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52.36KB ,
资源ID:2730296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30296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医辨症施治与临证经验探讨.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医辨症施治与临证经验探讨.docx

1、中医辨症施治与临证经验探讨“气津血”与“平热寒”: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神奇的中医,对于中国人来说,永远有一张亲切、熟悉的面孔。人类生命的诞生,依靠哪些最基本的元素?气,津,血。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古代名著难经中说:“气者,人之根本也。”管子中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命的第一要素就是“气”。“气”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就像“天空的白云”,可以变为“地面的雨露”。中医把这种滋育万物的雨露称为“津液”,简称“津”。有了天空的白云(“气”)和地面的雨露(“津”),就能够生成人类的血肉之躯(“血”)。从自然界的“天地人”,到生命界的“气津血”,这是一幅多么亲切和谐的美丽图景。或许有读者会说,你能不能把

2、中医讲得更有趣些,“气津血”虽然重要,但感觉离我们的生活有些遥远。那好,接着“气、津、血”,我再讲生活中常见的“平、热、寒”。每个人都有着温暖的记忆:小时候,如果着凉感冒了,妈妈会熬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汤,然后让你盖好被子发发汗,第二天早晨,感冒往往就好了。一身的寒气,就让温辣的姜汤驱散得无影无踪。这就是中医里讲的“寒”,判别起来其实很简单:怕冷、手脚或小腹等发凉,因为体内有寒,所以不喜欢吃等冷东西,而喜欢喝热水或热饮料。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有一次,我在一所大学和一些喜欢中医和传统文化的研究生们座谈,当我说完寒证的时候,突然有一位女博士生顿悟般地说:“啊,我终于知道了!我们同宿舍的

3、姐妹们时常买冰激淋请客,但有一个小妹妹居然不喜欢吃美味的冰激凌,我们都觉得挺怪的,这么好吃的甜点,还会有人不愿吃?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她一定属于寒性体质。哦,我想起来了,我们每次去吃肯德基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于点冰可乐,而她却点热红茶”有个男硕士立刻接过话茬儿:“我们男生私下都叫她冷美人,因为她虽然漂亮,但不是太合群,总是自己一个人独来独往,是不是也是因为寒性体质中医里讲求“取类比像”,这位男生的玩笑话里,在中医里其实不乏深刻的内涵。比如说中医里讲的“热”,除了发热、脸红、喜爱冷饮等明显特征,还可以进行推导:既然是热像,热能生火,那么,舌苔就会偏黄(而寒像则舌头则偏白);鼻涕、咳痰或小便也会偏黄

4、(而寒像则鼻涕、咳痰或小便偏白);热耗津液,所以,热则口渴(寒则口不渴)。而更高明的中医师则还真的像那位男生一样,进行更精妙地推导:有的人一接触,就给人“热情似火”的感觉,那么,热性体质的可能性就很大;而有的人“冷若冰霜”,则很有可能是寒性体质。 很有趣的是,当医生的在临床中,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病人,比如,有位中年女性患者,对自己的疾病了若执掌,手边还带着本牛津临床医学手册,我不得不问问他是不是我的医学同行,而其实她只是个久病成医的患者,主动热情地替我们医生思考,时常恨不得替医生来“支招”,呵呵。而更多的病人则对自己的疾病已经淡然,一派冷漠置之的态度,可以说是对待疾病态度上的“寒证”。对于热病

5、,每个中国人都有着自己的应对智慧。比如说,嗓子红肿、嘴角起疮、脸上长包,一般人就会本能地说,这是“上火了”,就会劝你别再吃辣椒等热性食物,免得“火上浇油”。含上一片薄荷味儿的金嗓子喉片,立刻能感受到冰凉清爽的感觉,红肿的嗓子就会舒服起来。同样,电视广告里说的“上火就喝凉茶”,也让普通百姓对于热病有了自己的防治窍门。不过,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并非不是寒就是热,也并非不是热就是寒,也存在着不寒不热的“平”。单就“平寒热”而言,“平”可以说是无病。但是,如果“气、津、血”有病而又“平”(不寒不热),那么,整个人还是有病。有人会说,“气津血”与“平寒热”,有什么关系?他们就像一个大家庭的“

