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确定位置教学实录与评析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位置”。【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数对的含义,以及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能表示次序的体验。本课主要对这种经验加以提升,使原来凭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从而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列与行,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理解数对的含义,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
2、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2.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准确美,增强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养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习惯。【教学重点】 用数对表示位置。 【教学难点】 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位置。【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写有数对的卡片、实物投影等【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还记得国庆大阅兵的场景吗?有的学生表示记得,有的学生说记不清了。师: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一庄严而神圣的时刻。教师播放国庆大阅兵三军仪仗队接受检阅的视频。师: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生1:国庆阅兵的场面很
3、壮观。生2:参加检阅的人很多。生3:解放军叔叔的队列非常整齐。师:解放军叔叔步伐铿锵,队列整齐,他们是怎样训练的?怎样确定位置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军营去看一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多媒体出示信息窗1的情景图。师:看,少年军校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队列训练,他们站的多整齐呀!能说说小强的位置吗?生1:第二排第三个 师:是横排还是竖排,从那边数?生:是第二横排,从左往右数第三个。生2:从左数第三竖排,从前面数第二个。生3:从右数第四竖排,从前面数第二个。师: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的表示方法,真能干!可是,小强的位置不变,我们表示的方法却各不相同,描述起来有点麻烦,有什么好办法呢?【评析:
4、美国认知教育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弄清了这一点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的确,有效的数学教学诞生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唤醒学生原有知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通过让学生自己来描述小强的位置,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然后通过交流评价,自己认识到这些方法的不足,引发学生产生用统一、简明的方式来确定位置的需求,体会学习新知的必要性。】 二认识列行,理解数对 1、认识列和行的概念。 师:其实,象这样确定位置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列”和“行”来表示,竖排是列,横排
5、是行。确定第几列,从观察者的左边往右数。现在老师和同学们都是观察者。指一指,哪是第一列的同学?确定第几行,要从前向后数。指一指,哪是第一行的同学? 生上台指,再演示课件,充分认识什么是列、什么是行。 2、用列和行来描述位置。 师:现在你能用列和行来描述一下小强的位置吗? 生:他在第3列第2行。 师:对!第3列与第2行形成一个交叉点,小强就在这儿,因此小强的位置就是“第3列第2行”。学生分别说出另外两个同学的位置各是第几列第几行。 师:对比这种描述方法和你们自己的描述,有什么感受? 生1:非常简练。 生2:非常准确。 师:的确,这样描述既准确又简练。【评析:儿童学习数学实际上是对他们生活经验中数
6、学现象的“解读”与提升, 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表述方法不够规范、准确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学习新知的欲望,此时教师及时介入,介绍列与行的含义和确定列于行的规则。使学生明白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描述时先说列再说行这一规则。那么,用列与行这一新知来描述位置有什么优势呢?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对比他们自己原来的描述方法,自己就能感受到标准统一后确定位置的简明性和准确性。】 三、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 (一)由实物图抽象到点子图,初步认识数对 1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课件演示人物图变成点子图)第5行 师:发生什么变化了? 生:人变成了圆点。 师:用圆点来代替每个同学,你认为这
