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86.80KB ,
资源ID:2455800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55800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密历史文化》课程内容第5讲.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密历史文化》课程内容第5讲.docx

1、高密历史文化课程内容第5讲第五讲 高密三贤一、 春秋齐相晏婴二、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三、 清代大学士刘墉卷首语山东省高密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秦时置县,历经2200多年的悠悠岁月,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齐相晏婴、汉代大经学家郑玄、清代体仁阁大学士、大书法家刘墉,被誉为三贤。为展示历史名人的风采,山东省高密市先后在文化广场设置了“三贤”雕塑,建成了“三贤园”。一、春秋齐相晏婴晏婴(前?-前500),字平仲,世称晏子,高密市李家营镇晏王庙村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齐国名相。 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其父晏弱死,继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主张诛不避贵,赏不遗贱,重视生产,提倡蚕桑,反对

2、厚赋重刑。 晏婴为官,敢言直谏,为国为民。他聪颖机敏,善于辞令。出使楚国,以机智与巧言避免被辱,维护齐国尊严的故事,脍炙人口。他崇尚俭朴,身居要职,居室简陋。景公数次要为他建造豪华住宅,均被他婉言谢绝。晏婴去世后,孔子曾赞扬说: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传世晏子春秋实系后人依托并采缀晏子言行而成。 晏婴的外交风范早在晏婴以前的政治家管仲就十分重视发挥外交活动的作用,把国家财政中的三分之二的款项用来搞外交活动,并且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这种外交活动的思想被晏婴继承和发扬下来,但晏婴重视外交活动的目的同管仲完全不一样,管仲进行外交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扩大

3、齐国的势力和影响,而晏婴则不同,晏婴虽“历之君,皆暗主也”,加之国内有乱臣作乱,齐国的势力已相当薄弱,政治上外强中干,经济上国库空虚,军事上虽为大国,但也大不如前。因而,为了维护齐国的既得利益,为了维护桓公、管仲留下来的霸主之业。晏婴一方面通过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措施来加强齐国的势力。另一方面,则力图通过外交活动达到壮齐国国威的目的。在晏婴的从政生涯中,外交活动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以灵活、务实、不辱诸候,以礼相待的外交政策为出发点,赢得了诸候国的敬重。其中,晏婴使楚就是最好的典范。公元前521年(齐景公27年),齐景公为了和楚国通好,派晏婴出使楚国。出使那天,晏婴仍旧平常着装,坐平日乘坐之车辆

4、,向楚国出发了。一进入楚国境界,边界守官立即派人前往郢城报知楚王。楚王得知后,会聚文武群臣说:“晏平仲身长不满九尺,可是他名闻诸候。现在楚国强盛了,我想把他羞辱一番,方显出楚国的威风,不知众卿有什么妙计?”几位正直的大臣劝道:“齐国也是个大国,晏婴在诸候中颇有名气,捉弄他反而有损国体,还是以礼相待为好。”太宰遽启疆走到灵王身边,附耳低言几句,灵王连称:“此计甚妙!”遽启疆命士兵在东城门的旁边另开一个小门,这门恰好六尺高。遽启疆听说晏婴已到京城近郊,急忙把守门的军将叫来,嘱咐说:“君王有令,齐国使者到达东门时,将城门关闭,让他从新开的小门进来。”晏婴来到了东门下,只见城门紧闭,就停下车子,命令前

5、去叫门。守门军士见是晏婴身着黑色布衣,坐着一辆旧车,全没了大国使者的气度,说:“晏相国的身体,走这个小门就可以了,何必开大门呢?”晏婴在车上对守门军士说:“这分明是狗洞,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而入,今天我出使的是人国,应当走人门。”守门军士忙把晏婴的话飞报楚王。楚王听了,懊恼地对遽启疆说:“原本想戏弄他一下,却反受他羞辱了!”马上下令,敞开大门,请晏婴入城。晏婴入宫谒见楚王。楚王瞥了他一眼,傲慢无礼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婴一听,知道楚王又在藐视齐国了,不慌不忙地说:“齐国的首都临淄虽说不大,只有三百闾人家,可是每个人只要一抬袖子,就能遮住太阳;每个人只须挥一把汗水,就像下了场大雨;一