6、兄弟姐妹”(三个兄弟,三个姐妹)。他们有着共同的“父母”虚实。虚实:统管“气血津、平寒热”的父母我经常在思考,怎样才算“有病”?怎样才是“无病”?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有或多活少的不舒服的时候,这时候,就需要自己保养或医生诊治,而治病的过程,也就是黄帝内经上说的“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和平”(和谐、平衡)了,病就没了。天下和平,老百姓就生活得幸福安康。身体和平,自己就感到身心愉悦健康。简言之,“和平”即无病!“不和平”即病。那么,怎么算是“不和平”呢?举个通俗的例子,就像一架天平(或者玩游戏的跷跷板),往往是一边

7、上跷,一边下沉。上跷是由于“不及”(可以想象,一个体重太轻的人坐在跷跷板上),下沉是由于“太过”(可以想象,一个体重太重的人坐在跷跷板上)。如既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那就是“和平”,就是无病。在中医,通常把“不及”叫做“虚”,把“太过”叫做“实”(或“盛”)。就像人吃饭,如果吃得太少,饿着了,那就是“不及”(虚);而如果吃得太多,撑着了,那就是“太过”(实,或盛)。虚是病,实也是病。有人会问,你上节说“虚实”是父母,而“气津血、平寒热”是“兄弟姐妹”,这是怎么回事呢?“气津血、平寒热”都有可能出现“虚”(不及)或“实”(太过)。就像统一个大家庭中,每个兄弟姐妹都会受到父亲或母亲的统管。“

8、气津血”有虚、有实,“平寒热”也有虚、有实。如果不寒不热,且又不虚不实,那就是“无病”的健康状态。 有了“父母”(虚实)、“兄弟姐妹”(气津血、平热寒),这个大家庭也就发展壮大为“十大组合”:气虚、津虚、血虚、虚热、虚寒;气滞、津实(细分为:湿、水、饮、痰、食积)、血瘀、实热、实寒。天下万病的“病性”,在黄帝内经最著名的篇章“至真要大论篇”中,被归为至简至要的十多条。皇帝对自己的老师岐伯说,我所教授的医生们,达不到十全十美的治病效果,我却很想让他们的疗效更加卓越,让所有医生们都能掌握工巧神圣的治病技术,你能告诉我天下万病的病根儿(病机)究竟是什么吗?而黄帝的老师岐伯则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诸寒

9、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螈,皆属于火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从古至今,历代中医医家无不把黄帝内经的病机大论视为临床治病救人最重要的法则,这段文章的篇名为什么叫“至真要大论篇”?明代医家吴昆解释说:最高尚的道理,叫“至”,就是至高无上;完全真实、绝无虚假的内容,称为“真”;抓住重点和关键、让人一通百通叫做“要”。世间万病的“病性”,被历代医家依据黄帝内经所提病机,精简为“气虚、津虚、血虚、虚热、虚寒;气滞、津实、血瘀、实热、实寒”十大病性组合。正是这十大病性的“最基本组合”,排列组合出了成千上万种疑难杂病。“十大病性组合”中,最重要的是“父母”级别的

10、虚实。看病的时候,判断“虚实”是最为重要的。有人常把“体质虚弱”的人当成“虚”,把“体质壮实”的人当成“实”,这往往会出现错误,就好像我们看电影看电视的时候,常会把相貌英俊的人看成“好人”、把长相难看的人看成“坏人”一样。判断好人、坏人的标准不能仅仅看他(她)的长相,而要看他(她)平时的行为。同样,中医在判断患者是“虚”还是“实”的时候,主要不是看他(她)的体质虚弱还是壮实,而是看其舌、摸其脉。舌、脉是最真实可靠的“裁判员”。大家都吃过煮鸡蛋或煎鸡蛋,如果煮鸡蛋或煎鸡蛋的火候“不及”,鸡蛋就嫩;而如果火候“太过”,鸡蛋就老。患者的舌苔,如果舌嫩、苔少或无苔,就为“虚”;如果舌老、苔厚腻,就为“

11、实”。患者的脉象,比患者的形象更准确地反映其虚实。如果脉象摸起来无力,就为“虚”;如果摸起来有力,就为“实”。 中医是怎样看病的我一直有一个梦想:能够让每个中国人,都掌握最基本的中医知识。我也一直在探寻,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说法,让博大精深的神奇中医走进每个人的心田。大道至简!千年中医,其实完全可以用主次两条线贯穿起来: 一条线是被老百姓们称为“病根儿”的病性,也就是“十大组合”:气虚、津虚、血虚、虚热、虚寒;气滞、津实、血瘀、实热、实寒。而另一条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病位系统:表、里、半(半表半里),上、中、下,左右。其中,“上中下”又分为五脏六腑:上有心肺、中有肝胆、脾胃、下有肾及膀胱、小肠、大肠

