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2.23KB ,
资源ID:24589565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5895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战国大势与庄子生平.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战国大势与庄子生平.docx

1、战国大势与庄子生平战国大势与庄子生平弁言:战国纪年,错讹无穷研究战国诸子思想,必先了解诸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必先了解诸子生平和思想源流,以及论敌生平和思想源流。由于秦灭六国之后,尽焚六国史书,因此司马迁著史记时,战国史仅有依据秦纪的秦国纪年基本无误,六国纪年只能据秦纪推断。除了周室纪年、楚国纪年也基本无误外,其余五国纪年错讹无穷。这一窘况本该于西晋太康年间汲冢出土魏国编年史竹书纪年后迎刃而解,可惜此书又于两宋间亡佚。尽管亡佚前唐人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已依据竹书纪年对史记的战国纪年稍加厘正,但一来厘正很不完备,二来竹书纪年止于“今王(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因此战国史至今一团乱麻。虽经诸多学者殚

2、精竭虑考订勘误,但至今颇多异说,往往连主流意见也未得其正。比如辞海所附战国纪年表综合了学界的主流意见,参考吸收了陈梦家六国纪年、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等,但辞海1979版与1999版所附战国纪年表却不同,后者有时纠正了前者之错,有时却将原本不错者改错,有时两者相同而皆错,有时两者相异而皆错。战国纪年的错讹,使系于战国纪年的诸子生平也扑朔迷离,进而导致诸子思想的研究也陷入困境。许多庄学家(研究其他诸子者亦然)都用错误的纪年证明其臆测,由于年代错讹,因果颠倒,其所阐释的庄学义理离庄学奥义甚远。我为了研究庄子而研究战国史和诸子学二十多年,对任何疑难都不敢回避,稍欠把握就不敢动笔。在充

3、分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理顺了战国时代十九国的纪年,尤其是理顺了不属“战国七雄”但研究庄子无法回避的宋国史和中山国史。我考定的许多纪年,与主流观点相异。在阐释庄学奥义之前,必先了解庄子生平及天下大势。只有先明庄子生平及天下大势,才能领悟庄子为何要这么写,究竟在说什么。一、庄子宋人,宋王暴君公元前369年(下略“公元”二字),宋辟公(前380-前340在位)十二年,庄周生于宋国蒙城,今安徽蒙城。前340年,庄子三十岁,宋辟公卒,谥桓侯。其子剔成(前340-前338在位)继位。前338年,庄子三十二岁,宋君剔成之弟逐兄篡位,剔成奔齐,无谥。剔成之弟名偃。钱穆先生业已考定无误,宋君偃在位长达五

4、十二年(前337前286),史记宋世家误为四十七年(前332前286),史记六国年表误为四十三年(前328前286)。前328年,庄子四十二岁,宋君偃继齐、魏之后,成为第三个称王的战国诸侯。称王前在位十年,称王后在位四十二年,死后谥康王。宋康王是中华历史屈指可数的暴君,吕氏春秋淫辞记录了他的凶暴:宋王谓其相唐鞅曰:“寡人所杀戮者众矣,而群臣愈不畏,其故何也?”唐鞅对曰:“王之所罪,尽不善者也;罪不善,善者故为不畏。王欲群臣之畏也,不若无辨善与不善而时罪之,若此则群臣畏矣。”居无何,宋君杀唐鞅。前286年,齐湣王灭宋。宋康王出奔魏,卒于魏之温城(史记魏世家魏昭王十年)。齐之灭宋,得魏、楚出兵相助

5、,故魏、楚得以瓜分宋地。庄子于宋灭之年去世,死后故邑蒙城归楚,因此后世有异说,误传庄子为楚人。从三十二岁到八十四岁去世,庄子在宋康王暴政阴影之下生活了五十二年。宋康王是宋国史唯一之王。庄子中的“宋王”(庄子生前不可能知道宋王谥康,为隐晦其旨又不可能称名),乃至一切古籍所称“宋君偃”、“宋王偃”、“宋偃王”、“宋康王”、“宋王”,指的都是这个暴君。研究庄学,不能不了解宋康王。庄子著书,既要避免生前己身被宋康王诛杀以及己书被宋康王剿灭,又要预防身后其书被后世暴君剿灭,因此庄子的表达不得不极其隐晦。二、宋君称王,战国第三宋康王是第三个称王的战国诸侯,仅次于齐、魏两雄,而早于秦、赵、韩、燕四雄。马陵之

