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28.66KB ,
资源ID:2658624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58624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寡人之于国也 教师版.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寡人之于国也 教师版.docx

1、寡人之于国也 教师版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主备审核使用教师编号编写时间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解伟莉高一语文组2017、3【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课时安排】课时【课前导读】1作者

2、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

3、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2创作背景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

4、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

5、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3.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2)邦国的主权在民。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

6、答:“定于一。”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又说:“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万章上)是说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于是舜就作了天子。虽然在孟子看来,归根到底天有决定权,但是天还是把事情告诉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透过孟子说法的唯心论

7、雾障,可以看到,在孟子看来,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范文澜同志称这种思想为“敬天保民”思想,是有一定道理的。(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还有,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传有之。”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这一点,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

8、父父、子子”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4)政事以民为归宿。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利,但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5)用人以民意为准。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又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主张选

9、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杀掉某些人,光听左右大臣及诸大夫的话不行,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这种观点也是有积极意义的。(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认为有小勇,有大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这是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齐宣王又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

10、王何有?”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称赞周初古公亶父带着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说:“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8)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这种思想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整体感知】1、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y )兵 (2)涂(通假字,同“途” )有饿pio(莩 ) (3)鸡豚(tn )狗彘之畜(x ) (4)数( c )罟(g )不入w( )池 (5)无(通假字,同“毋” )失其时 (6)谨庠( xing

11、 )序之教 (7)颁(bn通假字,同“斑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 )之义二、通过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一共七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段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多加”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即减轻徭役、发

12、展农林牧渔生产而使民“不饥不寒”,并在此基础上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和要求,并强调指出,只有通过解决人民经济生活的问题而取得人民拥戴,才能称王于天下。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 解释重点字词.河(黄河 )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 邻国之民不加( 更 ) 2. 翻译重点句子。(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译: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译: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3.文段小结: 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说明自己的治国措施和“邻国

13、之政”并无本质区别。四、研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重点字词.兵刃既(已经 )接 弃甲曳兵而走(逃跑 )或(有的人)百步而后止 直(只是,不过 )不百步耳 是(代词,这 )亦走也 2、翻译重点句子。(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1)不可,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 (2)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3、文段分析,思考。(1)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或: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以战争中“五十步笑百步”为喻,说梁惠王的

14、“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的不同而已。(2)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五、研读第三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重点字词.不违(违背,违反)农时斧斤以(按

15、照 )时入山林 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 学校)之教 申(反复陈述)之以孝悌之义(道理 ) 然而不王(为王)者 王无罪(归罪)岁 狗彘食( 吃,动词)人食(食物,名词 )而不知检( 制止,约束 ) 涂(道路 )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2、(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译:认真的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将给百姓听(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情.(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译: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加以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曾想到打开仓廪加以拯救3、文段分析,思考。(1)提问:怎样才能做到

16、“王道之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2)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

17、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总之,孟子以为解决 “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5.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6.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

18、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六、文章的主旨及特色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

19、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

20、了孟子的辩才。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主备审核使用教师编号编写时间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解伟莉高一语文组2017、31、 知识点巩固(一)重点语句默写1、王好战,请以战喻。-,- , 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则何如?”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3、谨庠序之教,-,-。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二)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三)古今异义词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2、河内凶(河-,今泛指河流。凶,-,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3、请以战喻(请,-。今常用于对方。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4、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5、弃甲曳兵而走(走,-。今常指一般的行走。)6、或百步而后止(或-。今:选择连词)7、斯天下之民至焉(斯,-。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 ;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9、王无罪岁(无罪- ;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10、邻国之民

22、不【加】少古义:-, 副词今义:常指增加11、【谷】不可胜食也古义:-今义:胜利12、【数】罟不入洿池古义:-今义:数字或者数数二、梳理并总结重点实词、虚词三、一词多义1数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名词,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屡次)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计算)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

23、也)(副词,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后序)(副词,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 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 必以长

24、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 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5胜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6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 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 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7以 请以战喻(介词,用、拿) 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

25、作古今同义) 以时入山林(介词,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8之 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 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 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或为兼词“于之”,向他们) 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或作复指代词,指代“鸡豚狗彘”)二、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王无罪岁然而不王者2.名词的为动用法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当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动词的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

26、粟于河内(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三、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非我也,岁也。 ( ) 翻译:_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 翻译:_ 3未之有也。 ( ) 翻译:_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 翻译:_ 5申之以孝悌之义。 ( ) 翻译:_ 6可以无饥矣。 ( ) 翻译:_ 7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 翻译:_ 8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 翻译:_ 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 翻译:_四、古汉语句式1、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耳,

27、是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3、是何异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判断句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倒装句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省略句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主备审核使用教师编号编写时间寡人之于国也第三课时解伟莉高一语文组2017、3一、课文阅读训练1.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D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B.驴不胜怒,蹄之C.日出江花红胜火 D.不胜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