7、样表示有什么好处? 生1:这样表示比刚才简单了。 生2:这样也比刚才清楚了,很容易数出几列几行。 师:确实,这样比原来简洁、清楚了。你还能指出哪是第1列和第1行吗? 生上台指,再演示课件,学生用手势随着电脑演示指出列与行,进一步感知竖排为列,横排为行。师:你能在这幅图中找到小强的位置吗?怎样找? 一生在微机上用鼠标操作:先找第3列,再找第2行,很轻松的就找到了。 【评析:在数学上我们常常讲究简单,通过课件动态呈现出实物图抽象到点子图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小圆点来代替人,比较简单,看得更清楚。在抽象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从具体事物到符号演变的过程。】 2、认识数对 在点子图上让学生描述出两个同学
8、的位置,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用列与行描述的简洁性、准确性。 师:真好,六个字就能准确的表示一个同学位置,可是这些文字写起来比较麻烦吗?想一想,你能不能把这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变得再简练一些呢?比如说用数字呀、图形呀、符号呀等等,以小强的位置为例,同桌讨论一下。 交流学生自己创造的方法: 3列2行 生评价:省略了2个第字,由6个字变成了4个字,比原来简练了。 3L2H 生解释:用字母L表示列,用H表示行,字母比字写起来简练。 生评价:一个字也不写了,真简练。 师赞赏:用字母替代了文字,多好的创意! 3 | 2 生解释:因为竖排是列,所以我用|表示列,横排是行,我就用表示行。 生评价:用一横一竖这两个符
9、号来代替列与行,我觉得这个方法特别好,比字母还简练。 师赞赏:数行结合,好主意! 3、2 3,2 师:你们这两种方法一样吧?有什么区别吗? 生:有区别,我觉得3、2容易误会成小数,不如3,2好。 【评析:新课标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尽情释放。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数学的特点自己创造更简洁的表示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思考的空间,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不断涌现,课堂真正成为了他们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乐园。】 师小结:现在老师只想说一句,我太佩服你们了,大家的方法都比原来简练了,而且是各有特
10、点,哎?我发现你们的这些方法有个共同之处啊!你们发现了吗? 生1:都有3和2这两个数。 生2:都是列在前行在后。 师:对呀,都保留了这两个数字,你们呐真是英雄所见略同,都知道关键的内容要保留。不过,虽然你们的方法都挺简练的,但你用这种方法、我用那种方法,大家各用各的的方法行吗?生:不能,也要统一起来。 师:对,为了大家交流的方便,我们也必须要统一起来。 师介绍数对。 师:为什么会叫数对呢? 生1:数表示数字,对表示两个数,应该是一对数的意思吧。 生2:因为他有两个数,两个数就是一对数,数对就是一对数的意思。 师:对,用一对数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所以叫数对,多形象的名字呀。小强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就
11、是(3,2),这样表示比(第3列第2行)怎么样? 生:更加简练了! 用数对再表示出其他几个同学的位置。 【评析:针对学生创造的方法,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让学生产生矛盾冲突,抽取共性,从而产生唯一简洁的表达确定位置的方式 数对。可以说数学的特点促进了数对的产生,数对的产生也符合数学的特点。而且学生对于数对的优越性是什么,也通过对比,从数学的符号化特点上更加清晰了。再通过对“数对”名字的分析,使学生对于一对数确定位置的理解也更加清晰了。】 三、应用数对,确定位置 师:我们在教师里都有自己的位置,以老师为观察者,第一列的同学挥挥手,第二列起立,第四列拍拍手。 列我们清楚了,那第一行的同学在哪儿?
12、请起立,第三行拍拍肩。【评析: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跨越到被观察者的角度再来确定列与行,这是一个难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和亲自下位体验,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引领学生达到思维上的跨越。】 学生在纸上第一行写上自己的名字,第二行用数对写出自己的位置,同桌先互相检查一下。 教师实物投出,数对(2,3)和(3,2),让学生猜猜分别是哪位同学所在的位置。提问:这两个数对都有数字2和3组成,为什么表示的不是同一个同学呢?生:因为第一个数对中的2指的是第二列,第二个数对中的2指的是第二行;而第一个数对中的3指的是第三行,第二个数对中的3指的是第三列。师:你真善于观察,那在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你有什么要
13、提醒大家的?生:要注意数字的前后位置不能颠倒。师:感谢你的提醒,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注意到的。师:下面咱们再一起来检查一下。 (手指第3列)请这些同学依次站起来大声报出表示你位置的数对,其他同学注意听,第一,听听他的数对说的对不对,第二,听听这组数对有什么特点? 学生报数对:(3,1)(3,2)(3,3)(3,4)(3,5)(3,6) 教师随着学生的报数,多媒体出示这些数对。师:你发现这些数对的特点了吗?生:前面第一个数都是3,第2个数是1、2、3、4、5、6各不相同。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因为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这些同学在同一列、不同的行上,所以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都是
