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43.51KB ,
资源ID:2657889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65788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孟子《知言》.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孟子《知言》.docx

1、孟子知言知 言黄庭禅创办人 张庆祥孟子原文:公孙丑曰:何谓知言?孟子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事;发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这段文章出现在孟子公孙丑上章,谈到不动心的章节里。在这段文章之前,孟子先是提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在解说了如何养浩然之气之后,接着再补充了这段知言的说明。为什么孟子谈浩然正气,要先提到知言这个主题呢?可见这个言字,对于能否养得起浩然正气的关系非常重大,故而孟子要特别加以申论。什么是真正的言呢?言者”心声”也。对自己内心所发出的声音,不管是好是坏,是正是邪,都了如指掌,叫做知言。知言就是了解自己当下的存

2、心是正是邪,进而有时机扫除心内的无明,走向光明正大纯洁无暇的坦途。有个很好的例子,可以突显知言的重要性。美国曾经针对八千多位中学生做了一项心里测验及调查,这些受访的学生里面,百分之七十一的学生作过弊,百分之六十八的学生常打架,百分之三十五的学生在商店里偷过东西。而品德测验的结果,却有百分之九十六的孩子,觉得他的品德良好!在这个活生生的真实例子里面,可以看到这些孩子对于自己内心时常发生的不净心思,简直可以说是毫无所知!如此一来这些孩子还有进步的空间吗?因此知言的功夫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也正是佛家明心的基础功夫之一!然而孟子所谓的知言,指的不只是观照出自己的心声与习性,也包括能体

3、察出他人的心声与习性。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能知自己的言,简直就是无明,岂能修得了自身;不能知别人的言,也就无法区分是非曲直,岂有智慧可言。例如从一个人说的话、做的事,便可以知道谁好谁坏、谁忠谁奸,也可以知道谁在收买你、吹捧你、谁在贬损你、抵抗你、谁是君子君而不党、谁是小人党而不群、谁是益者三友、谁是损者三友分辨得出这些是非曲直,凡事清楚明白,这才是智慧。佛家所说的智慧,便是孟子的知言的效应。这个言字不止代表心思,当然也包括语言、举止、行为在内。例如一个眼神也是言,当你说了一句话,惹得有一个人怒眼瞪着你,这眼神也已经明确的表示出他不喜欢你的心声了!然而他的嘴巴却说:没有啊!我哪有不喜欢

4、你!然而明眼人一看便知到他的内心根本不喜欢你!这个内心的想法透过他的眼神,早就表露无遗了,任他嘴巴再怎么说喜欢你,此刻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所以从根本处来说,真正的言不是他在说什么话,也不是在他的眼神、也不是在他的动作,真正的言只发生在一个人的内心!在他未说话,未动作之前,这个声音就已经先在他的内心回荡已久了!一切的言都是发自内心,心里面的声音、感受、念头,才是真正的言!公孙丑问孟子什么是知言?孟子用下面这段文章来解释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事,发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这段话里面最重要的是生于其心这四个字。由于这四个字的

5、指引,我们便可以清楚的知道,所谓诐辞、淫辞、邪辞、遁辞等等的言,指的不是一个人嘴巴所说的话或肢体做的事,而是指内心的声音。内心一有贪嗔好恶的剎那,才是言的所在!言是发自心上的,这一点要先确定方向,才不会使这段文章的解释有所偏差。诐辞知其所蔽:先解释什么是辞。辞有看不见的意思,也有语言、心声的意思。躲在内心深处那个看不见的真话,就叫做辞,这里的辞也就是知言的言,但言字比较容易被解读为狭义的语言,所以在这里改成辞字来突显“躲在内心”的未尽之意。辞字还含有辞别、辞去的意思。意即不存在你的面前,但却存在背后的某处的意思。所以古人常用辞这个字来影射外表上看不到,却隐藏在你内心的那个声音。诐辞,就是执于一

