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9.09KB ,
资源ID:227807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780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法尔禅修中心讲义四念处禅修法要 1.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法尔禅修中心讲义四念处禅修法要 1.docx

1、法尔禅修中心讲义四念处禅修法要 1法尔禅修中心讲义四念处禅修法要一、前言一个人只修念佛、持咒、守戒,而忽略修禅定是不会有大成就的,因修不到心里去,若修到有气感也没有定力。禅定有三不等,初级禅定就是谓舍弃恶心、恶习,心境专注,是为弃恶。次级禅定是为思维修,心没有经过调伏是散乱的,它是不受控制的,它是跟随著意念浮动的。要制心止于一境不散乱,就必须反覆地将心专注于一个选好的固定目标。高级禅修是谓静虑,已有定功,在禅定中依清净心来思虑一些事情。而大乘禅者如中国禅宗系指心眼已开,能洞触诸缘而心感知生起法尔现象,此时行者对此能知能觉万相的心,且能面对境界如如不动,是为真正禅定。既然禅修有四等次第,我们修行

2、的人应有所认知。因鉴于菩萨有慧无定,小乘行者有定无慧,两者总须取得一平衡点,即是定慧等持。我们中心以前上课均偏于慧门及摄心入定法门的修行,虽有种种禅修法门的使用,但总偏向于大乘行者的修法,智慧是有,但定力稍嫌不足。又鉴于九十一年度“心中心法先修班”,经半年的禅修训练,它们对于身心并没得真正的基础,修起心中心法来,还是痛苦多多,故有利用四念处来调伏身、受、心、法等执著的构思。四念处者是卅七道品的初步法门,当调伏心境这门功夫熟巧时,心就会渐渐地排除散乱的习惯,而专注于所导向的目标,或摄住心于一境中,这就是初级的禅定功夫。略分禅定有世间禅与出世间禅(佛禅)。在世间禅中如果一个人是注重修练调伏心境,使

3、它能专注于故定的目标,如专注於呼吸、数息,身、受、心、法等,并慢慢产生慈爱心,达致心境平和,就能证得世间禅,如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空处定。凭著此等功德,禅德一个人便能升在梵天界。梵天界的寿命非常的长久,能有半劫、一劫、二劫、四劫、八劫,甚至最多的八万四千劫。然而,梵天界定所有失,定失命就有所终,死后又再转世为人或天神,总之,又是入轮回之流。既然修世间禅绝对不安稳,故修佛禅解脱道是佛弟子必然要走的道路。因此修证出世间禅是必要的,那就是道与果的禅。要获得这种出世间禅定,就须修练智慧。出世间禅的智慧有两种,而世间的智是说文学、艺术、科技等等都是世间智,谈不上慧,这种智和禅的智慧并没有什么关系。拥有这种

4、智并不能被认为有真正的功德,只有名利而已。因为有很多危害性的武器都是这种世间智所发明,是受到贪、嗔与其他恶念的驱使下而发明的。反之,纵使世间智慧只有功德而毫无罪恶,如积极于慈善事业与救灾工作,探求经典的真正含义,追求禅法中的三门智慧,例如闻思修,也只能修得世间智慧的功德。它能使我们快乐的生活于较高的欲界天,但它并不能避免我们投生于地狱或其他恶道的忧患。只有成就于出世间智慧,方能真正排除这个忧患。故对于初学佛法者,或长期修大乘禅无所获者,修四念处是有其必要性的,能得出世间智,出世间智就是道与果的圣智,要成就这种智慧就须要修般若观照禅,又称内观禅。以般若波罗蜜多来观身、受、心、法等,而大般若经已告

5、诉我们,般若波罗蜜多意为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能知能离,不即不离。通过般若波罗蜜多来达到戒、定、慧这三学,能修得这超世俗的智慧,戒德与禅德也能一齐获得。 二、吾人的病征我们四众等有三种邪行,一曰邪语,由嗔、痴所生之语业。二曰邪业,由嗔、痴所生之身业。三曰邪命,由贪欲所生之身、语二业。邪命在则邪业、邪语成就无量、无边。为什么邪命难以净除?因为有二法难除、难舍故,一者即在家者多邪见,二者为出家者重邪命。诸在家居士虽极聪明黠慧,也曾受持五戒、在家菩萨戒,若为苦所逼,则以种种香花、饮食,祠祷天神、菩萨,为求得保佑平安;甚或问神、算命、卜卦等,欲求得心安、去苦。诸出家众虽极聪明黠慧,也受持具足戒已,资