14、3,第二个数各不相同。 师: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对表示这一列同学所在的位置。生:用数对(3,X)师:你是怎样想的?生:这些同学都是第三列的,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就是3,在哪一行不确定,所以用字母X表示。师:你的解释非常合理。(3,X)这个数对就可以表示第三列同学所在的位置。那(4,X)表示的是那些同学所在的位置?生:第四列的同学。师:能不能用一个数对表示出更多同学所在的位置。马上有学生说出(X,X)。教师板书,让认为符合条件的同学起立,全班同学都站了起来。教师引导:想一想,当X=1时,(X,X)这个数对就是?生:(1,1),是第一列,第一行。师:当X=2时,(X,X)这个数对就是?陆续有同学坐
15、下,教师提问:你们为什么坐下了?生:因为数对(X,X)表示的是(1,1),(2,2),(3,3)(4,4)这样两个数字相同的数对,不包括我们。最后,只有一斜排的同学仍站着。师:数对(X,X)只能表示这一斜排的同学所在的位置,要表示更多同学所在的位置,究竟该用一个怎样的数对呢?学生想到用数对(X,Y)。师:现在同学们都明确了自己所在的位置,给你一个数对,你能找到相应的位置吗?学生信心十足。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的卡片,根据卡片上的数对找到自己的新位置。大部分学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新位置,有三位同学拿着卡片有点犯难,教师让三为同学到黑板前,将数对展示给大家:(1, ),( , 3 ),( , ),
16、 师:你们怎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生1:我只知道在第一列,不知道在哪一行。 生2:我只知道在第三行,不知道在哪一列。 生3:我不知道在哪一列,也不知道在哪一行。 师:能不能将数对补充完整,使这三位同学找到自己的位置。 学生根据班级的空位,将数对补充完整。【评析:“数学知识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 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纸上谈兵,走到现实生活中,数学课堂才会大起来。通过用数对描述自己的位置,以及根据某一列和某一行的数对总结规律,进一步巩固对列、行和数对含义的认识,对数对知识的应用和巩固有实践、有提炼、有总结、有提升。】 四、在方格图上确定点的位置课件演示:将点子图中的圆点用横
17、线和竖线连接起来,圆点逐渐缩小并消失,过渡到方格图。 54 3 21 0 1 2 3 4 5 6师:现在的图示和刚才相比又有哪些好处? 生1:这样第几列第几行更清晰了。 生2:比刚才更简单,更清楚了 师:的确,这样表示比原来更简洁、更清楚了。【评析:通过课件动画展示点子图抽象到方格图的过程,让学生更加理解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引领学生通过对比,更加感受到方格图的简单清晰,为学生构建“数对”与直角坐标系的数学模型,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多媒体在方格图上出示点A, 学生用数对表示点A所在的位置,(1,5)。点B(1,1),点C(5,1),学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标出点B,点C所在的位置。先让学生
18、想象顺次连接点ABCA,会得到什么图形,然后连一连。学生顺次连接各点,得到直角三角形。师: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再确定一个点D的位置,要求顺次连接ABCD得到一个正方形。学生很快确定点D的位置应为(5,5)。使:你是怎样确定点D的位置的?生:要使ABCDA为正方形,点D应跟A同行,跟C同列,所以点D的位置应为(5,5)。教师肯定学生的思路,提出新问题:如果要求顺次连接ABCDA得到的是一个梯形,且D点在方格的交叉点上,D点应在哪儿?各个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可能。组织学生交流。生1:点D在(4,5)。教师:只这能是这一个点吗?生:还可以是(2,5),(3,5),(6,5),(7,
19、5)。师:如果方格图的列数和行数不断增加,你能找到其他点吗?生:在第五行,右面的所有的点都可以。师:能不能用一个数对表示这些点所在的位置?生:(X,5),但X不能为0,1,5。教师给予表扬进一步引导学生,学生想到点D还可以是第五列,行数部位0,1,5的各点,所以可以用数对(X,5)表示,X不能为0,1,5.【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无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切莫忘,几何代数统一体 永远联系莫分离。同过这个教学环节,不仅实现了“数”与“形”的结合,而且是前后知识贯通,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
20、力。】五、数对的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师: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吗? 生1:棋盘、键盘。 生2:电影票、超市存包柜。 生3:大型停车场、图书馆书架子。 课件介绍经纬线知识,以及青岛的地理位置。师:我们人类不但能确定地球上的位置,还能确定太空中的位置呢。6月11日17时35分,神州十号飞船发射成功。6月20日上午十时,山东籍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给我们上了精彩一课。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是怎样确定宇航员在太空中的位置的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上网搜索,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评析:通过联系实际举例介绍,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这种思想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价值,学生会获得丰富的材料,外延更加丰富,有利于学生充分体验数对知识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实效性和重要性。】 六、课堂总结: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