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与企业培训孟子与企业培训 孟子序说 【评曰】 典举法家、兵家、纵横家,示是时皆以攻伐为贤之形势,始知孟夫子舍序诗、书,述仲尼外,别无他途。仁义不能阻杀伐,杀伐亦不能遏仁义,势不两立,行不同道,方知时势可以造英雄,圣人却难以更时势。圣人之道,如水之就下、江河归海,终究天下之道归于此。然而,沧海若能回首,必知归海之水,曾历万千艰难,仁义之行,不亦如此乎? 兵家少仁,法家少义,纵横家少信。 困惑求真理,无奈出诗文。 原文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译文 韩愈原道
2、说:“尧把道统传给了舜,舜把道统传给了大禹,大禹把道统传给了成汤,成汤把道统传给了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把道统传给了孔子,孔子把道统传给了孟子。孟子死后,再没有能把道统继承下来的人了。荀卿和扬雄,对道统的主旨选择得不够精当,阐述得不够详尽。” 【评曰】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皆以厚德高行济天下、功万世。孔子创立儒学道统,实人体魄,化育天下,与尧舜等功德不同。而承上启下,使仲尼之学发扬光大,成万世之教育,独孟轲当之。 以论语、孟子为本。(读论语、孟子法)诚不谬也。余参别诸本,涉目诸家,方知真传宗脉不易,正本清源至难。孟子于儒,千秋之功也。 原文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
3、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译文 又说:“孟子是一位学识精纯的醇儒。荀卿和扬雄虽是大儒但还有一些差距。” 又说:“孔子之道,博大精深,其弟子很难完全领会真谛。所以通过学习之后都对如何修养心性掌握得比较一致。但一旦离散后,分别居住到各自的诸侯国,便以各自所能和各人所掌握的知识来传授弟子,导致与本源的东西越来越远,差别也越来越大。只有孟子师从子思,而子思的学问,来自于曾
4、子。自从孔子去世后,独有孟轲得到了孔子的真传。所以要想见识圣人的道统,必须从学习研究孟子开始。” 【评曰】 不在其位,难谋其事;不得其位,更无以成其事。夫子虽贤圣,终必空言无施。 痛哉!天下之悲,莫过于贤者不得其位,使天下失其贤圣耳! 原文 “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離矣。故愈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译文 “然而,有幸依靠孟子的阐述和宣扬,今天的学者,还能够懂得奉孔子为宗师,崇仁义之大道,提倡王道,反对霸道。说到孔子的大经大法,都早已丧失殆尽,难以
5、挽救,被践踏的难以保留全貌。正所谓千百之中存其十一,如何仅仅靠孟子的力量澄清得了呢?然而向来如果没有孟子,那么恐怕我们今天只能是穿着西夷人的衣服,说着西夷人的语言了。所以,韩愈如此推崇和尊重孟子,认为他的功绩不在大禹之下,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啊。” 【评曰】 世人崇禹,在其治水之功及于万世;孟子成儒学万世为教,发仁义众生为念,其功岂在禹之下?乃治水使众人生,治教使众人知何以生,如此则功之高下自见,层次自分。 原文 “或问于程子曰:孟子还可谓圣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处。” 译文 “然而,有幸依靠孟子的阐述和宣扬,今天的学者,还能够懂得奉孔子为宗师,崇仁义之大道,提倡王道,反对霸道
6、。说到孔子的大经大法,都早已丧失殆尽,难以挽救,被践踏的难以保留全貌。正所谓千百之中存其十一,如何仅仅靠孟子的力量澄清得了呢?然而向来如果没有孟子,那么恐怕我们今天只能是穿着西夷人的衣服,说着西夷人的语言了。所以,韩愈如此推崇和尊重孟子,认为他的功绩不在大禹之下,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啊。” 【评曰】 仅此义、气二字已足以称圣。禹之为圣,不过治水一事;孟子治教,可及万事万物,非大圣大贤不能如此。 孟子序说 【评曰】 典举法家、兵家、纵横家,示是时皆以攻伐为贤之形势,始知孟夫子舍序诗、书,述仲尼外,别无他途。仁义不能阻杀伐,杀伐亦不能遏仁义,势不两立,行不同道,方知时势可以造英雄,圣人却难以更时势。圣
7、人之道,如水之就下、江河归海,终究天下之道归于此。然而,沧海若能回首,必知归海之水,曾历万千艰难,仁义之行,不亦如此乎? 兵家少仁,法家少义,纵横家少信。 困惑求真理,无奈出诗文。 原文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译文 韩愈原道说:“尧把道统传给了舜,舜把道统传给了大禹,大禹把道统传给了成汤,成汤把道统传给了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把道统传给了孔子,孔子把道统传给了孟子。孟子死后,再没有能把道统继承下来的人了。荀卿和扬雄,对道统的主旨选择