6、端之词,是偏颇的词,虽有部份道理,但整体来看却是个偏颇的说法。好比墨子所提倡的兼爱,即是似是而非的一种说法。墨子提倡要平均的去爱每个人,对任何人的爱就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完全没有差异。这说法听起来很对、很伟大,感动了很多人,拉走了很多人的心,但实际上却无法真正把它落实在社会上,因为当你去落实的时候,却发现你也得把父母亲当成路人一般才公平的,这是违逆人性的作法。就像这种带着偏见、不合实际的言辞就叫诐辞!而知其所蔽的蔽字是蒙蔽、无明、灵台没有打扫干净的意思。一听到偏见的辞,我们就立即能发觉到他的无明与蒙蔽。当然这个其字可以指自己,也可以指他人。好比在我的内心里发出了一丝丝的偏见,我当下就要觉知到我

7、依然存在着无明的蒙蔽。或是当我听到一个人怀有偏见的言词,我也要能知道这个人的内心正受到无明的蒙蔽,这都叫诐辞知其所蔽!然而要做一个如此明理的君子,其实没有这么容易,原因是世上似是而非的论调真的太多了,而且依然还隐藏在我内心的杂思、欲望、偏见也还很多,因此虽然有很多内内外外的诐辞,正显现在你的内心或眼前,但却很少人能立即觉知得出来的!好比我曾在电视上听过一个偏见的大德这样子弘法,他说:选择一个正确宗教有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教主要有高贵的出生!我听到这第一点就差点摔破眼镜!各位,要哪一种高贵的身份才有资格做一个宗教的教主呢?有这种规定吗?人还有分贵贱吗?出身低微鄙陋的人就没有资格当个觉悟者了吗

8、?这显然是莫大的偏见,但包括他自己及电视机前的观众,却不一定能听得出来!然后他接着说:像有一个宗教的教主是一个未结婚的女人的私生子;另一个宗教的教主是个四处去求官求不到的流浪者;还有一个宗教的教主只是一个图书馆的馆长;只有我们宗教的教主是个高贵的太子血统,本来可以当国王的高贵血统!各位,弘法者本身要有正见,不能怀着偏见。这位大德所说未结婚的女人的私生子是谁呀?他虽没讲出名字,但我掐指数一数五教,大概指的是耶稣吧!传说中圣母玛莉亚受圣灵而怀了耶稣,被他说成私生子!然而就算是出身低微的私生子,就不能觉悟吗?而他说那个四处去求官求不到的人是谁呢?我掐指再算一算,再笨的人也知道应该是指孔子吧!孔子是不

9、是去求官我们先别论,但当不了官的人就没有资格觉悟了吗?而那个图书馆当馆长的,指的应该是周朝的柱下史老子吧!看管图书的就没有资格可以觉悟吗?只有当太子、当国王的人可以觉悟成佛吗?是的,当然太子或国王也可以成佛,但不当太子国王的人就没有佛性了吗?就无法觉悟成佛了吗?我当然知道释迦佛的伟大,也非常崇拜他,但一个弘法者不可以因为要强调释迦佛的伟大,就想方法找些似是而非的论调,去贬损别的教主的伟大,这种做法不仅不公正客观的,而且还有损修行者的宗风。这个理只有自己的教派关起门来孤芳自赏可以,放到别的教派身上就说不通了,放到宇宙间去验证看看就更可笑,这真是明明白白的诐辞!不管我是不是该教派的人,不管我喜不喜

10、这个法师,一听到这种诐辞,就立即要知道这个说法者的心中,依然还存在着莫大的无明,灵台还没有打扫干净!如果这样大的诐辞还听不出来,那还谈什么知言呢!然而我在电视上看到,他这话语一出的时候,下面满满的听众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好似很欣赏这个高贵的说法,真是不可思议呀!这不是一种非常大的无明吗!由此可见这句诐辞知其所蔽说来容易做来难,难怪大学里面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学问要实践得来才是真功夫呢!淫辞知其所陷:淫是过多的意思,当然不当的男女情色也是淫,不过淫这个字倒不一定指男女情色而言。但凡超过本分的、浮华的、夸大不实的、放纵的言论都叫淫辞。例如那些政客在竞选时所开出来那些不切实际的支票

