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50.81KB ,
资源ID:24325872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3258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建准朔铁路鹰鹞山隧道DK48+800DK53+000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自评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建准朔铁路鹰鹞山隧道DK48+800DK53+000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自评报告.docx

1、新建准朔铁路鹰鹞山隧道DK48+800DK53+000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自评报告新建准朔铁路鹰鹞山隧道DK48+800DK53+000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自评报告编制单位: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监理单位:北京铁城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新建准朔铁路鹰鹞山隧道DK48+800DK53+000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自评报告编制单位: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公章)监理单位:北京铁城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公章)2012年5月15日新建准朔铁路鹰鹞山隧道DK48+800DK53+000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自评报告施工单位:中铁十二局有限公司监理单位:北京铁城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编制: 焦双禄 审核:肖三民

2、监理:艾国民 送评时间:2012年5月15日目 录第一部分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11 工程概况 22 使用仪器及工具 23编制依据标准及规范 24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2 5 隧道沉降观测规定 3 5.1一般规定 3 6 具体实施方案 3 6.1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方式 4 6.2 观测精度 4 6.3沉降观测频度 4 6.4 自我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 4 7 组织与管理与主要工作内容 5 7.1 沉降监测基准网的布设 5 7.2工作分工与职责 6 7.3工作程序 6 7.4工作要求 7 相关附件 附件一:沉降观测记录手簿格式8 附件二:副封面 9 附件三:观测点布置示意图 10

3、附件四:沉降观测表格式 11 附表1 隧道沉降量记录表 12 附表2 隧道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13第二部分 沉降观测工作报告 141工程地质概况 151.1工程概况 15 1.2自然地理特征 152评估范围 163工作依据 164监测网的布置情况 16 4.1沉降监测网的建立 164.2观测点的布置和测量 175沉降观测人员及仪器配置情况 175.1变形观测人员情况175.2 仪器设备 18 5.3 DK48+800DK53+000段沉降变形观测数据统计及数据分析 19 5.4 观测桩的保护情况,标示设置情况206测量记录 207相关附件 1). 观测点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布置图 2124 2

4、). 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 25 3). 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 2637 4). 原始excel水准观测手簿 38201 5). 平差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及测量成果表 202326 6). 各观测断面的沉降图表 327368第三部分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总结报告 2971 基础沉降变形测量工作的意义 3702 隧道基础沉降变形观测的特点 3703 变形测量工作要求 370 3.1 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371 3.2 观测时间的要求 371 3.3 观测点的要求 371 3.4 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371 3.5 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几个固定原则 371 4 鹰鹞山隧道变形测

5、量简介 371 4.1 观测方法 371 4.2 主要技术要求 3725 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73 5.1 观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73 5.2 数据处理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746 沉降观测成果统计与资料整理 374 7 结束语 376TA1 施工方案报审表工程项目名称:新建铁路朔州至准格尔线鹰鹞山隧道 施工合同段:ZSKZ-2标 编号:致:北京铁城准朔铁路监理站 :我单位根据施工合同的有关规定已编制完成 鹰鹞山隧道DK48+800DK53+000线下工程沉降和变形观测方案,并经我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请予以审查。附件:鹰鹞山隧道线下工程沉降和变形观测方案承包单位(章)

6、: 负责人: 日 期: 专业监理工程师意见:专业监理工程师 日 期 总监理工程师意见:项目监理机构(章): 总监理工程师: 日 期: 注:本表一式5份,承包单位2份,监理单位1份,建设单位2份。新建准朔铁路鹰鹞山隧道DK41+428DK53+000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编制: 焦双禄复核: 肖三民审核: 李增华编制单位: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监理单位:北京铁城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二0一0年六月准朔线基础工程沉降观测实施方案1. 工程概况鹰鹞山隧道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西面,线路大部分段落为直线。鹰鹞山隧道是准朔铁路工程中长大隧道之一,隧道设计单线单洞隧道。鹰鹞山隧道起止里程为DK41+4

7、28DK53+000,全长11572m;进口在朔州市平鲁区徐辛窑村,出口在下水头村。鹰鹞山隧道分进口、(1#)龙卜沟斜井751m、(2#)下石窑斜井845m、(3#)下水头斜井650M及出口五个洞口。鹰鹞山隧道进口(DK41+428)至DK52+967.49位于直线上,DK52+967.49至隧道出口位于半径800m的曲线(JD21)上。鹰鹞山隧道进口至隧道出口为5.1的下坡。2. 使用仪器及工具2.1 莱卡DNA03数字水准仪一台2.2 莱卡木质三脚架一副2.3 3m条码铟瓦尺一对2.4 铟瓦尺尺垫一对2.5 3m条码铟瓦尺专用照明灯一对2.6 冷光矿灯三台2.7 铟瓦尺稳定杆2对3 编制依

8、据标准及规范3.1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号);3.2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3.3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3.4 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3.5 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4 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4.1 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4.2 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4.3 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于对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隧道沉降

9、观测高程基准网点应根据观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合理设置。4.4 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在沉降观测基准网建立后,应对水准基点做好保护工作,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桩点。4.5 沉降观测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一般应固定,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及日出前约半小时及其他不宜观测的天气情况下作业;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检查;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以确保观测成果的质量。5 隧道5.1一般规定5.1.1 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分析结果,指导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无碴轨道铺设前

10、,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5.1.1 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原则上不应少于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5.1.2 沉降观测的内容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6 具体实施方案6.1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方式6.1.1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级围岩每400m、级围岩每300m、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6.1.2隧道底板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设于高于盖