8、得不够精当,阐述得不够详尽。” 【评曰】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皆以厚德高行济天下、功万世。孔子创立儒学道统,实人体魄,化育天下,与尧舜等功德不同。而承上启下,使仲尼之学发扬光大,成万世之教育,独孟轲当之。 以论语、孟子为本。(读论语、孟子法)诚不谬也。余参别诸本,涉目诸家,方知真传宗脉不易,正本清源至难。孟子于儒,千秋之功也。 原文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
9、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译文 又说:“孟子是一位学识精纯的醇儒。荀卿和扬雄虽是大儒但还有一些差距。” 又说:“孔子之道,博大精深,其弟子很难完全领会真谛。所以通过学习之后都对如何修养心性掌握得比较一致。但一旦离散后,分别居住到各自的诸侯国,便以各自所能和各人所掌握的知识来传授弟子,导致与本源的东西越来越远,差别也越来越大。只有孟子师从子思,而子思的学问,来自于曾子。自从孔子去世后,独有孟轲得到了孔子的真传。所以要想见识圣人的道统,必须从学习研究孟子开始。” 【评曰】 不在其位,难谋其事;不得其位,更无以成其事。夫子虽贤圣,终必空言无施。 痛哉!天下之悲,莫过于贤者不得其位,使天下失其贤圣耳!
10、原文 “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離矣。故愈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译文 “然而,有幸依靠孟子的阐述和宣扬,今天的学者,还能够懂得奉孔子为宗师,崇仁义之大道,提倡王道,反对霸道。说到孔子的大经大法,都早已丧失殆尽,难以挽救,被践踏的难以保留全貌。正所谓千百之中存其十一,如何仅仅靠孟子的力量澄清得了呢?然而向来如果没有孟子,那么恐怕我们今天只能是穿着西夷人的衣服,说着西夷人的语言了。所以,韩愈如此推崇和尊重孟子,认为他的功绩不在大禹之下,就是因为这个原
11、因啊。” 【评曰】 世人崇禹,在其治水之功及于万世;孟子成儒学万世为教,发仁义众生为念,其功岂在禹之下?乃治水使众人生,治教使众人知何以生,如此则功之高下自见,层次自分。 原文 “或问于程子曰:孟子还可谓圣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处。” 译文 “然而,有幸依靠孟子的阐述和宣扬,今天的学者,还能够懂得奉孔子为宗师,崇仁义之大道,提倡王道,反对霸道。说到孔子的大经大法,都早已丧失殆尽,难以挽救,被践踏的难以保留全貌。正所谓千百之中存其十一,如何仅仅靠孟子的力量澄清得了呢?然而向来如果没有孟子,那么恐怕我们今天只能是穿着西夷人的衣服,说着西夷人的语言了。所以,韩愈如此推崇和尊重孟子
12、,认为他的功绩不在大禹之下,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啊。” 【评曰】 仅此义、气二字已足以称圣。禹之为圣,不过治水一事;孟子治教,可及万事万物,非大圣大贤不能如此。 原文 又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译文 又说:“孟子对于世间的功劳真的很大,因为他提出了性善论的学说。孟子的性善论、养气说,都是他以前的圣人所没有提出过的。” 【评曰】 性善之说,祈于天地,赋予人伦,及于生灵,非大圣大贤不能如此。创立性善、养气之说,既光大圣门,又致人性之说深化,可见孟子决然担得起圣人之名分。 原文 又曰:“学者全要识时,若不识时,不足以言学。颜子陋巷自乐,以有孔子在焉。若孟子
13、之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自任?” 译文 又说:“学者关键要识时,如果不识时,是不足以做学者和做学问的。颜回身居陋巷自得其乐,那是因为有孔子尚在世的缘故。但到了孟子的时候,世上既然没有圣贤,他怎么可以不担当起宣扬道统、弘扬儒学的重任呢?” 【评曰】 人贵学识,不学无以识,不识学何用。学识乃为务,识时方可为务,是善其身或济天下,要在依是时而度之。为学、为人,皆在识时为务也。颜子以孔圣而乐贫,孟子以一力而担道,皆识时而定身者也。 原文 又曰:“孟子有些英气,才有英气,便有圭角。英气甚害事。如颜子便浑厚不同,颜子去圣人,只毫发间;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或曰,英气见于甚处?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见
