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47.94KB ,
资源ID:2421058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2105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三历史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三历史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docx

1、高三历史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思考导学】1为了应付严重的危机,清政府在20世纪初进行怎样的政策调整?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20世纪初,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和“预备立宪”。新政不但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预备立宪的最终结果证明该活动是一场骗局,导致了立宪派内部的分化,一部分人倾向革命,也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使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结果,说明清政府已到了穷途末路,无可救药。2为什么说“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答案: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在中国建立君主

2、立宪的政治体制,而是为了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1911年,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这就从实践中表明“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3武昌起义成功后,封建军阀黎元洪为什么能当上革命政府的都督?为什么立宪派、旧官僚能够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答案:黎元洪之所以能当上革命政府的都督,从客观方面来看,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等革命领袖均不在湖北,湖北文学社、共进会的领导人有的遭到杀害,有的受伤,有的逃亡;从主观方面看,革命党人错误地认为,军政府首脑应由社会上有“资望”的人出任,才能号召群众。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一是因为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他们同封建势力相妥协;二是因为各省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纷纷投机革命。【自学导引】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1历史条件(1)物质基础: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团体的建立和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4)群众基础:收回利权运动的不断高涨。2革命时机的成熟清朝统治危机的不断加深(1)清末“新政”的实施,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2)“预备立宪”骗局的暴露,导致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也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使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二、辛亥革命的爆

4、发武昌起义1经过(1)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领士兵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库,经一夜激战,占领武昌。(2)1911年10月12日,革命党人占领武汉三镇,起义成功。2结果:成立了黎元洪任都督的湖北军政府,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定国号为“中华民国”。3影响: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但由于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使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4起义成功的原因(1)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成为革命党的骨干。(2)武汉是帝国主义侵入较早的地区,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势力的压榨使人民群众的反抗思

5、潮高涨,成为武昌起义的群众基础。(3)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比较长期的起义准备,文学社、共进会在新军中做了大量工作。(4)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重点阐释】1如何认识立宪派、维新派和保皇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实质上看,立宪派与维新派、保皇派是一脉相承的资产阶级改良势力,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依次形成三个不同的分称:戊戌变法时期称维新派,戊戌变法后称保皇派,1905年后为立宪派。这些称谓的变换反映了各自的主旨,但改良派一直是他们的总称。总称表示了他们的改良路线的一贯性,分称表示了他们各自的时代特征及对革命派关系的变化。维新运动时的维新派在于除旧布新,挽救危亡;保皇派以保护光绪帝、对抗革命为宗旨

6、;立宪运动中的立宪派则呼吁开国会,立宪法,以挽救清朝的灭亡,与革命派尖锐对立,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暴露后,立宪派内部分化,部分倾向革命,20世纪初他们掀起的收回利权运动打击了清政府,客观上配合了革命派的活动,武昌起义后部分立宪派投机了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使辛亥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2如何认识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面临的首要任务一是建立革命政权,二是扩大革命的影响,把斗争引向全国,推翻清朝专制统治。湖北军政府的建立为各省独立树立了旗帜,推动了各省反对清朝专制统治的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湖北军政府本是辛亥革命的产物,但从一开始就成了革命党人联合包括封建军阀、官僚和立宪派所

7、组成的政权机构,它是由革命派、旧官僚和立宪派联合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政权。【典例剖析】例题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细致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剖析:该题主要考查对武昌起义的认识程度以及分析、比较和判断历史问题的能力。决定某一事件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要看主观方面的条件,在四个选项中,起义前领导机关遭破坏,不能说筹划周密,立宪派在武昌起义时没有附和革命,他们附和革命只是武昌起义以后出现的现象。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正是靠着起义新军的主动精神,使革命取得了胜利。答案:C【课时演练】一、选择题1905年,慈禧太后宣称,“立宪一事,可使我

8、满洲朝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侯调查结局后,若果无妨害,则必决意实行。”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3题:1材料表明清末“预备立宪”的目的在于A用立宪来抵制革命 B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C用立宪来讨好侵略者 D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分析:本题属材料选择题,解答时一是要注意材料中提供的时间,即1905年,这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逐渐高涨,二是材料中的“永久确固”,即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明确了这两点,清政府实施“立宪”的目的就十分明显了。答案:A2慈禧太后为进行“调查”而采取的措施是A宣布实施“预备立宪”B派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C下诏“预备仿行宪政”D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答案:B3“预备立宪”之所以是

