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9 ,大小:61.71KB ,
资源ID:2699670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9967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大学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详解.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大学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详解.docx

1、大学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详解大学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 绪论1、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生物机体生命现象的发生规律及其机制。 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及系统水平、整体水平进行研究。2、生命的特征:新陈代谢、生殖、兴奋性、适应。3、反馈调节的生理学意义:(1)负反馈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中起重要作用;(2)正反馈使生理活动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4、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及其特点神经调节作用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局限,作用时间比较短暂体液调节作用缓慢而弥散,作用部位广泛,作用时间比较持久 自身调节调节强度弱,影响范围小,灵敏度较低,调节局限于某些器官和组织细胞内,但对生理活动功能有一定意义

2、5、名词解释:适应性(adaptability):机体根据内外环境变化调整体内各种功能活动,以适应变化的能力。内环境(internal milieu):多细胞生物体多数细胞直接生存的体液环境,即细胞外液。外环境(external milieu):机体所直接接触的外界环境。稳态(homeostasis):在机体各功能系统的协调作用下,内环境理化性质所保持的相对恒定状态。神经体液调节(neurohumoral regulation):有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是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自

3、动控制系统中,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使其输出的控制指令向相反方向变化的过程。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生理过程1、名词解释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细胞膜是脂质双层的液态结构,其中镶嵌有蛋白质,包括受体、离子通道及各类酶系统等,部分蛋白或脂质上有糖链。大多数脂质和蛋白质都可以在脂质双层内自由移动,在单层中移动缓慢。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被动扩散,受膜两侧浓度差及电位差的影响进行分子扩散,不消耗能量。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细胞膜对不溶于脂质的葡萄糖、氨基酸或Na+、K+、Ca2+等离子借助于膜中蛋白质(载体

4、蛋白或通道蛋白)的帮助,完成顺浓度梯度或顺电位梯度跨膜转运。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细胞通过耗能过程,逆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物质跨膜转运,能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转运到高浓度一侧。由ATP提供能量,负责转运的载体蛋白多是ATP酶。钠泵(sodium pump):一种镶嵌在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ATP酶的活性,能分解ATP释放能量,并利用能量进行3Na+、2K+的主动转运。胞吐(exocytosis):细胞分泌的一种机制,把内容物倾泻出细胞的过程。胞吞(endocytosis):经细胞膜辨认、接触、内陷,再通过膜的断裂和融合将异物和包裹异物的那一部分膜吞入细胞内的过程。极化(

5、polarization):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除极化(depolarization):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负电位减少的过程,即极化状态减弱。复极化(repolarization):细胞发生除极后,又向安静时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膜内负电位增大的状态,即极化状态加深。兴奋(excitation):细胞在刺激下产生一种可传播的电变化,称动作电位。兴奋性(excitability):组织或细胞能产生兴奋的能力。刺激(stimulation):被机体、组织、细胞所感受到的生存环境的变化。阈(阈强度)(threshold):能引起兴奋的最小刺激强

6、度成为阈强度(阈值),即刚能引起动作电位的刺激强度。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细胞膜两侧外正内负的电压差,称跨膜静息电位,也称膜电位。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兴奋,细胞在刺激下产生一种可传播的电变化。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用电刺激是细胞除极,当除极达到某一电位时,就可以产生动作电位,细胞膜除极达到产生动作电位时的膜电位水平。局部兴奋(local excitation):阈下刺激虽不能触发动作电位,但是它能导致少量的钠离子内流,从而产生较小的去极化变化,但幅度达不到阈电位,而且只限于受刺激的局部。这种产生于膜局部

7、,较小的激化反应称为局部兴奋。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ARP):细胞在发生兴奋(峰电位)的一段短暂时间,兴奋部位对继之而来的刺激,无论多强,都不再发生兴奋。超常期(supranormal period,SNP):此期细胞的兴奋性稍高于正常,用较小的阈下刺激就可以引起兴奋。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以肌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和以肌丝滑动为特征的机械收缩之间起衔接作用的中介过程。横桥周期(cross-bridge cycling):在肌肉发生一次收缩和舒张的全过程中,肌球蛋白横桥激活、与肌动蛋白结合、摆动

