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3.14KB ,
资源ID:2387552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8755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谈临帖.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谈临帖.docx

1、谈临帖谈临帖临帖是书法家终生的必修课。一个人一旦有了一点名声,或者自认为形成了风格以后就不临帖了,那就说明他开始游离于书法家园之外,他的书法之路已走到了尽头,迎接他的将是停滞甚至倒退。我从在美院就读书法专业以来,到今天已经有41年 了,临帖还是一直坚持着,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成绩,但自己感到经常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书法空谈创新是创不出新的,历代的书法经典中包含着许多新的信息,中 国的艺术只有好与坏之分,文与野之分,精与粗之分,这与新旧没有什么必然关系。比如我们今天看王羲之的作品,谁也不会觉得这是旧的不好的。只有树立了这样 一种观念,我们才会经常性地不断地去与历代的书法经典打交道,也只有在经常性地与

2、经典打交道并虚心向它学习,我们才会理解这些书法经典的价值。关于临帖, 我下面谈几点看法,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都是对的。 一、临帖就要临经典作者的经典作品。 现在有一部分人临帖选的都是不值得去临的作品,比如一些近现代的不成熟的作品,或者是古代的非经典的作品,临帖要找准目标这是第一位的,要抓住经典。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 所以学习的对象、学习的榜样要越高、越完美越好,一入手就要临最好的帖,一开始取法就要取好,这是学书法避免走弯路的很重要的前提。我的几位老师,现在都 已过世,他们的青年时代正处在清末所谓的碑学大盛时期,受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影响

3、,特别是康有为,他提倡学书要学魏碑,他认为碑比帖好,魏碑比唐碑 好,尊魏卑唐。康有为的观点,使中国书法在进入一个本来应该振作,应该上一层楼的时候走错了方向。我把康有为比喻为一个医术并不高明的医生,他看出了晚清 书法发展中存在的毛病,但却开错了方,下错了药。又把“馆阁体”作为对立面来批判,这也毫无道理,“馆阁体”是 抄写文件用的,本来就同书法风马牛不相及,批判它是无的放矢,不仅无益书法的健康发展,还把近现代的书法学术思想搞得一团乱麻。我在这里并不是说魏碑不 好,魏碑中有好的,但大量的是不好的,特别是康有为说最好的那部分,其实多数是最差的。差的魏碑也并不是一无可取,譬如那中间稚拙率真、天真烂漫的意

4、趣, 但这些意趣不能作为学习的对象,而应是欣赏、感觉的对象,假如把这些意趣当作一种方法来学习,作为入门的向导,是不应该的,事实证明也害了几代人。我的几 位老师晚年都谈到过这方面的体会,因此转回头去临兰亭序、学赵孟頫。所以现在我们临帖的对象、学习的对象一定要找好,要是经典作者的经典作品。比如学 晋人,在万岁通天帖中有好的可以取法,但也有部分写得一塌胡涂,是不能学的,这是临帖第一要注意的。 二、临帖要诚恳、踏实。 既然是临帖,就要是诚诚恳恳地临,老老实实地学,要有谦虚的态度。现在的书法界有一部分人临帖盛气凌人,嘴上说临帖,心里根本就看不起手中的帖,还美其名曰“意临”, 那是自欺欺人。中国几千年的书

5、法史,能够留下几件经典不容易,我们要用一种很虚心的态度对待它们,不要随便地看不起它们,也不要对它们指手划脚,看不懂就 谦虚地慢慢看,慢慢会看懂的,不要看不懂、学不好就否定它。临帖只有认认真真才会学到好的东西,不虚心就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虚心最重要,是态度问题。临帖 要抱着真正地向古人学习的虔诚的态度,经典是经过几千年书法史检验,被历史所公认的。当然对于经典,不同的人有一个接受的时间早晚问题,就我个人而言, 兰亭序我是较早就接受了它,但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我是到最近才感觉到它确实好。临帖的过程,有时就象科学探索,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不要半途而 废,坚持学下去终究会有收获,不要学不到就说不好。 三、