11、,或是攻击对手时,故意用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论去夸大对手的小小错误,以便使对方陷于必死之地。当我们听到别人说着这些夸大的淫辞,或是发现自己的心中萌生出这样的淫辞,就要能分辨得出发出淫辞的当下,便是一个人的内心仍然有所陷溺的当下,仍然有不净的心机的当下了,有了这个觉知的能力,便是淫辞知其所陷。或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开玩笑的方式,都喜欢夸大自我、吹嘘自我、把自己讲得很厉害,把别人讲的都很逊,这种言过其实的说法,都是古人所说的淫辞。或是有些好色的人,谈话时三言两语就会扯到男欢女爱的粗俗话题,没有一点正经的话题,这也是淫辞。还有一些修行人喜欢谈玄说奇,不实在的去洗心涤虑,不去建立德行,不去克己复礼,谈的都是神

12、奇鬼怪的事情,神通法力的事情,这些尚玄好奇的话,都叫淫辞。淫辞虽然是从嘴巴讲出来,但其根源仍是从内心所萌生出来的,当我们听到别人说着这些淫辞,或是在自己的内心觉知到这些淫辞时,就要知道此刻的别人或自己,内心依然陷溺于种种无明习气、总总贪欲而难以自拔了。有了这样的觉知力,便叫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邪辞是不正当、违背正理、为到达某些目的而刻意误导、蛊惑人心的言论。好比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样的广告词,或是没有上酒家的都不是男人这样的话都叫邪辞!真的只要想做的事就没什么不可以做的吗?如果想去学游泳、学音乐这种正当的事,当然没什么不可以的,但如果想去强奸一个人、想去侵犯一个人、或想去吸毒,也没

13、什么不可以做的吗?讲这个话的人简直是不负责任。真的只有上酒家的才是男人吗?像文天祥、岳飞、关公这样的正气男儿,也会跟他们一样上酒家玩女人才显得出自己的气魄吗?在君子的眼中,此话一出真是自己的人格都扫地了!然而这些似是而非的话,让正在脱序边缘的人听了很高兴,有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可以为所欲为,还可以丝毫不觉得羞耻,这就是邪辞!曾经有位大师在著作上写道:如果你未曾尝试过的事就没有资格批评,即使是吸毒也是一样,只是你自己做的事情要自己负责。这种话让那些想要摆脱传统束缚的人听了既惊讶又感动,但真的可以去试试吸毒的滋味吗?吸了之后有几个人还有时机回头的呢?即使他想为自己的错误负责,问题是负得了这个责任吗?吸

14、毒只是个例子,其它还有太多可以伤害自己及伤害别人的事,还有太多会让家人懊悔莫及的事,真的都可以去试试看吗?他们真的负得了这个责任吗?讲这种话的人真是为了赚得人心,为了哗众取宠,而完全不负责任!坦白讲他根本就负不了这个责任,因为这种人即使离开人间,其遗祸仍可漫延千年,这就是标准的邪辞!这种邪见远比诐辞、淫辞、遁词还要可恶!一听到类似的邪辞,就知道说话的人试图要让你叛离正当的道路了。当你觉知到自己心中产生这样的邪辞时,就要知道这样的心思将使你叛离正道甚远了。有了这样的觉知力,就是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遁辞是闪躲逃避、吞吞吐吐、理由牵强、或在背后说是非的言辞。像是我只是犯了每个男人都会犯的错这

15、样的话,就叫遁辞,自己犯了错承认就好了,还拉一大堆的男人下水帮他背书,试图以此脱罪,让人家觉得他很无辜。但明眼人一看便知他的理由勉强屈穷,不会因为这番牵强的理由就误认他是对的。社会上常有一种人,在背后说了一大堆人家的是是非非,但当人家要正面和他对质时,他却支吾其词,说你误会我的意思了,其实我不是这个意思,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只是不断的闪躲其词,试图要来圆这个场。一看到这样的场面,虽然我们不和他计较,但我们知道他编造了是非,因此内心有所屈穷了。如果这种错误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更要立即觉知到自己内心的理屈,而大大的自省一番!再举个古代的例子,孟子对齐宣王说:假设您有一个臣,因为要去楚国远行,于是把妻

16、儿委托给一个朋友照顾,等到他回来时,却发现他的朋友没有尽职,让他的妻儿挨饿又受冻,交到这种朋友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理直气壮的答复说:这种无情义的朋友应该和他断交!孟子又说:如果你下面有一个负责管监狱的官,但他却连自己的属下都管不好,那你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理直气壮的答复说:免了他的职!接着孟子说:那么一个国君应该要负责治理国家,但他却没有把国家治好,那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没有答复,眼神一下子看左、一下子看右,就把话题叉开了!因为知道自己理屈,再也不能理直气壮了,又穷于找理由来应付,干脆顾左右而言他,这就是遁辞的表现。有时我们的内心也会这样,因为理穷,所以一直找理由掩饰,或是故意去忽略那个不净的