8、、获得解离、复位及再结合的周期性活动。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如果肌肉的一端是固定的另一端不固定,也不加负荷或所加负荷小于肌肉最大张力,则肌肉在收缩时或在克服负荷后的缩短过程中,肌肉的张力不再变化。2、(1)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 被动转运:扩散、渗透、离子通道和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钠泵、钙泵、碘泵、氢泵)、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或氨基酸逆浓度差进入肾小管和肠黏膜上皮细胞); 胞吞(胞饮作用、吞噬作用)和胞吐。 (2)Na+-K+泵对Na+、K+转运的机制:当细胞外的K+和细胞内的Na+浓度升高时,与泵上的特定结合位点结合,激活ATP酶

9、,使蛋白质的三维构象改变,3Na+从细胞内到细胞外,2K+从细胞外到细胞内。当ATP水解的ADP解离,泵蛋白恢复初始状态,可再一次主动转运。意义:维持细胞内高K+和细胞外高Na+的不均衡分布,是可兴奋细胞产生兴奋的基础。3、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产生机制及证明: 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由于细胞内外K+浓度的差别和细胞膜对K+有较高的通透性,K+外流形成了膜内侧的电位较膜外侧为负,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形成了静息电位。用细胞内玻璃微电极插入细胞内而参照电极置于细胞外液中,细胞内相对于细胞外呈负电位。4、动作电位的产生(证明): 在神经的一端给予一次阈上刺激,Na+迅速通过离子通道流入细胞内,细胞膜的电位由

10、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后又迅速恢复,发生了迅速除极和超射的过程。(K+外流的复极化的离子通道开放慢)5、细胞发生兴奋的过程中证明有兴奋性的变化及原因: 用电极检测生物电现象。兴奋是一种电活动。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绝缘性、双向传导、不衰减性、不融合性、相对不疲劳性) 影响传导速度的因素:神经纤维有无髓鞘。7、比较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不同:局部电位动作电位刺激在局部发生轻度的除极或超极化使,通过受细胞内信息分子或神经递质受体调节的离子通道使Na+内流除极到达或超过阈电位时,通过膜上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使Na+内流8、细胞间的通讯方式及不同点:化学信号分子作用于相应受体细胞间接触依赖性通讯

11、缝隙连接进行细胞间信号传递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分子作用于其相应的受体进行通讯(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突触或神经分泌)细胞通过与质膜结合的信号分子与其相接触的靶细胞质膜上的受体分子结合,影响相邻细胞细胞通过其上的孔道使细胞相互沟通,从而交换小分子来实现代谢偶联或点偶联9、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及异同:离子通道偶联受体鸟苷酸结合蛋白(G蛋白)偶联受体酶偶联受体本身既有信号分子结合位点,又是离子通道膜蛋白与靶蛋白的作用通过与G蛋白的偶联,从而实现胞外信号的跨膜转导当胞外配基与受体结合即激活受体胞内段的酶活性来实现胞外信号的跨膜传递10、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特征:(1)信号转导分子存

12、在的暂时性;(2)信号转导分子活性的可逆性变化(3)信号转导分子激活机制的类同性(4)信号转导通路的连贯性(5)作用的一次性和效果的永久性的有机统一(6)网络化(7)专一性11、比较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之间的异同:cAMP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酸信号通路相同激素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不同腺苷酸环化酶cAMP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功能蛋白活性变化或基因转录变化细胞固有生物效应磷脂酶CIP3和DG激动IP3/Ca2+和DG/PKC途径激活靶酶和开启基因表达(胞外信号被膜受体接收后,同时产生两个胞内信使)12、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RTK)介导的信号通

13、路 组成:胞外配体可溶性的或膜结合的多肽/蛋白类激素,包括胰岛素和多种生长因子。 特点:不需要信号偶联蛋白(G蛋白),也没有第二信使的产生和细胞质中蛋白激酶的激活,而是通过受体本身的酪氨酸蛋白激酶的激活来完成信号跨膜转导。主要功能: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促进细胞存活,以及细胞代谢过程中的调节与校正作用。13、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 神经动作电位ACh释放除极(EPP)(对Na+、K+通透性增加)肌肉动作电位兴奋通过TTS扩步肌肉收缩 特点:(1)单方向传递,由运动神经到肌肉; (2)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传递时有延搁; (3)易受缺氧、许多药物的影响; (4)1:1,即神经的一次兴奋冲动引