12、等。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一般中医常用的是心肝脾肾肺等脏腑,表明病的部位。是肺病、肝病还是肾病、心病?让人一目了然。只不过,中医说的肝病、肾病和西医说的肝病、肾病并不完全一致,中医的肝火旺不代表西医化验的乙肝、甲肝,肾虚也不等同于西医说的肾炎类疾病。知道了“病性”、“病位”这两条线索,甚至普通的读者自己都可以理解大夫们常说的中医术语了:中医常讲“湿热下注”,就是“湿、实热(病性)+下(病位)”;所讲的“水气凌心”,就是“水+气滞(病性)+心(病位)”大家一定有这样的困惑,如果我们看完了中医,一定习惯性地问一下大夫,“我这得的是什么病啊?”而中医大夫的回答,却远不如西医大夫那样明确,比如,明确告

13、诉你的西医病名:你得了浅表性胃炎、你得了脂肪肝等等。中医大夫总是给出一个如同天书般的“血虚水盛”、“痰气互结”、“中焦虚寒”等古香古色而深奥难懂的术语。不过,那时候你觉得困惑不解,现在是不是一目了然了呢?原来,“血虚水盛”就是血虚和津实(水)的结合,“痰气互结”就是津实(痰)和气滞(气)的结合,“中焦虚寒”就是虚寒在中。在大学教科书中医诊断学中,有66个中医常见病名,什么“心脾气血虚”、什么“肝胆湿热证”等等,很多人初学时往往摸不着头脑,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么复杂的中医病名,其实不就是简简单单的两条线(病性和病位)“排列组合”所产生的吗?知晓了几个最基本的元素,复杂多变的中医,不就像是

14、一个斑斓陆离的“魔方”一样,一切尽在你的轻松掌握了吗!好了,既然这么简单实用,那么,就让我们亲自体验一下中医大夫看病的过程,你可以尝试着自己分析、感受一下中医大夫的内心思考:你走进中医诊所。大夫让你伸出手来,他开始进行摸脉(切诊)。如果脉跳得有力,就是“实证”;如果脉跳得无力,就是“虚证”随后,大夫会让你伸出舌头,仔细察看(望诊中的舌诊):舌头红、舌苔黄代表“热证”;舌苔白润代表“寒证”;舌苔厚腻代表“津实证”;舌苔有斑点代表“血瘀证”大夫还会有意识听声音、嗅气味(闻诊),如果听到你不自觉地发出长吁或短叹声,那就是“气滞证”当然,更多的时候大夫会主动问你(问诊),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大小便怎么

15、样?饮食睡眠怎么样?等等。如果月经量少,月经颜色淡、月经延期,可能是“血虚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大夫就会龙飞凤舞地在处方上写下诊断结果,并开出具体处方。九州生气恃“辩证”,我劝“四诊”重抖擞虽然众所公认“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灵魂,然而,在诸多中医著作之中,却多见以“病症”分类(如:咳嗽、下利、高血压、闭经)的专著,而少见以“辩证”分类(如:气虚、实热、表证、湿热、上热下寒)的专著。君不见,即便连一直呼吁“中医必须辨证论治”的诸位临床名家,其医案、医论之中亦经常以“病症”为载体进行分型辩证,而较少以“辩证”为专题进行集中剖析,殊可叹也!我不由得大声疾呼:类似现代伤寒大家刘渡舟以“湿证论”、“

16、水证论”、“火证论”、“津液链”详解湿证、水证、实热(火)证、津液,清代名医唐宗海以血证论详解血证,乃至金代名医李东垣以脾胃论详解脾胃证的“辩证专著”真是屈指可数、凤毛麟角!为何当代中医临床家,不复前人的风范?!从“辩证”入手,能让人执简驭繁、一通百通,此为中医的“根本”而非“枝叶”。而从“病症”入手,只能是为让后学者从另一种分类角度(即病症的“辩证分型”),“温习”辩证论治的方便法门,虽是必不可少的“枝叶”,但毕竟不能视为“根本”。套用中医的术语,从“辩证”入手的著作乃是“治本”,而从“病症”入手的著作乃为“治标”矣!纵观当代医家的著作,可谓治标之作“太过”,而治本之作“不及”矣!众所周知,