17、心思。明理的人一发现自己有这种现象,就应该坦然的自省,才有时机走在正人君子的道路上,有了这样的觉知力,便叫遁辞知其所穷。以上孟子所谈到的诐辞、淫辞、邪辞、遁辞,是举些例子来代表众生一切的心声,一切的言,知言就是要让诐辞、淫辞、邪辞、遁词都逃不掉你的法眼的意思!觉知到别人的心声正不正叫知言,觉知自己的心声正不正更是知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内心假设有不正的言,自己一定得先知道,坦然去面对,才有进步的可能。别人有不正的言,你也得看得出来,才不会被他混淆了是非,才能够替社会伸张正义,才能去救治沦落的世界。就像孟子与杨、墨之徒辩,又与告子、高子辩,这都是因为孟子能看穿诸家所发的诐辞、淫辞、邪辞和遁辞,知

18、道其心有所蒙蔽、有所陷溺、有所叛离,有所穷屈。因而不得不与之一辩,以救苍生之无知。所以做为君子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知言,知言才能正心,才能养气,才能救世。假设不能知言,想要不动心,想要养浩然正气,想要救世,则所做的事情不晓得对不对,恐怕会越帮越忙的。生于其心,害于其事;发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原文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有误。请参考滕文公下章有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的章句,两相对照便知此处有误。且事属个人小事,而政属国家大事,事小政大,把事字摆在政字前乃符合本段先后次序。一个平常人的内心假设存着不正的心念,这种存心必定会危害到他处理任何事务的公正

19、。所以说生于其心,害于其事。既然处事有不正的作风,假设是让他为政主宰国家的话,也必定会危害到治国的任何政策上。所以说发于其事,害于其政。这话的意思是说,任何显现在外的事,不管是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件事的作为、或甚至一个治国的政策,原先都是从一个人内心的言所散发出来的。当然能不能养得起浩然正气,也与这个存心息息相关的!这也就是孟子为什么把养浩然之气和知言相提并论的原因。我相信即使再有圣人出现,也必认同孟子这番见解的,因此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当然,内心存着不正的言,不仅能害于其事、害于其政、也能消亡一身的正气;但反过来说,内心假设存着正当的言,不仅能益于其事、益于其政、也能长养一身的浩然正气。好

20、比每当你凡事开阔的往大处、远处着眼时,胸中必常有一股浩然正气在;而凡事狭溢的往小处、短处看时,胸中必有股狭隘阴私的欲望在。所以正见必有正气满腔的感受在茁壮,而阴气则日渐消亡;邪见必有阴私满腔的感受在茁壮,而正气日渐消亡。坚持胸中的正见,也就是护持了正气,放弃了胸中的正见,也等于是放弃了正气。因此知道自己内心的言正不正,才能养出一股浩然之气。知言与气原不可分,只是众生缺少观察,所以不明了它们的关系而已。而内心要存着什么样的言、什么样的存心,才有助于养出一身的浩然正气呢?才能有益于身心性灵的健康呢?偶而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流传的文章,借来分享给各位参考:传统固有的人生训诲,强调好心有好报,但这样的教诲

21、,在科学昌明的今日社会,难道只能一种道德教条,无法以科学方法来证实吗?直到看到美国著名精神科医师戴维霍金斯在其着的 Power vs. Force,才让我们大开眼界,知道善恶报应还真有其科学根据呢!原来情绪是有频率的,物理学家已经证明,我们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固体都是由旋转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有着不同的振动频率。我们的人身也是如此。戴维霍金斯,经过二十年长期的临床实验,其随机选择的测试对象横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美、北欧等地,包括各种不同种族、文化、行业、年龄的区别,累积了几千人次和几百万笔数据数据,他把人的情绪映像到1-1000100 Hz100000 Hz的范围。他发现任何导致人的振动频

22、率低于200(20,000Hz)的状态会削弱身体,而从200到1000的频率则使身体增强。霍金斯发现,老实、同情和理解的意念,改变身体中粒子的振动频率,进而改善身心健康。邪念会导致最低的频率,当你想着下流的邪念,你就在削弱自己的健康。经过精密的统计分析之后,结果让人大开眼界,兹摘录其主要项目如下:1.羞愧耻辱:202.恶念谴责:303.冷漠绝望:504.忧伤懊悔:755.恐惧焦虑:100 6.渴求欲望:1257.愤怒怨恨:150 8.骄傲轻蔑:175 9.勇气肯定:20010.信赖:250中性11.温和希望乐观:310 12.宽恕原谅:35013.理性谅解:40014.关爱尊敬:500 15.