6、身命缘,却系属于他人、信众故,见大施主时,便整妆威仪,现亲善和乐相,以求得供养资身,是故说两者著邪命、正命。我们常有三种违背正道之业行而不自知,一者身邪行,二者口邪行,三者意邪行。身所造恶业,名身邪行;是等邪行有二种:十不善道所摄,如杀、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痴愚等。不摄善道,鞭杖互击、系缚诸业、自淫妻等,及不善道前后恶业等。口所造恶业,名口邪行;是中亦有二种,若人决定问时,现前诳语于他,是不善道所摄,余名不摄善言。最后者为意所造诸恶业,贪、恚、邪见等是意之邪行。行者欲断此身口意业邪行,当开始修习四念处,从身、受、心、法中,以觉知心随时系念著此四法,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进

7、而能得四念住,则能得定,证我空理,始能得我空智果,得涅盘道。 三、四念处经文依据1.四念处-身、受、心、法均不可得大般若经中云:“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念处。何等四?须菩提!(1)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亦无身觉,以不可得故,外身中、内外身中,循身观亦无身觉,以不可得故。(2)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内受、内心、内法,外受、外心、外法,内外受、内外心、内外法,循法观亦无法觉,以不可得故!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四念处实体是智慧,所以者何?观内外身即是智慧,念持智慧在缘中不令散乱,故名念处。要避免邪知邪见,就要学习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此修证即能得自性真如现

8、起。一个人在禅修时应时时刻刻注意或观察每一个看、听、想、觉等等的行为。认清楚这是身躯上色法(五根、六尘)、受法、心法等和觉知间的演变过程,直到根除萨迦亚邪见。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得认真修四念处,能在一个时间内修练得有结果和证得圣道,萨迦亚邪见将完全断除而永远免于转生于地狱、畜生或饿鬼道的危险。2.四念住-身念、受念、心念、法念住大般若经中云:“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四念住。云何为四?一身念住、二受念住、三心念住、四法念住。身念住者,谓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内身住循身观,或于外身住循身观,或于内外身住循身观,而永不起身俱寻思,炽然精进正知具念调伏贪忧。受念

9、住者,谓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内受住循受观,或于外受住循受观,或于内外受住循受观,而永不起受俱寻思,炽然精进正知具念调伏贪忧。心念住者,谓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内心住循心观,或于外心住循心观,或于内外心住循心观,而永不起心俱寻思,炽然精进正知具念调伏贪忧。法念住者,谓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内法住循法观,或于外法住循法观,或于内外法住循法观,而永不起法俱寻思,炽然精进正知具念调伏贪忧。” 3.四念处如何摄住大智度论中云:“四念处中一念处是内,内法中摄,所谓心。二念处是外,外法中摄,所谓受与法。一念处是内外,

10、内外法中摄,所谓身。何以说四法,都是内、都是外、都是内外?何以不但言观身,而言循身观?云何观身而不生身觉?何以言勤精进一心?三十七品皆应言一心,何以但此中言一心。此中若修行四念处时,一切五盖应除,何以独言除贪?世间喜亦能妨道,何以但言除忧?观身法种种门,无常、苦、空、无我等,今何以但言不净,若但观不净,何以复念身四威仪等,此事易知何足问?” 四、四念处观行法理念(一)能观者是谁一般初级禅修者,往往以为能“看”的是我,或我在“看”东西,我在感受眼根视觉什么东西。若一个人以为能“看”即是我,或我在“看”,我在感受视觉,这种见解被称为萨迦亚邪见(SAKKAYA-DITTHI),换言之,萨迦亚邪见的意

11、思是对两个存在的色蕴和识蕴持著错误的见解。他们以为“色”和“识”的集合是“我”的作用,我是一个存在的主体,五根见六尘(色法)是我的心的作用。他们认为“我在观看;能看到是我,或我看见我自己的身体”,这种观念就是萨迦亚邪见。南传佛法常说心法与色法,但因心法常与分别、妄想、思虑等分不清楚,我们宁可用“觉知”或称为“识”来取代一般人所说的心。“觉知”来自于自性真如的功能,此功能的基础就是空真如体。譬如说我们知道阿那律陀尊者(无贫、如意)因眼根七日夜不眠而失明,世尊就教导他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而得半头天眼,能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故能观者不是我的眼根,同样地能闻、嗅、味、触、心的,也不是耳、