14、。且如冰与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无许多光耀也。” 译文 又说:“孟子为人有些锋芒,杰出的人如果有了锋芒,便像玉质礼器上的棱角。锋芒是对事情十分有害的东西。但跟颜回相比就浑厚不同,颜子离圣人只差毫发那么微小的距离;孟子则是一位大贤,可以排到亚圣的位置上。有人问,锋芒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程子回答说:只要用孔子说过的话来打个比方,就可以清楚了。比方说,冰和水一样都能闪闪发光,但和玉比就不一样了,玉有一种自然温润含蓄的气象,不像冰和水一样,没有那么多的光芒闪亮可以夸耀。” 【评曰】 以温润含蓄气象论圣贤,乃高深见地,英气、浑厚亦评品大贤之道。若及于常人,便难于求索。人之修养,自有无数
15、层次,一个层次,一种修为,一种气象,独君子宜多揣摩自省而后慎行,方可有升华。和顺积中,温润自见。人具玉德,品别至高。 原文 杨氏曰:“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论事君,则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欧阳永叔却言圣人之教人,性非所先,可谓误矣。” 译文 又说:“孟子为人有些锋芒,杰出的人如果有了锋芒,便像玉质礼器上的棱角。锋芒是对事情十分有害的东西。
16、但跟颜回相比就浑厚不同,颜子离圣人只差毫发那么微小的距离;孟子则是一位大贤,可以排到亚圣的位置上。有人问,锋芒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程子回答说:只要用孔子说过的话来打个比方,就可以清楚了。比方说,冰和水一样都能闪闪发光,但和玉比就不一样了,玉有一种自然温润含蓄的气象,不像冰和水一样,没有那么多的光芒闪亮可以夸耀。” 【评曰】 儒学教人为天地立心,实当从为生民立心始。人心立,立以正,则天地之心可以立,方得仁义礼智信也。 正心,养性之始;养性,正心之端。非正心不足以养性,非养性无以正其心。 臣心不正害政,君心不正害国,人心不正天下危。 孟子一书,以心性奠其基,以仁义发其端,以浩然之气化育君子,以坦诚
17、之心孕育人心,析是非,达贤良,安社稷,明人伦,光天下也。 正心诚意乃循序天理,修齐治平莫过此四字。 原文 “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译文 又说:“孟子为人有些锋芒,杰出的人如果有了锋芒,便像玉质礼器上的棱角。锋芒是对事情十分有害的东西。但跟颜回相比就浑厚不同,颜子离圣人只差毫发那么微小的距离;孟子则是一位大贤,可以排到亚圣的位置上。有人问,锋芒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程子回答说:只要用孔子说过的话来打个比方,就可以清楚了。比方说,冰和水一样都能闪闪发光,但和玉比就不一样了,玉有一种自然温润含蓄的气象,不像冰和水一样,没有那么多的光芒闪亮可以夸耀。” 【评曰】 朱子此论可谓深知孟子之心。夫子论人性,至
18、真至纯至诚至实,乃人之真性情,添一物即招损讨污,迷乱心性,失其根本。人性即天性,有诚公而无虚私。 原文 “尧舜所以为万世法,亦是率性而已。所谓率性,循天理是也。外边用计用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 译文 又说:“孟子为人有些锋芒,杰出的人如果有了锋芒,便像玉质礼器上的棱角。锋芒是对事情十分有害的东西。但跟颜回相比就浑厚不同,颜子离圣人只差毫发那么微小的距离;孟子则是一位大贤,可以排到亚圣的位置上。有人问,锋芒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程子回答说:只要用孔子说过的话来打个比方,就可以清楚了。比方说,冰和水一样都能闪闪发光,但和玉比就不一样了,玉有一种自然温润含蓄的气象,不
19、像冰和水一样,没有那么多的光芒闪亮可以夸耀。” 【评曰】 孟子开篇即以利为题论争,可见夫子深痛利对于天下之害,对于仁义之祸。唯知利,方知害;深知利害,方知仁义何以为纲。开口即言利,可见魏侯利欲之心何其强烈,夫子何以倡循天理,去私欲。仅此一句即可知轲不为惠王所用,乃其二者道不相同,必难相谋。 世诞生民,即生利矣。旷古以降,利随日行。天下纷乱,世事纷争,莫不由利而起,因利而生。天地之间,但有生命,便有利欲。自然法则,社会规律,概莫能外。君国士庶,千秋万代,说千道万,无非为一利字,可谓成也利,败也利;生也利,死也利。纵观古今,君王昏明系于利,官宦贪廉系于利,士庶贤愚系于利。 呜呼!治天下之要害,治利
20、矣! 好一个利字了得。原文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译文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讲利呢?其实只要有仁义就足够了!” 【评曰】 一语道破乱世之因,预见魏国必乱之果。如朱子言: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观诸千年万载,莫不如孟夫子所言,家国之危,世道之乱,祸皆起于上下交征利。以其不仁而失却心之德、爱之理;不义而失却心之制、事之宜,以致万代祸乱相应,攻伐不息,百姓广受灾难之害。可见仁义二字于天下何其重要、何其必要。 心性之失,本于利害。 原文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译文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讲利呢?其实只要有仁义就足够了!” 【评曰】 人
