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2.39KB ,
资源ID:2722236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72223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章写作十二题华文摘自王梦奎《怎样写文章》讲课讲稿.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章写作十二题华文摘自王梦奎《怎样写文章》讲课讲稿.docx

1、文章写作十二题华文摘自王梦奎怎样写文章讲课讲稿文章写作十二题(华文,摘自王梦奎怎样写文章怎样写文章,这个题目很难讲。文无定法,文章之道,有许多是可体会而难以言传的。何况,写文章的人各有各的偏好和路数,“文章是自家的好”。我不是文学专业,对文章学没有作过系统研究,只能讲些个人的零星体会。共十二个题目,长短不一,有些意见,是感想式的,只能叫做漫谈。一、文章怎样才算好对写文章,历来有不同看法。有说雕虫小技,无足轻重的;也有说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曹丕:典论论文)。不管怎么说,文章总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反映着现实,也记载着历史。写文章不是少数人的事,凡是知书识字的人,几乎都要写文章。决

2、议和决定,报告和讲话,论文和专著,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乃至书信、公告、通知、合同、广告、便条,以及手机短信之类,都是文章,只是体裁和载体不同。我在国务院研究室工作期间,听河北省政府研究室的同志说,有一个顺口溜:“研究室,体改办,拎个破包到处转,厚着脸皮蹭顿饭,写成文章没人看。”我说,这是表扬研究室和体改办。拎个破包到处转,说明艰苦朴素,工作勤奋;厚着脸皮才能蹭顿饭,说明没有特权;写成文章没人看,可能是别人不爱学习,也可能是文章写得不好,只有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文章怎样才算好,也是见仁见智,不容易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甲认为好,乙可能不以为然;乙认为好,甲可能不以为然。这和个人欣赏偏好有关。不同

3、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要求。不能把会议通知或者工作报告写成抒情散文和学术论文。写文章,要仔细揣摩不同文章的不同要求和写法。虽然这么说,对于什么是好文章,还是有共识的。文章的好坏,读者还是能分辨的。经过千百年筛选淘汰而保留下来的优秀作品,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像古文观止中的许多文章,唐诗三百首中的不少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四大名著,长久流行而不衰,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古人讲义理、考据、辞章。义理就是讲道理,有见解;考据就是材料要准确;辞章就是要有好的表现形式,这涉及文章的语言、章法和风格等许多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笔要好。毛泽东1958年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说:“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

4、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鲜明性和生动性,除了逻辑问题以外,还有词章问题。现在许多文件的缺点是:第一,概念不明确;第二,判断不恰当;第三,使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的时候又缺乏逻辑性;第四,不讲究辞章。看这种文件是一场大灾难,耗费精力又少有所得。一定要改变这种不良的风气。做经济工作的同志在起草文件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准确性,还要注意鲜明性和生动性。不要以为这只是语文教师的事,大老爷用不着去管。”毛泽东还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判断的形成过程,就是调查和研究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这里所讲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以及逻辑和辞章问题,都是写

5、好文章和文件的根本要求。这是从认识论的高度阐明调查研究和思维过程的很经典的观点。这里所批评的现象,现在也还普遍存在。可以说,好文章的要求,是正确的健康的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表现形式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文章不仅要有内容方面的追求,也应该有形式方面的追求。特别是起草各类文稿、经常写文章的人,更要有文章技巧和形式的追求。文章的风格与流变,和文章内容、时代精神息息相关。文章内容正确取决于立场、见解和知识,首先是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对中央精神的把握。思想僵化,没有见识,内容贫乏,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今天我着重讲的,是表达形式和文风方面的问题,而不是内容方面的问题。二、写作是技巧也是艺术文章首先内容要好

6、,这是毫无疑问的。形式也很重要,好的内容需要有好的表现形式。不要花里胡哨,首先要准确表达意思。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不讲究内容,不讲究形式也不行。文章的起码要求是达意,孔夫子说:“辞达而已矣。”如果不能准确遣词造句,连达意也做不到。孔夫子还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文,就是文采,有文采是文章的高标准要求,没有文采很难传播。文章写作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艺术,有相对独立的意义。要像重视文章内容一样重视文章的形式。中国有重视文章写作技巧的传统,名篇佳作代有流传,各种体裁的文章都有。能够长久流传的,都是好的内容和完美的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文章。赋和骈体文是极其讲究写作技巧的,浮华靡丽走到极端,内容空洞而徒具