9、一场骗局,主要是因为A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力B载沣任摄政王总揽大权C借“预备”之名拖延立宪D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分析:本题所提供的材料已清楚地表明,清朝实施立宪的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所以,不论在实施的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其结果必然是一场骗局。答案:A1911年,武昌首先取得了反清起义的胜利,辛亥革命由此爆发。根据相关知识回答46题:4黎元洪之所以能够就任湖北军政府的都督,主要是因为A他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B他坚决拥护资产阶级革命C他在武昌起义中作出重大贡献D革命党人误认为军政府首脑应由社会上有“资望”的出任答案:D5湖北军政府是一个A资产阶级革命派完全控制的革命政权B完全由资产阶

10、级革命派组成的政权C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联合组成的革命政权D立宪派占主体的资产阶级政权答案:C6辛亥革命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潜伏着失败的危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A帝国主义的破坏B缺乏有威望的革命领袖C发展过于迅速D立宪派旧官僚投机革命分析:辛亥革命最大的危机来自革命队伍内部,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首先排除A、C。B项的叙述显然不正确,孙中山就是有威望的革命领袖。辛亥革命后,在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同时,各省立宪派和封建官僚纷纷投机革命,他们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正是由于这一原因,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答案:D辛亥革命爆发后,江苏在宣告独立时,仅“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

11、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都督。根据相关知识回答78题:7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现象是A辛亥革命迅速扩展 B清朝统治土崩瓦解C旧官僚投机革命D民族资产阶级软弱答案:C8上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资产阶级与旧官僚相妥协B使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C使革命得以迅速地扩展D使清朝统治迅速瓦解答案:B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二日,康有为在中国维新报(纽约出版)上发表“布告”说:“顷七年十三日明谕,有预备行宪政之大号,以报扫除中国四千之弊政焉。薄海闻之,欢腾喜蹈。民权既得,兆众一心,君民同治,中国从兹不亡矣。”光绪朝东华录材料2 孙中山说:“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

12、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此自学理言之者也。满洲入据中国,使中国民族处于被征服之地位,国亡之痛,二百六十余年如一日,故君主立宪在他国居民无甚深之恶感者,独或可暂安于一时,在中国则必不能行,此自历史事实而言之者也。中国历史上之革命,其混乱时间所以延长者,皆由人各欲帝制自为,遂相争相夺不已,行民主之制,则争自绝,此自将来建设而言之者也。”总理全集依据材料评价康有为和孙中山对待清朝“预备立宪”的态度。要求:表述成文,不得超过180字。参考答案:康有为站在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立场上,对清朝的“预备立宪”表示拥护,大加捧场,认为其兴民权的目的已经达到,中国不会灭亡了。他的思想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反动

13、。孙中山坚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立场,认为要民主平等,就不要立宪,力主推翻君主专制。但是他过于理想化,反帝也不彻底,其民主难以真正实现。10读图:回答:(1)该图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什么?(2)试分析这种现象能够出现的原因。分析:该图主要考查把地图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临时政府控制的地区已具有全国规模,这表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清朝统治已土崩瓦解。在分析原因时,要注意思考角度,一是从革命党人自身的斗争,一是从立宪派和旧官僚方面,一是从清朝统治的腐朽这三个角度进行思考。参考答案:(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全国迅速发展,清朝统治土崩瓦解。(2)武昌起义促进了革命形势在全国的发展

14、,各省纷纷响应;立宪派、旧官僚纷纷投机革命,也加速了革命在全国的发展;清朝统治反动腐朽,也为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视野拓展】1史学界对资产阶级立宪派的评价目前对资产阶级立宪派的评价大体有三种意见:(一)基本肯定。这派观点认为,革命派和立宪派虽然有代表中下层和上层之别,但毕竟代表的是同一上升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阶级利益和政治目标大同小异。相同的都是要废除封建专制,发展资本主义,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差异的是用暴力还是用和平请愿,是采用民主立宪还是君主立宪来达到这个目标。两派虽有激缓之分,但实质一致,殊途同归。(二)基本否定。这派观点认为,立宪派和革命派虽然同