21、而有仁,则孝,孝必厚其亲;臣而有义,则忠,忠必奉其君、报其国。然则,君有仁义则忠之,忠不可愚;奉君以报国为大,报国以为民为本。 原文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讲利呢?其实只要有仁义就足够了!” 【评曰】 利乃乱之始,故欲倡仁义,求平治,必先淡人之利欲之心。利欲生于物我,乃人欲之私,非天理之公。圣人欲以仁义使天子、君子、庶人皆能循天理,淡人欲,以拔本塞源救其弊。叹天子、庶人交相言利,君唯利则不仁,臣唯利则不义,士唯利则不敏,庶唯利则不孝,以致数千年间,有千年之乱,无百年之治。实乃一治一乱,系之于一利字。 呜呼,乾坤之大,古今之久,难敌一利矣! 余得赵岐章指之
22、意,治国以明道为先,上下和亲,君臣集穆为国治之本,而非行仁义又不能如此。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译文 孟子前去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沼池的旁边,看着鸿雁和麋鹿对孟子说:“贤德的人也喜欢这些吗?”孟子回答说:“贤德的人从来不先去享乐这些东西,不贤的人虽有这些东西却未必能真正享受到其
23、中的乐趣。诗经灵台上说:文王当初开始修建灵台时,费心经营,也发愁如何建成。但百姓们齐心努力,很快便建成了。周文王曾劝说,请大伙不要着急,可百姓们反而更加用心用力。文王来这里游玩,只见母鹿悠闲地伏在地上,母鹿长得是那样肥壮,飞翔的灵鸟羽毛是那样洁白,还翩翩起舞。文王来到沼池旁边,但见池中鱼儿欢跃蹦跳。文王动用民力建造台池,可百姓却并无怨言,且高兴地称那个台为灵台,称那个池为灵沼,还为文王能享受到台池中的麋鹿鱼鳖而快乐。古代的贤者因为能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其中的欢乐。” 【评曰】 君能爱民而后民乐之,民乐而后自乐,与民同乐,乃有天下之乐。此乃夫子重要民本思想。乐民之乐,至为切要。夫子以民是否乐作
24、为君王贤与不贤之标尺,又以贤与不贤作为能否使民乐之标尺,实乃于平实处见大是大非、大公大私。以此区分君王、庶人之天理、人欲,令人信服,亦令人叫绝。可谓圣人之言不在大,而在精、在深,在以小见大、以平见奇、以简见繁。为君为政者,不可不读此一段文字哉! 范公仲淹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言以蔽,古今绝响。 原文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译文 “尚书中的汤誓篇上有这样的记载:(老百姓抱怨自比为太阳的夏桀道:)这个太阳何时才能消失呢?我们愿意跟它一同死亡。夏桀虽有台池,但百姓却恨不得与他一同灭亡,你说他还能享受到什么快乐呢?” 【评曰】 农时
25、、渔时、林时,虽自然之序道,实民生之大法,百姓之根本。夺民时无异杀民命。夫子知之深也。不夺民时,使民以生,即为圣人之王道,行来当极易哉,而自古未能实行,说来却又何其难哉!古来夺民时祸民之烈,仅次战争,可谓人祸胜于天灾。 原文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译文 “在五亩大的宅院中让百姓栽上桑树,年满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绵袄了。不要影响了对鸡和猪狗等家畜的饲养,年满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百亩田地,不要耽误了耕种,数口之家就可以不挨饥饿了。” 【评曰】 三时不害,民和年丰。夫子深知循应天道以治民,遵
26、行自然以利国。然乱世桀道之诸侯,视生命如草芥,惟地权国柄是争、是取,何虑万民耕作栖息?夫子仅从民生国计极细小处启言谏诤,奈何穷欲争雄者无些许动心悔悟者?! 民饱国安,民富国强,民和国兴,民殷国久。 原文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在此基础上,)再办好学校,搞好教育,让他们都懂得孝顺父母、尊敬长上的道理,那么,鬓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再受担挑之苦了。七十岁的老人有丝绵袄穿,有肉菜吃,一般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心、百姓顺服的,那是从来也没有过的事情。” 【评曰】 夫子谆谆之教,可谓语重心长,然难