17、辩证论治的主要流派至少分为如下四大类:第一类:八纲辩证(含气血津液辩证)第二类:脏腑辩证、经络辩证第三类:伤寒六经辨证第四类: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有人会说,大学教材认为“八纲辩证”是辩证的纲领,或是说是“各种辩证”的总纲,在临床中,“八纲辩证”(阴阳、虚实、寒热、表里)恐怕难以独立成为临床辩证方法。我认为,此说谬矣!八纲辩证的“虚实”,分为“气虚、津虚、血虚;气滞、津实、血瘀”,这样,“八纲辩证”就包含了“气血津液辩证”;八纲辩证的“表里”,泛言“表里半、上中下”(上为心肺、中为肝脾、下为肾)。比如,五苓散为“水湿在里”之证,病位具体为:在上:凌“肺”则短气而咳,凌“心”则成悸,津液不得

18、上承于“口”而渴欲饮水,水饮上犯阻遏“头部”清阳而吐涎沫、头目晕眩;在中:犯“胃”而成痞;在下:注“肠道”而为泻;在“肌肤”:水湿外溢,则为水肿。)一言以蔽之,“八纲辩证”(含气血津液辩证)既是各种辩证的总纲,也和“脏腑辩证、经络辩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一样,是完全独立的临床辩证方法。或许有人追问,脏腑辩证、六经辩证等其他辩证方法,皆以“八纲辩证”为基础,岂不是说,脏腑辩证、六经辩证皆已包含了八纲辩证?那么,八纲辩证还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吗?如果以“八纲辩证”(含气血津液辩证)来解“六经辨证”,则六经辨证已融入八纲辩证之内,此六经辨证,就是八纲辩证。现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即

19、是此派代表人物。如果以“脏腑辩证、经络辩证”来解“六经辨证”,则六经辨证已融入脏腑辩证、经络辩证之内,此六经辨证,就是脏腑辩证、经络辩证。现代经方大师刘渡舟先生即是此派代表人物。那么,八纲辩证和脏腑辩证又是什么关系呢?脏腑辩证所言脏腑,虽指病位,更泛言病性。比如,“脾”虽指脾脏,更泛言脾湿之性,“肝”虽指肝脏,更泛言肝郁(气滞)之性。而八纲辩证所言脏腑,则只指具体病位,而不涉病性。如果纯以八纲(含气血津)来言病性,则属于八纲辩证。比如,肝胃气滞、心肾阴虚阳亢火旺,属八纲辩证;如果以脏腑(或夹八纲)来言病性,则属于脏腑辩证。比如,肝胃不和、心肾不交属脏腑辩证。其实,各种辩证方法,就像汉语、英语、

20、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一样,虽然名称不同、体系不同,但都是对一个共同的含义的翻译。当然,各种方法没有高低上下之分,而且,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正如汉语和英语之别。同样说“一”的时候,英语只有一个“a”的说法,而中文则有“一本(书)”“一壶(茶)”“一轮(明月)”“一叶(扁舟)”等多个说法。打个比喻来说,应用脏腑辩证就如同你能说汉语,应用八纲辩证就如同你能说英语,应用六经辨证就如同你能说法语,应用卫气营血辩证如同你能说西班牙语,应用三焦辩证如同你能说意大利语都是完全独立、比肩而立的辩证体系,我们中国人当然绝大多数人会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而在中学课文最后一课我们也知道法国人自己认为“法国语

21、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各种辩证方法,正如金刚经上所云:“诸法平等,无有高下”。当然,为了方便中医学界的交流,各种“语言”之间毕竟有的更显“通用”,就像不管您是说广东话、上海话、陕西话但大家都能听懂“普通话”。世界各国开会交流,“英语”通常会被当为交流的通用语言。这就相当于“八纲辩证”(含气血津液辩证)的通用性一样。不管您是用“脏腑辩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都可以用“八纲辩证”翻译成其他辩证学派“听得懂”的语言。换言之,无论何种辩证论治,都要明辨其“虚实(气血津液之虚实)、寒热、表里、阴阳”!事实上,当代中医学界不言“虚实、寒热、表里”等最核心辩证,

22、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比如,临床常用的方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在伤寒论中只有第262条的说明:“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单就伤寒论的条文,“身必发黄”的症状,通常并不出现在临床中,临床所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多为身不发黄。而从条文中提到的辩证要素“伤寒,瘀热在里”,很多人并不明晰其使用指征。一切,需要我们从古代医圣的巨著和当代临床的实践中,归纳出全面精确的辩证要素,至少“八纲辩证(含气血津液)”是绝对不能少的!从虚实(气津血)角度,为实证(津实,即湿证,而非气滞、非血瘀);从寒热的角度,为热证;从表里的角度,为里证,或兼表证(也可无表证,而以解表的方式驱里邪外出或断里邪