7、形式,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衰落了,但讲究写作技巧的精华之处还是应该肯定和继承的。律诗和对联讲究对仗,和赋有传承关系。王勃的腾王阁赋的名句:“孤鹜与落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很好的对联。很多章回小说的回目,也是很好的对联。对联是汉字文化特有的艺术形式,许多富有诗意。律诗中间四句就是对联。旧体诗能够长久流传不衰,和完善的表现形式有关。新体诗至今没有被多数人所喜爱,没有找到完美的表现形式是重要原因。中央一贯重视文章和文件的写作。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在国内外都很困难的环境中,中央把语言文字的问题提到重要地位。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开始连载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当天发表经毛泽东修改

8、的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1952年2月,毛泽东主持起草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中的文字缺点的指示。1958年的工作方法六十条(大多数条目是毛泽东所写,个别条目是刘少奇所写),其中有好几条是专讲文章和文件写作的。第四十七条说:“中央各部,省、专区、县三级,都要培养秀才,没有知识分子不行,无产阶级一定要有自己的秀才。这些人要较多地懂得马克思主义,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科学知识、词章修养。”1996年5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2000年8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公文是文章的一种,对工作正常运转有重要

9、意义,因为有大体固定的格式,比其他文体的写作相对容易,还是有些人不大注意。可见,写作不是少数舞文弄墨者的事。许多工作都离不开写作。不仅文学作品要重视写作技巧,理论文章、调查研究报告、会议文件和讲话,各种体裁的文章也都要讲究写作技巧。讲究不讲究,技巧的高下,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文章写作对于做实际工作的人也有重要意义。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自己有一种想法,可能并不十分清晰;把这种想法说给别人听,就比较明确了。如果写出来,就会更明确、更系统,因为经过进一步思考。有时候自己觉得很清楚了,下笔才知道还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所以,写文章不仅是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别人,而且可以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提炼思想,使认识

10、更深刻,更系统化。现在由于对中国文化的基础训练重视不够,不少人文理不通,“写手”更成了稀缺人才。不少高中甚至大学毕业生,写不出通顺的文字,甚至连封信也写不好。有些做研究工作的青年人,学问和见解不错,因为文章写得不好,不善于表达,不能尽展其才,很可惜。几个部长向我反映,现在最缺的,是懂业务、文笔又好,能写点东西的人。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观察和认识没有止境,文章内容没有止境,对于写作技巧的追求也没有止境。文章从题材、体裁到语言,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经常琢磨各类文章的写法,把写好文章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我举个新的大变化的例子。电脑和网络是20世纪的伟大发明,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单就写作来说,在采集信息、整理资料、提高效率方面提供了过去难以想象的便利,可以给人们腾出更多的时间去调查研究,对写文章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给一些偷懒的人提供了方便,例如不分析情况和研究问题,整段下载材料,东拼西凑,敷衍成文,很容易造成重复和雷同。还有一些技术上的偏差,例如把“公里”写成“公裏”,把“范仲淹”写成“範仲淹”。现在写文章似乎也进入了工业化生产的时代,如何保持“手工缝制”的个性化特色,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三、小题大做小题大做是说文章选题。选题很重要,选好题目,文章成功一半。文章大题目好,还是小题目好?很难一概而论。大题目可以写小文章,小题目也可以写大文章。文章好不好,不在题目大小,而

12、在有没有见解,有没有文采。初学写作者容易喜欢大题目,动辄“目标模式”、“全局战略”,往往不易成功,因为大题目涉及内容广泛,不大容易把握。比较好的办法是小题大做。小题大做不是抓住鸡毛蒜皮无限夸大上纲,而是把题目范围定得小一些,定得具体些。这样做的题目容易把握,分析容易细致深入。大题小作也有成功的,这要求具备很广博的知识和很高的概括能力,一般人很难做到。我举两个例子: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是毛泽东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是毛泽东撰文、周恩来手书的碑文,不知道大家注意过背面的碑文没有,碑文总共114个字,分三段,每段只有一句话:“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

13、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这里三个一句话的排比句式,很准确地概括了中国近代史的几个大的阶段,三句话的结尾都是“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很切合碑文的要求,是一篇好文章。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是1927年在广州的一次演讲。这样大的论文题目,鲁迅没有摆开架势,时代背景,什么人物,什么药,什么酒,人物和药和酒的关系,一、二、三、四,而是根据史书和世说新语之类著作的记载,讲许多故事,通过对一些重要人物的评价,说