23、安详平静:54016.喜悦快乐:60017.开悟正觉:7001000这么说来,古人强调做人要宽恕、要有爱心、要尊敬他人都是有很深切的道理的。了解这个道理之后,就尽量让我们有更开阔的存心,时时保持在250以上,才能有益自己的身心。并请您在各种烦恼来袭时,赶快把黄庭禅的观照功夫拿出来用,在黄庭里面天天保持平安与喜悦的心境才是!谈到观照,金刚经叫我们要观照自身的实相,叫我们单纯的体验身中的感受,然而接近实相只是第一个过程,有了实相就像一块地基被打扫干净了,但上面还没有看到任何有益的建设,这并非最后的目的,接下来是要建设起什么有益的东西来,才能使这净土发出光茫。而那个能让佛性发光的东西就叫志!向上的心

24、念叫做志。接近实相后假设没有向上的志来护持,这个实相很快的又会退转到贪嗔分别的习气中了,这块好不容易才打扫干净的地基,马上又要被人倒很多垃圾在上面了。因此想要有不退转的心,所靠的就是向上的志,这些能长养浩然正气的志,包括宽阔慈悲的仁,忍辱负重的义,依序而行的礼,辨明是非的智,踏实无华的信。这些存心都能使胸中产生一股浩然的正气,滋养着我们的法身。能时时存着这样的心,才是真正的知言,也才是真正在长养自己的浩然正气,真正的对身心性灵都有益处。现在的人喜欢走遍千山万水去找旺盛的气场,或有灵气的地方,然后在气场上猛吸气!这种外求的人丝毫不知道存心的重要,不知道世上最有灵气的地方就只在你的内心,不知道浩然

25、之气只源自纯正的志,不知道浩然之气只能从自己的内心里长出来,不是从外面吸来的。他们这种外求的修法,在金刚经、心经里看不到,在大学、中庸里也看不到,在道德经、清静经里也看不到,各教圣人都不提倡,为什么还能迷惑一大群人呢?这都是未读圣贤经典,堕入了尚玄好奇的陷阱,所以才会生于其心,害于其事呀!知言举例: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因此知言不仅是知自己的言,也是知别人的言,知己知彼才是全方位的知言。以下就让我举几段经典或历史里的例子,以及学员的分享案例,以便帮助各位更深切的了解知言的范围及其重要。一论语: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直是正直、果

26、断、敢为了正理而得罪人。谅是开阔、信实、没有虚伪。多闻是常谦卑的向人学习,或知道很多有用的知识。当你身旁有这样的朋友时,你能看得出来他们的可贵吗?你的内心懂得珍惜这样的朋友吗?或是你内心认为他们太正直太老实了,反而不敢跟他们在一起,以免常常被指正?或是因为他们知道的比你多,反而使你嫉妒不已呢?这些存在别人的言及自己内心的言,你看得清楚明白吗?便本来是给人方便,但假设用到不好的地方,好比一个人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差一点点无所谓啦、不要太计较啦、喝一点酒没关系啦、上一次夜店又不是干什么坏事、抽一只大麻又不是抢劫一切都太方便了,变到最后连该守的原则都不要了,这就是便辟的人了。便辟就是极会应酬,极

27、会迎合人情,极会勾起你的赞同,会让你对他的好意非常感念,这叫做便辟。便辟并不是这个人很奸诈、很邪恶。奸诈邪恶的人怎能吸引你的认同与感念呢?奸诈邪恶的人你又怎会与他为友,对他死心踏地呢?他必定能给你很聪明、很通权达变的感觉、很温暖、体贴、幽默、细心的感觉!因此你才会将他视为知己朋友,并对他所说的歪理全盘接受。 一个人为什么要逢迎人?会逢迎的人大都怀着想要经营自己的小圈圈的目的。一个君子的特质是群而不党的,而小人的原质是急着经营自己的私党的。便辟的人他会处处逢迎你,给你好处,给你关心,以便拉住你的心,经营属于自己一小党的圈圈,好似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力量,或是有了自己的势力才能与谁抗衡,或是想在一