6、路上,人们肩膀拥着肩膀,脚尖顶着脚跟,怎么会没有人呢?”楚王问:“既然如此,怎么单选中你作为使者呢?”晏婴答道:“齐国任命使者有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贤能的出使贤明的国家,才能差些的人出使一般水平的国家,长相魁悟之人出使大国、强国;五短身材的人出使小国、弱国。我晏婴水平最低、个子又很矮小,是个最没有出息的小角色,所以就派往贵国了。”楚王听罢张口结舌。但楚王又不死心,他又想出了别的方式。宴会上,侍从先献上一盆楚国名产合欢桔,楚王捡起一枚递给了晏婴、晏婴连皮吃下。楚王拍手大笑不止说:“齐国人大概没有见过桔子吧,怎么不剥了皮就吃?”晏婴说:“圣人说过,君王赐食瓜果,不剖不削,这是一种敬意。大王赏给外

7、臣的名桔,我敢扒皮食用吗?”楚王听了,不禁肃然起敬,请晏婴入坐,二人对饮。这时一个囚犯被押至殿前,楚王故意叫住武士问道:“绑着的是什么人?”武士说:“齐国人。”楚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武士说:“盗窃罪。”楚王装作不解地望了晏婴一眼说:“这儿时常捉住齐国的盗贼,难道齐国人是善于偷盗吗?”晏婴听后说:“我听说桔子生在淮南,方为桔子,又大又甜,移植到淮北,就叫枳实了,果子又小又酸。变了种了。桔子和枳实样子相似,果实味道却迥异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水土不同的缘故吧!如今百姓在齐国没有做盗贼的。到了楚国却又偷又盗起来,该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大王您说,这异地做贼的责任该由谁来承担呢?”楚王

8、听罢无言以对,对晏婴说:“我本想侮辱侮辱你,反而遭到你的侮辱,今天算是我自作自受了。齐国有这样能干的相国,是不会受别国欺负的。楚国愿意和齐国通好结盟。”晏婴回国时,楚王送了一份厚礼,又派远墨、伍举等大臣送到东门外。从此,许多年齐楚两国相安无事。晏婴在其三十多年的外交活动中,不论是出使,还是对待来使者,都使其外交思想付诸实施,并卓有成效,以外交而身显诸候,一些诸候中把晏婴当成圣人或礼的化身而尊崇之。其中,“尊重主权和维护独立”成为纵横家外交思想的重要来源,有的已成为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今天也不失其重要价值。晏婴(前?前500年),字平仲,世称晏子,高密市李家营镇晏王庙村人。春秋时期著名政

9、治家、齐国名相。他为国为民,敢言直谏,聪颖机敏,善于辞令,晏子使楚的故事脍炙人口。他身居要职,崇尚简朴。孔子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二、东汉经学大师郑玄郑玄(127-200),字康成,高密市双羊镇郑公村人。东汉大司农,著名经学家、教育家。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 郑玄自幼聪颖,13岁即诵五经,21岁便博览群书,精通历算、图纬。家贫寒,发奋读书。先入太学学今文易和公羊学,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后西入函谷关,师从古文经学大师马融。游学归里后,聚徒讲学,弟子众至数百千人。马融叹息:郑玄东去,吾道东矣!

10、 建宁二年(169年),因党锢之祸而受株连。被禁锢十几年间,他潜心注释经书,以古文经为宗,兼采众家之长,综合古今,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形成令学者为之叹服的郑学,时称郑玄为经神。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的流传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 郑玄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建树。他通晓九章算术和天文历法,因而他的注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今通行本十三经注疏中毛诗、三礼注,即采用郑注。另注周易、论语、尚书和纬书。郑玄一生著作甚丰,著有中侯、乾象历、六艺论、毛诗谱等,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语言学的领域里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1、 一、家世与童年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人。生于东汉顺帝永建二年(12 7年),卒于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 郑玄的家世本来比较显赫。其远祖名叫郑国,字子徒,是孔子的弟子,其后世封为朐(qu渠)山侯。郑玄的八世祖郑崇,字子游。为高密大族,西汉哀帝时官至尚书仆射,汉书中有传。郑崇为人刚直不阿,很受哀帝的信任和重用,常与宦官、幸臣董贤等作斗争,后来佞臣诬陷,惨死狱中。到了郑玄出生时,郑氏家族已经败落了,他的祖父郑明、父亲郑谨,都没有出仕,只在乡间务农,家中生活也比较贫寒。 郑玄自幼天资聪颖,又性喜读书,勤奋好学。他从小学习书数之学,到八九岁时就精通加减乘除的算术,不但一般的