6、战后魏惠王任用主张与齐和解的宋人惠施为相,并于前335年继齐之后称王,翌年(前334)改元。魏惠王与齐威王在齐地徐州会盟,互相承认称王事实,史称“徐州相王”。周天子的象征性权威,至此已荡然无存。宋君偃称王之年(前328),秦惠王(前337前311在位)任用魏人张仪为相,四年后(前325)称王,翌年(前324)更元。秦惠王称王后二年(前323),曾与张仪在秦国争事秦惠王失利的韩人公孙衍(字犀首,以字行。时人称“犀首”,如称“仲尼”而不名),游说魏惠王建立中原诸侯“合纵”联盟,与齐、秦两强抗衡,得到魏相惠施赞成。魏惠王遂主持了韩、赵、燕、中山四国称王。魏与四国相互承认称王事实,史称“五国相王”。因

7、此史记鲁世家说:“景公二十九年(前323)卒,子叔立,是为平公。是时六国皆称王。”前353年齐率先在中原称王时,庄子十七岁;前323六国皆称王之年,庄子四十七岁。三十年中,庄子亲眼目睹了“王天下”彻底崩溃的全过程,身处“礼崩乐坏”的乱世。庄子的母邦,摊到了极其凶暴又在位甚久的宋康王;庄子本人,抽到了毕生与其共始终的下下签。所以庄子说:“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庄子人间世)三、中山称王,灭于赵国战国诸侯称王,有两国不在“战国七雄”之列:中山与宋。因此汉人刘向编定战国策时,除了为“战国七雄”各列专章,另有中山策、宋卫策两章。中山为魏之别封。魏文侯(前445前396在位)以中山人乐羊为将,前408年

8、至前406年,伐灭古之中山国。但中山与魏国南部本土中隔赵国,无法并入版图,魏文侯遂封幼子魏挚于中山,成为魏的北部殖民地。中山史唯一之王,其名未详,为魏挚(魏文侯之子、魏武侯之弟)之子、魏惠王堂弟。战国后期的道家魏牟(前320-前240),是中山王之子,魏挚之孙、魏文侯曾孙、魏惠王堂侄、魏襄王族弟,庄子杂篇让王称其为“中山公子牟”,又因中山曾一度称王而称其为“万乘之公子”(“千乘”指诸侯,“万乘”指王)。汉书艺文志列公子牟四篇于道家,久佚。魏牟是庄子学派重要人物,荀子非十二子攻击六组十二位诸子,魏牟与今已不详学说的它嚣同列第一组。中山被灭前,魏牟崇信公孙龙的名学(见列子仲尼);中山被灭后,魏牟因

9、亡国丧家而转为庄学信徒。赵灭中山之年(前296),庄子六十八岁。比庄子小四十九岁的魏牟,很可能在失国后成了庄子的晚年弟子。研究庄学,不能不了解魏牟,也不能不了解与魏牟关系密切的名家集大成者公孙龙。列子仲尼记载了中山公子魏牟在失国前对赵人公孙龙的崇信。而庄子外篇秋水记载了前中山公子魏牟在失国后对赵人公孙龙的猛烈诋毁。秋水是有助于理解齐物论的“外杂篇”中的重要篇什,很可能为魏牟所撰。四、宋国称王,灭于齐国前481年田齐篡姜齐,在格于“王天下”旧格局的中原,因名不正言不顺而遭到中原诸侯鄙视。直到齐威王(前357-前320在位)取代强魏,成为战国中期中原最强国,才令诸侯不得不仰视。痛恨“乱臣贼子”的大