15、属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两个派别,但其政治目标是完全对立的。起义前,它反对武装起义,配合清廷破坏革命,为假立宪奔走呼号;武装起义后附和革命,则是清王朝大势已去,保皇之路实属不通的情况下投机革命的,因此使许多革命政权丧失在他们手中。(三)具体分析,分段评价。这派观点认为,应将立宪派的活动分为三个时期,分段评价。武昌起义前,立宪派发动了以国会请愿为主要形式的请愿运动,目的是为了抵制革命,还倡导收回利权和掀起保路运动,虽也值得肯定,但过错是主要的。武昌起义后,立宪派响应革命,运动各省独立,支撑了辛亥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虽然也搞了残杀革命党人,为袁世凯上台效劳的活动,但积极的一面是主要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16、立宪派完全变成了袁世凯反对革命的工具,应该否定。2新军的产生甲午战争期间,清军节节溃败。清政府认识到军队的战斗力太差,于1894年命淮军官员、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式军队。小站原名新农镇,位于天津南70华里处。原为淮系军阀周盛传、周盛波兄弟所辖盛军的屯驻地,设有营房和士兵开垦的稻田。甲午战争中盛军全军覆没,胡便利用小站原有营房招幕壮丁,请德国人为教官,训练新式陆军10营,计4750人,号定武军,小站练兵由此开始。1895年12月清政府派浙江温州道袁世凯为练兵督办。袁将定武军加以扩编,加聘洋员,由德国人任参赞和教习。增添洋枪洋炮,建立军事学堂,培养将领。1896年冬,已扩至步队5000

17、人、马队500人、炮队1000人、工程队500人等共7300人,改称新建陆军。该军的训练完全按照德国营制和操典进行,拥有新式的武器装备和步、炮等5个兵种,推行新的军事教育。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倡办“新政”,于1903年在中央设练兵处,以袁世凯为会办,掌握实权。1905年制订陆军军制,将新军编制推行到全国,计划编练36镇,每镇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共计12512人。中下级军官多是国内各武备学堂的毕业生,还有少量学习军事的留学生。士兵招募年龄、体格、文化程度等方面要求都很严格。清政府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新军为地方军,用以维护其统治。由于革命党人的积极活动,各省新军下级军官和士兵多倾

18、向革命,成为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的主力。3武昌起义1911年夏,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像巨浪冲击着清王朝这条快要倾覆的破船。9月,在同盟会的影响和推动下,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准备在武昌起义,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的代表成立了湖北革命军指挥部,由蒋翊武任总指挥,孙武任参谋长。由于革命党人长期在湖北新军里宣传革命思想,新军成为起义的主要力量。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俄巡捕闻声赶来,搜去革命党人的名册、起义时用的旗帜和文告,起义计划泄露。蒋翊武立即通知革命党人当晚起义。10月10日,武昌全城戒严,敌人按名单搜捕革命党人。晚7时,武昌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

19、打响了第一枪,率先冲向楚望台军械库夺取枪支弹药。接着,步兵、炮兵和军校学生约5营兵力也闻风起义,先后投入战斗。第二天,起义军攻占湖广总督衙门,占领了武昌城。到12日晨,汉口、汉阳也被革命军攻占。革命首先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史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研究学习】研究课题:清末“预备立宪”的作用。活动方式:1从“预备立宪”的时代背景分析“立宪”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2从钦定宪法大纲分析。3从“预备立宪”的影响分析。4在有关分析的基础上,写一篇简短的论文,评述“预备立宪”的作用。有关指导:1教材的观点认为“预备立宪”是一个骗局,但这场活动反映了国内一部分资产阶级和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20、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民性和社会性,对“预备立宪”,我们应看到它顺应历史潮流的一面,而不能简单地将其全面否定。2“预备立宪”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从经济、教育、军事扩大到政治领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开明的满族亲贵和汉族大臣,主张变君主专制为日本式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同时促使清政府采取这一行动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日俄战争的结局使清政府认识到立宪政体优于专制政体。3钦定宪法大纲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该大纲限制了皇帝的权力,确认了公民的一些权力。4清末“预备立宪”顺应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潮流,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带来了许多封建时代没有的新的进步的东西。5也可