6、临帖要上规模。 临帖不但要经常临,而且必须上规模,没有临过完整的作品,仅临几行字,那不算临帖,也就不可能掌握临帖的好处。一本帖不管是几百字甚至上千字,都要去反复地完整地临,这样就不仅能学到帖中的点画,而且还能体会到帖中所特有的精神气质,所谓的功力,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 四、临帖必须静心。 在临帖过程中决定你有没有感受、有没有体会、有没有收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你必须先静下来。在夜深人静或晨曦初开之时,抛弃一切杂念,静心临帖,把 临帖的过程当作在与古人交流,你就会觉得自己面对的是一位很有学问的老师,是一个很有修养的长者,不仅是他的一举一动,而且他整个的仪表、气度都可以深深 地打动你,你静

7、不下来就体会不到,带着浮燥的心态你永远都临不好帖。还是以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为例,我早就听说它是唐碑中最好的,但一直感受不到,直 到现在我退休了,能静下来临了,才体会到它的好处,感觉到其中许多过去未曾发现但又非常珍贵的东西。在临帖前必须要很仔细地去读帖,要注意帖中的每一点 画,哪怕是很细微的变化,以训练自己的眼力。一件作品的真正高度,甚至可以说书法内行和外行的区别,就取决于细微的一点点上,好象搞科研,有时一点点的失 误都会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所以王僧虔说:“纤微向背,毫发生死。”这一点点就是一条界沟。我曾听沈尹默先生说,一个 “捺”他研究了八年,化八年时间他才把一“捺”搞清楚,把写“捺”时臂、肘

8、、腕的配合做到恰到好处,所以我们今天看沈尹默的“捺”确实写得好,解决了许多清代书家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果不把心静下来能做到吗!有关临帖的这四点,对于学习书法非常重要,书法家一生中特别是到了晚年,特别在“功成名就”之后,什么都可以放弃,但临帖不能放弃。我们现在回头看上世纪80年 代书法热涌现出来的一部分曾经名声很大的书法家,到现在能够保持先前趋势的又有几人,有很多人已经被淘汰,有些人虽然没被淘汰,但也可以明显地发觉水平是 大不如前了。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不临帖了,当然这其中也有学问修养、精神心态等原因,但我认为不临帖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书法艺术千万不能把它当 作一个名和利的追求目标,它与名

9、利无缘。讲习行书课笔录1.“用笔有什么讲究”不是一个可以用语言或文字能表达的问题,而是一个只能用动手实践来回答的问题。说得越多越具体,往往离用笔的实际越远。怎么掌握好正确的用笔?一是仔细看古代法书名家墨迹,二是看老师的正确示范,三是自己不断的探索实践。2.执笔不要太紧、太高。执的太高,气力都用在肩膀上了,腕底反而没有什么力。我初学时侯也有这个毛病,因为强调悬腕,所以执的太高,养成了习惯,到现在还很难改过来。3.临帖开始不要太快,太快了就往往只注意到大概的间架结构,不容易仔细观察用笔微妙处。而用笔的奥妙,正在大多数人可能忽略的那些细微之处,所以王僧虔在笔意赞中就有“纤微向背,毫发死生”的话。说穿

10、了,外行与内行,书法家和一般人写毛笔字,其中的区别,就在这一点点上。4. 唱歌水平高的人.能做到声音不高,而传的很远。以前的人唱戏没有音响设备全凭功夫,使坐在最后一排的人也能听的清,同时坐在前排的人也不觉得刺耳。这里不是凭嗓子高,而是凭技巧,这才叫内行。字写的大,讲究所谓视觉冲击力,这不是书法上的行话,内行人不讲这个。书法教育的关键是素质教育。好比一支球队,只传授技法的教练往往是低层次的,素质教育远高于技法教育。学书法要避免最后落得只会写字,那叫写字匠。温州的方介堪先生弟子很多,而林剑丹、张如元先生之所以成果最大,就是因为学了方先生的精神品格。5.很多人学徐文长,只是学他的风格,其实一个书法家

11、的独特风格,是他一生中多方面的经历和特殊感受催成的,其他人无法学,也不可能学得的。你没有徐文长那种艰难潦倒的经历和感受,坐在大厦之中,开着空调,喝着牛奶咖啡,哼着流行歌曲,你怎么会变成徐文长?怎么会出来个徐文长风格呢?1961年,我有一天拿了自己的中国画习作向潘天寿先生请教,潘先生就告诫我:“吴昌硕、齐白石的画不能学,我的画也不能学,因为我们这些画风格太明显,你们一学就学到风格上去了,而风格是要自己体会出来的,别人学不来的。学就应该学基本功,学中国画的基本功,我认为还是芥子园最好,我就是从芥子园出来的。”这话对我启发很大。6.潘天寿先生常常对中国画系的师生讲:一个中国画家应该要做到四分读书,三