14、明魏晋时代的政治和社会风气,以及政治、社会风气和文学流派的关系,具体生动,比看抽象的论文印象深刻得多。在这篇演讲里,鲁迅把汉末魏初的文章风格,概括为“清峻”简约严明,和“通脱”随意或随便。魏晋时代的文风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不论是小题大做,还是大题小作,作者知道的,都应该比写进文章的东西更多,这样写起来会轻松自如,绰有余裕。如果自己不懂得那么多,硬着头皮写大题目,会感到吃力,甚至给人声嘶力竭的印象。我一向主张初写作者,特别是从事研究工作的青年人,要小题大做。这样有助于找准聚焦点,对某个具体问题作深入研究,把道理说透彻。没有对于所讨论问题的深刻认识,没有对于全局的把握,写大的题目容易陷于空泛,大而无

15、当,你说的别人都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你没有说。这正像一斤酒,装在一斤装的普通瓶子里是充实的,如果装在一个大坛子里,就会显得空荡荡的。论文和调研报告都是这样。四、粗枝大叶粗枝大叶只是个比喻,古时用来形容汉代文章的粗犷大气,与六朝文章的华丽细腻相区别。粗枝大叶,当然绝不是说写文章可以粗心大意,文章可以有疏忽和漏洞;而是说,要注意大的轮廓和脉络。要先把文章大的结构和布局搞清楚,把文章大的框架立住。文章大的框架,就像一座房子,四梁八柱立住了,才坚固而牢靠;像一个人坐在一个很结实的四条腿大椅子上,显得大气而稳当。文章有不同的风格,不论是清峻还是通脱,是豪放还是婉约,框架都要立得稳,才能站得住。当然,这种框

16、架构思,不一定形诸文字,也可以只是个腹稿。框架定好了,才能够提纲挈领,观点和材料的组织才会有中心,写起来才不致节外生枝。框架立不住,观点和材料的取舍就会无所依据,就不会有逻辑和条理,甚至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粗枝大叶,才能纲举目张。纲举目张的说法,用在文章写作上是合适的。文章框架设计的过程,也是初步分析归纳和理顺思路的过程。文章主题从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每个方面有哪些内容,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粗线条地摆布停当,文章大的轮廓和脉络也就有了;什么地方是需要弥补和加强的薄弱环节,也就大体清楚了。最初确定的框架,只能是粗线条的,写作过程中修改补充和局部改变是难免的,事先的思虑缜密可防止中途全盘推倒重来。粗

17、枝大叶,注重大的轮廓和脉络,不是不注意细节和交代事实。该说明的事实还是要交代清楚,不要省那几个字。有的文章,讲了一大篇道理,读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甚至有些调研报告和经验总结,也只讲大道理,不交代清楚事实本身。不要以为自己知道的读者都知道,中国人知道的外国人一定知道。用简明的语言把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并不容易,有时候比发议论还难,说得多又容易罗嗦。叙事是写文章的基本训练,中学生作文都是从记叙文开始的。中国古代小说很注重交代事情和人物的来龙去脉,三言两语,清清楚楚。理论文章和调研报告,可以从古典小学借鉴简要交代事情经过的做法。当代小说,比如赵树理的,也很注意交代事实,我们可以从中借鉴文章的写法。

18、有的大块文章,开始头绪比较多,有的线索在讲述过程中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像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其实这是可以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事方法交代清楚的,只要细心,并不困难。五、标新立异文贵创新。宋代诗人戴复古论诗绝句:“匠意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创新就是标新立异。随人脚后,人云亦云,不可能创新。谈判要有妥协,与人相处要寻求共同点,都是求同而存异。与此相反,搞研究,写文章,要存同而求异,研究性的文章尤其如此。如果讲一样的话,复印散发就可以了,何必再写。网络上有各类文章的标准版本,满足官样文章的需要,一个程式、八股腔调,套话连篇,不可能有新鲜创造。曹雪芹所批评的“

19、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是文章大忌。古人说:“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谋生,文章且须放荡。”(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二十五引梁简文帝萧纲语)所谓放荡,就是要放得开,标新立异。标新立异是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要有新鲜的见解,也要追求不同于别人的更好的表达方式,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即使同样的主题,同样的题材和体裁,在表现形式和语言上也要追求“新”和“异”。毛泽东的文章,鲁迅的文章,即使不署名,细心的读者也能辨认出是谁写的。同样的题目,不论是论文、散文还是诗歌,不同的作者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而且各具特色。标新立异的根据,是基于现实生活的生动活泼的创造,对中外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继承,而不是无根据地说些惊世骇