23、外援,表实闭塞容易导致里湿化热故也),在上、在中、在下皆有可能。综合而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湿热在里,或兼表实”(从阴阳的角度,当然为阳证)。 再如:临床常用的方剂千金苇茎汤(苇茎,薏苡仁,冬瓜仁,桃仁),在金匮要略中的说明为:“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按照辩证论治进行分析,苇茎、薏苡仁,冬瓜仁,为治里湿热药物,桃仁为治疗里血瘀药物。从虚实(气津血)角度,为实证(非气滞,津实证即痰湿,血瘀证);从寒热的角度,为热证;从表里的角度,为里证(非表证、非半表半里证),多在上焦(具体在肺)。综合而论,千金苇茎汤为“痰湿有热(或兼血瘀)在里、在上(肺)”(从阴阳的角度为阳证

24、)。千金苇茎汤在大学方剂学教材中被列入“清热剂”之“清脏腑热”,教材中论及“辨证要点:本方为治肺痈的常用方剂,不论肺痈之将成或已成,均可使用本方。临床应用以胸痛,咳嗽,吐腥臭痰或吐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数为辨证要点。”笔者认为,以“病症”为辩证要点,莫如以“辩证”为辩证要点,只需洞悉千金苇茎汤“痰湿有热(或兼血瘀)在里、在上(肺)”的病机,自然可以自行推导出千变万化的诸多临床病症。需要注意的是,在临床中,该方证多兼血瘀证,也可以没有血瘀证,但要谨防合并血瘀证。我要特别说明的是,当代临床家常用(或最常用)的方剂不过百首而已,最精细的辩证,莫过于辩方证。比如,虚寒证可以细分为当归四逆汤方证、小建中汤

25、方证、理中汤方证、四逆汤方证、吴茱萸汤方证、八味(肾气)丸方证。所以,如果临床家将自己常用百首方证作为其辩证体系的具体落实,不厌其烦地详说“每类辩证论治元素”、每个“辩证元素之常用方证”的脉如何、舌如何、症状如何、方药如何,该何等畅快淋漓!然而,遗憾的是,在当代很多名医的医案中,言寒热而不言虚实,言虚实而不细分气津血,言方症相对而不复核病机,言原著条文而不独审病机的现象比比皆是、不胜列举。虽然临床家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已经“一个都不能少”地对所有辩证要素进行“地毯轰炸”式“全查”,但表现在临床带教和著书撰文中,却常表现为“信马由缰”式“抽查”。让后学者深感不全面、不深透、欲说还休,隔靴搔痒。正如

26、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名诗:“九州生气恃(sh)风雷,万马齐喑(yn)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当代中医辩证论治之“全面完整的八纲辩证(含气血津液辩证),已经接近“万马齐喑究可哀”的程度了!对于这首名诗,我做了如下改动,希望引起当代中医临床界的警醒:九州生气恃“辩证”(风雷),“八纲”(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诊断”(天公)重抖擞,越辨越明乃医道(不拘一格降人才)。或有人提出疑义说:“辩证论治,各类版本的中医诊断学教材都已说得很详细了,且看目录: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虚、阳虚、气虚、津虚、血虚、气滞、湿水饮痰、血瘀已经是应有尽有,该说的都已经说到了啊。”对于中医临床工作

27、者而言,如上的辩证与诊断体系,在广度、深度上仍离实际临床有很大差距。 对于辩证体系,要突破教材偏重“宏观”的现状(比如,侧重于虚实、寒热、表里、水湿、血瘀等),而要挺入临床常用的“中观”层面(比如:里湿热证、痰气互结证、水气上冲证)、“微观”层面(比如:湿热在大肠之枳实导滞汤证、血虚水盛之当归芍药散证、上热下寒的半夏泻心汤证)。要对临床常用的证候组合,进行分门别类地阐释,并把辩证最终精细到“方证”层面(并能由“药证”组合、推导而出)。同样,对于诊断体系,也要全面而精细。许多医家的脉案往往是一个“脉沉细滑”,到底是沉细滑有力,还是沉细滑无力?到底是沉为主、以细为主、还是滑为主,抑或是沉细滑并重?

