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一、焓变与反应热1、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 又称为“焓变”2、符号:用表示。 3、单位:一般采用KJmol。4、可直接测量,测量仪器叫量热计。5、研究对象:一定压强下,在敞口容器中发生的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6、反应热产生的原因:设疑例如:H2(g)+Cl2(g)=2HCl(g)。实验测得1molH2与1molCl2反应生成2molHCl时放出1846kJ的热量,从微观角度应如何解释?析疑(1)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吸收总能量为:436kJ+243kJ=679KJ(2)化学键形成时需要释放能量。释放总能量为:431
2、kJ+431KJ=862KJ(3)反应热的计算:862KJ-679kJ=183kJ7、反应的表示方法(1)放热反应:即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2)吸热反应:即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对于该“示意图”可理解为下列形式:放热反应H为“”或H 0 吸热反应H为“+”或H 08、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1) H =E(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E(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E(生成的总能量) E(反应物的总能量)(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 生成物的键能之和注意:化学键断裂或生成所吸收或放
3、出的能量叫做化学键的键能。反应键能越小,稳定性越弱,能量就越高破坏它需要的能量就越小;生成物的键能越大,稳定性越强,能量就越低,释放的能量就越大,故需要放出能量,H为负,反应之为正。H有正负之分,因此比较H大小时,要连同“+”、“-”包含在内,类似于数学上的正负数比较,如果只比较反应放出热量变化,则只比较数值大小。【小结】若反应放热,说明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H0,反应物的稳定性生成物的稳定性。若反应吸热,说明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0, 反应物的稳定性生成物的稳定性,物质所具有的总能量越高物质越不稳定。二、热化学方程式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
4、方程式。 如:H2(g)I2(g) 2HI(g);H=14.9 kJ/mol例题:H2(g)O2(g) = H2O(g);H=-241.8 kJ/mol,表示 lmol气态 H2和mol气态 O2反应生成 lmol水蒸气,放出 241.8kJ的热量。(在 101kPa和 25时) H2(g)十O2 (g)H2O(l);H=-285.8kJ/mol,表示lmol气态H2与mo气态O2反应在101 kPa和 25时,生成lmol液态水,放出285.8kJ的热量。小结描述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某状态下的物质,充分反应后所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意义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页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
5、的变化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1)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因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H不同。例如:H2(g)O2(g) = H2O(g);H=-241.8 kJ/mol H2(g)十O2 (g)H2O(l);H=-285.8kJ/mol从上述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可看出,lmol H2反应生成H2O(l)比生成H2O(g)多放出44kJ/mol的热量。产生的热量为什么不同? (2)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物质的聚集状态,与它们所具有的能量有关。通常气体用“g”、液体用”l”、固体用“s”、溶液用“aq”,且热化学方程式通常不用“”、“”。例如:H2(g)+C12(g) = 2HCl(g
6、);H=-184.6 kJ/molH2(g)+ Cl2(g) = HCl(g);H92.3 kJ/mol (3)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也不同。 注意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反应已完成的量,而不管反应是否真正完成。H与反应完成的物质的量有关,而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的多少,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所以化学计量数必须与H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H也要加倍。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点击试题例1已知在25,101kPa下,1g (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
