孙犁短小的散文 , 出现在光明日报 , 引人注目的是 , 并不以诗性的抒情为务 , 他发挥了他小说家老到的功力 , 他的叙述在平实中见深沉 , 从容淡定。就是怀念遭受迫害而牺牲的战友 , 也不夸张其高尚 , 不渲染其苦难

28、, 不追求廉价的、幼稚的、感情升华的效果 , 不以诗意的营造来美化自我 ; 相反 , 不时表露出对自我的不满甚至调侃。这当然引起了许多赞叹 , 然而真正要引起文体的反思 , 还需要更多更重的分量。一九八一年 , 杨绛以一种非常朴素的形式发表了干校六记。一般散文作家 , 都是先把文章在报刊上分别发表 , 引起关注 , 然后收集成册。而杨绛却一下子把六篇文章 , 以一个薄得不能再薄 , 一共才六十七页的小册子 , 在三联书店出版。这种不事张扬的做法和她不事张扬的文风不谋而合 , 然而 , 却在内行人之间 , 触发了对散文文体的反思。杨绛的文风显得比孙犁更加从容 , 更加坚定地反杨朔之道而行之 ,

29、不把散文当成诗来写 , 就是把散文当作散文来写 , 就是在非诗的领域里追求散文的情趣和谐趣 , 哪怕写“文革”的灾难 , 甚至生离死别 , 屡遭横逆 , 她也节约着形容和渲染以平静的叙述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比之孙犁 , 当然 , 有时也有所强调 , 甚至有些夸张 , 但那往往不是抒情 , 不是美化 , 有时 , 恰恰是在强调某种“丑化” , 这一点在“小趋”记情中表现很是突出。我在文学性讲演录中这样说 : 杨绛在干校六记里讲过 : 她女儿住在老乡家 , 小娃子拉了一大泡屎在炕席上 , 她急得用手纸去擦 , 大娘跑来责备她糟蹋了手纸 , 也糟蹋了屎 , 大娘呜噜噜一声喊 , 就跑来一只狗 ,

30、上炕一阵子舔吃 , 把炕席连同娃娃的屁股都舔得干干净净。她说 , 下了乡才知道为什么猪是不洁的动物 , 因为猪和狗是同嗜 , 不过 , 猪不如狗 , 只顾贪嘴 , 会把蹲着 ( 拉屎 ) 的人撞倒 , 狗则坐在一旁耐心等待 , 到了时候 , 才摇着尾巴过去享受。一方面是很脏的事 , 另一方面是老大娘很淳朴的感情。她比较节约 , 比较坦然 , 并不觉得这是寒碜的事。狗和猪相比 , 狗比较文雅地等 , 猪等不及就把人拱倒了 , 表面上都是很丑的 , 不存在“礼让”和“同嗜”这样文雅的问题 , 吃人的大便 , 也不存在“享受”的问题 , 这是语言和情感的错位。这是幽默 , 是“软幽默” , 是调侃

31、, 不是讽刺 , 没有进攻性。这里表现了人与人间的一种沟通 , 她对大娘并没有厌弃 , 对狗也没有表现出愤怒。这显然是幽默的谐趣 , 这是五四散文的另一个传统 , 长期被忽略 , 其特点可以说是“以丑为美” , 从这一意义上说杨绛把五四散文的两个传统 , 审美的抒情和审丑的幽默 , 一下了呈现在读者面前 , 并不是过誉。一大批文坛宿将在散文界的贡献 , 远远超过了青年散文作者 , 这在当时很是奇特。以至于有人提出 : 诗是青年的艺术 , 小说是中年的艺术 , 而散文是老年的艺术。这当然只是现象 , 实质是五四散文传统对极度狭隘模式的冲击 , 但是 , 冲击仍然是自发的 , 杨绛并没有引发散文文

32、体反思的雄心。杨绛没有舒婷们幸运 , 一来 , 她在创作上反杨朔模式 , 肯定瞧不起杨朔 , 作为学者的她 , 也许觉得作品更雄辩 , 懒得作理论宣言 ; 二来 , 散文界不像诗歌界那样为官方所重视 , 没有近水楼台的行政压力 , 也就没有强烈的反抗 ; 三来 , 散文没有严密理论 , 是世界性的现象 , 因而也就没有对峙 , 也没有任何“地震” , 更没有全国性的“围剿”。等到汪曾祺的散文有了影响 , 已经是八十年代中后期了 , 他在蒲桥集自序中说 : “过度抒情 , 不知节制 , 容易流于伤感主义。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 ( 也是一切文学 ) 的大敌。挺大的人 , 说些小姑娘似的话 , 何必呢。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 , 自然一点 , 家常一点的”他针对的也许不是杨朔 , 但是 , 的确是五四散文风格对类似杨朔的文风的批判。散文理论界 , 缺乏历史感 , 未能意识到杨绛和汪曾祺回归五四散文传统的价值 , 没有接过话头 , 眼睁睁看着诗歌和小说中 , 理论战线大叫大喊 , 战云密布 , 遍山旗帜 , 而散文理论界 , 偃旗息鼓 , 一片沉寂。恢复活力的散文 , 对理论的兴趣 , 甚至不如美术界 。四、“真情实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