10、儒孟子、荀子都先后游齐,成为稷下学宫的客卿。孟子任“列大夫”,荀子三为“祭酒”。但庄子终生未履齐地,痛诋田齐为窃国“大盗”。宋康王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军,拓地三百里,久与齐、魏、楚为敌。齐国伐宋,魏、楚出兵相助。秦国坐山观虎斗,希望中原最强的齐国,因伐宋而师劳国疲。前286年齐灭宋。战国中期,诸侯纷纷僭称“王”号,导致了四大结果:一、非诸侯的封君或卿相,在战国中后期也水涨船高地僭称“公”。二、不愿与诸侯平起平坐的秦昭王和齐湣王,于前288年在秦相魏冉(楚人,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弟)力主之下,一度僭称“西帝”、“东帝”,月余即迫于列国压力,各自撤销“帝”号。这一年庄子八十二岁,亲见以前仅用于天神的

11、“帝”号被人间君主僭用。这对理解“内七篇”最后一篇应帝王以及最后的“混沌”寓言中“南海之帝”、“北海之帝”、“中央之帝”的奥义,极其重要。三、诸侯称“王”后,逐鹿中原的血腥战争更趋白热化。交战双方人数合计常近百万,死伤常达数万乃至数十万。这对理解“内七篇”尤其是德充符中充满刑余、肢残之人,极其重要。四、曾经称王的东周诸侯共计十一国:楚、吴、越、齐、魏、宋、秦、赵、韩、燕、中山。越灭吴,楚灭越,赵灭中山,齐灭宋。六国称王百余年后的前221年,秦灭曾经称“王”的剩余六国而一统天下,未曾称“王”的卫国,直到前209年才灭。秦王嬴政既不满足于像商、周那样称“王”,也不满足于曾被秦昭王、齐湣王用过的“帝

12、”号,因而号曰“皇帝”,开启了漫长的中华帝国史。庄子对专制制度的惊人预见和超前批判,也因而长期有效。五、宋王篡位,庄子弃职宋康王逐兄篡位之年(前338),庄子三十二岁。此前,庄子一度在其本邑蒙城,短暂担任漆园吏。这是庄子近距离了解专制制度运作方式及其悖道本质的重要经历。有一天庄子在雕陵的栗园里游玩,看见一只异鹊从南方飞来,翼展七尺,眼大一寸,翅膀扫过庄周额头,停息在栗树林里。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啊?翅膀很长却不能飞远,眼睛很大却视力不佳。”提起衣角快步跟过去,手持弹弓留意其举动。看见一只蝉,正躲在树叶下纳凉而忘了真身。一头螳螂在树叶遮蔽下正伺机捕蝉,由于将有所得而忘了真形。而那只异鹊正准备捕杀

13、螳螂,因为将获其利而忘了真性。庄子惊叹说:“唉!万物原本互相牵累,每一物类都会招致更强物类的捕杀。”于是扔掉弹弓转身就跑,结果招来了怀疑庄子偷摘栗子的守园人追赶斥骂。庄子回到家里,三天心情不好。弟子蔺且问:“夫子为何这几天心情很不好?”庄子说:“我只知守护肉身,反而忘了真身。我习惯了在浊水中认知肉身,在清泉中看到真身反而感到迷惑。况且我早已听老师说过:沉溺俗世之中,就会盲从俗世命令。如今我在雕陵游玩就忘了真身,那只异鹊的翅膀扫过我的额头令我惊醒。我在栗林里游玩又忘了真性,栗林守园人怀疑我偷窃而侮辱了我,因此我心情不好。”这一庄子轶事,载于庄子外篇山木。故事中的“异鹊”,似为逍遥游大鹏之原型。据

14、此概括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把“异鹊”改为“黄雀”,使异鹊与大鹏的关系隐而不显。故事中还有唯一确知的庄子弟子蔺且。山木当为蔺且所撰,故自书其名,与庄子在“内七篇”中自书其名相同。这是古人著书的署名方式。外篇山木的“材与不材”故事,与内篇人间世主旨吻合。因此这一故事很可能为蔺且亲见亲闻,并非寓言。庄子一方面有感于“物固相累,二类相召”,另一方面适逢母邦发生宋康王逐兄篡位的宫廷政变,因此不愿再依附专制庙堂。他在人间世中写道:“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显然与他曾供职漆园有关。因不愿像漆树那样听任宰割,庄子遂弃漆园之职。据“外杂篇”,庄子娶过妻,生过子,其妻先他而