12、大人比不过他,即便是读书人,不专门学习书数者也赶不上他。到了十二三岁,他就能诵读和讲述诗、书、易、礼记、春秋这儒家“五经”了。同时,他还喜欢钻研天文学,并掌握了 “占候”、“风角”、“隐术”等一些以气象、风向的变化而推测吉凶的方术。 郑玄自少年时就一心向学,确立了学习经学的志向,终日沉湎于书卷中,孜孜以求。他不尚虚荣,天性务实,有一件小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十一二岁的时候,他曾随母亲到外祖家做客,当时客人很多,在座的十多位客人都衣着华美,打扮得焕然一新,一个个言语清爽,夸夸其谈,显得很有地位和派头。唯独郑玄默默地坐在一旁,似乎身份和才学都赶不上人家。其母见状,感到面上无光,便暗地督促他出头露面,

13、显露点才华,表现点阔绰和神气。郑玄却不以为然,说这些庸俗的场面 “非我所志,不在所愿也”(引文见太平广记卷215引玄别传)。 郑玄16岁的时候,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详熟古代典制,而且通晓谶纬方术之学,又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当地声名远播,被大家称为神童。当时朝廷的统治者相信灾异、符瑞之说,把各种自然灾害视为上天对人类的惩罚和警告;而把自然界罕见的一些现象,如禾生双穗、珍禽异兽出现等,看作上天对人们的奖励和对“政治清明”的赞赏。为了证明统治者的行为符合天意,朝廷便鼓励地方官府将“符瑞”逐级上报,借以神化和歌颂封建统治,麻痹人民。但当时的吏治已经坏透了,州、县官吏大都是白囗,写文章也难以象个样子。这一

14、年民间有人献瑞,不同的两棵秧长到一起结了一个瓜,称为“嘉瓜”;一枝禾稻结了两个稻穗,谓之“嘉禾”。县里要讨好上级,就将“符瑞”的情况写成公文并加上颂辞上报,无奈官吏鄙陋无文,写的东西实在拿不出手,只好请神童郑玄来改写。郑玄写好了公文,又写两篇颂辞,倍受县吏的赏识。郡守认为郑玄是少有的奇才,不愧神童之名,后来亲自为他主持了冠礼(男子20岁时为表示成年而举行的加冠典礼)。 郑玄对术数之学的研究也很有心得,成名很早。据玄别传记载,郑玄17岁时,有一天正在家读书,忽见刮起了大风,他根据自己掌握的一些方术来推算,预测到某日、某时、某地将要发生火灾。于是,他立即到县府去报告,让政府早做准备。到了某日某时,

15、某地果然发生了火灾,但由于早有准备,并没酿成大害。这件事不胫而走,郑玄又被当地视为“异人”。 二、不乐为史 折节向学 伴随着知识和学问的增长,郑玄步入了青年时代。他虽然立志于潜心钻研经学,并已具有了一定的经学造诣,但由于家境贫寒,生活困苦,已没有条件继续专门攻读了,父母兄弟迫于生计问题,也都不允许他再不事产业而长年读书了。在18岁那年,他不得不出仕,充任乡啬夫之职。汉代地方政府实行郡、县二级制,县以下设乡、亭、里、什、伍等,一般是五户为伍,十户为什,百户为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啬夫是乡一级地方小吏,掌管诉讼和税收等事。对于自己主管的工作,郑玄勤勤恳恳,十分认真,抚恤孤苦,甚得乡里的好评,不

16、久便晋级而成为乡佐,大约相当于副乡长的职位。虽然上司器重,乡亲拥护,但郑玄却不安于乡吏的工作,不愿为吏以谋生,而一心向往研究学术。因此,他在做乡吏的同时,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刻苦学习,每逢休假日也不回家,而到学校中向先生请教各种学术问题。他的父亲对此极为反对,并一再督责和训斥他。但父、兄的反对也改变不了他的志向,他仍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到21岁时,已经博览群书,具有了深厚的经学功底,并精于历数图纬之学,兼精算术,成了一位满腹才学的年轻学者了。 当时有一位名士名叫杜密,和大胆反对宦官的“天下名士”李膺齐名,并称为 “李杜”。杜密升任太山太守、北海相,到高密县巡视时见到郑玄,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

