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3 ,大小:202.26KB ,
资源ID:2294689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9468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医学习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医学习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

1、辨证施治一 饮食积滞 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厌食 呕吐,苔腻,脉弦滑。二 肝气犯胃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嗳气 频频,苔薄白,脉沉弦。三 脾胃虚寒 胃脘隐隐作痛,泛吐清水, 喜暖怕寒,按之痛减,苔薄, 脉细.处方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饮食积滞公孙 内庭 泻法肝气犯胃太冲 阳陵泉 泻法脾胃虚寒脾俞 胃俞 补、灸法【中风后遗症】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发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1、内伤积损2、劳欲过度3、饮食不节4、情志所伤5、气虚邪中导致的经络、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偏颇,气血逆乱而导致中风.辩证论治(

2、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2肝阳上亢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3阴虚风动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润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二)中脏腑1闭证闭证的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2脱证(阴竭阳亡)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1风痰入络

3、疏经通络 化痰除湿 足三里 阴陵泉 阳陵泉 丰隆 曲池 外关 (泻)2肝阳上亢 疏经通络 平肝潜阳 足三里 阴陵泉 阳陵泉 太冲 合谷 曲池(泻)3阴虚风动 滋阴潜阳 息风通络 足三里 阴陵泉 阳陵泉 曲池 三阴交 太溪(补)(二)中脏腑 闭症 开窍醒神 水沟 十宣 内关 丰隆 用泻法 十宣点刺出血脱症 回阳固脱 水沟 内关 关元 神阙 关元神阙用灸法 水沟内关平补平泻足三里(合穴、胃的下合穴) 取穴方法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一横指。主治病症胃痛、呕吐,呃逆、腹胀、泄泻、痢疾、便秘、肠痈;癫狂、健忘、失眠;乳痈;膝关节肿痛、下肢痹痛,脚气;虚劳羸瘦、水肿;强壮穴. 刺灸方法有二种

4、针刺法。直刺:深12寸,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感向足背放散。艾炷灸5l0壮,艾条温灸1520分钟。丰隆(络穴)取穴方法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在距胫骨前缘外二横指。 主治病症呕吐、便秘、水肿;咳嗽、痰多;头痛、眩晕;癫狂痫证;下肢痿痹。 刺灸方法直刺(针尖可稍偏向内)进针1.52.5寸,酸胀感,可向上放散至膝上或下至外踝。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三阴交 穴名解释指足部三条阴经(肝经、脾经、肾经)交会的地方,所以称三阴交。取穴方法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主治病症腹痛、腹胀、水肿;遗精、阳痿、癃闭;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难产、经闭;失眠、高血压。委中(合穴) 取穴方

5、法在膕横纹的中点,两筋(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主治病症小便不利、遗尿;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膝关节肿痛、下肢痿痹。 刺灸方法直刺,深0.51寸,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感向足底放射;三棱针点刺出血;艾条温灸57分钟。获得向下传导针感,用于治坐骨神经痛和中风偏瘫。三棱针点刺,多用于急性腰扭伤。太溪(输穴、原穴) 取穴方法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病症月经不调,阳萎遗精,小便频数;咽喉肿痛、虚火牙痛、耳鸣、耳聋;失眠、咳嗽、气喘、咯血;足跟痛。刺灸方法有三种针刺法。(1)直刺:深0.50.8寸,局部酸胀。(2)透刺:针尖刺向昆仑穴,深0.81寸,局部酸胀可向足跟放散.(3)斜刺:针尖略

6、偏向内踝,有麻电感放射至足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斜刺法主要用于足跟痛。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阴维脉) 取穴方法仰掌,腕横纹上2寸,在两肌腱(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间。主治病症心痛、心悸;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眩晕、癫痫、产后血晕;胸闷;偏头痛、热病;肘臂挛痛。刺灸方法有三种针刺法:0.8l.5寸,可透向对侧外关穴,局部酸胀,酸麻感可向指端放散。(2)斜刺:针尖向上(朝肘关节)进针1.52寸,麻胀感有时可扩散至肘、腋及侧胸部。(3)浅刺:针尖略偏向桡侧,进针0.30.5寸,有麻电感向指端放射。艾条温灸515分钟。环跳 取穴方法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

7、3之交点处。主治病症腰腿痛、下肢痿痹、腰扭伤;风疹。针尖略偏会阴,深23寸,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感向足部放射。向髋关节方向左右探刺,深1.52.5寸,酸胀感扩散至髋关节。艾炷灸710壮,艾条温灸l520分钟。直刺主要用于坐骨神经痛和下肢瘫痪,斜刺用于臀部软组织损伤。阳陵泉(合穴、八会穴-筋会) 取穴方法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主治病症口苦、呕吐、胁痛、黄疸;腰腿痛、下肢痿痹、急慢性腰扭伤、落枕。 刺灸方法直刺1.52寸,酸胀感可向下扩散。艾炷灸47壮,艾条温灸10 15分钟。太冲(输穴、原穴) 取穴方法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的凹陷中。主治病症头痛头晕、目赤肿痛;中风、癫痫、小儿惊风;疝气;崩漏、