15、死,子嗣无考。庄子弃职以后,曾经西游魏,东游鲁,南游楚,北游赵。广泛的游历见闻,使他对天下专制制度有了无人能及的深刻认识。庄子居于陋巷,傲立江湖;编织草鞋,钓鱼授徒。这是只知钻营庙堂、逢迎君主的其他诸子不可能做到的。没有一部先秦子书,如此广泛涉及鸟兽虫鱼;没有一位先秦巨子,如此谙熟洞悉百工技艺。这更是只知钻营庙堂、逢迎君主的其他诸子不可能具备的。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赞扬他“于学无所不窥”。六、寓言讽世,痛诋专制庄子在宋康王篡位后辞去漆园吏,安贫乐道,滑稽放言;寓言讽世,痛诋专制。从庄门弟子后学在“外杂篇”中记录的庄子言论来看,庄子撰“内七篇”时尽管极其慎言,但生活中却极其敢言。杂篇列御寇记录了庄

16、子对宋康王的评论。有人游说宋康王,得到十乘马车的赏赐,以此向庄子炫耀。庄子说:“河边有人家贫,靠编织苇席为生。儿子潜入深潭,采得千金宝珠。其父对儿子说:拿石头把珍珠砸了。那千金宝珠,必定是在九重深渊,而且含在黑龙嘴里。你能采到宝珠,必定恰逢黑龙打瞌睡。假使黑龙醒着,你怎能侥幸得手?如今宋国的水深火热,不是九重深渊可比;宋王的凶猛暴虐,也非黑龙可比。你能得到车子,必定恰逢宋王打瞌睡。假使宋王醒着,你就粉身碎骨了。”或许有人会想:庄子生不逢时,母邦君主恰巧是暴君。倘若宋君是儒家赞扬的仁义明君,恐怕庄子也会出仕吧?然而战国时代的无数士人都“有奶便是娘”地游仕异国,庄子却没有“楚材晋用”地游仕异国。杂

17、篇列御寇的一则故事,足以证明庄子轻视功名、粪土富贵,与当世君主是“明君”还是暴君无关。宋国有个人叫曹商,宋康王派他出使秦国。他去时,从宋康王这里得到几乘马车。到秦国后博得了秦王欢心,加赐他一百乘马车。返回宋国后,曹商见到庄子,说:“住在偏远狭窄的巷子,窘困地编织草鞋,脖子枯槁如树枝,耳朵蜡黄像死人,曹商我不擅长。见一次万乘大国的君主,跟随的马车就变成一百乘,曹商我很擅长。”庄子说:“秦王得了痔疮请医生,能挤破痔疮消除脓肿的,赏车一乘。肯用舌头舔痔疮让他杀痒舒服的,赏车五乘。治疗的方式越下贱,赏赐的马车越多。你大概为秦王舔了痔疮吧?为何赏的车子竟有这么多?去你的吧!”庄子对专制制度采取强硬不合作

18、态度,既不出仕母邦,也不游仕异国。同时对取富贵于母邦专制君主或异国专制君主者,都予以猛烈批判和无畏嘲笑。庄子认为,无论母邦、异国,当时的整个天下都是专制制度,既不能为专制君王服务,更不能对专制制度屈服。生活中的庄子,敢于无所顾忌地批判宋国庙堂为“九重之渊”,无所畏惧地抨击宋康王“猛过骊龙”,因此庄子在“内七篇”中隐晦批判专制制度,绝不是出于胆怯。“内七篇”如此隐晦,一是为了其身免遭宋康王诛杀,二是为了其书免遭当世的宋康王和后世的“宋康王”剿灭使其崇尚自由、批判专制的不朽思想传之久远。七、终身不仕,以快吾志与庄子同国同时声名最高的宋人,是生卒年都先于庄子十岁左右的墨徒兼辩者惠施,以宋人出任魏相,