17、得的人才,就把他升调到郡里为吏录,使他得到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从此,郑玄便结束了他的乡吏生涯。 到了北海郡不久,郑玄又辞去吏职,入太学授业。他的老师名叫第五元先(第五是复姓),是当时京兆平陵(今陕西长安)的大姓,曾任兖州刺史,是一位很有学问的经学博士。郑玄从师第五元先,先后学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等,俱达到了通晓的程度。其中京氏易是西汉京房写的,公羊春秋是战国公羊高传述、西汉初成书的,这两部书都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三统历是西汉刘歆写的历法,九章算术则传说是西周周公著的,这两部书都属历数之学的重要著述。 此后10年左右,皆为郑玄折节求学的时代。他师事第五元先后,又从东郡张恭祖学习了

18、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书,其中除礼记和韩诗外,均为古文经学的重要典籍。 郑玄向第五元先和张恭祖学习了今古文经学两大学派的重要经籍后,尚不以此为满足,又从陈球受业,学习了律令。在此期间,他还以明经学、表节操为目的,游学于幽、并、兖、豫各地(相当于今山东、河北、河南一带),遍访名儒,转益多师,虚心向他们学习,共同探讨学术问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辞劳苦,孜孜求道,郑玄的青年时代,就是这样匆忙而充实地过去了。 到了而立之年后,郑玄已经成了一名有着较深造诣的经学家。他的学问在山东(指的山以东,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已经可以说首屈一指、无出其右者了。 三、壮年去国 游学关西 郑玄虽然

19、已经学富五车,但他自己却毫不满足,学无止境,越学反越觉得知识不够用。当他感到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学者已经无人再可请教了的时候,便通过友人卢植的关系,离开故国,千里迢迢西入关中,拜扶风马融为师,以求进一步深造。这一年,郑玄是33岁。 马融是扶风茂陵(今属陕西兴平)人,为当时全国最著名的经学大师,学问十分渊博。他遍注儒家经典,使古文经学达到了成熟的境地。他的门徒上千,长年追随在身边的就有四百余人,其中优秀者亦达50人以上。其为人比较骄贵和讲究,虽然门徒众多,但他只亲自面授少数高材生,其余学生则由这些高材生转相授业。郑玄投学门下后,三年不为马融所看重,甚至一直没能见到他的面,只能听其高足弟子们的讲授

20、。但郑玄并未因此而放松学习,仍旧日夜寻究诵习,毫无怠倦。 有一次,马融和他的一些高足弟子在一起演算浑天(古代一种天文学)问题,遇到了疑难而不能自解。有人说郑玄精于数学,于是就把他召去相见。郑它当场很快就圆满地解决了问题,使马融与在场的弟子们都惊服不已,马融对卢植说:“我和你都不如他呀!”自此以后,马融对郑玄十分看重,郑玄便把平时学习中发现而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一一向马融求教,对于篇籍的奥旨寻微探幽,无不精研,终得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习了7年,因父母老迈需要归养,就向马融告辞回山东故里。马融此时已经感到郑玄是个了不起的人才,甚至会超过自己,他深有感慨地对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21、!”意思是说,由他承传的儒家学术思想,一定会由于郑玄的传播而在关东发扬光大。四、党锢之祸与隐修经业 从马融那里学成回乡后,郑玄已经40多岁了,这时他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精通今古文经学的大师了,于百家之学无所不通。于是远近有数百上千人投到他的门下,拜他为师,听他讲学。当时他家里还很贫穷,便“客耕东莱”,一面种田维持生计,一面教授门徒。东莱在今山东即墨县东南不其城南山下,环境十分优美,山上有古井不竭,井边生有一种细而长的草,和薤一样一尺多长,很有韧性,时人称之为书带草,又叫康成书带。郑玄与弟子们隐居于此,过着清贫而安谧的生活。本来,像郑玄这样学问好名声大的经师,是会被推荐或征召入朝为官的,他本人也未尝