14、起所支配的肌肉兴奋收缩一次。14、肌节(sarcomere):即肌小节,两条相邻的Z线之间包含着中间的暗带和两侧二分之一的明带,其长度在安静时为2.02.2微米。(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成分:粗肌丝(只存在于暗带,由肌球蛋白组成),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15、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在以肌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和以肌丝滑动为特征的机械收缩之间起衔接作用的中介过程。结构基础:肌管系统,即T管和L管及其终末池所构成的管道系统。钙的作用:终末池释放Ca2+,使原肌球蛋白移位,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启动肌肉收缩。各蛋

15、白质的作用: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在肌质Ca2+浓度升高的激发下对肌肉收缩的发动起调控作用;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真正参与肌肉收缩。16、肌细胞的收缩过程:肌肉兴奋肌质内的Ca2+浓度升高Ca2+和肌钙蛋白亚单位TnC结合TnI和肌动蛋白的结合力减弱原肌球蛋白想F肌动蛋白双螺旋沟底移动暴露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的结合位点肌球蛋白的头(横桥)和肌动蛋白结合肌球蛋白的横桥向M线的方向摆动拖动细肌丝向肌节的中央滑行肌肉收缩17、单收缩(single twitch):当用适宜强度的单个方波电刺激离体肌肉时,肌肉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紧接著产生一次收缩,分为潜伏期、收缩期、舒张期。强直收缩(tetanus):刺激频

16、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所描记的肌肉收缩曲线呈现锯齿状,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当刺激频率增加到一定的较高程度时,肌肉收缩曲线的锯齿完全消失,变成一条光滑的直线,称为完全强直收缩。18、前负荷和后负荷对肌肉的影响前负荷:决定肌肉的初长度,影响肌肉收缩的总张力。后负荷:影响肌肉收缩的张力、初速度、缩短距离及做功。第三章 神经生理1、神经细胞与神经胶质细胞在功能上的不同: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传递和处理神经信息(1)传导兴奋(2)进行轴质运输(3)释放营养因子作为支架、绝缘、屏障和营养(1)支架、绝缘、屏障作用(2)对神经元的营养性作用(3)调节细胞外K+浓度(4)参与某些神经递质的代谢(5)免疫应答作用(

17、6)神经发育和再生作用2、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特征:(1)双向性;(2)不衰减性;(3)绝缘性;(4)相对不疲劳性。3、轴质运输(axoplasmic transport): 轴浆运输,轴突内轴质运输物质的耗能过程。顺向轴质运输逆向轴质运输自胞体向轴突末梢自末梢向胞体快速运输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线粒体、递质囊泡、分泌颗粒)借助动力蛋白慢速与细胞骨架有关的结构(微管、微丝蛋白、某些蛋白酶)可供神经再利用的物质(神经生长因子)、部分病毒(狂犬病毒)、毒素(破伤风毒素)等4、神经营养的作用:持续调节所支配的靶组织的代谢活动,影响其结构和功能。5、突触后抑制(postsynapic inhibition

18、):突触传递时,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引起的抑制。 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EPSP减小,达不到邻近膜的阈电位而产成的抑制效应。 形成与发生机制上的异同: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同 膜上都存在受体异作用物质抑制性递质突触末梢的轴-轴突触作用部位突触后膜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前神经末梢作用效果IPSP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6、突触传递的过程: 动作电位神经末梢(突触小体)末梢细胞产生除极对Ca2+的通透性增加膜外的Ca2+内流进入胞质突触小泡向前膜方向移动,与膜融合

19、破裂以胞吐形式将小泡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动作电位突触小泡中的递质向突触间隙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通透性改变EPSP/IPSP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 特点:单向性、突触延搁、总和、疲劳、对药物敏感、可塑性。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突触前神经末梢若有少量的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则突触后膜的负电位减小(由-70mV减为-65mV),即突触后膜产生了局部除极。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ion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突出前末梢释放的是抑制

20、性神经递质,当它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时,就会使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7、小脑的功能: 参与运动设计、支持和协调运动中枢活动、维持姿势、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等。 损伤后的症状:前庭小脑平衡失调综合征(头和躯干摇晃不止、步态蹒跚或站立不稳)脊髓小脑人类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动作的分解、运动时离开指定路线、不能快速变换运动)皮质小脑未见明显障碍(偶有精巧运动受损)8、腱反射(位相牵张反射)的实例:膝跳反射、跟腱反射。9、脊休克(spinal shock):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离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发生机制:失去了高级中枢对脊髓的易化作用。10、肌紧张(muscl