28、沉细滑在左右手、寸关尺皆有体现?还是只在某只手或寸关尺某一部?对于“中观”层面(比如:里湿热证)、“微观”层面(比如:血虚水盛之当归芍药散证)的辩证组合,如何通过四诊进行诊断呢?这些都是现行中医诊断学所缺失的。而辩证与诊断的“辨析”,更是中医临床中的“重中之重”,患者同为“湿热在下”之证,四妙散证、三仁汤证、八正散证、猪苓汤证,在诊断上到底有何差别?患者同为“虚证”,气虚证、津虚证、血虚证”在诊断上到底有何差别?气虚证的诊断和津虚证、血虚证的诊断与有何差异?须知,患者若为气虚证,而用了治疗津虚证的增液汤,则会“立竿见影”导致不佳的后果,临床屡屡见之。我多么希望中国最优秀的临床大家,能够推出“从

29、辩证入手、从四诊辨析”的专著,推出自己临床经验的精华“虚证论”、“实证论”、“寒证论”、“热证论”、“气证论”、“津证论”、“血证论”、“表证论”当然,我自己也必须“从我做起,立即行动”,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辩证知机:100方证病机解析,是我对“从辩证入手”专著的一次尝试。同时,也希望这本书能给精于临床治病而疏于文字表述的作者们,提供一个仅供参考的著作模板。临证经验11.小茴香治盆腔积液,霜桑叶治兔子眼,二丑治小儿食积发热。2.麻黄配大黄治寒包火之牙痛;麻黄配霜桑叶治肝肺郁火、白睛溢血。3.淫羊藿配伸筋草治腿脚抽筋。4.双手握脉,有利于觉察人整体气血阴阳左右平衡,“架势对而来,后面的都对了,

30、做事先做势,把式不对永远难成正果。”5.龙骨、牡蛎,降气收敛,引上焦阳亢之火归入下焦,以暖腰肾之寒,“以自身之热疗自身之寒”,使寒热对流。现代不少病人,都是上热下寒,阳气郁在里面,发不出来。加之生活水平上去了,身体补药、补品又吃多了,这样胸膈以上尽是郁热,而腰脚以下却是一派虚寒,用栀子豉汤,宽胸中郁热,再以葛根、黄芪升清阳,牡蛎、黑豆降浊阴。若患者周身气机不顺,常用桔梗、枳壳、木香,桔枳一升一降,木香理三焦之气滞。6.忍冬藤清经络湿热之邪而止疼痛,用治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7.木通可把心、肝火往下引导,从小肠、膀胱排出。还可通血脉、通乳汁,手脚有湿热痹痛,产后乳汁不通,都有大用。8

31、.艾叶配苦参,一个温开,一个苦降,专治肠道湿毒积滞排不干净;凤尾草,治疗热毒泄泻。9.益母草配黄芪,一个升清气,一个利浊水,还能补气活血,对各类白带异常、蛋白尿有疗效。10.女贞子有称冬青子,枸杞、女贞合用,可补肝肾,除虚热以明目。女贞子冬至采摘,墨旱莲夏至采摘,二药合用交通人体心肾阴阳,称二至丸,与交泰丸合用治疗各种心肾不交的失眠。11.补骨脂温肾,补精髓与劳伤,与核桃配称青蛾丸,后世再加杜仲,壮筋骨、乌须发、润皮肤。12.一老人,经常出虚汗,手足凉,容易心慌心跳,治当以敛阴汗以养心血。病人容易心慌心跳,是因为汗为心之液,汗液暴走,心失所养,则神不安,需表里合治,用浮小麦来煮水冲服桂附地黄丸

32、,以自身之汗养自身之心,使阴阳调和固密。13.龙骨、牡蛎以其潜阳定惊,把肾水往下收,来治疗现代人性情浮躁,肝火上亢,抽用肾水过度的病状。牡蛎,是海边的大贝壳,它潜藏在大海里面,中医取类比象,用来收人体上焦浮亢的虚火。现代人普遍性情浮躁,虚火上亢的人非常多,而下面腰脚却乏力、酸软,头重脚轻,如单用附子、干姜、白术,扶他下焦阳气的话,病人就会烦躁得更厉害;如单用栀子、淡豆豉、黄芩爱清他上焦浮火,病人的腰肾就会更加寒凉不适。老师采取寒温并用、升降气机的思路,加上龙骨、牡蛎、枳壳、桔梗、木香,这样补阳状腰脚而不上火,清热宽胸膈而不伤阳气,又能升降上下气机,使身体寒热对流,则病人心宽体舒,容易消受。14.患者胆囊炎,口苦、口渴,容易着急,阴囊还潮湿,心慌,胆小。口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