12、鼻、舌、身、意等诸根功能。我们体中有一能觉、能知的真我,从空真如体中,现起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及心性等,有这种认知才是正知,这种知见,才是正见。(二)初观身法门1.观照呼吸间契经云:“身虽安详,内有种种恶觉观破乱其心,以是故说安那般那十六分(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知息遍身、除诸身行、受喜、受乐、受诸心行、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观弃舍等十六特胜),以防觉观。安那般那为数入出息,身既安详心无错乱。然后行不净观安隐牢固。若先行不净观狂心错乱。”当你以南传禅修的方式坐著时,背部和颈项必须伸直,闭上眼睛,注意自己的呼吸,当气息慢慢地吸进去,再慢慢地呼出来时,

13、你就必须只是全神贯注著你的呼吸,观它慢慢地吸进去,再慢慢地呼出来。无论你的气息是长或是短,你都能清清楚楚地觉察到,觉知寸步不离呼吸间。2.观照周遭事物间每一次以“觉知”观看时,只能以“觉知”的意念来感知一切相,当然主要在呼吸间或肚子起伏间。之后,我们将此“觉知”专注于某个目标而清楚地认识它时,如此将发觉我们的心识已被安定下来。这时会发现有时“觉知”到某样东西被注意到,但仅能以“觉知”来觉,不能用“意识”去“认知”它,也就是不能用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来起个念头说:“那是什么?”当然有时我们禅修时,也会用“眼根”、“眼识”去注意到周遭事物,也让我们也仅能去注意到,不要起心动念说那是什么。有时用眼根余

14、光会察觉到别的地方时,也只能以“已注意到了”的心态去处理。如果能清楚地注意到这三样东西(觉知、根识、物件)的其中一个就行了,如次行者随时以保持著觉知的功能在,不要让“觉知”失去它的存在。若失去“觉知”时,将引发散乱心起,将是失去禅定力的时候。同样地,在耳根聆听时,只有声尘和觉知。听觉依耳根而现起,耳根和声尘属于色法,“觉知”是识、是心法。禅修中要清楚认识任何根尘与觉知间之关系,每当聆听到声尘时,就须认清“觉知”闻到声尘即止。每当嗅觉产生时,亦须认清“觉知”嗅到香、臭尘即止。舌根仅于接触到食物时,才会有产生觉知的功能,故在禅修行为中,较为次要。除非一禅修者,连饮食中都在以“觉知”察照吃东西的变化

15、等。以上所述,五根、六尘、六识互动中,都要能以“觉知”来知一切反应,每当“觉知”感受到身体上的触觉反应时,当用“觉知”专注地观注它。而最容易关注的是觉受,亦即是热、胀、麻、痛、酸等相,一般人对此觉受,会感觉是苦,故世尊交我们要观受是苦。(三)观受是苦契经云:“受苦心非乐心,受乐心非苦心,受不苦不乐心非苦乐心。时相各异,以是故心无常。无常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想思忆念等亦如是。”身体全身布满著神经组织系统,它能感受到每个身体部位,这就是身触。舒服或不舒服,热、胀、麻、痛、酸等,通常都是接触到神经组织系统而现起的。每当神经感受到热、胀、麻、痛、酸时,此现象是由身根与触尘来反应。此时“觉知”即能体

16、知热、胀、麻、痛、酸的现象,记住这是身根与触尘所发生的现象,不是真的“觉知”。这身觉在禅修中,占有很大的部份,在体知眼、耳、鼻等根对外尘的现象后,大多的禅修时间,都会用在体知身触,也就是感知身体的诸多反应,如热、胀、麻、痛、酸等。在练习禅修方法时,只要集中“觉知”观察呼吸长短、起伏,及其他每个反应所浮现的变化。基本上是在“觉知”呼吸间的变化,再来是五根六尘的变化,最后会回归到身触的变化。当然禅修后日久功深,除能“觉知”呼吸长短外,色身坐久或盘腿久了,将会引起诸多觉受的变化,有如热、麻、胀、酸、痛等受蕴觉受。当此之时,就要将“觉知”转移到受蕴之变化,只要以“觉知”心观照身体上的热、胀、麻、痛、酸的感觉,您会发觉此“觉知”是“觉知”,热、胀、麻、痛、酸是热、胀、麻、痛、酸,此真“觉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