21、e tonus): 当肌肉受到持续、轻度的牵拉刺激时产生的牵张反射。反射弧构成:感受器(肌梭)传入神经(神经纤维)神经中枢(脊髓)传出神经(神经元)效应器(梭外肌)加强的机制(举例):如果在运动神经元兴奋的同时,运动神经元也兴奋,那么一方面由于梭外肌缩短,肌梭有可能被放松,同时由于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使梭内肌不至放松,这样肌梭的传入冲动仍将维持较高频率,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也仍较多,梭外肌便可维持在持续缩短的状态。11、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在突触传递中是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神经调质:由神经元释放,是240个氨基酸组成的一些大的分子,又称神经肽。它们在胞体

22、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合成,然后通过轴浆运输至轴突末梢。中枢内主要的递质和调质(分类、分布、主要生理功能):名称分类化学本质分布主要生理功能乙酰胆碱(ACh)递质乙酰胆碱广泛使神经兴奋多巴胺()递质单胺类脑运动协调,控制垂体前叶激素的分泌,参与情绪的调节去甲肾上腺素()递质单胺类低位脑干羟色胺()递质单胺类低位脑干中缝核群睡眠、觉醒,痛觉调制肾上腺素(A)递质单胺类延髓与血压、呼吸和神经内分泌调节有关谷氨酸、天冬氨酸递质氨基酸在脑内分布广泛谷氨酸免疫反应(兴奋作用)-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GLY)、牛磺酸递质氨基酸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广泛纹状体-黑质投射中的反馈抑制作用催产素调质肽类室旁核

23、刺激乳汁排出血管升压素调质肽类室旁核刺激血管升压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TRH)调质肽类下丘脑直接影响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一氧化氮调质无机物脑通过弥散在神经元传递信息12、神经递质受体的作用:突触前膜受体突触后膜受体调节神经末梢的递质释放与递质结核传递兴奋或抑制信号递质受体的分类:I家族II家族特点受体分子本身就是离子通道或与离子通道同属一个大分子属跨膜7次的蛋白,且都与G蛋白的激活有关举例N-乙酰胆碱受体、GABA受体和NMDA受体-肾上腺素受体、M-乙酰胆碱受体13、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脊椎动物的末梢神经系统,由躯体神经分化、发展,形成机能上独立的神

24、经系统。单一地或主要地由传出神经组成,受大脑的支配,但有较多的独立性,特别是具有不受意志支配的自主活动。结构:交感神经(脊髓胸腰段侧角)、副交感神经(脑干有关的副交感神经核、。功能:调控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等各种内脏活动,通过对心率、血压、呼吸、体温、及其他内脏活动的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定。14、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脊髓低级中枢(血管运动、排尿、排便、发汗、勃起反应等)脑干支配头部所有腺体、心脏、支气管、喉头、食管、胃、胰腺、肝、小肠)下丘脑通过调节内脏活动和分泌激素影响水电平衡、摄食、生殖、体温、内分泌及免疫应答等各种基础活动15、学习和记忆的分类 学习:非联合型学习、联合型学习记忆:感觉

25、性记忆、短期记忆、中期记忆、长期记忆16、陈述性记忆与非陈述记忆的区别与联系:陈述性记忆非陈述记忆(1)有关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和客观事实等;(2)与意识有关,依赖评价、比较、推理等认知过程;(3)能用语言清楚表达。(1)有关运动技巧、习惯和知觉等;(2)不依赖意识和认知过程,具有自动或反射的特点;(3)通过动作熟练水平的提高表现,不能用语言表达。两种记忆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17、大脑皮质语言代表区:W(书写)、S(说话)、V(视觉)、H(听觉)18、睡眠时相和分期包括的内容睡眠时相:非快眼动睡眠(NREM)、快眼动睡眠(REM)NREM:睡眠I期(波逐渐减少,以波为主的低幅混合频率