20、俗的大话,用片面性、绝对化的言词哗众取宠。郑板桥题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领异标新,是他的艺术追求,也是文章之道。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说自己性情怪僻,追求好的诗句入迷了,这是说锤炼语言的功夫,不是追求怪诞。六、深入浅出文章有四种境界: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深入浅出是最高境界,也最难;没有对所论事物的深刻认识做不到“深入”,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不可能“浅出”。“深入深出”的“深出”固不可取,但“深入”还是好的;实际上,在某些专业领域,也很不容易做到深入浅出。“浅入浅出”在某些场合,例如文化普及和通俗宣传,也是需要的。唯有浅入深出,卖弄博学,

21、故作高深,用人人都难懂的语言讲述人人都知道的意思,变成小圈子人的“自产自销”甚至是自言自语,对社会没有多大用处,是文章大忌。深入浅出一向是文章大家所追求的。毛泽东的文章,老一辈学者梁启超、胡适、冯友兰、吴晗、费孝通的文章,胡乔木、胡绳的文章,都是深入浅出的模范。有些科学家,例如华罗庚和钱学森,文章也写得深入浅出,为读者所喜爱。高手们的文章写得好,不仅是有独到的见解,也因为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写作技巧,能够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所谓平白如话。古往今来,能够流传的好文章,都是深入浅出的,没有哪一篇是装腔作势,佶屈聱牙的。读唐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2、。”(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完全是本色语言,最普通的字和词,没有任何生僻的地方,但意蕴深远,成为千古绝唱。做到深入浅出有文字技巧的问题,也有写作态度问题。写文章,做报告,是和受众交流,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别人,和别人共享信息,或者希望引起别人的赞同和共鸣,态度一定要诚恳,就像和亲朋谈话一样。和亲朋谈话有谁是矫揉造作,虚情假意,故弄玄虚的?毛泽东1957年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们现在有些文章,神气十足,但是没有货色,不会分析问题,讲不出道理,没有说服力。这种文章应该逐渐减少。当着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

23、我多么高明,而是采取和读者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文风问题才能解决。文章四境界说,是我1998年在为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博士短论文丛”写的序言里最先明确概括出来的。这是多年读书和写作的体验,也是形式逻辑的推演;深和浅、入和出,只有这四种组合。这说明,形式逻辑也可以得到新的认识。七、简单明了文章要简明清爽,不能拖泥带水。简单,才能明了。简单明了,才能眉清目秀。古代文字刻在龟甲上,后来刻在或者写在竹板上,很费力气,所以文章都很简短。论语只有1万多字,道德经只有5000多字。司马适的史记写50多万字,在当时非常不容易,用一辈子精力。古人说某人学富五车,那是指竹简和马车,如果是纸质印

24、刷品,五大汽车,恐怕谁也读不了那么多。如果是电子版图书,甚至十个光盘也读不完。发明了纸和印刷术,书写方便省力,文章也越写越长。据说海明威为了把文章写得简明,站着写,写得太长就累得写不下去了。有人说,白话文不可能写得简短。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人和胡适辩论,说只有文言文才能简短,并举推辞不就某职为例,复电用文言文就是“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只有12个字;胡适说,白话文可以只用5个字:“干不了,谢谢。”打电报因为按字数计费,电视广告按时间计价,报纸广告按版面计价,所以都很简短,这是经济规律起作用。世界性的高峰会议因为严格限定时间,发言都不长。要言不烦。重要的话都不是杂乱的。过去有“惜墨如金”

25、的说法,有的评论甚至把“简”称为文章“至境”,也就是最高标准。清人刘大论文偶记说:“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尽境,就是最高境界。虽然我们不一定同意他的每一个说法,但简约是文章之道,是多数人都赞成的。不能“瘠义肥辞”(文心雕龙风骨),内容稀薄而空话连篇。减肥是时尚,文章也要减肥。写文章的本领,在于把复杂的事情说得简单明了,不在于把简单的问题说得复杂。写文章的经历,往往是“短长短”:开初没有东西可写,文章长不了,小学生的作文都很短;学问有了长进,知识多了,文章也越写越长;能再由长到短,就成熟了。这里是两个飞跃

26、。借用“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古话,文章之道可以说是“由简入繁易,由繁入简难。”简,不是简陋和寒碜,不是只有平铺直叙而没有曲折多姿,也不是只有直白而不要含蓄,更不是要把文章写得干瘪枯槁;而是用简约的语言,准确表达思想,这是要高水平才能做到的。实现由长到短,比由短到长要难得多。可以说,由短到长,是多数人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再实现由长到短,只有少数悟得文章之道的人才能做到。写短文章需要下更大的功夫。有一次英国文学家肖伯纳给朋友写信,说对不起,我因为没有时间,不能把信写得短些。当然,文章简约不仅是文字功夫,也和世事洞察有关。文章写得太长,有的是因为不得要领,不知道什么是重点。这是认识深度的问题。