28、方有高高在上的地位,或是想让人家看到我有才华等等。面对这种便辟者逢迎、同理的慢慢收买,你还有能力看清彼此在那个当下,内心的心声究竟是正还是邪吗?你还能力邪辞知其所离吗?还是也跟着变成一个小圈圈的心态,彼此收买来收买去呢?善柔到底是损友还是益友?一个人有和蔼、热切、轻声细语的德貌,既善且柔怎么会被孔子归类在损友的一方呢?这是因为他善于经营外表那副和蔼、热切、轻柔细语的德貌。但不管你做的事是对是错,他永远只是善柔的认同你,永远不得罪你,他能让你很窝心,让你为他的贴心很感动,他会在你空虚的时候会打 抚慰你,在你失意的时候他会逗你开心。听到这里你会疑惑,难道这样有什么不好吗?这是因为一个以善柔的样子为

29、德的人,通常会缺乏敢对你的错误正色直词的义气与魄力,这种人只会讲一些好听的话来迎合你,无法让你进德修业,也无法引导你去做一些有义气、有志节、远离欲望的事情。而且那么交这样的朋友有什么益处呢?又一个好于经营外表善柔德貌的人,处处提着最灿烂的笑容,最温柔的与止,最后就变得有点矫情,有点公式化,甚至不知不觉落入虚情假意。这种以善柔为德的人在道场里最常见,一谈到修行,大家第一个学的,就是和蔼、温柔、轻声细语、灿烂的笑容等德貌,但何时要收起这些德貌的应对机宜却没学到,最后只剩下一个附和污世的善柔样,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个君子与人应对进退,不外是禀持诚恳、祥和、友善、从容的态度而已,不必热切到一直提着灿烂笑

30、容,或一直轻声细语的地步。而且人与人的交往,有时为了维护正义,偶而也会有必需要用刚毅严正的态度来应对的时刻,假设不能明了这种进退权变之理,那么一昧的善柔,不仅有虚情假意的隐忧,也会有违背正义的时候,因此孔子把它归类在损友的一类。说实在,面对善柔的人,你高兴都来不急了,你还有能力看清彼此在那个当下,内心的言究竟是正还是邪吗?还有能力看得出自己在面对这种朋友时,内心的言是怎么被收买了吗?这种人肯定会让你觉得他是个大好人,但却对你没有任何好处,所以孔子把他放在损友的一类!佞是有巧言善辩的能力。便佞的人总是歪理一堆,随便附和污世,即使你做错了事,他也有一堆歪理能让你觉得没什么错,甚至让你觉得理由正当,

31、让你安心的停留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这种人会让你觉得深得我心,但就是对你的进德修业毫无帮助。好比有个庙的庙祝在庙里和信徒聚赌,受到卫道者的质疑,旁边有个人就替庙祝打圆场说庙祝也是人嘛,神明也要娱乐嘛,小赌一下又不强迫人,有什么关系!这话一出,势必深得那庙祝的心,但却使得一间清净的庙变成一个赌场,失去道场的清静,这种不能救正污世,反而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就是便佞的人。面对一个如此便佞的人在收买你,你还有能力看清那个当下,彼此内心的言究竟是正还是邪吗?以上其实不管便辟也好、善柔也好、便佞也好,都是很会运用同理心去逢迎的人,只是表现出来的重点不同,因此给他不同的名称而已。本来同理、认同是好事,但由于心术不正,喜欢围小圈圈,短期看起来皆大欢喜,但长期看来没有一个对德行有所帮助,这便成为虚伪的德行了,因此孔子称他为损友。环顾你身旁的朋友,一定有几个这种损友,大多是小圈圈领袖的那种人。他们所提倡的都是一些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小善小德,但就是内心缺少一份光明正大、大公无私、及放诸四海皆准的正义,因此无法与古圣先贤的正道相吻合。这种人在百分之九十的善里面,藏着百分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