26、)、II期(节律的背景上出现睡眠纺锤波和复合波)、III(波)、IV(波)REM:类似于I期,出现快速动眼和肌张力消失。19、睡眠-觉醒周期的形成机制:在下丘脑中的视交叉上核(SCN)的控制下,昼夜节律信号被传到多个睡眠-觉醒脑区,进而调控睡眠-觉醒位相的转换。清醒时,觉醒系统放电较快,大脑皮质因大量冲动传入而兴奋。NREM睡眠时,在睡眠系统(下丘脑腹外视前核等)GABA能神经元的作用下,觉醒系统放电减慢。REM睡眠时,觉醒系统单胺能活动低下,属于快速动眼睡眠系统的脑桥脚被盖核(PPT)和脑桥网状结构(PRF)胆碱能神经元的抑制被解除,传入冲动增加,大脑皮质兴奋性升高。20、两种感觉信息传入系

27、统交感副交感组成起自T1L2(或L3)脊髓胸腰段侧角神经元(节前神经元),与多个节后神经元联系由节后神经元的轴突发出节后纤维。起源分散,其一部分起自脑干有关的副交神经核,另一部分起自脊髓骶部(S24)相当于侧角的部分。特点(1)潜伏期长、作用持久;(2)紧张性作用;(3)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拮抗作用;(4)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协同作用;(5)交感与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对立统一。功能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消化腺、汗腺、部分内分泌腺)的活动P10221、丘脑的核群及其功能功能基底核为随意运动提供肌紧张和配合大脑皮质调节随意运动的稳定与丘脑和大脑联合本能反射的调节中枢,共同完成行走、性反射等复杂的非条件反

28、射同小脑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执行以及运动任务的学习和记忆22、体表感觉、内脏感觉、视觉、听觉的代表区在大脑皮质的位置及投射特点:在大脑皮质的位置投射的特点体表感觉中央后回SI,第一躯体感觉区(1)左右交叉,但头面部双侧支配;(2)精细定位,倒立安排,头面部正位;(3)代表区大小与体表感觉的敏感度有关内脏感觉在相应的躯干代表区和下肢代表区较弥散视觉枕叶内侧面的距状裂周围的皮质(17区),视觉代表区左侧视束到左侧枕叶,右侧视束到右侧枕叶;视网膜周边部投射到距状裂前部,黄斑投射到距状裂后部;视网膜上半部投射到距状裂上部,上半部投射到距状裂下部听觉颞叶外侧沟下壁的颞横回和颞上回(41、42区),听觉代

29、表区双侧投射,即一侧听代表区与双侧耳蜗联系;不同频率有一定分野,耳蜗底部(高频声感)投射到前部,耳蜗顶部(低频声感)投射到后部23、中枢对特异感觉进行传出控制的方法:感受器附属器官水平调节感受器附属器官(如瞳孔、镫骨肌)感受器水平调节感受器(如中枢发出r纤维来调节肌梭敏感性)中枢突触水平高级中枢传出的下传冲动调节(如脑啡肽)24、躯体性痛及内脏痛在传导径路和特点上的不同:传到路径特点躯体性痛致痛物质作用于躯体痛冲动经由两种外周神经纤维传入中枢(快痛经由A纤维传入脊髓背角换元交叉到对侧脊髓丘脑束至丘脑后腹核换元到大脑皮质体表第一感觉区)(慢痛经由无髓鞘的C类纤维传入脊髓内弥漫上行投射到第二感觉区

30、和大脑边缘叶)(1)快痛:尖锐的、定位清楚的刺痛,很快发生,当撤除刺激后很快消失;(2)慢痛:刺激0.51.0s才感觉到,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较强烈而难忍,撤除刺激后还持续数秒,并伴有情绪、心血管和呼吸等方面的变化;(3)伤害性刺激一般先产生快痛后产生慢痛,但不易区分。内脏痛致痛物质作用于内脏交感神经传入传入纤维经后根入脊髓随体感传入纤维上行疼痛缓慢而持久,定位不精确,对刺激分辨能力差。在刺激引起主观感觉之前,常伴有不愉快感。第四章 感觉器官1、名词解释 视敏度(visual acuity):人眼分辨物体精细程度的能力。 近点:在光照良好情况下,人眼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 瞳孔对光反射:瞳孔的大小随入射光量的强弱而变化。 明适应:从暗处突然到亮光处,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