8、月经不调;呕逆、胃痛;腰痛不可俯仰,下肢痿痹。 刺灸方法直刺约0.51寸,局部酸胀感。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百会 取穴方法头顶部,在两耳尖连线和前后正中线的交点上。主治病症头痛头晕、高血压、休克、脱肛、胃及子宫下垂,老年性痴呆,小儿脑瘫。 刺灸方法平刺,向前后或左右,进针0.5 1.5寸,局部胀痛。艾炷灸310壮,艾条温灸515分钟。囱门未闭的小儿,不宜取本穴位。关元(小肠之募穴) 取穴方法下腹部前正中线,在脐下3寸处取穴。主治病症抗衰老、月经不调,阳痿遗精、不孕不育,尿闭尿失禁、子宫脱垂。 刺灸方法直刺稍向耻骨联合部2寸,局部酸胀并可放散到会阴部。艾炷灸510壮,艾条温灸152

9、0分钟。孕妇不适宜刺灸. 针刺前应嘱患者先排尽小便。进入腹腔慢提插不粘转。气海 取穴方法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主治病症腹痛腹胀、尿瀦留、胃下垂、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月经不调,疝气,子宫脱垂。 刺灸方法直刺或稍向耻骨联合部,深约1.52寸,局部酸胀并可放散至会阴部。艾柱灸510壮,艾条温灸1520分钟。 第一章:绪论P3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第一段,可能出填空题 中医学理论体系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从春秋战国至东汉 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

10、籍 ;难经 在诊脉和治疗学有了新的发展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著,最早的一部医学临床专著,确立了辩证施治的法则,奠定了重要治疗学的基础。分伤寒论(阐明辨证论治)和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包含药物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指寒热温凉;“五味”指辛甘酸苦咸)中医学的发展1、两晋隋唐时期: 王叔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皇普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症候学的专著2、唐新修本草我国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经效产宝我国第一部妇产科专著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火热论”寒凉派(寒凉药物重降火);张之和“攻下论”攻下派(重祛

11、邪主张吐汗下法);李东坦“补脾论”补土派(补益脾胃);朱月溪“养阴论”滋阴派(重养阴)4、明 本草纲目李时珍药学之大成,收录方剂1892种P7 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任何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统一;人与社会统一) 辩证论治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辩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辨证论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

12、说1、阴阳学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的基本特征: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阴:相对静止的、内收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阴阳属性的特点: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相互转化和无限可分性)。P14 阴阳的相互关系(考大题,需举例说明)对立制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四季变化”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物质和功能”消长和平衡阴消阳长,阳消阴长。“昼夜人体的生理变化” 阴阳皆消,阴阳皆长。“气

13、血两虚和通过补气,气旺生血”相互转化物极必反。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P17 指导疾病的治疗原则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与协调。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则泄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实则泻之中配以滋阴或补阳之品。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2、五行学说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特性总概括:木日曲直,火日炎上,土爰稼穑,金日从革,水日润下。五行生克乘侮关系五行相生 木-火-土-金-水-木 五行相克相乘木-土-水-火-金-木 五行相侮木-金-火-水-土-木(五边形,依次为木火土金水,顺行相生,对角线五角星相克)自然界五行人体五味五色

14、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志五液五神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怒泪魂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囍汗神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思延意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悲涕魄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恐唾志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阐述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说明脏腑之间的病理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三章 藏象学说一、藏象的基本概念1、藏象,指内在脏腑与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也涉及内在脏腑的解剖形象及与其通应的自然界的物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器;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2、藏象学说以研究脏腑为主。脏腑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脏:肝、心、脾、肺、肾。共同功能为化生和

15、储藏精气。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共同功能为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脑、髓、骨、胆、脉、女子胞。共同功能类似于五脏的储藏精气。胆既是六腑又是奇恒之腑3、藏象学说的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人体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的联络及功能的配合,构成五大功能系统,五大系统之间又 通过五行的生克制化、相互助长和制约,维持整体生命活动。五脏处于核心地位。2、脏腑的功能理功能主疏泄-疏调气血、调节情志、促进消化、通利水道、调节生殖主藏血-养肝制阳、调节血量、防止出血心主血脉心主神明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宣发肃降;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宣发卫气;助心行血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行在体合筋其华