27、启君王之心。孟夫子曰:春秋无义战,由此处可看出,实乃春秋无义君。无义君何来义战? 王道基于礼义,礼义基于教化,教化基于温饱,温饱基于农桑,农桑基于田地、自然;田地为用,自然得法又根于王道,王道终必归于君王。兴学治教,仁政之基,王道之要。古圣先贤,莫不重教。农桑养人躯体,庠序育人德才。兴学治教,天下根本。 原文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在此基础上,)再办好学校,搞好教育,让他们都懂得孝顺父母、尊敬长上的道理,那么,鬓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再受担挑之苦了。七十岁的老人有丝绵袄穿,有肉菜吃,
28、一般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心、百姓顺服的,那是从来也没有过的事情。” 译文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非常乐意接受您的指导。” 孟子接着说:“用棍子打死人同用刀子捅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梁惠王说:“这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人同用政治权力杀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区别。” 孟子说:“那么,请看您的厨房里有的是吃不完的肥美肉食,马棚里有的是健壮的马匹,但您的百姓却在挨饿,野外到处能看到饿死的尸体,这不是如同赶着禽兽去吃人造成的吗?禽兽们自相残杀,人们还憎恶它们的野蛮行径,难道说作为人民父母的为官执政者,由于其干了类似禽兽的事,人们不憎恶、反对他们
29、吗?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木偶、土偶来受祭、殉葬的人,一定会断子绝孙的!(孔子为何如此痛恨此事呢?)原因不仅在于这个人制作的木偶、土偶十分像人,而且用木偶、土偶去殉葬还可能诱导人们以真人来殉葬。用木偶、土偶来受祭、殉葬都不能行,难道说当官的使其百姓饿死就可以吗?” 【评曰】 夫子坦荡、直言,令闻者心悸、脸红,令今人知耻汗颜。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君王不知罪责深重,反诿过于年凶、兵利,诚不知其耻。春秋安有义君在,仁政何处可施行?君不仁,民不生;君不义,民不安。推责诿过,鲜有仁义。汉书食货志有云,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善平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三熟,以法度敛发。遇饥馑水旱
30、,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可惜辞文美矣,不曾付诸实耳。赵岐孟子题辞章指曰: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送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叹万世之民,从未能使养生送死用备足也。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译文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非常乐意接受您的指导。” 孟子接着说:
31、“用棍子打死人同用刀子捅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梁惠王说:“这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人同用政治权力杀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区别。” 孟子说:“那么,请看您的厨房里有的是吃不完的肥美肉食,马棚里有的是健壮的马匹,但您的百姓却在挨饿,野外到处能看到饿死的尸体,这不是如同赶着禽兽去吃人造成的吗?禽兽们自相残杀,人们还憎恶它们的野蛮行径,难道说作为人民父母的为官执政者,由于其干了类似禽兽的事,人们不憎恶、反对他们吗?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木偶、土偶来受祭、殉葬的人,一定会断子绝孙的!(孔子为何如此痛恨此事呢?)原因不仅在于这个人制作的木偶、土偶十分像人,而且用木偶、土偶去殉葬还可能诱导人们以真人来殉葬。用木偶、土偶来受祭、殉葬都不能行,难道说当官的使其百姓饿死就可以吗?” 【评曰】 政犹兵杖,为之不当,杀人远胜兵杖。赵岐曰:王者为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