22、不是这样打算的。但谁知正在此时,却发生了“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是东汉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宦官、外戚两派长期斗争的产物。外戚当权,即杀戮和罢免一大批宦官,而提拔重用他们的同党;反之,宦官掌权,则大杀外戚集团,罢免和压制外党。桓帝时,一批比较正直的士家豪族和“名士”出身的封建官僚,联合3万多大学生,一起反对宦官集团。宦官则控制了桓帝,捏造罪状进行反击,桓帝下令逮捕了李膺、陈实、杜密等200余人,并对逃亡者悬赏追捕。这就是发生于延熹九年(166年)的第一次“党锢之祸”。后来,由于外戚集团的支持,桓帝下令开赦李膺等200人。不久,外戚与党人联合起来计议诛杀宦官,泄秘后反被宦官先发制人,阴谋陷害,将李膺、

23、杜密等200余人一并下狱处死。之后,又在全国各地陆续逮捕“党人”。灵帝建宁元年(168年),下诏各州郡查究党人,凡“党人”及其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现居官位者,一概免职禁锢,这就是所谓第二次党锢之祸。所谓“党锢”,也就是视为党人而予以禁锢,绝其仕进之路,永远不许为官。郑玄曾为杜密故吏,又曾受杜密的赏识与提携,所以也被视为党人,于建宁四年(171年)和同郡孙嵩等40余人俱被禁锢。这一年,郑玄才45岁。 郑玄被禁锢后,绝了仕进之路,使杜门不出,隐修经业,集中全部精力来进行遍注群经的工作。郑学的主要成就,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汉代经学有今古文之分。秦始皇焚书后,汉代有一些老儒生凭记忆背诵出来一些经

24、文,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即今文)记录并整理出来,叫做“今文经”。西汉成、哀之世,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书,发现了一部用古籀文字书写的春秋左氏传,再加上由孔壁所得的逸礼、古文尚书,和当时尚未立于学官的毛诗,便成了古文经的主要经典。研习今文经的,叫今文学派,修读古文经的,叫古文学派。今古文经不仅经文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其解说和观点差异甚大。两派各按自己的观点注经立说和收徒讲学,渐成水火不相容之势,发展到相互指责、论辩,相攻如仇。后来,古文经也被立于学官,取得了合法的地位,两派的斗争更加经常和激烈了。到东汉时,今古文经并行,古文学派的影响迅速扩大。郑玄进入经学界,正是处于今古文学派激烈斗争的形势之

25、下。 今古文经学派的相互攻击,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进步意义,虽然两派都各自有一些长处。经学讲究“师法”和“家法”:严守经师之说毫不走样,叫做师法;同一经师的不同学生又各自为家,故师法之下又讲家法,在遵从师法的前提下才能成一家之言。所以,师法是追溯渊源的,家法是对师说的引伸与发展。如此“疏不破注”,叠床架屋,致使一经就有数家,一家又有若干说,各讲各的一套,谬误百出,使后学者不知所从。繁琐、支离、教条,成了经学的突出弊病。 郑玄起初从第五元先学习京氏易、公羊春秋,是属于今文经学派的。后来他又跟张恭祖学习周官、左氏春秋、古文尚书,这是属于古文经学派的。可见他并不专守一师之说,尊一家之言,而是博学多师,

26、兼收并蓄。他在马融门下受业多年,而马融乃是古文经学大师,总的看,他是倾向于古文经学一边的。但是,郑玄并不遵守当时经学中师法、家法那一套,他以自己渊博的学识遍注古文经,注中并不专用古文经学家的释义,同时也采用了许多个文经学家的解释。即以古文为主,兼采今文,择善而从。 在受禁锢的14年中,郑玄遍注群经。郑注出现以后,原来各守门户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便逐渐不再为人们所信了。他在当时不仅集古文经学之大成,而且使古文今文融为一炉,独创了一个新的学派郑学。人们转而崇尚郑学,使之逐渐成为“天下所宗”的儒学。例如,郑玄所注的古文经学费氏易流行,而今文经的施、孟、梁邱三家易便废止了;郑注古文尚书流传,而今文经

27、的欧阳、大小夏侯三家尚书便散失了;郑玄笺注了古文经的毛诗,而今文经的齐、鲁、韩三家的诗也就不显了。郑学的出现,使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变化,它使经学进入了一个“统一时代”(皮锡瑞语,见经学历史)。本期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当时有位著名的今文经学大师名叫何休,他用17年的时间写成了公羊春秋解诂一书,对公羊一书的内容多所发明。从他的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三文中可见,他认为春秋三传中只有公羊义理深远,象墨子的城防一样无懈可击。而左氏与谷梁二传则存在严重的缺点,根本不值得研究。郑玄乃针对他的观点,著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以驳斥之。他认为三传各有其优缺点,公羊并非十全十美。何休读了郑玄的文章,也带着