19、辅佐一代霸主魏惠王。庄子弃职后不久,便西游魏都大梁,往访同国大贤惠施。惠施或许早已听说母邦宋国出了一位奇人庄周,其左右又说:“庄子来大梁,恐怕是欲谋魏国相位。”惠施担心起来,派人在大梁城里搜捕庄子三天三夜。庄子到大梁后,似乎没急着去见惠施,而是四处游历,做社会调查,听说惠施正在搜捕他,就直接去见他,又即兴开讲寓言:“南方有一只鸟,名叫鹓雏,你听说过吗?鹓雏从南海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就不停,不是竹子的果实就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就不喝。有只猫头鹰得到一只腐烂的死老鼠,正好鹓雏从它头上飞过,就仰头向天大喊一声:吓!莫非你也想用你的魏国相位来吓我吗?”魏惠王也已听说庄子大名,主动约见庄子,结果庄子把魏

20、惠王和惠施都骂了进去,面斥为“昏上乱相”。庄子是否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呢?外篇秋水、杂篇列御寇、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了庄子辞楚王聘相的史实,综述如下。楚威王听说了庄子大名,派两位大夫去聘他为相。庄子不在家,正在濮水岸边钓鱼。大夫找到庄子钓鱼处,说:“吾王想请先生为相。”庄子手持钓竿,头也不回说:“听说楚有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楚王把神龟的骸骨精心保存,供在庙堂之上。这头神龟,究竟愿意死了留下骸骨而被当作宝贝呢?还是宁愿活着摇着尾巴在泥滩上爬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着摇着尾巴在泥滩上爬。”庄子说:“你们有没有看见祭祀用的活牛?养了几年后,就被披上五彩绣衣,宰杀献祭。到那时,想要做一头普通的牛也不

21、可能了。你们走吧,不要污辱我。我宁愿做活的神龟,摇着尾巴在泥滩上爬。我宁愿在污泥中快活游戏,也不想被君主约束。我决意终身不仕,以快吾志。”濮水在蒙城附近,一称沙水。水经淮水注:“濮水即沙水之兼称。”沙水流经今安徽涡阳、蒙城一带涡阳是蒙城旧名。今另有涡阳。外篇秋水、杂篇列御寇没提楚王是谁。史记明言“楚威王”,还提到“游戏”一词,为古籍之中首见,或许也为庄子首创。此词不见于郭象版“外杂篇”,或为郭象所删。秋水只说“神龟”,没说“牺牛”。列御寇和史记只说“牺牛”,没说“神龟”。楚威王熊商,前339年至前329年在位,正当庄子三十岁至四十岁之间。庄子辞相之时,年仅三十余岁。以一介布衣而辞强楚之相,庄子

22、遂名闻天下。蔺且、詹何、魏牟等弟子后学,遂慕其风而广之。八、晚年挚友,大知惠施惠施长庄子十一岁。未及庄子成年,惠施已离开母邦宋国游仕魏国。宋人惠施担任魏相长达十八年(前340前322),堵塞了魏国士人的仕途,于是魏人张仪游仕秦国,于前328年担任秦相,并于前325年辅佐秦惠王成功称王。前322年,张仪为了秦国利益,向秦惠王请缨出使魏国,游说魏惠王联秦攻齐。魏惠王刚刚于去年(前323)“五国相王”中组建抗齐联盟,今又得秦相张仪许诺强秦助魏攻齐,遂将反对张仪之主张的惠施罢相,转拜张仪为相。在魏国与张仪冲突失利的惠施,如同在楚国与张仪冲突失利的屈原。惠施罢相后,离魏至楚。由于惠施是兼相秦魏、权倾天下

23、的张仪之政敌,楚怀王不愿得罪张仪,更不愿进而得罪秦惠王、魏惠王,于是对惠施赠以车马,把他送归母邦宋国。惠施由楚归宋途中,庄子正在宋泽孟诸钓鱼。庄子看见惠施从车百乘,就把多钓的鱼也扔进湖里,以此表示对依附庙堂以谋取多余之财的惠施之不屑。庄子时年四十七岁。此前多年,庄子曾往魏都大梁拜访惠施,结果大失所望。当时庄、施初识,尚未订交。宋康王对担任魏相的本国大贤惠施也曾十分仰慕,但现在惠施已老,兼已失势,况且墨徒惠施主张偃兵,不对宋康王胃口。因此罢相归宋的惠施,并未得到宋康王重用。惠施在母邦没机会重新出仕,雌伏了三年,其间与庄子日夕盘桓,既是针锋相对的论敌,又是惺惺相惜的挚友。惠施归宋三年后的前319年