12、分写字,三分画画。那我们书法家呢?7.黄宾虹、潘天寿都不能算“海派”,因为他们与以卖画为生、以迎合小市民审美情趣为目标的“海派”绘画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吴昌硕虽然有向任伯年学画的故事,但一下笔就大异其趣,因为在这之前他的诗文,书法、篆刻都已修养很深,他虽然可以算“海派”,但从艺术上说,是他影响了“海派”,而不是“海派”影响了他。8.学书要善于动脑筋。我看许多人写字,写一张,丢一张,自己不好好检查一下,动不动就拿给我看,问我写得怎么样。所以我总是反问他一句:你自己觉得怎么样?就是让他自己先动动脑筋。在临帖过程中,我是二线的老师,一线的老师是字帖,你应该先问一线的老师,对照原帖,看看还存在什么问题,

13、再反复写,反复对比,实在写不出,再来问我这个二线的老师,这样你的体会才会深刻。多问几个为什么,脑子动多了才能灵活,才能发现问题,也才能有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独到见解。9.其实作笔记非常重要。我个人体会,只有在作笔记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会到老师讲课的高度和深度。有时听去很生动的演讲,如果作起笔记来反而觉得没什么好记的;而有时听去很枯燥的讲演,里面倒是有很多精彩深刻的学术内容,不作笔记的话往往就失去了。现在人喜欢依赖现代设备,觉得录音比作笔记省事,但我敢保证,只要你是为了省事,即使录了音你也不会去再收听的。我希望大家作笔记。10.“永字八法”,不如说“永字八势”更确切,虽然说八势也不完全准确。中国的文

14、学艺术传统,强调人的生命的意会和感受,不主张下定义,不主张建立统一标准,更不能搞量化。量化的书法都是假的。11.中国书画(包括中国的戏剧甚至中医)的技法,都是活的、有生命的,不是僵死的,它的内蕴非常丰富,所以能百看不厌。怎么掌握它呢?只有多临古人经典名帖,特别是要多看墨迹,最好是看原作,所以前人有“得古人真迹数行,便可名世”的话。只有从那里面得出的体会,才是最靠得住的。读帖一定要仔细,宁可少临,不可不细看。12.中锋不能下机械化的定义。清代人对中锋的讲法大多不对。简单点讲,中锋就是不走极端,凡是锋在笔画内同时不偏向极端的用笔,都属于中锋。13.笔法包括执笔、用笔、运笔三个内容,执笔和运笔虽有个

15、别书法家例外,但基本上是一致的,用笔是历来所有书法家都一样的,不能有例外,例外的就不能算是书法,所以赵松雪有“用笔千古不易”的讲法。笔势是每个书法家用笔中的个性化习惯,是形成个人风格的重要内容,每个书法家都不会完全相同(笔迹学恐怕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笔意是不同环境、心情而引起的书法特征,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情绪下都会有不同的表现。14.灵活的理解书论,不要思想僵化,不要对号入座,不要把它们当作具体的技法指导,否则不如不读。明代以后的书论讲得太具体了,往往中听不中用,可以少读甚至不读。15.临帖时须有敬畏之心,礼记里说“俨若思”,朱熹说“敛身正座”,都是强调这种精神气质。要

16、理顺你与帖的关系,充分尊重这位一线的老师,究竟是谁改造谁?我看有的朋友不是他在临帖,而是帖在临他。宾主关系不能搞错,临帖时帖为主,我为宾,我就得尊重主人家的规矩。自己一没有资本,二没有技术,不好好打工,反而摆出一付老板派头,这种心态要不得。16.陆维钊先生那时侯上课十分严格,铃声响了以后学生还没进教室,就关出门外。17.一个人在困难面前不能低头,某种意义上说,困难挫折是造就一个人才的重要前提。现在好多人在讲快乐的学习,实际上是在那里搞快乐的不学习。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的学习?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说颜回“一簟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有位朋友叫卢坤峰,

