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19.97KB ,
资源ID:2561159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61159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docx)为本站会员(b****9)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docx

1、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基础。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楚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1)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

2、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5)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6)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7)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8)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格;(9)理解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特点,培养欣赏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分析浅近诗歌格律的能力;了解古代词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时数 上课时间:第一、二学期;总课时:132学时;总学分:8学分。 (四)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

3、为主,讲练结合,重视口头训练和课外作业;使用多媒体课件。 (五)面向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六)使用原则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本课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力求使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紧密结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同时,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要攻破这个难点,就是坚持少而精,循秩序渐进,注重练习,培养技能等项原则。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应确定重点篇章段落,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并通过习题课、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等环节检查教学效果。 因所选教材份量大,教学时数有限,故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重点讲授第

5、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主要由学生自学。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散文为主,韵文只涉及较少部分,如诗经、楚辞等。而古典文学课将涉及到辞赋、诗、词、曲等。这样,古代汉语课中的自学部分,古典文学课将会讲读其中的大部分。古代汉语课讲读的大量散文作品,又将为古典文学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二者互补,将使学生在古代汉语课与古典文学课两方面都收到成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内容 二、绪论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主要讲授古代汉语课的性质、目的和

6、任务,本教材的内容、特点及要求,以及如何学好古代汉语课。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掌握这门课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一单元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工具书的编排方式和常用工具书的类别、性质、功能、特点;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情况;了解古汉语词汇的构成;能辨析古汉语同义词。学习文选增强感性认识。 (二)教学内容 重点及难点:掌握古汉语词汇的特点和古今词义的差

7、异情况。 文选 一、郑伯克段于鄢 二、齐桓公伐楚 三、宫之奇谏假道 四、晋灵公不君 五、齐晋鞌之战 六、楚归晋知罃 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方式 1、具体方式类型 2、直音 反切 直训 譬况 二、常用工具书简介 1、说文解字 2、康熙字典 3、经籍纂诂 4、辞源 5、辞海 6、经传释词 7、词诠 8、诗词曲语辞汇释 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情况 二、词义变化的类型 、词义的扩大 12、词义的缩小 3、词义的转移 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一、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 二、古汉语复音词的构成情况 1、联绵词 2、叠音词 3、偏义复词

8、 三、古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1、定义 2、词的本义的探求方法 二、词的引申义 1、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方式 A 相似类比 B 相关借代 C 相因推导 2、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的定义 3、词义引申的脉络 A 连锁式 B 辐射式 三、词的假借义 思考题: 1、古今词义异同有几种情况,请举例说明。 2、古今汉语词汇在构成上有什么不同特点? 3、.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词义引申有几种方式,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0学时。 第二单元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常识掌握汉字构造的理论“六书”,字的本义以及古今字、异体字、繁

9、简字的特点和鉴别。 (二)教学内容 重点及难点:“六书”的识别;“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 文选 一、冯谖客孟尝君 二、鲁仲连义不帝秦 三、触龙说赵太后 通论:(五)汉字的构造 一、汉字的构造与“六书”理论 1、“六书”的名称 2、四体二用 3、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4、汉字结构辨析 5、形声字的结构分析 A、常规结构 B、位置反常 C、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 二、汉字结构与本义的探求 1、文字的本义 2、文字本义的探求方法 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古今字 A定义 B形体 C成因 D辨识 二、异体字 A定义 B类别 C辨识 三、繁简字 A定义 B类别 C转换 (三)教

10、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14学时。 第三单元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古汉语常见的几种句式特点及常见格式,并能正确理解和翻译有关文句。 (二)教学内容 重点及难点: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文选 1、论语(八篇) 2、礼记(2篇) 通论(七):判断句,也字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四、语气词“也”的特点 通论(八):叙述句,矣字,焉字 一、古汉语的双宾语句 二、古汉语的宾语前置句 (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12(代词“是”作宾语前置 三、动量成分的位置 1(数词直接作状语 2(数词

11、作谓语 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式 1(介词“于(於、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3(助动词“见”表示被动 4(“为所”式 5(“被”字式 五、语气词“矣”的用法 六、语气词“焉”的用法 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 一、否定句代词做宾语前置 二、“不”“弗”的用法 三、“毋”“勿”的用法 四、“未”的用法 五、“否”的用法 六、“非”的用法 七、“无”的用法 八、“莫”的用法 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二、疑问代词“谁”“孰”“何”的用法 三、疑问代词“安”“恶”“焉”“胡”“奚”“曷”的用法 四、疑问语气词“乎”“诸”的