24、,魏惠王卒。业已六十二岁的惠施立刻离宋赴魏,图谋复相。继位的魏襄王果然不信任张仪,罢了张仪相位,但也没让惠施复相,而拜田需为相。惠施继续流连大梁,逐渐淡出政治而转向学术。大约前305年左右,惠施提出“历物十事”等辩题,招致天下辩士群集大梁与之进行大辩论,其中就有年仅二十岁的公孙龙。公孙龙与桓团等辩者前辈在辩论中提出“二十一事”等新辩题,合力击败了惠施。惠施在政治失败之后,继以学术失败,再次返归母邦宋国,与庄子日夕盘桓,终老于宋。惠施在漫长的宦海生涯中获得了罕有其比的丰富庙堂见闻,在其晚年与庄子日夕盘桓、频频斗嘴的过程中,也成为庄子深入了解天下专制制度不可或缺的间接经验。惠施八十一岁去世时,庄子

25、已七十岁。惠施葬于宋,庄子曾过惠施之墓,对弟子感叹:“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与言之矣。”惠施死后,庄子还有十四年寿命。在这十四年中,庄子完成了千锤百炼、打磨一生的最终思想,就是不朽的“内七篇”。九、隐攻公孙,暗讽孟轲惠施是“内七篇”唯一明确提及的同时代思想巨子,也是“内七篇”中与庄子直接对话的唯一人物。不少学者认为,“内七篇”就是专为辩驳惠施名学而撰,但这无疑限制了“内七篇”的普遍意义。除此之外,齐物论还隐晦提及另一位名家巨子公孙龙的独家辩题“指非指”、“(白)马非马”。大宗师的道家人物“孟子反”,则隐晦嘲笑了与庄子同时代的大儒孟子,尽管“内七篇”和“外杂篇”均未提及孟子。隐名不提思想对手,是诸子

26、惯技。比如赵人荀况,在其著作荀子中多处激烈诋毁名家之学,但说来说去都是“惠施邓析”,从来不提名家巨子公孙龙。邓析(前545-前501)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春秋末期郑国人,惠施生年(前300)晚于邓析卒年(前501)整整两百年,荀况却将惠施列名邓析之前,何故?因为“邓析”是“公孙龙”的代词,而公孙龙晚于惠施。公孙龙(前325前250)长荀况(前313前238)十余岁,因与由政治转向学术、提出“历物十事”等辩题的惠施在魏都大梁进行大辩论而少年成名,成为取代惠施、名震天下的当时第一辩者。荀况与公孙龙同国同时,不可能不知公孙龙。因此荀子中的“惠施邓析”,实为“惠施公孙”。荀况为何要用代词?因为长期担任赵相

27、的平原君赵胜(前308前252)服膺名家之学,服膺公孙龙并供养他长达半个世纪,导致大儒荀况在本国难以得到重用,只能时而东游齐国稷下,时而西游秦国,闲得无聊又授徒韩非、李斯,最后在楚相春申君黄歇那里谋得兰陵县令之职,很快又被撤职。荀况不愿断绝母邦仕途,因而不愿得罪本国权相平原君,所以不敢明攻公孙龙,而用“邓析”做代词。这一代词,导致邓析被误认为名家始祖,后人还据此伪造出一部邓析子。有学者认为邓析子原有,后亡佚,再伪造。也有学者认为,前后两部邓析子均属伪造。齐物论隐攻公孙龙,仅提辩题,未及其名,是因为庄子已明攻名家巨子惠施。作为前辈,庄子不愿再明攻比自己小四十四岁的名家新进公孙龙。大宗师暗讽孟子,