16、在爪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生髓主骨其华在发窍开窍为目在窍为舌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窍为鼻开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怒在志为喜在志为思在志为悲在志为恐液在液为泪在液为汗在液为延在液为涕在液为唾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1.排出浊气 ;2.将由脾传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布散于全身,外达于皮毛;3.宣发卫气,调节汗液的排泄;4.将会聚于肺的血液经清浊之气交换后输布全身。 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1.吸入自然界的清气2.将吸入的清气和由脾传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向下布散至全身, 参与尿液的生成和排泄。3.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使周身的血液经百脉流经于肺。【了解】1、六腑的功能1、小肠:主受盛

17、化物;主泌别清浊 “小肠主液”2、大肠:主传导糟粕;大肠主津3、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水谷之海”;主通降,以降为和。4、胆:贮存胆汁,为中精之府,靠肝的疏泄调节;排泄胆汁,以助消化5、膀胱:贮存尿液;排泄尿液。6、三焦:为人体气机之通道、气化之场所;为水液运行之道路。三焦的部位划分:(1)上焦: 膈以上,所居心、肺。 宣发卫气,敷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养和滋润全身作用,上焦如雾。(2)中焦: 膈以下, 脐以上, 包括脾、胃、肝、胆。 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中焦如沤。(3)下焦: 脐以下,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 排泄糟粕和尿液,下焦如渎。脏腑之间的关系:1.心与肝:

18、表现在血液和精神情志两个方面。2.心与脾:心主血、脾统血,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3.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表现为气与血的关系。4.心与肾:心肾相交 5.肝与脾:表现在消化吸收和血液运行两个方面6.肝与肺: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两个方面。7.肝与肾:精血同源,藏泻互用,肝阴肾阳共同制约。表现在精血之间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8.脾与肺: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两个方面。9.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表现在互相资生及水液代谢。10.肺与肾: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跟。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和肺肾之阴相互滋养。三、精气血津液神1、精 基本概念:精是受之于父母的生命物质和后天水谷相合而成的一种精

19、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分狭义之精即生殖之精和广义之精即人体一切精微物质的总称。包含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即脏腑之精。生成:先天之精:父母的生殖之精;后天之精: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功能:繁衍后代;濡养人体;化气化血;精能化神。2、气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及其精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古代哲学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气的升降聚散运动推动和调控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生成:先天之精气-肾封藏;水谷之精微-脾运化;自然之清气-肺呼吸。 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运动(气机):升降出

20、入。呼气主升,吸气主降;肝气主升,肺气主降;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肾水主升,心火主降。“气机调畅”为健康,“气机失调”为疾病,常见类型有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3、血()基本概念: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营气与津液组成,由脾胃运化转输饮食水谷精微所产生。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此外,尚有肺肾化生血液,血液必须与肺吸入之清气结合方能化而为赤。肾主藏精精能生血。濡养滋润全身;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运行:血属阴而主静,全赖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心主行血、肺朝百脉、肝主疏泄与藏血、脾主统血。4、津液机

21、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个脏腑组织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液。通过脾胃、小肠、大肠吸收饮食水谷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脾胃运化最为重要。 输布:以来肝脾肺肾和三焦的综合作用。 排泄:出汗、呼气、排尿、排便。濡养滋润、化生血液、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5、神哲学上,神是调控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力量,是宇宙的主宰及规律。 中医上,广义上是指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又包括了生命活动的外体现。狭义上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精气血津液是化神和养神的物质基础,不仅与这些精微物质的充盈及相关脏腑功能的发挥有关,而且与脏腑精气对外界刺激的应得反应密切相关。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

22、理功能;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P46 气与血的关系(大题) (一)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的作鸥及激发作用用如营气能化生血液。血液的化生更离不开相应脏腑的推动及激发作用。 (2)气能行血 :心气推动,肺气敷布,肝主疏泄。 (3)气能摄血:血液在脉中的运行有赖于气的固摄。脾统血。 2.血为气之母:(1)血能养气:血为气的充盈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 (2)血能载气:气存血中,靠血行达全身。(二)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气能生精;精能化气;精气化

23、神;神驭精气。 第五章 病因病机一、病因正气:精气血津液 邪气: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痰饮、淤血及其他。P53 六淫定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统称为六淫。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不致病。只有在气候变化无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在人体正气不足或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六气才成为致病因素,此时“六气”才称为“六淫”。“淫”,太过或不及,所以“六淫”又称为“六邪”。是一切外感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区域性、相兼性。P54 六淫性质及致病特点()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

24、变; 风为百病之长。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夹湿。湿邪: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疼痛);寒性收引。火(热)邪: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热)易致肿疡。 P57 七情定义: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不同情志反映。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发病。只有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自身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与耐受能力,使人体气机逆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

25、发生。他们是内伤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故又称“内伤七情”。 其中,怒、喜、思、悲、恐为“五志”。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忧则气沉。 影响病情变化。P59 痰饮: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较浊者称为痰,较稀者称为饮。痰不仅指咳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于脏腑经络中未被排出的痰湿,临床上可通过其表现的症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致病分为痰证和饮证。 形成:由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及饮食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P60 瘀血(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