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 , 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之以混军声。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佑、李忠义钁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 , 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
2、器械。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节选自李愬雪夜入蔡州)【注释】愬:李愬,带领部队夜袭的首领。钁(ju):钁头,一种掘土农具,这里是挖的意思。击柝者:打更的人。元济:吴元济,叛军头领。(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愬令惊之以混军声(使惊惧)B.使击柝如故(原来)C.民争负薪刍助之(背)D.进诚梯而下之(梯子)(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4)参考词典解释,谈谈“相”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时大
3、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古汉语词典“相”副的义项有:互相;交互。表示行为动作偏向一方。递相;相继。(5)李愬偷袭蔡州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请结合选文,分点简要概括其中的原因。 【答案】 (1)D(2)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3)李愬用囚车把元济押送到京都长安。(4)“相”,此处意为“互相”“交相”,写出了人马冻死之多,随处可见,极言气候之恶劣,正是敌人不备之时,夜袭的有利时机。(5)风雪之夜出兵;让鹅鸭惊叫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响;让“击柝者”照旧打更,瞒天过海。 【解析】【分析】(1)ABC解释正确。D 梯,名词作状语。 (2)这句话的意思是:(到)半夜,雪越下越大。走了七十里,到达蔡
4、州城。根据题目限断两处的要求,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槛车:押运犯人的囚车。诣:到。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李愬用囚车把元济押送到京都长安。 (4)结合语境分析,当时刮大风下大雪,旗帜都吹破了,天气非常的寒冷,人和马冻死了很多。 “相”,此处意为“互相”“交相”,这个词语把人马冻死之多、随处可见的情景生动地再现了出来,突出了气候之恶劣,此时正是敌人不备之时,夜袭的有利时机。 (5)结合文章内容分步概括,李愬利用自然环境恶劣的条件,风雪之夜出兵,这是对方没有想到的;为防止
5、城中守军察觉军队的行进,让鹅鸭惊叫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响;进程后只杀看守城门的士兵,留下更夫照常打更,以此瞒天过海。 故答案为:D; 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李愬用囚车把元济押送到京都长安。 “相”,此处意为“互相”“交相”,写出了人马冻死之多,随处可见,极言气候之恶劣,正是敌人不备之时,夜袭的有利时机。 风雪之夜出兵;让鹅鸭惊叫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响;让“击柝者”照旧打更,瞒天过海。【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
6、用、古今异义等。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选择合适的赏析角度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
7、息来组织表达。 【参考译文】 那时候,刮大风下大雪。旗帜都吹破了,人马冻死的随处可见。天色黑暗,从张柴村向东的道路都是朝廷的军队没有走过的。每个人自己都认为一定要(冻)死,可是(因为)害怕李愬 ,(却)不敢违抗。(到)半夜,雪越下越大。走了七十里,到达蔡州城。靠近城边有(养)鹅鸭的池塘,李愬命令投击鹅鸭来隐盖军队行动的声响。四更天,李愬 到达城下,没有一个人知道。李佑、李忠义在那城墙壁上挖出一个个坑儿,凭借它领先爬上城墙,勇士跟着也爬上了城。看守城门的士兵正熟睡,尽被杀死,却留下打更的人,让他照常打更。于是打开城门,让官兵进城。到了里城,也是这样。城里都没有觉察到这个情况。鸡啼,雪停, 李愬
8、入城占据元济的外衙。有人报告元济说:官兵到了!元济还睡(在床上),笑着说:俘虏抢东西罢了,等到天明一定把他们都杀掉。又有报告的人说:城被攻下了!元济说:这一定是驻守洄曲的士兵到我这里来要棉衣的。起身,到庭院里(静)听,听到 军发号令,应答的人有上万人,才害怕了。北领左右随从爬上卫城抵抗。 派李进诚攻打卫城,砸烂了卫城的外门,占据了兵器库,取出器械。烧毁卫城的南门,老百姓抢着背柴草来支援李愬的军队。城上箭象刺猬的毛一样又多又密。(到了)申时,城门砸坏了。元济在城上请求治罪,进诚用梯子引他下来。 用囚车把元济送到京都长安。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
9、,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 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注)旃:通“毡”,毛织物。北海: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羝(d):公羊。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节旄(m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单于愈益欲降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绝不饮食/食之不能尽其材C.乃得归/微斯人,吾
10、谁与归D.卧起操持/操蛇之神闻之(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武 留 匈 奴 凡 十 九 岁 始 以 强 壮 出 及 还 须 发 尽 白(3)结合选文谈谈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D(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3)苏武在匈奴经受种种生活上的磨难,终不投降,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有气节、有民族大义的人。 【解析】【分析】(1)A.使投降/下达。B.吃的/喂养。C.回来/归依。D.都是“持”。 (2)根据句意:苏武被扣留在匈奴一共十九年,出使时正当壮年,等他返回时,胡须和头发都白了。故句子划分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11、 (3)理解文章大意,根据“卫律知武终不可胁”“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杖汉节牧羊”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心中有“义”的人。 故答案为:D;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在匈奴经受种种生活上的磨难,终不投降,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有气节、有民族大义的人。【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考生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
12、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注意对人物描写的语句的理解和议论、抒情的句子。【附参考译文】 卫律知道苏武最终不可能因为威胁而投降,就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使苏武投降,便把他囚禁在大窖里,坚决不给(他)吃的喝的。天下雪,苏武就卧在地上,吞食雪团与毡毛,过了好多天也没饿死,匈奴以为他有神灵保佑,就把他流放到北海边上没有人烟的地方,(匈奴)让(苏武)放牧公羊。(说是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够让他回来。(匈奴)把他与属吏常惠等人分开,囚禁在不同的地方。苏武(被流放)到北海边上之后,匈奴不供给他粮食,(他只好)挖掘野鼠所储藏的草籽充饥。拄着汉朝旄节牧羊,时时刻刻把汉朝旄节带在身
13、边,连旄节上的旄尾都脱落了。苏武被扣留在匈奴一共十九年,出使时正当壮年,等他返回时,胡须和头发都白了。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节选)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