28、用“孟子反”来反“孟子”,是因为“内七篇”已明攻孔子,兼及儒门圣王尧舜,对儒学评价甚低的庄子,不屑再提同时代大儒孟子。孟子是子思的再传弟子,子思之师则是曾参。庄子似乎对曾参印象不错,尽管“内七篇”仅提及孔子的早期弟子颜回、子贡,没提及晚年弟子包括曾参。然而曾参字子舆,大宗师的另一道家人物就叫“子舆”。孟子仰慕师祖曾参,也字子舆。大宗师的“子舆”显然暗指曾参,而非暗指孟子。很可能为魏牟所撰的杂篇让王,赞扬了曾参的“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十、公子魏牟,失国改宗撰写“外杂篇”的庄门弟子后学蔺且、詹何、魏牟等人,慕效其师文风,也没有明攻大儒孟子和荀子,而是猛攻孔子,兼及尧舜,但在总论先秦学术源流的

29、杂篇天下中,孔、孟、荀均未提及。“外杂篇”的撰者还慕效其师文风,明攻惠施,但把乃师仅提辩题、未及其名的公孙龙亮了出来。杂篇徐无鬼提到“儒、墨、杨、秉四,与夫子(指惠施)为五”。公孙龙字子秉,“秉”即指公孙龙。杂篇天下则明确提到公孙龙:“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最有意味的是庄门高弟所撰外篇秋水。此篇堪称“外杂篇”中最受重视的篇什,因为最为难懂的齐物论必须参考此篇才能摸到一点头绪,所以诸多选本和译本,若在“外杂篇”中仅选一篇,必为秋水。秋水的结尾,是中山公子牟对公孙龙的无情嘲笑。中山为魏之别封,前296年为赵所灭。中山为赵所灭之前的约前305年,惠施在

30、大梁与天下辩者论辩,年仅二十岁的公孙龙恭逢其盛,在论辩中击败惠施而一举成名天下知。“不恤国事”的中山公子魏牟(前320-前240),遂成仅仅长其五岁的赵人公孙龙(前325-前250)信徒。列子仲尼记载了魏牟与乐正子舆的争论。乐正子舆攻击公孙龙“行无师,学无友,佞给而不中,漫衍而无家,好怪而妄言,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与桓团等肆之。”魏牟则为公孙龙辩护,对乐正子舆说:“智者之言,固非愚者之所晓。”然而中山为赵所灭后,前中山公子魏牟性情大变,转而迁怒于自己一度崇信的赵人公孙龙。魏牟失国后流落天下,“身处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向庄子本人或庄门弟子詹何求学问道。魏牟还曾西游秦国,做过出任秦相、主张

31、“远交近攻”的魏人范雎(前267前255任秦相,封应侯)的门客。前256年邯郸围解后,当时在秦的魏牟,预知范雎因掣肘白起导致秦围邯郸失败,即将失去秦昭王信任,于是辞别范雎,行前忠告范雎:“夫贵不与富期,而富至;富不与粱肉期,而粱肉至;粱肉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见战国策赵策三)。稍后齐人蔡泽游秦,也规劝范雎急流勇退,于是范雎主动向秦昭王辞去相位,免除了后患(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魏牟随后转往赵国见平原君,并见到了平原君供养了近半个世纪的著名门客、魏牟年轻时的偶像公孙龙。但此时的魏牟已非当年崇拜公孙龙的“万乘之公子”,亡国丧家后业已转为庄学信徒,于是对公孙龙大加嘲讽,斥其为“用管窥天,用锥指地”的井底之蛙,赞扬“内七篇”是“极妙之言”,说公孙龙“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十一、庄子著书,支离其言除了郭象的增删篡改和系统曲注对理解“内七篇”造成重大障碍以外,阅读庄子的另一大障碍是:庄子故意写得极其隐晦,无比难懂。庄子死后,一位弟子(极有可能是蔺且)为“内七篇”撰序一篇,就是杂篇寓言,其中提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蔓衍,所以穷年”。又为“内七篇”撰跋一篇,就是杂篇天下,其中提到“以卮言为蔓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并且点题曰:“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奥义是:庄学是专制天敌,一旦直言,专制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