28、叹服的口气说:“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意思是说郑玄能从他的文章中找出矛盾,用他自相矛盾的说法来驳倒他的立论。由于郑玄对何休的批驳十分有力,使经师和学者们十分惊服。据说当时京师之人称何休为“学海”,而称郑玄为“经神”,郑的声望远超过何。当时求学者不远千里投到郑玄门下者甚众,他的徒党通于天下。 总之,郑玄从45岁被禁锢,到了58岁(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才蒙赦令,前后长达14年。在此期间,他打破了经学的家法,注释与著书“几百余万言”,创立了郑学,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做出了无与伦比的突出贡献。 五、守节不仕与隐居授徒 黄巾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东汉王朝为了平息地主阶级内部的纷争,以一致镇

29、压农民起义,乃大赦党人,这时郑玄已58岁了,才获得自由。 郑玄曾先后游学十几年,走遍了各地,连大经师马融都自叹不如,成了全国著名的经学大师。他著述丰赡,又弟子众多,在当时是有相当大声望的。解除党禁后,朝廷当政者对郑玄的大名已早有所闻,于是争相聘请他人朝担任要职。但郑玄求名而不求官,羞与外戚闭寺为伍,绝不愿涉足仕途,乃屡拒征辟,一心一意从事著书讲学的学术工作。 灵帝中平二年(185年),执掌朝廷权柄的外戚大将军何进为了笼络人心,首先征辟郑玄人朝为官。州郡官吏胁迫起行,郑玄不得已,只好入朝去见何进。何进为表示礼贤下士,对郑玄礼敬有加,设几、杖之礼以待之。郑玄为保其名士节操,拒不穿朝眼,只穿普通儒者

30、的便服与何进相见。仅隔了一夜,未等授予官职就逃走了。 灵帝中平四年(187年),三司府曾先后两次征辟郑玄,但他都借故婉言谢绝了。第二年,郑玄与荀爽、申屠蟠、襄楷、韩融、陈纪等14人并被征为博士,他因父丧而未去。后将军袁隗表举郑玄为侍中,他仍以居丧为理由而拒绝出仕。中平六年(189年),灵帝死,少帝刘辩继位,不久董卓废少帝而立献帝,迁都于长安。这时,公卿们又举郑玄为赵王乾之相,但因战乱道路不通,仍没有受召。 郑玄屡拒征辟,其间除避乱于徐州外,大抵是在家乡隐居,聚徒讲学,专心经术,著书立说。他的弟子遍于天下,多有人自远方而投至门下,如河内赵商、崔琰、公孙方、王基、国渊、郗虑等即为其间著名者。他的学

31、生常常超过千人,为一时之盛。献帝建安二年(197年),袁绍为大将军,兼督冀、青、幽、并四州,为北中国最大的割据势力。一次他大宴宾客,郑玄应邀出席,在席上对一些所谓“豪俊”的提问进行了一一的答对,语惊四座,使宾客无不折服。袁绍乃举郑玄为茂才,并表请郑玄为左中郎将,但郑玄却毫不为之所动,一一予以婉拒。 献帝建安三年(198年),献帝征郑玄为大司农,这是位列九卿的高官,给安车一乘,所过郡县长吏送迎。郑玄在家拜受后,便乘安车至许昌,但马上又借口有病,请求告老还乡。他虽然并未到任就职,但已经拜受此命,故世人称他为郑司农。 总的看,郑玄解禁后被州辟、举贤良方正、茂才等共有14次,皆拒不受。公车征左中郎、博士、赵相、侍中、大司农,也都没有就职。有汉末黑暗的社会情况下,郑玄有意保持其名士的清节,不肯与他所鄙视的那些外戚、宦官及唯名利是图的假名士们为伍,而一心在学术上发挥自己的才智。以布衣而雄视世人,不愧为真名士。 六、颠沛流离的晚年生活 郑玄不受征召,最初是领着学生们隐居在不其城南山里,进行注经和讲学活动。由于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后来终至粮食断绝,无法维持下去了,只好与学生们痛哭一场,分手各奔前程了。 献帝初平二年(191年),黄巾军攻占青州,郑玄在高密也待不下去了,便逃到徐州避乱。徐州牧陶谦曾大破黄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