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扶沟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册第一次段考试题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梭伦在自己创作的诗歌中说:“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我都使他们解放。“他们”是指()A外邦奴隶 B债务奴隶 C战俘 D平民2颁布“解负令”是梭伦采取的第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其主观动机在于()A缓解平民与贵族间的矛盾B促进城邦经济的发展C彻底打破贵族的一切特权D实现公民的真正平等3梭伦在国家机构民主化方面的改革举措有()创立公民大会创立了“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以公民大会作为全国最高权力机关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A B C D4为了保护穷人们不受法官滥用职权之苦
2、,他制订了一项条款,使受冤枉的市民有权利向30名雅典同胞组成的陪审团面陈冤情。梭伦通过这项措施()打破了贵族对司法权的垄断实现了公民权利的平等进一步打击了氏族贵族的残余势力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A B C D5平民对梭伦的改革有很多抱怨,主要是由于其改革()A使平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B给平民的经济政治利益太少C不在雅典推行僭主政治制度D没有实现广大平民任何要求6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
3、人无选举权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7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8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承认了土地私有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A B C D9商鞅变法使秦国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C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D抑制商业,奖励耕织10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加快俸禄制取代封邑制进程的是()A奖励耕织 B重
4、农抑商 C推行县制 D实行连坐1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12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A行县制 B法律严酷 C奖励军功 D“燔诗书”13商鞅变法与右图秦国疆域的扩大之间的内在联系应是()A变法直接导致秦国统一B变法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C变法与秦国的统一无关D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14以下因素对北魏的长远发展最为有利的是()A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少数
5、民族建立的政权B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C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D439年,北魏统治区域的变化15推行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该项措施的实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不包括()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北方大量荒地得到开垦C国家的赋税收入有了一定保障D根除了土地兼并的现象16“窃见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 B推行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17孝文帝规定:“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他这样做有利于()加快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保
6、存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迅速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A B C D18洛阳伽蓝记成书于5世纪,书中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成,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19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20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顺应历史发展的
7、趋势 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C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2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北宋中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形成因素不包括()A土地兼并,贫富分化 B财政危机,积贫积弱C辽夏威胁,边患严重 D权臣当政,政局动荡22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中,体现政府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是()A市易法 B方田均税法 C均输法 D募役法23在历史的拐点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王安石变法在京城附近实施一年多后,官员向宋神宗汇报说,地方治安大有好转,“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主要体现了王安石哪项变法措施的作用()A均输法 B市易法 C保马法 D保甲法24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
8、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A看到了原先科举制的弊端 B扼制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 D认识到地方教育的重要性25据史书记载,经过王安石变法,“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彻底扭转了积贫局面缓和了社会矛盾A B C D26在中世纪的欧洲存在的很多“异端”裁判所,主要是为了()A维持社会安定 B压制各国王权 C维护教会权威 D打击各种犯罪 27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
9、的21倍。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表明()wA德意志为教皇贡献了许多财物B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社会地位较低C德意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D罗马教廷对德意志进行疯狂的掠夺28加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 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C人文主义思想 D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291555年,德意志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这说明()A新教与旧教矛盾消除 B路德教派获得了合法地位C路德教派取代了天主教会的地位 D基督教在德意志的地位下降3016世纪的哲学家罗素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
10、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B“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二、材料题(31题22分,32题8分,33题10分,共30分)36.(2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梭伦在改革前的辩论梭伦担任执政官准备改革前,许多贵族纷纷表示反对,梭伦不得不多次与其辩论;同时,社会上大量平民也表示了对改革的担忧。为此,梭伦说:“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
11、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摘编自世界通史材料二 商鞅舌战图商鞅曾为推行变法而与秦国大臣进行辩论,其中甘龙、杜挚都向秦孝公进言,反对商鞅实行变法。甘龙说:“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杜挚说:“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材料四 (迁都洛阳后)高祖(注:孝文帝)曰:“
12、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材料五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 ,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六 (王安石 )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1)雅典的部分贵族和平民为什么会反对或担忧改革?(2分)对此,梭伦的政治理念是什么?(2分)试举两例符合这一政治理
13、念的改革措施。(2分)(2)甘龙、杜挚等人反对变法的主要原因何在?(2分)变法能顺利推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材料三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2分)(3)高祖(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4分)(4)根据材料五、六,分析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4分)(5)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怎样的态度?(2分)32.罗马教廷的统治激化了西欧的社会矛盾,导致了宗教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罗马天主教会拥有庞大的教阶机构和巨额的地产,他们任意扩大十一税的征收范围,出卖教职,无所不为。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这种搜刮日益加剧。16世纪初,德意志是教廷搜刮的主要对象。罗马教廷视德意志为挤不尽的“奶牛”,横征暴敛。马丁路德提出“(教会的管辖权)不是神授的权力,而是人的任命或帝王的任命造成的”,后又号召“把这些罗马来的恶棍逐出国境”材料二:就中世纪西方宗教改革而言,它所首先抨击的是久已成为无上权威并且排斥任何不同理解的天主教会正宗教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功绩,就在于确认人的信仰应当取决于人内心的理解,而非取决于外在的强制。西欧宗教改革与近代社会思潮(1)据材料一、二指出马丁路德号召人们“把这些罗马来的恶棍逐出国境”的主要原因。为达到这一目的,马丁路德提出了哪些主张?(4分)(2)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