14、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去国怀乡 去:到,往B.锦鳞游泳 锦鳞:美丽的鱼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D.吾谁与归 归:归依(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渔人甚异之B.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其境过清D.感极而悲者矣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3)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 (4)
15、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景物一暗一明,触发了人们一悲一喜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C.选文写景状物词句整齐,辞采华美,音韵和谐。D.选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以忘忧的思想感情。【答案】 (1)A(2)C(3)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己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D 【解析】【分析】(1)A去:离开。BCD理解正确。 (2)A宾语后置的标志;代词。B连词,就;连词,不译。C因为。D连词,表示顺接;连词,表并列。 (3
16、)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第三、四段分别写览物而悲者和览物而喜者,这两段属于描写和抒情,而第五段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据此可知,这两段文字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既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ABC理解正确。D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故答案为: A; C; 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己悲的感情,是为
17、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某个材料作用的能力。文
18、章材料是为主旨服务的,某部分内容需不需要写,是详写还是略写,这些都要根据文章的写作目的来决定,分析其作用也就是分析其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
19、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
20、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_ 伛偻提携_ 名之者谁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水”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状俱到,精确而熨帖。B.第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简朴。C.选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
21、同乐的旷达情怀。D.选文巧用诗的语言表达形式,全用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读来声声清朗,极具音乐的节奏美。【答案】 (1)情趣;指老人;命名(2)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3)D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伛偻(y l):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
22、人。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得:领会。寓:寄托。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乐:以为乐。乐:乐事。 (3)D.应为:选文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安排了不少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故D项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故选D。 故答案为:情趣;指老人;命名;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
23、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参考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
24、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25、,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
26、,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属予作文以记之 _日星隐曜_予观夫巴陵胜状_微斯人_有亭翼然临于泉上_佳木秀而繁阴 _宴酣之乐_太守之乐其乐_湖中人鸟声俱绝_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答案】 通“嘱”,嘱托。;光辉,光芒;优美;没有;像翅膀;茂盛;尽性;以为乐;消失;还 【解析】【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属”:通“嘱”
27、,嘱托。“翼”:像翅膀。“乐”:意动用法,以为乐。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曜”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故答案为:通“嘱”,嘱托。;光辉,光芒;优美;没有;像翅膀;茂盛;尽性;以为乐;消失;还【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词语的特殊用法的掌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偿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
28、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 嘉枯二年,李候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
29、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黄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溜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软?今李候生长富责,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为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节选自欧阳修浮槎山水记)【注】羽:陆羽,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溜:小水流。(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觥筹交错_树林阴翳_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_荫长松,藉丰草_(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3)【甲】、【乙】两文都在写“乐”,【甲】文主要侧重于写滁人的_与作者的_,【乙】文主要侧重于写李侯的_。 (4)【乙】文中作者写“富贵者之乐”的用意是什么?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回答。 【答案】 (1)酒杯;遮盖;赠送;枕、垫或踩、踏(2)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并且那些隐居山林的人,看待天下的乐趣,没有一样能使他们动心。(3)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与民同乐);山林之乐(4)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