11、板0.3m处。6.2 观测精度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6.3沉降观测频度6.3.1 沉降观测的开始时间是在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至隧道沉降稳定,进行定期观测并详细记录观测资料、绘制沉降时程曲线。6.3.2 变形观测一般不少于3个月。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6.3.3 第一阶段是仰拱施工结束到沉降稳定。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量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具体见表6-1:表6-1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 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仰拱施工完成至无碴轨

12、道铺设前3个月1次/周6.4 自我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6.4.1 观测资料整理a)采用统一的准朔线基础沉降观测记录表(见附表)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b) 根据观测资料,及时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图6-1 沉降与时间关系曲线 6.4.2 分析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a)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b) 隧道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C) 隧道开挖施工监控量测资料。6.4.3 评估分析方法与评估标准a) 隧道基础的沉降预测评估方法参照路基执行。b) 地质条件较好、沉降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差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碴轨道铺设条件。c) 预测的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

13、m。7 组织与管理与主要工作内容7.1 沉降监测基准网的布设7.1.1 沉降监测基准网的布设、测量及成果处理,形成稳固可靠的沉降观测基准网;制定基础工程沉降观测实施方案;7.1.2 按基础工程沉降观测指导方案要求制定基础工程沉降观测实施设计方案; 7.1.3 布设沉降观测点及观测断面,埋设观测元器件;沉降观测点及观测断面的沉降观测;7.1.4 沉降观测数据的处理、审核、汇总;7.1.5 沉降变形图表的绘制、分析及沉降趋势预测;7.1.6 无碴轨道铺设时机评估和相应工程措施建议。7.2工作分工与职责7.2.1施工单位施工单位是基础工程沉降观测的实施单位。主要负责以下内容:a) 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

14、立;b) 设置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并及时提交观测数据; c) 按规定时间提交满足要求的沉降观测资料给设计单位;d) 施工过程中的观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等观测设施的保护,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受扰动或破坏。7.3工作程序7.3.1 沉降观测的组织准备a) 建立沉降观测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成员单位应包括建设、咨询、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各单位应确定工作组织(人员),指定工作负责人(联系人)。b) 建立沟通联系工作制度,保证沉降观测工作协调、有序开展。c) 沉降观测工作启动前,设计单位对各参与单位的有关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或交底。d) 施工单位按基础工程沉降观测设计方案要求布设沉降观测点及观测断面,

15、埋设观测元器件,配备适应测量要求的有关仪器设备。观测工作启动前,施工单位应报请监理单位对测点布置、元器件埋设、测量仪器等准备工作进行检查验收,以确保观测测量工作具备合格的工作基础。7.3.2 施工期内的沉降变形观测及分析评估a) 施工单位按基础工程沉降观测设计方案进行沉降观测工作,每月按要求格式)汇总观测资料,适时将汇总的观测资料(含电子文档)提交设计单位。观测资料应得到监理单位的审核签字确认。原始记录资料,由施工单位保存备查。b) 设计单位根据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工程稳定分析和趋势预测,根据分析和预测结果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建议,适时整理形成沉降观测分析报告提交给准朔沉降观测评估组。7.4工作要求

16、7.4.1 沉降观测起测基准点及观测线路应相对固定,严格按观测周期和观测精度要求进行观测。7.4.2 沉降观测工作必须做好原始记录,坚持复核签认制度。7.4.3 沉降观测各项资料按要求形成,必须齐全完整。7.4.4 为确保沉降观测工作顺利进行和测量成果的连续性,必须对沉降观测标志和标桩妥善保护,发现破坏应及时恢复。7.4.5 施工单位在沉降观测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误差和错误报告制度,监理单位负责检查把关。发现沉降观测资料有误或精度不符合规定要求时,应及时报设计和监理单位协调解决。7.4.6 各单位应按本规定界定工作职责加强沟通联系、相互配合,整体推进观测工作的开展。7.4.7 沉降观测资料及分析

17、评估报告要作为竣工文件存档,应规范管理原始记录,不得随意涂改和损坏,测量资料和成果资料应装订成册、妥善归档保管。附件一:沉降观测记录手簿格式新建铁路朔州至准格尔线鹰鹞山隧道里程范围:DK41+428DK53+000沉降观测手簿NO:前接手簿: 后接手簿:测量时间:测量单位:3.观测点布置示意图:二等水准测量记录薄 测自:_至_ _年_月_日 成像_ 时刻:始_时_分 末_时_分 天气_测站编号后尺上丝前尺上丝方向及尺号标尺读数黑加K 减红高差 中数备考下丝下丝后距前距黑面红面视准距dd观测:记薄:校核:附表1 隧道沉降量记录表沉降观测记录表隧道沉降量记录表隧道名称: 观测日期: 第 页 共 页断面里程观测桩编号位置类型原始标高(m)上次标高(m)本次标高(m)本次沉降(mm)累计总沉降(mm)单位: 测量: 记录: 年 月 日附表2 隧道沉降量记录汇总表沉降观测记录表隧道沉降量记录汇总表隧道名称: 断面里程: 第 页共 页观测日期累计天数(天)两次观测时间间隔(天)左侧观测桩(编号: )右侧观测桩(编号: )备注位置本次沉降(mm)总沉降(mm)沉降速率(mmd)位置本次沉降(mm)总沉降(mm)沉降速率(mmd)单位: 整理: 复核: 年 月 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