7、液态水时放出48.40kJ热量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H48.40kJ/molB;H5518kJ/molC;H+5518kJ/molD;H11036kJ/mol答案 BD例2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Q2Ql的是( ) A2H2(g)+O2(g)=2H2O(g); H=Q12H2(g)+O2(g)=2H2O(1); H=Q2 BS(g)+O2(g)=SO2(g); H=Q1S(s)+O2(s)=SO2(g); H=Q2 CC(s)+ O2 (g)=CO(g); H=Q1C(s)+O2(g)=CO2(s); H=Q2 DH2(g)+Cl2(g)=2HCl(g); H=Q1
8、H2(g)+ Cl2(g)=HCl(g); H=Q2 解析首先分析同一物质不同聚集状态转化时的能量变化,其次分析不同聚集状态在反应物中和在生成物中对反应热的影响,最后得出比较结论。A中因H2O(g)H2O(”放热,故Q2Ql;B中S(S)S(g)吸热,而且S在燃烧时必须由固态变为气态才能燃料,故Q2Q1;D中在聚集状态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可燃物H2的量与燃烧热的值成正比,因此Q2=1/2Q1 答案AC。例3已知 (l)H2O(g) H1a kJ (2)2H2O(g) H2b kJ (3)H2O(l) H3c kJ (4)2H2O(l) H4d 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ac0 Bbd0
9、C2ab0 D2cd0 解析氢气跟氧气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再根据反应物中的物质的量关系进行比较可以得出a、b、c、d之间的大小关系。答案C。例4、已知:C(s)+O2(g)=CO2(g);=-3935 kJmolH2(g)+O2(g)=H20(g);=-2415KJmol欲得相同热量,需充分燃烧C和H2的质量比约为( A )。A12:325 B325:12 C1:1 D6:1分析欲得相同热量,设C的质量为x(C),H2质量为y(H2),则有:选项为A例5、已知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2H2(g)+O2(g)=2H20(l);=-5716KJmolC3H8(g)+5O2(g)=3CO2(g)+4H2
10、0(l);=-2220kJmol实验测得H2和C3H8的混合气体共5mol,完全燃烧时放热3847KJ,则混合气体中H2与C3H8的体积比是( B)。A1:3 B3:1 C1:4 D1:1分析设H2物质的量为n(H2),则n(C3H8)为5mol-n(H2),则有n(H2)+2220kJmol5mol-n(H2)=3847kI,则,n(H2)=3.75mol;n(C3H8)=1.25mol。又因,选项为B三、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 1 mol H2O 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在中学阶段,只讨论强酸和强碱反应的中和热。1、实验原理:V酸=V碱=50 mL。c酸
11、=0.50 mol/L c碱=0.55 mol/L酸=碱=1 g/cm3 c=4.18 J/(g)Q=mct Q=(V酸酸V碱碱)c(t2t1)Q=0.418(t2t1)kJ H+ (aq) + OH- (aq) = H2O(l) 生成1mol水时反应热为实验2-3:在50mL烧杯中加入20mL 2mol/L的盐酸,测其温度。另用量筒量取20mL 2mol/L NaOH溶液,测其温度,并缓缓地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反应中溶液温度的变化过程,并作好记录。盐酸温度/ NaOH溶液温度/ 中和反应后温度/t(HCl) t(NaOH) t2 数据处理:HQ/ncmt/n 其中:c4.18
12、J/(g),m为酸碱溶液的质量和,tt2t1,t1是盐酸温度与NaOH溶液温度的平均值,n为生成水的物质的量。2、注意事项:1.大、小烧杯放置时,为何要使两杯口相平?填碎纸条的作用是什么?对此装置,你有何更好的建议?答:两杯口相平,可使盖板把杯口尽量盖严,从而减少热量损失;填碎纸条的作用是为了达到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的目的。若换用隔热、密封性能更好的装置(如保温杯)会使实验结果更准确。2.温度计上的酸为何要用水冲洗干净?冲洗后的溶液能否倒入小烧杯?为什么? 答:因为该温度计还要用来测碱液的温度,若不冲洗,温度计上的酸会和碱发生中和反应而使热量散失,故要冲洗干净;冲洗后的溶液不能倒入
13、小烧杯,若倒入,会使总溶液的质量增加,而导致实验结果误差。*3. 实验中所用HCl和NaOH的物质的量比为何不是11而是NaOH过量?若用HCl过量行吗?答:为了保证0.50 mol/L的盐酸完全被NaOH中和,采用0.55 mol/L NaOH溶液,使碱稍稍过量。若使盐酸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极易吸收空气中的CO2,所以氢氧化钠物质的量偏多的部分与CO2反应了,因此保证了盐酸与氢氧化钠物质的量的比可达1:1)。4.酸、碱混合时,为何要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而不能缓缓倒入?答:因为本实验的关键是测反应的反应热,若动作迟缓,将会使热量损失而使误差增大。5、实验中若用弱酸代替强酸,或用弱
14、碱代替强碱,因中和过程中电离吸热,会使测得中和热的数值偏低。6、要使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先后测量酸、碱及混合液的温度时,测定一种溶液后必须用水冲洗干净并用滤纸擦干。温度计的水银球部分要完全浸入溶液中,且要稳定一段时间再记下读数。7、实验中所用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配好后要充分冷却至室温,才能使用。8、操作时动作要快,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9、实验时亦可选用浓度体积都不相同的酸碱溶液进行中和热的测定,但在计算时,应取二者中量小的一种,因为过量的酸碱并不参加中和反应。基础提升一、书写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1、2molCu(s)与适量O2(g)反应生成CuO(s),放出314kJ热量;2、 1g 硫粉在