27、写得太长也是文风问题,是思想和工作作风的反映。毛泽东在延安批评过,党八股文章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1942年延安反对党八股的干部大会原来就叫“压缩大会”,毛在这次会议上的著名报告反对党八股,列举党八股的表现,分析党八股的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及其危害,今天读来对我们写好文章和文件还很有启发。现在的套话,也是一种党八股。国际交流中更要注意简单,明快,响亮,还要尽可能做到中性和通用,因为中外文化差异很大,我们习以为常的,外国人不一定了解。北京奥运会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上海世博会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都是好例。当然也不是越简越好,例好有些简称和缩略语,时过境迁,不仅外国人不懂,中国人也

28、不大清楚,比如“五讲四美三热爱”,绝大多数人都很难准确说出是指什么,这就需要把话说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虽然在这方面很注意,负责翻译的人还是经常提出某些概念如何正确理解和表达的问题。有鉴于此,我曾经设想,可以编一本中国政治经济词汇中的数字,以帮助人们阅读以往的文献。有的理论文章,常用“众所周知”开头,讲些众所周知的一般道理,然后转入正题。既然是众所周知,何必再讲?林语堂说,演讲要像迷你裙,越短越好。文章也是这样。不是长文章都不好,不少世界名著都是长篇巨制。庄子说:“凫胫虽短,续之则悲;鹤胫虽长,断之则哀。”还是要根据内容需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以换个说法:同样的内容,要用最简

29、约的文字表达;同样数量的文字,要表达更丰富的内容。这也是投入产出关系的效益原则。八、剪裁得体作者一般都会掌握比较多的资料,这是文章的原料。动起笔来有许多话要说,但只能围绕主题,讲最必要的话,援引最必需的事例和数据。什么话说,什么话不说,什么话多说,什么话少说,要认真剪裁,有所取舍。就像裁缝,拿到一块布,还只是原料,做成合体的衣裳需要剪裁和缝制。初学写作者,往往不懂得这个道理,总想把自己知道的东西都写到一篇文章里去,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枝蔓横生,杂乱无章。郑板桥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发夜间思。冗繁削尽画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竹石画)剪裁,就是把冗繁的无用的东西去掉,让文章“得体”。人

30、的言行要得体,文章也要得体。为什么“画到生时是熟时”?因为不沿着过去的熟门熟路走,才有创造性。文章要匀称,正像人体肥瘦匀称才好看。要有骨有肉。只有骨头没有肉,那只是文章提纲。肉太多就臃肿了,像日本的大相扑运动员,也不好看。头重脚轻,头轻脚重,大肚子,干骨头架子,都是要避免的。文章要有重点,重点要突出。突出重点也要匀称,重点和非重点的摆布要恰当。“红花也得绿叶扶”。要善于藏拙。比如一个问题包括同样层次的三个方面,你对其中两个方面了解得多些,另一点了解得很少,不能深一脚浅一脚,知道的讲得很详尽,不大清楚的就一笔带过,这很容易暴露弱点。与其如此,不如都讲得简略些,把同样层次的问题放在大体相同的位置上

31、讲,讲到大体相同的详略程度。这就像经济学上讲的“短板理论”,经济计划工作中的“短线平衡”。也可以采取另外一种办法,就是把题目改得小一些,只写自己知道得比较多、理解得比较深的问题。大的文章或文件,往往要先经多番讨论,确定大纲,然后多人分头执笔写作。这样做的好处是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因为很大的问题是一个人所难于完全把握的。这种办法也有缺点,就是初稿往往自成体系,叠床架屋。大“一、二、三”套小“1、2、3”。这需要通盘筹划,加以剪裁,使之浑然成为一体,不能拼凑痕迹。中央许多重要文件都是这样做的。九、掐头去尾文章开头和结尾很重要。开头要开门见山,引人入胜,不要弯弯绕。结尾要戛然而止,留有余响,不要画蛇

32、添足。有的文章冗长落套,和开头结尾有关。“开拳便打”,直入主题,是文章简短和避免套话的重要方法。章回小说常说“闲话休提,只说正话”,写文章也应该如此。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就出于这篇文章,传说,原稿开头讲滁州东边是什么山,西边是什么山,南边是什么山,北边是什么山,写成初稿后贴在墙上,反复修改,最后改为一句话:“环滁皆山也。”这是剪头而显精彩的好例。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引言很简短:“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也是一语开篇的好例。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很有气势和历史感,又直入全书主题。古文观止里的许多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很精彩。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