17、当时是美院最穷的大学生,我是附中最穷的学生,我们整整四年没吃过一个糕饼,年年发月饼票,但不知道月饼什么味道,后来下了很大决心,向同学借了五毛钱,买了五个月饼,两个人开心得绕西湖跑了一圈半,最后到孤山的放鹤亭才分着吃,那是我们记忆里最好吃的月饼。18.1964年春,我已在杭州生活了五年多,因为阑尾炎开刀住医院,浙大的一位同学来看我,带来一把香蕉,在床头放了三天,我不敢吃,因为从来没吃过,也没注意人家吃,我怕闹笑话,只好讲我不能吃香蕉,吃了会过敏,就全给同病房的人吃了,一看他们吃,才知道原来那么简单,真后悔没给自己留一个。实在不是不能吃,而是不知道怎么吃。19.好的东西只有静下心来仔细看、耐心看,

18、才能看懂。历史上得到一致肯定的名家名作,都是经过再三筛选和考验的,给它们作结论的也都是眼光很高的人,不能轻视,也不要动不动就“我认为”,“我认为”是要有资格的,我们这些人还只刚入门,有的甚至还未入门,凭什么去“我认为”呢?一时看不懂是正常的,千万不要还未看懂就在门外大叫大嚷,那样做不文明,特别是学专业的学生不能这样,这才叫做专业。20.你们要看我写字时怎么用笔,每个点画是怎么写出来的,不要只看写成的字。写好以后的字是静止的,而我写的过程是动态的。也就是说你们要留心的是“其所以然”,不要只知其然。21.读帖是关键。仔细读过才能把笔法了然于心,不要只顾埋头写字。真看懂了,即使写得不像也无妨,如果看

19、不懂,不理解,就算写像了也是徒劳无益的。22.点画之间的映带(牵丝)是偶然形成的,不必死死摹仿。要分清帖中用笔上必然的结果和偶然的效果,也就是要善于区别现象和本质。主要是学到正确的方法,不要太注重形迹,否则容易拘谨。23.文征明用笔有俊爽之气,一篇神行,但少涩逆之势,因此略显单薄;晚年取山谷以自救,反形成习气。24.点画内的提按使转很有讲究,操之在手,运之在心,全凭功到,急不得。这个功夫做好了,点画自然圆劲,否则就扁薄,所以米芾说“若得笔,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25.怎样面对临帖,取什么心态,这点至关重要。26.学书法心必须要静,现代人心态不易到静,不是说几个人,而是绝大多数

20、人都很难静得下心来,有客观原因,但关键是主观上的因素。27.我给你们看我写的东西(孔子庙堂的通临、天际乌云帖等苏帖、赵闲居赋、淳化阁帖二王部分通临、祭侄文稿和王铎草书的摹本)主要让你们体会我临写时的状态。我写孔子庙堂四十年没感觉,只是今年(2004)春节才有感觉,所以我就一口气写完了这两千多字。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我在学生时代整整用了一个星期才摹成的。 我现在还能从晚上六点吃完饭写小楷一直写到第二天早上六点,连续12个小时,越写越有兴趣,越写越工整,这个过程中得到的收获,比平时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还大得多。28.磨墨其实就是磨人。张宗祥先生84岁还坚持自己磨墨,他还跟我讲过磨墨的四大好处:一是训练

21、意志培养毅力;二是通过磨墨把心静下来;三是一边磨墨一边可以看书或思考,并不浪费时间;四是能在动笔前先活动一下手腕。我体会主要的一点是对处于浮躁现代生活环境下的我们这些人,确实有清心静虑的作用。29.现代人也不可能完全静,有些活动也有必要参加。但必须在一定的时间段要静得下来。古人颜真卿还带兵打仗呢。30.上学期我讲的用笔的方法并不要求你们几天就能掌握,只要听懂了,坚持住,在实践中慢慢体会,肯定会达到的。31.写字姿势要正确,两脚放平,双肩放松,执笔欲紧不欲死,这样,全身的力才能提得起,送得到笔尖上。从脚底到笔尖,哪一个关节发生紧张,气就会结塞,这个道理,可能同打太极拳类似。32.看古代经典要学会品味作品的文化内涵,体会才更深。33.书法是艺术,而书写本身没有什么太多艺术讲究,关键书法家本身的文化涵养高不高,才决定了作品的内在价值。不要把书写形式搞复杂化了。34.我认为学诗先要多读多背,先找到感觉,不要刚开始就弄格律。有的人作的诗比读的还多,即使平仄格律调对了,还是不像诗。(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