15、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 9.36kJ热量,写出硫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3、燃烧ag乙醇(液态)生成CO2气体和液态H2O,放出热量为QkJ,经测定ag乙醇与足量Na反应能生成H25.6L(标准状况下),则乙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正确的是( )AC2H5OH(l) + 3O2(g) = 2CO2(g) + 3H2O(l);H=-Q kJ/molBC2H5OH(l) + 3O2(g) = 2CO2(g) + 3H2O(l);H=-Q kJ/molC C2H5OH(l) + O2(g) = CO2(g) + H2O(l);H=-Q kJ/molDC2H5OH(l) + 3O2(g) = 2CO2(g)
16、+ 3H2O(l);H=-2Q kJ/mol4、已知1mol甲烷燃烧放出890.3KJ的热量,在标准状况下,1m3甲烷完全燃烧可放出的热量为 ( ) A、890.3KJ B、39745.5KJ C、1979KJ D、19855KJ5、燃烧a g乙醇(液态)生成CO2气体和液态H2O,放出热量为QkJ,经测定a g乙醇与足量Na反应能生成H25.6L(标准状况下),则乙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正确的( ) A. C2H5OH(l)+3O2(g)=2CO2(g)+3H20(l);=-QkJmolBC2H50H(l)+3O2(g)=2CO2(g)+3H20(1);=-QkJmolCC2H50H(l)
17、十O2(g)=CO2(g)+H2O(l);=-QLJmolD. C2H50H(l)十3O2(g)=2CO2(g)+3H20(l);=-2QkJmol6、已知金刚石、石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C(s、金刚石)+O2(g)=CO2(g);=-3954 kJmol,C(s、石墨)+02(g)=C02(g);=-39351KJmol。则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反应热=_kJmol,两物质比较,石墨_较为稳定答案:6C、D7、B、C 8、+1,9,石墨巩固提升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下一定能发生反应C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放热还是吸热D吸
18、热反应只能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进行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只表示分子的个数B热化学方程式中只需标明生成物的状态C反应热指的是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D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3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 l )+O2( g ) = SO2( g ) H =293.23kJ/mol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S(s)+O2( g ) = SO2( g ),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293.23kJ/molBS( g )+O2( g ) = SO2( g ),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293.23kJ/molC1mol SO2的键能的总和小于1mol硫和1mol氧气的键能之和D1mol
19、SO2的键能的总和大于1mol硫和1mol氧气的键能之和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焓变是指1mol物质参加反应时的能量变化B当反应放热时H0,反应吸热时HH2 CH1”“”或“=”)。【能力提升】20由金红石(TiO2)制取单质Ti,涉及到的步骤为:TiO2TiCl4 Ti 已知C(s)+O2(g)CO2(g) H393.5 kJ/mol 2CO(g)+O2(g) 2CO2(g)H566 kJ/mol TiO2(s)+2Cl2(g)TiCl4(g)+O2(g) H+141kJ/mol则TiO2(s)+2Cl2(g) + C(s)TiCl4(g)+ 2CO(g)的H 。反应TiCl4+2Mg2M
20、gCl2+Ti在Ar气氛中进行的理由是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1C 2D 3D 4D 5A 6D 7B 8B 9AC 10D 11D 12B 13A 14B 15A16C(石墨,s)+ 2H2O(g) CO2(g) + 2H2 (g) H+113.4 kJ 3NO2(g) + 2H2O(g) 2HNO3(aq) + NO(g) H138kJ17(1)N2H4(l)+2H2O2(l) N2(g) +4H2O(g) H641.563 KJ/mol (2)408.8 (3)产物不会造成环境污染。18(1)环形玻璃搅拌棒 (2)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3)偏小 (4)不相等;相等;因为中和热是指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所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5)偏小19(1)代表旧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 代表生成新键放出的能量 代表反应热(2)放热 2080 kJ/mol 防止高温下Mg(Ti)与空气中的O2(或CO2、N2)作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