21、以对上述意见持反对态度,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教学指导】教学思路导析1教材框架2重点难点武昌起义标志着辛亥革命的总爆发,它的爆发和成功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因此,本课学习的重点是武昌起义取得胜利的原因及武昌起义的影响。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对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潜伏着失败危机的认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和旧官僚纷纷投机革命,控制了大部分的地方政权,这就使辛亥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重要概念阐释1立宪派是20世纪初中国政坛上出现的一个政治群体。他们的基本主张是:继续保持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大地主和上层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改变一下,颁布宪法,召开国会,以便资产阶级上层能够参与政权

22、。清末君主立宪派的形成有它特殊的历史条件。一、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上层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提高,日益不满清政府现状,要求通过改革参与政权,维护自身的利益。二、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也引起资产阶级上层的恐惧,它们在反对革命的立场上与清政府存在着一致性。三、为了抵制革命,欺骗舆论,清政府进行了所谓的“预备立宪”,这使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资产阶级上层人士倍受鼓舞。于是立宪派政治团体纷纷建立。清末立宪派的主要活动有:鼓吹君主立宪,与革命派进行论战。参与清末“预备立宪”。领导保路运动。投机革命,加入革命阵营,在客观上造成了清政府的孤立,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但立

23、宪派反对革命,又决定了他们在革命阵营中起到破坏作用。2新军清末编练的近代化陆军。1894年开始筹练,1895年广西按察使胡糅棻奉命编练十营,计五千人,按西法训练,称“定武军”,初驻天津马厂,后移屯小站,是为新军之始。甲午战后,由袁世凯接办,改称“新建陆军”。1901年,清政府倡办“新政”,于1903年在中央设练兵处,以奕劻为总理,袁世凯为会办,掌握实权。1905年制定陆军军制,将新军编制推行全国,计划编练三十六镇,新军按西法编练,使用新式武器。清政府覆灭前,仅编成十四镇,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新军为地方军。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积极活动,各省新军下级军官和士兵多倾向革命,并成为武昌起义和各省

24、响应的主力。教材材料运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远在美国,黄兴在香港,宋教仁在上海。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领导人有的遭杀害,有的受伤,有的逃亡。革命党人错误地认为,军政府的首脑应由社会上有“资望”的人出任,才能号召群众。这样旧军官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材料2 黎元洪他一贯仇视革命,在新军中多次破坏革命党人的活动,武昌起义的当晚,还亲手杀害两个革命士兵。当推举他任都督时,他竟喊道:“莫害我!”起义士兵举枪逼他上任,黎元洪无奈,被迫就职。回答:(1)革命党人为何举荐黎元洪?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2)黎元洪为什么不愿接受都督职务?但最后为何又就职?参考答案:(1)革命党人错误地认

25、为,军政府的首脑应由社会上有资望的人出任,才能号召群众,同时,也没有认清黎元洪的反动面目。从本质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2)因黎元洪一贯仇视革命,是个破坏革命的反动分子。因为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和革命党人的举荐,最后被逼无奈而就职。文献资料导读有关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材料以今日之时势论之,立宪之利有最重要者三端:一曰:皇位永固。立宪之国,君主神圣不可侵犯,故于行政不负责任,由大臣代负之;既偶有行政失宜,或议会与之反对,或经议院弹劾,不过政府各大臣辞职,别立一新政府而已。故相位旦夕可迁,君位万世不改,大利一。一曰:外患渐轻。今日外人之侮我,虽由我国势之弱,亦由我政体之殊,故谓为专制,谓为半

26、开化,而不以同等之国相待。一旦改行宪政,则鄙我者转而敬我,将变其侵略之政策,为和平之邦交,大利二。一曰:内乱可弥。海滨洋界,会党纵横,甚者倡为革命之说。顾其所以煽惑人心者,则曰政体专务压制,官皆民贼,吏尽贪人,民为鱼肉,无以聊生,故从之者众,今改行宪政,则世界所称公平之正理,文明之极轨,彼虽欲造言而无词可籍,欲但乱而人不肯从,无事缉捕搜拿,自然冰消瓦解,大利三。宪政初纲奏议按:该材料选自清朝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归国后向皇帝上的奏词。该材料反映出清政府进行预备立宪的根本动机和目的。“皇位永固”“内乱可弥”,是其进行预备立宪的根本动力,通过对该材料的分析,可以加深对清政府预备立宪实质的认识,可以进一步认识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必要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