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省优质课获奖教案第 周 1 课时 年 月 日制定题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型新授课教学目的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3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重点难点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2、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教具多媒体教法探究法一、文学常识1、新闻: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一般为受众所关注,经传播者选择,借助各种符号载体及时传播;也指新闻体裁,广义包括消息,通
2、讯,报告文学等。狭义专指消息。2、消息:又称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注意:消息不是“纯客观”的报道,它要把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因此,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A、六要素: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事(What) 、何人(Who) 、何故(Why) 、如何(How) 。B、结构五部分: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导语:一般为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
3、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是消息的结尾。 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倒金字塔结构: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C、新闻的特点:、让事实说话;(真实性)、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传播和交流信息 。(公开性)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诗词方
4、面的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2、历史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百万雄师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渡江行动。1949年4月20日夜,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21日下午五时,西路军、东路军又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至22日22时,或全部渡过,或三分之二渡过,或大部渡过,整个战役取得基本胜利,毛泽东汇总各路战况,报道全线捷报,气势磅礴。3、给加点字注音 芜湖w摧枯拉朽k荻港d4、解释词语:经营:筹划、组织、管理。摧枯拉朽:这里指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溃退
5、:溃败后退。板书设计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 新闻:广义狭义(即消息)消息五要素:“五个W”和一个H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基本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公开性。教学回顾作业批改小结领导审阅意见第 周 2 课时 年 月 日制定题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型新授课教学目的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3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重点难点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2
6、、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教具多媒体教法探究法一、课文分析: 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何时: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国民党反动派。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如何: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2、分析消息的结构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结语:人
7、民解放军的命令。3、说说导语部分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要的概括出来了。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4、“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5、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6、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不能去掉,“已”是“
8、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有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二、析语言,领悟情感。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请你判断记者倾向哪一方,从哪些倾向词句可以看出?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加点词语用语简洁,突出了国民党军队的不堪一击。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不到二
9、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不到”突出时间短,“即已”说明人数多,两个词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板书设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教学回顾作业批改小结领导审阅意见第 周 1 课时 年 月 日制定题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型新授课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 育,学习革命前辈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英勇奋斗的精神。2、掌握消息的特点,学习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重点难点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教具多媒体教
10、法探究法一、字词:要塞(si ) 阻塞(s ) 堵塞(s ) 塞子 (si )锐不可当(dng ) 当真(dng )溃退(ku) 匮(ku)乏 馈(ku)赠歼灭( jin ) 阡陌( qin) 纤维(xin )二、整体感知1、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请你试着理清这篇新闻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原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2、请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用一句话说出
11、这则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标题 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导语 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课文中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主体3、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4、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
12、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5、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大军写得详。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的抵抗较顽强。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的战略重要意义。板书设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教学回顾作业批改小结领导审阅意见第 周 2 课时 年 月
13、日制定题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型新授课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 育,学习革命前辈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英勇奋斗的精神。2、掌握消息的特点,学习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重点难点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教具多媒体教法探究法一、课文分析:1、最能反映国民党广大官兵厌战情绪的句子是?“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2、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3、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此种情况”指代什么?)答:揭露了敌军溃败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
14、善战,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4、对敌我双方的议论,为什么一详一略?我军英勇善战,不言而喻,所以略。 敌军详,是为了揭露敌人拒绝签定和平协议,以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正义性。同时也为了把广大官兵同少数战犯相区别,以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5、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报道真实、及时、准确。二、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
15、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3、品味“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不料”二字,充满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正是那一天”,使讽刺意味更浓,且避免了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同日同时”,不仅用语简洁,也可见我军的气度。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洋溢着胜利的自豪感。4、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以吗?为什么?“歼灭就是打死了,而“击溃”,只是打败,没有打死。当时实际战况是,有的敌军被我军打死,有的被打退,所以改成那两句就与实际不相符了。5、“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 因为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为我军所有,所以用“占领”。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还在敌军手中,不过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这一范围,所以用“控制”这个词来表明。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要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这个词较恰当。三、中心思想: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板书设计教学回顾作业批改小结领导审阅意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