12、用法 五、疑问语气词“与”(欤)“邪”(耶)的用法 六、语气词“哉”的用法 七、几种表示反问的说法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12学时。 第四单元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熟悉古汉语中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的常见用法。 (二)教学内容 重点及难点:古汉语中的使动和意动用法及其区别;“者”“所”的用法。 文选 一、寡人之于国也 二、文王之囿 三、许行 通论(十一):词类活用 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定义 二、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 1、使动用法 2、意动用法 3、名词活用做动词 4、名词作状语 三、活用与兼类的区别 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

13、区别 通论(十二):代词 一、人称代词“尔”“汝”“若”“而”“乃”“其”“之”的用法 二、指示代词“是”“兹”“尔”“若”“然”“焉”“诸”“或”的用法 三、“者”的用法 四、“所”的用法 五、“者”和“所”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12学时。 第五单元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古汉语中的介词、连词的使用情况,熟悉古汉语中的词头、词尾。 (二)教学内容 重点及难点:常用介词“于”“以”“为”的用法,连词“与”“以”“而”的用法。 文选 一、墨子?非攻 二、老子 三、荀子?劝学 四、北冥有鱼 五、劝学 六、五蠹 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一、介

14、词“于”(於)“以”“为”“与”的用法 二、连词“与”“而”“以”“则”“且”的用法 三、“然而”“然则”“虽然”的用法 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一、语气词“夫”“其”“唯”的用法 二、词头“有”“其”“言”“于”“薄”的用法 三、词尾“然”“乎”“焉”“如”“尔”的用法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0学时。 第六单元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诗经的用韵情况,掌握古汉语中的古音通假现象。 (二)教学内容 重点及难点:古音通假;古韵三十部。 文选 一、国风 关雎、卷耳、桃夭、北门、静女、柏舟、墙有茨、相鼠、氓、木瓜、黍离、君子于役、风雨、

15、伐檀、硕鼠、鸨羽、蒹葭、黄鸟、无衣、月出、七月 二、小雅 节南山 三、大雅 公刘 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 一、诗经的韵例 二、诗经的韵部 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一、什么是双声 二、什么是叠韵 三、三十六字母 四、什么是古音通假 五、假借字的两种情况 六、常用假借字的辨析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0学时。 第七单元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古注的体例、类型、术语和训释方式,能读懂带有旧注的古文。 (二)教学内容 重点及难点:古注的体例;古注的训释方法。 文选 一、离骚 二、国殇 三、渔父 四、山鬼 五、衰郢 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16、 一、古注的意义和历史 二、常见的体例 本文、毛传、郑笺、孔疏、陆释文 三、古注的内容 四、古注的术语 曰、为、谓之;谓;犹;貌;之言、之为言;读如、读若;读曰、读为 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 一、史记三家注 二、李善文选注 三、如字;变读;衍;夺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0学时。 第八单元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古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掌握格律诗的用韵规律和特点,并能应用于实践,判断是否格律诗以及写出合律的绝句律诗。 (二)教学内容 重点及难点:互文;稽古;引经;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文选 一、淮阴侯列传 二、报任安书 三、论积贮书 四、陈情

17、表 五、滕王阁序 通论(十九):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一、掌握稽古、引经等手法 二、掌握委婉表达方式 三、掌握借代的特点 四、掌握夸饰、并提、互文等手法的特点 通论(二十):诗律 一、古风和律诗 二、律诗用韵的特点 三、律诗定式和变格 四、律诗的对仗 五、律诗的句式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0学时。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通过平时考核、期中考查、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学习效果,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综合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分别占10%、20%、70%。 四、教材使用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版。 参考书目: 1、郭锡良 唐作藩 何九盈等:古代汉语(上下),商务印书舘出版, 2001年。 2、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第1版。 3、王力:汉语史稿(上中下),中华书局,1980年6月第1版。 4、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上下),语文出版社,1992年。 5、杨宝忠:古代汉语词语考证,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 6、萧泰芳 张儒等:古代汉语注释商榷,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7、牟维珍等: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